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帖回复
查看:10万+|回复:824
When you buy via links in posts, huaren.us may earn a commission
Advertisement

关于钗黛之争的一点迷思——我们不偏私,不诋毁,要认认真真地来聊这些个好姑娘~~~~

头像
0操作1 #
头像
1 #
0
16-11-05 02:33操作
查看全部AA分享不感兴趣

我也超级期待1011s美眉对扑蝶嫁祸一段的解读呀!
我自己是有些理解无能的。
目前我的揣测是这样的,姑妄言之,美眉也姑且听之。
。。。

等几十回后,宝钗真放下了,她才真正坦荡荡地把喝了一半的茶就顺手给了黛玉,黛玉也极随便就接了过去一饮而尽。两人那时才是互相坦荡,不再你猜我疑。
。。。


cristal2011 发表于 11/4/2016 8:17:04 PM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085074&postid=73220898#73220898][/url]

分析得真好! 关于扑蝶这段,我完全同意mm的看法。 另外,想请教几个一直没怎么看明白的地方:

一个就是mm说的六十二回,宝钗把喝剩下的茶给黛玉。不太理解在只有一杯茶的情况下,宝钗为什么抢先用茶漱口,漱完了还直接把半杯茶放到黛玉手中? 虽然后面黛玉的不介意表现了两人关系很亲密,至少在黛玉心中,宝钗已经是个很值得信任的人了。 但还是不明白宝钗为什么要这么做? 换做是我,即使关系再好, 也会先问一下对方渴不渴,这和关系是否亲近无关, 而是本来就应该这么做。 宝钗抢先用茶漱口是无心之举,还是有意试探?

第二个是二十八回,元春的赏赐给宝钗的东西和宝玉的一样,黛玉和三春的一样, 说明元春是支持金玉良缘的是吧? 我不明白的地方是,元春这么重量级的人物,她的立场却没有用? 因为后面贾母仍然不接受宝钗,宝钗母女也渐渐放弃了。但是,既然元春的立场并没有推动后面故事的发展,作者为什么又要写这一段呢?

第三个地方说来惭愧, 我竟然记不清是在哪了。 大概背景就是宝玉在怡红院生闷气, 但不知道他为何生气。 当时看上下文实在看不出他在生谁的气, 正因为没看出来, 所以这件事到底怎么发生的也记不清了。 mm要觉得这个问题太模糊,就忽略吧。

多谢!
头像
0操作2 #
头像
2 #
0
16-11-05 23:48操作
查看全部AA分享
斗胆答一下美眉的疑问。第一个二人同杯饮茶的问题。
这段描写是红学界一大热点。由此引申或佐证出,钗黛合一论,钗黛平妻论,甚至钗黛蕾丝边儿论,不一而足。钗黛两党也据此佐证宝钗藏奸黛玉被蒙蔽,或宝钗根本没藏奸不然黛玉如何能喝她残茶。
我是觉得没有那么多的内情,仅是曹公为写钗黛二人好如一人而下的一笔。曹公下笔时而跳,时而连,想理解某一段,有时候要联系上下文,甚至追溯到很久前的回目才能完全明白。
。。。
为何黛玉满心猜疑金玉良缘,却对贾母格外疼宝琴没有任何妒嫉呢?原因只有一个,黛玉明白贾母真实的内心。疼宝琴,甚至借凤姐儿口暗示求娶宝琴,都是借口罢了。
。。。
在五十七回薛姨妈也终于明言要替她成全后,干脆就认了薛姨妈做干娘,和宝钗成了真姐妹。
钗黛二人的感情在六十二回里,也借由一杯茶,让我们明白了,她俩再无芥蒂。宝钗之于黛玉,真如待家人了,不会再如外人般礼数周全,随手就拿起先喝了一口,美眉可以忽略漱口一说,这只是当时对沾沾口的一种说法,不是真漱口,后文里也写了,宝钗是喝了一口茶。而美眉想想当时的情景,袭人手里只端了一杯茶,让钗黛二人自己选,谁渴谁先喝。钗黛二人如果彼此客气会怎样?渴了也不会说渴了,必是要推让一番的。就像美眉说的,再亲近也会问一句,那如果宝姐姐问黛玉渴不渴,黛玉如何说,也不会说我是渴了我先喝吧。这样问,就还是客气嘛!如果如此写出来,怎么能让读者信服两人的亲密。不如不问,宝钗先就喝了,黛玉再喝,所谓真正的亲近,不就是你即便失礼我也不在意,因为知道你的心必不是故意。
而黛玉之于宝钗,也是真心敬服亲近,亦随手接了过去一饮而尽,这就没啥可说的了。
这才是真得好了。
第一个问题就答了这么多,我真是啰嗦。



cristal2011 发表于 11/5/2016 2:26:15 PM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085074&postid=73226286#73226286][/url]

