发帖回复
查看:10万+|回复:824
  • 1
When you buy via links in posts, huaren.us may earn a commission
Advertisement

关于钗黛之争的一点迷思——我们不偏私,不诋毁,要认认真真地来聊这些个好姑娘~~~~

头像
0操作1 #
头像
1 #
0
16-11-02 01:30操作
查看全部AA分享不感兴趣
红楼梦的坑必须跳~

我一直觉得宝钗的真正问题在于她心里其实是瞧不起宝玉的,而宝玉也知道这一点,所以这场婚姻悲剧了。看这一段:
宝钗道:“还是我送你个号罢,有最俗的一个号,却于你最当:天下难得的是富贵,又难得的是闲散,这两样再不能兼,不想你兼有了,就叫你 ‘富贵闲人’也罢了。”

以宝钗的性格来看,她理想的丈夫应该是儒家的典范,在红楼梦里,贾政或贾兰也许比较接近。我一直觉得下面这首判词, “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很可能就是宝钗对宝玉的真正看法。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事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贾家败落,姐姐妹妹风流云散,宝玉痛断肝肠,在宝钗眼里说不定只是“贫穷难耐凄凉”。所以宝玉说她冷,山中高士,见解固然高明,却像冰雪般寒冷,连香气都给写成冷香。但是高鄂喜欢她,所以后四十回看着总觉得各种不对劲。
头像
0操作2 #
头像
2 #
0
16-11-02 14:42操作
查看全部AA分享
总觉宝钗会喜欢贾雨村式的人。


sfdelta 发表于 11/2/2016 12:03:48 PM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085074&postid=73194272#73194272][/url]

这个我觉得不至于,宝钗真正是传统意义上的大家闺秀。看她这段:

男人们读书不明理,尚且不如不读书的好,何况你我? 。。。男人们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才是好。只是如今并听不见有这样的人,读了书,倒更坏了。这并不是书误了他,可惜他把书遭塌了,所以竟不如耕种买卖,倒没有什么大害处。”

所以贾雨村是绝对在宝玉之下的。另外她私下提醒黛玉不要引用西厢里的词句,是真心爱护,绝对不是当情敌来对待。我不知道宝钗有没有费心去爬宝二奶奶的宝座,但是她无意和黛玉争宝玉的欢心,是比较确定的。

宝玉说来说去,也就说了她“冷”这一个缺点,宝玉放在心上视若性命的,她却觉得无足轻重。像湘云说的:"可恨宝姐姐,天天说亲道热,到今日便扔下咱们自己赏月去了,社也散了,诗也不做了。”但是若从宝钗看来,如果宝玉不成天混在姐姐妹妹堆里,而是成长为参天大树,国家栋梁,他心爱的姐姐妹妹说不定就能保全,所以这些是非也不好说的。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3 #
头像
3 #
0
16-11-02 15:01操作
查看全部AA分享

哈哈,感谢MM把这两首《西江月》贴出来,现在再看这两词批得虽有些尖刻(特别是第二首)但着实也很恳切。宝玉痴傻顽劣,的确该狠狠批一批。

我觉得宝钗对宝玉谈不上尊重敬仰,但“瞧不起”可能也稍过了,或许恨其不争是有的。我觉得宝钗一开始对宝玉大概也跟对湘云、黛玉是差不多的,在几个小姊妹里宝钗序齿最大,所以她用姐姐怜爱弟妹的心去爱护贾府里几个姐妹包括宝玉,更时时谨记自己为长的身份,故对几个小的时有敦训教导之辞,这大概也符合儒家操守吧。

但坦白说,自从看到通灵宝玉上的镌刻,在比对自己金锁上的小字之后,宝钗心里对宝玉开始另眼相待也是可能的。不要说当时她的生存环境里仅有一个男子,还长得如宝似玉,就是拿到我们现在普通人的生活圈子里,在自己情感经历还是空白的时候,忽然发现有个人拿出一块玉,玉上的字和自己从小带着的金锁上的字是一对儿,还有和尚的一席话,估计大部分人都会对眼前这个持玉者心有所动的。小说前面很长一部分宝钗的身份是待选秀女,所以要说对宝玉有私情仿佛不太可能,以她的心性,就算有些好感也会尽量克制的。但宝钗对宝玉好也是真的,看她帮着袭人给宝玉绣鸳鸯肚兜儿,还有宝玉挨打那一回,还是情真意切的。