谢谢mm! 讲得太好了! 就喜欢听这种细细剖析,娓娓道来的。

你说的对,曹公是通过这杯茶让我们看到钗黛间再无间隙。 如果两人还那么客客气气地互相谦让,就无法让读者知道她们的内心世界。 黛玉对外人很挑剔,唯有通过她的不挑剔才能显示她把宝钗当自己人。 宝钗对外人很有礼数,唯有通过她的失礼才能显示她把黛玉当成自己人。

另外,mm提到了黛玉知道贾母的想法,以及五十七回薛姨妈要替宝黛做媒那段。 我也觉得黛玉是知道贾母赞成她和宝玉的,但是黛玉知不知道贾母提宝琴的意图呢?这个我就不大确定了。 因为五十七回,薛姨妈说“前儿老太太因要把你妹妹说给宝玉,偏生又有了人家。。。 不如竟把你林妹妹定于他,起步四角俱全?” 黛玉挺得怔征的,被薛姨妈的话蒙住了。所以黛玉也没有完全领悟贾母提薛琴的用意吧?

薛姨妈这段话太有心机,算不上“慈姨妈”。 不过她总的而言还是在示好,也算是表明薛家母女放弃金玉良缘一说了。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3 #
头像
3 #
0
16-11-06 00:03操作
查看全部AA分享
接着答第二个问题,争取不啰嗦。
元春是支持金玉良缘的,这我也同意。元春的立场自然重要,这也是为何贾母迟迟不能做准宝黛婚姻的一大原因。
元春是会站在母亲王夫人一方的,贾母自然知道。不然贾母虽不能直接决定宝玉的婚事,必得经由宝玉父母这一关,但她一开始完全可以越过王夫人而跟贾政,自己的儿子直接授意啊。可贾母没有,一个是考虑黛玉婚后必须面对王夫人这个婆婆,另一个,就是元春的立场和影响是贾母甚至贾政都必须要顾虑的了。
至于有人说,王夫人咋不让元春直接指婚呢?说这话的想是电视剧看多了,哈哈。元春为皇妃,她哪里有指婚的权利啊,清代连皇后也没有给外人指婚的权利。别说皇后,就是皇帝,指婚也仅限于八旗子弟,把自己家女儿指给满蒙贵族,把贵族女儿指给自己儿子之类的。没听说过把八杆子打不着的人家的儿子女儿互相指的。皇帝又不是媒婆,哈哈哈。
宝玉是哪根葱呢?无官无职,于社稷无功,与家国无助,又不是要求娶皇族宗女,元春就是想为他婚事向皇上求个旨都无处开口的。说元春直接赐婚拆散钗黛的可以退散了。除非宝玉转了性开了挂,或者元春立了大功,不然没可能求皇帝给指婚。
这也是为何王夫人贾母就宝玉婚事可以平衡纠结那么久的原因了。双方都有顾虑,都有不得已。
另外,元春王夫人一方也要顾虑,弟弟宝玉的真心虽然不那么重要,婚姻又纵然是结两家之好,可若当事人不乐意,结成怨偶又何益?宝玉的情感不是个问题,但也不会完全被忽略。不然五十七回宝玉为着黛玉要走几乎死掉了,写来何益?
综上,元春态度很重要,但也只是重要而已,不会是决定人。宝玉的婚事就如一场势均力敌的角力,不到终场,很难讲哪边会胜利。
第三个问题。我想美眉是说三十一回,宝玉生闷气骂晴雯蠢材跌了东西那里吗?那也不是无缘无故的,虽然红楼梦诗里说宝玉无故寻愁觅恨,那只是外人不懂,宝玉的愁和恨,来得无关现实利益罢了。比如这一节他生气是因为,金钏刚死,王夫人不自在,宝钗则因为上一回刚和宝黛龃龉也对宝玉淡淡的,黛玉则是误会宝玉后悔得罪宝钗,对他也不自在起来,宝玉面对母亲,宝姐姐,林妹妹,统统没个好脸儿给他,回家吧,还因为把袭人误踹了又得罪了个最亲近的人。所以他的火发得实在是郁闷之火呀。
又或者是二十一回,袭人气宝玉往黛玉湘云那里梳洗,就联合麝月不搭理他。他就自己在怡红院好一顿气闷,还瞎写了焚花散麝,戕宝灰黛之文,被黛玉后来看到写诗笑话他不悔自己无见识,却将丑语诋他人。这一段也是宝玉生气,可也不是无缘无故的。
其他我没看到有美眉说的。若是后四十回的续书,倒是也有宝玉生气,不过我不大喜欢续书,就没研究了。


cristal2011 发表于 11/5/2016 4:15:28 PM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085074&postid=73227058#73227058][/url]

完全同意mm对元春态度的分析。 说得很在理! 另外,曹公擅长伏笔千里, 也许原稿的后四十回还有文章。

第三个问题真是难为mm了,不是第二十一回或三十一回的生气,也不是第二十三回的无聊。 大概的场景好像是在怡红院内,只有宝玉和他的屋里人。好像袭人说了句什么,宝玉听了便不言语,躺在床上,心里不太痛快。我当时没看明白袭人的话有什么问题,所以也没明白宝玉为何心里不痛快。 我昨天也查了半天书,还是没找到那段,算了吧,下次看到再向mm请教。

太谢谢mm答疑解惑啦!
头像
0操作4 #
头像
4 #
0
16-11-06 00:21操作
查看全部AA分享
非常同意钗黛和好后互相影响一说。就喝茶那一回便写道,黛玉同宝玉说她也算过贾府的出入,觉得入不敷出呢。宝玉这呆货说理那个呢,咱们有一日就享用一日的吧。写到这里,下一句很有意思,黛玉直接撂下他,扭转头寻宝钗说话去了。哈哈哈哈,私以为黛玉此刻对宝玉也是无语的,觉得夏虫不可语冰吧。黛玉能够留心庶务,其成长也确是少不了宝姐姐的襄助。
而宝钗自然也受黛玉的影响,黛玉在评宝琴怀古诗时说宝钗忒胶柱鼓瑟,矫揉造作了,探春和李纨也附和,宝钗听了也方罢了。其实黛玉在某些方面也是宝钗的良师益友,宝钗也很有可能学习黛玉的自然自在和待亲近友人的熟不拘礼,二人是可以共同成长的。

cristal2011 发表于 11/5/2016 6:22:47 PM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085074&postid=73227807#73227807][/url]

黛玉直接撂下宝玉,是因为宝玉说再少也少不了咱俩的, 赤裸裸地把自己和黛玉算在一起了,黛玉才不接他的话的吧。黛玉一直觉得她和宝玉互为知己啊。
头像
0操作5 #
头像
5 #
0
16-11-06 00:23操作
查看全部AA分享
MM说得好。补充一点,宝钗冷静理性,是以解决问题为行为导向,不会在自己无力,无缘,无份提供意见与帮助的人与事上纠结。金钏一事,宝钗劝王夫人,送自己的衣物给金钏装裹都重在缮后。而且从王夫人的言行宝钗能猜出其中有隐情,所以劝慰的话只能顺着王夫人所说的金钏好好的自个投了井往下说,绝不可能去当面探究死因。当然宝钗兼通儒道释,是众姐妹中哲学素养最高的,也会是最早参透生死的。


upperice 发表于 11/5/2016 6:54:05 PM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085074&postid=73227989#73227989][/url]

同意。 我也没觉得宝钗冷血, 她是比较理智。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6 #
头像
6 #
0
16-11-06 00:35操作
查看全部AA分享

很赞同哈!特别是对宝钗处事“以解决问题为行为导向”这点,我觉得很准确!想一想,宝钗看待身边的人事是“前驱型”的,想的总是问题怎么解决、后果如何、以后怎样等等。而宝玉的视野是“静止”的,老是琢磨着怎么留住眼前的一切美好,最好一丁点儿烟尘都不要改变。难怪他们总不在一个频道上啊~~~

您有没有时间具体说说宝钗的哲学认识呀?


1011s 发表于 11/5/2016 9:50:26 PM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085074&postid=73229199#73229199][/url]

同意宝钗是解决问题型的,比较入世。 不过宝玉也不是静止型的,他是对世俗不屑,所以才躲进大观园做鸵鸟。 不过他们确实不在一个频道。
头像
0操作7 #
头像
7 #
0
16-11-06 00:38操作
查看全部AA分享

MM对宝玉婚事为何总是悬而不决分析得很全面呀。情辞试忙玉那段挺虐心的,我觉得没了黛玉,宝玉才真的是“槁木死灰”了(李纨才算不得呢)。


我突然有个想法,看神话框架,黛玉此生只有一个任务就是还泪的。而她就是在宝琴来了大受贾母宠爱那前后感到“心里只管酸痛,眼泪却不多”的。我隐约觉得宝琴的到来对黛玉是个现实框架中的转折,但如何转折的我也说不好。只是就黛玉此生“单纯”的还泪目的,会不会她得到宝玉完全的真心了似乎就够了,眼泪也想哭也哭不出来了。而此时现实中利于她婚姻的因素也在渐渐消失,她自己可不可能也根本不想再争取什么了呢,而是就此满足于宝玉的真心而准备“回去”了呢?
所以最后她也和宝钗和解,和这个世界和解,好安稳地离去了?