说宝钗“冷”,这是书里一直贯穿的意象。我的理解是,儒家其实是较完善的一套情绪管理系统,慎独、絜矩等思想都旨在自持自省、 审己度人以达到人与人相处的和谐平衡。儒、释、道都有其哲学理念,最后倒有些殊途同归的地方,比如老子“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佛家“诸法空相”,儒士也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自勉。系统地进入一个哲学思想体系之后也许人真的能跳脱出一己好恶,更着眼在人生、家国、社会更抽象、普遍的发展规律了。当然以宝钗的年龄尚不到这样的境界,但她的确比同龄的其他人更成熟自律,也更心向儒家经典一些。要说“冷”,我觉得贾政才是冷到骨子里了吧。




1011s 发表于 11/2/2016 2:09:07 PM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085074&postid=73195838#73195838][/url]
哈哈,只是猜测,猜测。。。如果说宝钗对宝玉真有什么的话,我感觉也只是说话格外不客气些,不知道是为了向黛玉撇清还是真的提前当作老公了(笑)。比如这段,很少看见她对别人用这种语气:

宝钗道:“我说你是‘无事忙’,说了一声,你就问他去!也等着商议定了再去。如今且说拿什么画?”宝玉道:“家里有雪浪纸,又大,又托墨。”宝钗冷笑道:“我说你不中用。那雪浪纸写字、画写意画儿,或是会山水的画南宗山水,托墨,禁得皴染;拿了画这个,又不托色,又难烘,画也不好,纸也可惜。我教给你一个法子:原先盖这园子就有一张细致图样,虽是画工描的,那地步方向是不错的。你和太太要出来,也比着那纸的大小,和凤姐姐要一块重绢,交给外边相公们,叫他照着这图样删补着立了稿子,添了人物,就是了。就是配这些青绿颜色,并泥金泥银,也得他们配去。你们也得另拢上风炉子,预备化胶、出胶、洗笔。还得一个粉油大案,铺上毡子。你们那些碟子也不全,笔也不全,都从新再弄一分儿才好。”惜春道:“我何曾有这些画器?不过随手的笔画画罢了。就是颜色,只有赭石、广花、藤黄、胭脂这四样。再有不过是两支着色的笔就完了。”宝钗道:“你何不早说?这些东西我却还有,只是你用不着,给你也白放着。如今我且替你收着,等你用着这个的时候我送你些。也只可留着画扇子,若画这大幅的,也就可惜了。今儿替你开个单子,照着单子和老太太要去。你们也未必知道的全,我说着,宝兄弟写。”
头像
0操作4 #
头像
4 #
0
16-11-02 15:24操作
查看全部AA分享

凤姐最是擅长谋划算计的,这因为这样她应该更亲近拉拢黛玉才对啊。黛玉若是做了宝二奶奶,当家大权还在凤姐手里,如果是宝钗做了宝二奶奶,凤姐手上的权力利益可就握不稳了呀。

不过要说凤姐一直试探黛玉,并想在情感和思想上对黛玉有所牵制这个倒是可能的,这样即使黛玉做了宝二奶奶凤姐也能更好地掌控全局。


1011s 发表于 11/2/2016 2:38:03 PM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085074&postid=73196294#73196294][/url]

我的感觉,凤姐如果可以自己选的话当然偏向宝钗(都是王夫人的亲戚)。但是这件事上她是没有决定权的,所以她的态度是随老太太和太太的喜好。她一开始从贾母的喜好料定了是黛玉(所以才会说“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做媳妇”),但是王夫人不喜欢黛玉这样的女孩子,老太太的丫头晴雯之死可以说是一个风向标。还有一个比较关键的地方是元春表态给了宝玉和宝钗一样的礼物(她又没见过黛玉和宝钗,难道是王夫人授意的),后来风向不知不觉地渐渐就转了。
头像
0操作5 #
头像
5 #
0
16-11-02 15:29操作
查看全部AA分享
凤姐心里权和钱应该比亲情重,我觉得如果她来定,会选黛玉