1011s 发表于 11/5/2016 10:31:08 PM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085074&postid=73229521#73229521][/url]

黛玉眼泪渐渐少了就是她的生命在衰减了吧, 等她泪尽了,也魂归西天了。
头像
0操作8 #
头像
8 #
0
16-11-06 18:07操作
查看全部AA分享

。。。
五十七回后直到八十回,薛姨妈究竟有没有同贾母提黛玉和宝玉的婚事,书里没有交待。我觉得是没有的。如果提了,王夫人就不会借撵晴雯再次表明态度了。
私以为,薛姨妈宝钗虽不愿再掺合进宝黛二人之间,但王夫人还是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黛玉的。有王夫人在,就必不会让薛姨妈去给宝黛过了明路。薛姨妈和宝钗能做到的,也只是认了黛玉做干女儿,尽量多照顾疼惜她罢了。
。。。
这也是为何薛姨妈明知宝玉爱黛玉才要死要活,明知贾母也知情,但明面上还得解释成是小孩儿心实,万不可让私情坐实,因为贾母没让他们过明路,但心中是知道并同意的。那个情景下,薛姨妈是外人,她站出来做此解释,比贾府自己人解释要好一万倍,全了宝黛及贾母三人的面子。


cristal2011 发表于 11/6/2016 5:29:21 PM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085074&postid=73235786#73235786][/url]

mm对五十七回薛姨妈跟黛玉说的那段“前儿老太太因要把你妹妹说给宝玉,偏生又有了人家。。。 不如竟把你林妹妹定于他,起步四角俱全?” 是怎么看的?

那回的标题是“慈姨妈”, 但薛姨妈的那段话太有心机, 她明明知道贾母是不可能要把宝琴说给宝玉的,还在黛玉面前卖这个人情, 算得上慈爱吗?
头像
0操作9 #
头像
9 #
0
16-11-06 18:12操作
查看全部AA分享
谁能解解我的疑惑,慈姨妈爱语慰痴颦一章,宝钗为何开让黛玉给薛蟠做媳妇的玩笑? 真是恶心到了。
wuyanqingbo 发表于 11/6/2016 7:36:33 AM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085074&postid=73231549#73231549][/url]

我觉得宝钗的这个玩笑还好, 虽然我们看黛玉和薛蟠一个天上一个地上, 但薛蟠毕竟是宝钗的亲哥哥,在宝钗眼里是自带光环的。 我觉得曹公这么写只是为了显示钗黛之间的亲密,宝钗并没有恶意。

另外,mm没有亲兄弟吧? 我也曾跟我好朋友开过类似的玩笑, 让她做我嫂子, 我开这个玩笑的时候最主要地是表达我对她的喜爱,希望跟她成为一家人,并没有特别衡量她跟我哥配不配。我哥的婚事怎么可能轮到我做主。
头像
0操作10 #
头像
10 #
0
16-11-06 18:23操作
查看全部AA分享
哈哈哈,我们神同步,神相似啦……

cristal2011 发表于 11/6/2016 6:18:39 PM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085074&postid=73236125#73236125][/url]

我看到咱俩的评论也觉得很好玩 :)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11 #
头像
11 #
0
16-11-06 18:55操作
查看全部AA分享
这一回中,在紫娟和宝玉的互动中,紫娟已经问过宝琴一事了,私以为紫娟做此问,不是疑贾母而是疑宝玉,紫娟最清楚黛玉的心事,也知道黛玉此时已经信赖宝钗,所疑也只有宝玉,黛玉所求也只是宝玉的真心。所以紫娟问宝玉对此事的态度,宝玉也借此再次表明了心迹,此处不多说了。所以黛玉在薛姨妈讲之前,已经早就知道贾母求宝琴之事,这也就不存在薛姨妈借此让黛玉误会贾母一事。
说宝琴一事,是为了引出下面四角具全那一段。薛姨妈此语不过是宽慰黛玉,让她放心,也对贾母表明态度,以示对金玉一说的不再坚持。
至于薛姨妈为何没有践行,向贾母提出此意。我觉得症结还是在王夫人那里。王夫人不同意,薛姨妈不可能越过她去提宝玉的婚事,即便真提了,王夫人反对,也不过是闹得大家没脸儿。这也是贾母一直不明着提这件事的原因之一。一切都是因为王夫人。
后文王夫人撵晴雯,就是再次,也是最强硬的表示,她不喜黛玉,不会同意这门婚事。
宝玉做芙蓉女儿诔,做完黛玉就从花丛后转了出来?诔晴雯乎,诔颦卿矣?
所以我觉得黛玉以后的死亡,虽自是泪尽了,但也很大可能与王夫人有关。

cristal2011 发表于 11/6/2016 6:36:37 PM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085074&postid=73236256#73236256][/url]