风信子~ 发表于 11/2/2016 3:27:09 PM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085074&postid=73196942#73196942][/url]

不是亲情啦,是裙带关系,我琢磨着凤姐也许会想,王家的人多好办事 。亲戚之间互相提携,这个真的是有的。古代远近亲疏很分明的。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6 #
头像
6 #
0
16-11-02 15:46操作
查看全部AA分享
元春应该是不知具体内情 被王夫人敲了边鼓,以为应该是那两个孩子

lovejames 发表于 11/2/2016 3:36:18 PM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085074&postid=73197053#73197053][/url]

我也有点这么怀疑。还有一点,黛玉本来安心要在元春省亲的时候大展奇才,结果上面吩咐只做一首诗,倒不好违谕多做。不知道这个算不算表态,我们不在乎伶俐的媳妇,我们要的是贤惠……
头像
0操作7 #
头像
7 #
0
16-11-02 16:07操作
查看全部AA分享

元春当然见过宝钗黛玉了,她省亲时招她们进来相见,看了她们的诗作还说:终是薛林二妹之作与众不同,非愚姊妹所及。元春那么正经的人,自然会喜欢宝钗这种品格端方,一本正经的人,黛玉这么身体单薄,风流婉转的自然不如她眼。就像她妈王夫人喜欢贤袭人,不喜欢俏晴雯一样。
unexpectedgift 发表于 11/2/2016 3:45:25 PM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085074&postid=73197151#73197151][/url]
关键礼物是事先准备好的…… 而且只见一面看不出性格?
头像
0操作8 #
头像
8 #
0
16-11-02 16:22操作
查看全部AA分享

不是吧,难道我记错了?礼物宝玉宝钗是一样的难道不是薛宝钗羞笼红麝串那回吗?那都是省亲那回的N回之后了吧。
unexpectedgift 发表于 11/2/2016 4:20:08 PM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085074&postid=73197578#73197578][/url]
啊,你说得对,我记混了。:-)
头像
0操作9 #
头像
9 #
0
16-11-03 00:07操作
查看全部AA分享

薛宝钗这段是让宝玉知道,他觉得风雅重要的东西,她都懂,比她们都懂得多,比她们都玩的好,她只是没拿这些消遣用的东西当个事,她的生活重心不是这些,这些就是个乐子。

薛宝钗这种事业型女孩被写出来,就是跟林黛玉这种把爱情当命的女孩来互相呼应的,完全不同选择,不同性格的女孩最后都是一样悲惨的结局,都是不如意的。



shijiezhenmeihao 发表于 11/2/2016 11:38:47 PM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085074&postid=73201718#73201718][/url]
这里我的感觉不太一样,我觉得宝钗是传统女孩子的理想形象,很多人说她很有野心,我觉得其实没有,你看她对女孩子的看法是这样的:“做诗写字等事,这也不是你我分内之事。。。你我只该做些针线纺绩的事才是。” 总之贤德贞静才好,才华美貌虽然不缺,都是收起来的,像华贵的衣服首饰一样,宁可堆在箱子里也不披在身上夸耀。男生才应当读书明理,辅国治民,按儒家的说法,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在这种价值观下,黛玉看过的闲书她都看过,各种高雅的消遣比宝玉还精通,简直是开挂……

后四十回没有了,但是宝玉说她“安分随时”,估计寒素的生活也是泰然自若(山中高士这个评语估计也有关)。总之是个挑不出什么毛病的姑娘,教养好到天生性格的痕迹都看不见了,但在生活中相处应该是很舒服的。
头像
0操作10 #
头像
10 #
0
16-11-05 01:52操作
查看全部AA分享
赞下这个帖子,仔细翻了一遍,太好看了。 我感觉宝钗扑蝶这一段确实暴露了她的缺点。她不主动算计人,但在需要自保的情况下是不介意伤害别人的。事件发生的时候,从小红说话到推窗,总共不过数秒的时间,她应该是凭直觉选择了背锅对象(即使不是嫁祸,这两个丫头从今忌惮黛玉是一定的了)。为什么会选黛玉?她当时正好是去找黛玉,这是一个可能。但是黛玉在大观园里相对无依无靠,比较得罪得起,也是事实。特别在意形象完美的人有时候会做过了头,我感觉这里宝丫头有点过了。 宝钗究竟爱不爱宝玉?我感觉是这样的,按照古代女孩子的价值观,爱情是下流和可耻的(按照作者的话来说,是一种下流痴病,尤其在女生,是不体面的感情)。所谓德容颜工,举案齐眉,女生不用爱,把妻子的角色敬业地扮演好就行了,很多男生也确实只需要这么多(比如高鹗)。宝钗对这些是完全认可的,所以哥哥说她想嫁给宝玉的时候,她会气得大哭,因为这是对她品性的侮辱。和宝玉生气那一段,是宝玉把她比作红颜祸水的杨妃,非常不尊重,她才生气的,并不是因为吃醋。在这样的环境下,她对宝玉即使有什么好感,恐怕也很难发展起来,因为她的内心是拒绝的(笑)。 宝钗和黛玉最后都是求仁得仁。黛玉只愿得一人心,她得到了。宝钗追求的是儒家美德,也得到了。她们薄命只怪万恶的旧社会,男女极度不平等... (汗)。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11 #
头像
11 #
0
16-11-06 21:54操作
查看全部AA分享

哎呀,我好像把槁木死灰的槁写错字了。好像之前的错别字也好多呀,😓。不过管他呢,写得痛快就行了。
美眉对李纨的评价也妙极啦。曹公也是不喜欢她的,至少不欣赏。李纨的判词也看得出来,她一生所得不过一盆兰,虽然这兰馥郁芬芳,让她扬眉吐气,可终究是一场空,而且于自身来讲,李纨一生实在是了无趣味。
她面目模糊,出场次数要说也不少,可就是让人记不住。仅有的一些言语,还都是对别人的评价居多。比如评平儿,品熙凤,说妙玉,总给人并非真得豁达贞静的感觉呀。而且她尚德不尚才,理家也是才干缺乏,在诗社也是没啥佳作,愧对她国立大学校长女儿的出身呀。唯一对得起这个身份的,也是教儿子教得不错,哈哈。
总之除了儿子,李纨就是个面目模糊的妇人了。


cristal2011 发表于 11/6/2016 9:14:44 PM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085074&postid=73237612#73237612][/url]
这几天的乐趣就是过来看这个高楼~

说到李纨,我有点怀疑贾家败落,举家食粥的时候,贾兰功成名就(判词里李纨是凤冠霞帔),对于昔年的宝玉等人采取了袖手旁观的态度,所以曹公不免有点不平。李纨在和姐妹们玩游戏的时候说过一句很有意思的话,“你们掷去罢,我只自吃一杯,不问你们的废与兴。” 贾兰在宝玉打架的时候也劝过同桌,“好兄弟,不与咱们相干。” 过节猜灯谜,贾兰不来,因为“老爷并没叫他去。“ 总之从很多地方看起来,贾兰和李纨似乎并没有把贾家的人当自己人,富贵的时候不主动攀附,败落的时候也事不关己。作者不平的地方也许在于,贾家其实是很疼爱李纨的。按凤姐的说法:“你一个月十两银子的月钱,比我们多两倍子,老太太、太太还说你‘寡妇失业’的,可怜,不够用,又有个小子,足足的又添了十两银子,和老太太、太太平等;又给你园子里的地,各人取租子;年终分年例,你又是上上分儿。你娘儿们主子奴才共总没有十个人,吃的穿的仍旧是官中的。“ 钱只是一个方面,但是从书里的细节看起来,除了不是众星捧月的中心之外,贾家确实好像没有亏负过他们,这样疏远的态度有点不近人情了。
头像
0操作12 #
头像
12 #
0
16-11-06 22:19操作
查看全部AA分享

黛玉到底如何早逝,确实无从确认, 所以有人说,晴雯是最幸运的,她在前八十回有了结局。

同意mm对于王夫人内心扭曲的评价。 她对黛玉的反感也在她评价晴雯“眉眼间有些像林妹妹的”时表露无疑。 大胆推测, 王夫人对于她所迫害的,其实是想得而不可得, 所以自己没法拥有,别人也不能拥有。 完完全全就是羡慕嫉妒恨。

impooh 发表于 11/6/2016 8:38:03 PM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085074&postid=73237247#73237247][/url]
我小时候看过一本评红楼的书,里面猜测后四十回贾家败落,被抄家,宝玉进了监狱,黛玉以泪洗面,在宝玉出狱回家前就死了。我感觉这个有可能,符合还泪之说,也应了“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这句话。她可能像她葬的花一样,没有随流水飘出沁芳闸,落到不知道什么污秽的地方,而是干干净净地葬在大观园里了。

我感觉要理解王夫人,必须理解宝玉对她的重要性,宝玉可以说是她全部生命的意义。她吃斋念佛,自己也许可以随和,但是决容不下别人以任何(事实上的和想象中的)方式损害宝玉。所以金钏和宝玉调笑,她才会那么气,"我好好的爷们儿, 都叫你们给教坏了"。这不过是两人调笑一下而已,想象一下后来宝玉听见黛玉要走就要死要活,眼看要救不回来的节奏,王夫人心里作何感想?她对黛玉作何感想?如果是贾母,她的出发点是要宝玉开心,“只要模样性格难得好的", 只要宝玉喜欢,她多半会心疼这两个孩子,成全他们。但是王夫人看到的是客观上黛玉对宝玉造成的影响,她喜欢的是宝钗袭人这样识大体的姑娘,黛玉和紫鹃两个害得宝玉疯疯癫癫,在她眼里自然是坏的。我同意王夫人不喜欢黛玉,倒不是嫉妒,她是真心看不惯黛玉的”作“。
头像
0操作13 #
头像
13 #
0
16-11-06 22:59操作
查看全部AA分享

我觉得她最根本的是不能容忍宝黛之间有爱情。 她要一个合乎她标准的宝二奶奶,而不是一个被宝玉深爱的人。


impooh 发表于 11/6/2016 10:34:14 PM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085074&postid=73238400#73238400][/url]
嗯,你这么一说好像确实是这样的。在古代,让男人入迷的女孩子是“狐媚”,“娼妇”,“红颜祸水”(或者至少王夫人是这么认为的)。黛玉天生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在王夫人说不定就是她的原罪(笑)。贾母不一样,她虽然也疼爱李纨、王夫人这些比较沉默的媳妇,但是日常相处像“锯嘴葫芦”似的,她可能受不了,闷也闷死了,所以看中的全是凤姐、黛玉、晴雯、鸳鸯这样的灵巧姑娘。

总之两位领导的意见不太一致,所以宝玉的婚事老是定不下来…… 可能是这样的。
头像
0操作14 #
头像
14 #
0
16-11-06 23:12操作
查看全部AA分享

同感王夫人作为母亲的用心和作为女人的私心都是常人之“惑”,实可理解。只要她不要真的对黛玉起“歹心”就好。

MM也多来讨论嘛,也很喜欢看你的回复呢[em100]


1011s 发表于 11/6/2016 10:48:57 PM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085074&postid=73238501#73238501][/url]
好啊好啊,很喜欢这个讨论,学到很多~

作者对王夫人的评价是“王夫人原是天真烂漫之人,喜怒出于心臆,不比那些饰词掩意之人”。我的感觉,她不会暗中算计黛玉,但是如果做了婆婆,也许哪天忍不了就雷霆震怒地来了。黛玉比晴雯更娇弱,估计禁不起几次狂风骤雨。。这么一想宝黛确实很难。
头像
0操作15 #
头像
15 #
0
16-11-06 23:23操作
查看全部AA分享

MM你这个推断有些险呐,但细想这些细节串起来倒的确让人汗毛倒立呀。
我以前听过一个分析,说李纨其实是个大财迷,双份月钱、年节分例、租子分红算下来一年有好几百两,但带着几个姊妹写诗起社却是一毛不拔。哈哈,这么看来,她绝不是个没有故事的女童鞋。




1011s 发表于 11/6/2016 10:25:08 PM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085074&postid=73238312#73238312][/url]

这个猜测主要是因为李纨的判词。“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做笑谈”。还有“气昂昂头戴簪缨;昏惨惨黄泉路近”。总觉得味道不对,应该不是因为嫉妒,那么为什么呢?然后就开始想,贾兰这么发达,贾家人的下场怎么还全这么惨,所以~ 乱猜的啊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16 #
头像
16 #
0
16-11-09 23:28操作
查看全部AA分享

是呀,美眉这样说,我的推断确实有些牵强的。
不过林如海为了黛玉主动绝户我觉得还是很有逻辑支持的。
如果林如海过继了嗣子会如何呢?首先,黛玉就分不到或分很少家产,对她的生活保障就会少很多。其次,最关键的,若林如海有嗣子,那么黛玉很可能就不能常住贾府,出嫁前要依附这个嗣兄生活的。
这个就是当时社会的礼法。一旦林家有后,宗祠不绝,黛玉的一切生活安排甚至婚姻,那这个嗣兄都有置喙的可能。即便林如海在生前就安排妥当黛玉的婚约,和宗族人等交待了黛玉的婚姻去向,可黛玉此时离成年结婚还有几年的时间,这几年间黛玉就得和嗣兄生活在一起,别说林父了,我们读者想想就很不放心呀。还有一点,宝黛二人的婚约确实不能公之于众,一旦说出来,黛玉未嫁前就住贾府,还和宝玉同吃同住,就非常于礼不合。可黛玉又无处可去,所以宝黛二人婚约也只能秘而不发,但大家都心知肚明罢了。这不比尤二姐进贾琏屋里,那是纳妾,什么时候抬进来都不是个大事。但即便如此,凤姐也要告诉老太太他们孝期就抬人不过是先接进来养着不圆房。不过一床大被遮着,明面上礼绝不能违,实际该怎样怎样了。
而尤氏姐妹一段,贾琏的小厮兴儿都知道黛玉是宝玉的未婚妻,“只未露形”,过得二三年,老太太一发话就定了的。这也又多了一笔印证。
所以,黛玉宝玉的婚约,我同意美眉说的,倾向林如海和贾政间是有至少言语上的交待的,贾母也是支持的。
林家财产既然不能交给嗣子,就只能黛玉完全继承,而黛玉一个未成年女孩儿,偌大的财产根本就不是福,而是祸,所以林如海托孤给贾府,甚至已经可能言明这笔钱除却黛玉的日常供养和嫁妆外,其余贾府可以自行处置。这样,才能让林如海安心离去。
看后文的发展,贾府一开始也确实是这样做的。大观园建造的奢华富丽,连元妃自己都说太过了,可想所费一定不菲。而贾珍给荣府算过账,这两年荣国府都是入不敷出的,哪里来的银子建大观园?除了黛玉的遗产我也想不出别的了。贾琏说的那句何时再发笔二三百万的财,也点出了,荣国府发过这样一笔大财。若常规收入,必不是发财这样字眼来形容,可想而知是意外之财。
至于有人说贾琏吞了这笔钱,我是觉得不成立的。他没那样本事,林如海也没这样好糊弄,贾政贾母眼睛也亮。贾琏至多就是手里漏了些,肥肥小金库罢了。

cristal2011 发表于 11/9/2016 3:14:09 PM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085074&postid=73272575#73272575][/url]
MM这么一说我想起凤姐说过,“宝玉和林妹妹,他二人一娶一嫁,可以使不着官中的钱,老太太自有体己拿出来。” 我当时简单地理解成这两人一娶一嫁是一件事,老太太疼爱宝玉,会花自己的钱给宝玉娶亲;但是这么一看,也可以理解成黛玉出嫁的时候会拿回自己的嫁妆哈。
发帖回复
查看:113506|回复:824
  • 1
Advertisement
打开收藏板块打开个人中心
边缘侧滑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