发现mm看人是怀着最大的善意的 :)

你说的也对,薛琴已经许配了人家是大家都知道的, 所以我才很不解薛姨妈为什么要那么说。 如果说是为了引出下面四角俱全那一段,倒是很说得通。 看来我看书看得太流于表面了,mm的分析很前后贯通。

至于后来薛姨妈没有践行,我也同意因为王夫人。 我要是薛姨妈,我也不会做什么。

王夫人真是个又无趣又固执的人啊。 抄捡大观园这种事只有她做得出来。 黛玉的死亡,主要是因为贾府的没落和宝玉的被抓, 在大势面前,王夫人那点小心眼已经无足轻重了。 但王夫人是宝黛婚事最大的障碍是毋庸置疑的。
头像
0操作12 #
头像
12 #
0
16-11-06 20:23操作
查看全部AA分享
回复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085074&postid=73226627#73226627]273楼cristal2011的帖子[/url]

。。。

可惜宝玉只知“毁僧谤道”,只会诋毁读书上进的人是“禄蠹”,他何曾想过自己世家子弟的责任,一任连宝钗、湘云、袭人这些好意规劝的人都疏远了。我认为这一点上,宝玉是极其幼稚和任性的。

一个社会有一个社会的规则,每个社会里的个体都有各人的责任。就好像当今社会,一人一票,法制民主,每个人都有权作出自己的人生选择,但依然还要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责任,在学校里学习这个社会的秩序和法则,这样才能和手中那“一票”的权利所匹配。
宝玉在他的社会也是如此,我们虽然同情他个人的“求不得”、“不得已”,但不能批评那个社会作为一个整体要求世家子弟走“仕途经济”的正道,因为宝玉一人可以“悬崖撒手”,但是他身后的那个社会还要继续。


1011s 发表于 11/6/2016 7:42:11 PM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085074&postid=73236793#73236793][/url]

佩服楼主mm的博学, 三个层次层层递进,有理有据。 同意mm对儒家思想和世俗观点的分析, 但是宝玉是否真的幼稚而任性? 我并不完全同意。

私以为,曹公借贾雨村之口在第二回说出了他对宝玉最真实的评价:“天地生人,除大仁大恶两种,余者皆无大异。 若大仁者,则应运而生,大恶者,则应劫而生。。。今当运隆祚永之朝、太平无为之世,清明灵秀之气所秉者,上至朝廷,下至草野,比比皆是。。。” 后面的“今当运隆祚永之朝、太平无为之世”,显然是反语。 我对这段的理解是,虽然宝玉不是庸人,然而时事造英雄,宝玉的个人理想在当时是无法施展的。 为社稷施展宏图,宝玉有这个机会吗? 宝玉并非只喜欢跟女孩子私混,从他做的《姽婳词》看出他是有政治抱负的,但是在“天子惊慌恨失守,此时文武皆垂首。何事文武立朝纲,不及闺中林四娘” 的大环境中,他又能做什么呢?

都说曹公是维护女权的,“女儿是水做的,男子是泥做的”。 但是曹公在男尊女卑的环境中,当真认为女子比男子强吗? 我觉得,曹公是在极度失望之下,用泥比喻男子,指责他们没有尽到自己应尽的义务,只会鬼混。宝玉并不屑与这些人为伍,所以他宁愿和天真烂漫的女孩子在一起。 另外,曹公是才家族衰败之后写的红楼梦,他对宝玉的嘲讽也是自嘲,自嘲自己当时的无能和无奈。
头像
0操作13 #
头像
13 #
0
16-11-06 20:38操作
查看全部AA分享
王夫人确实无趣,不然贾政不会宁愿对着赵姨娘也不愿对着她。她的无趣我想除了天生的性情,恐怕也有后天境遇造成的。蒋勋说王夫人有丫鬟爬床恐惧症,哈哈哈,我觉得说得很妙。王夫人实在是厌恶极了那些颜色鲜艳,会撩人儿的小姑娘。赵姨娘恐怕年轻时就是这样的,所以她能生了探春贾环后还长伴贾政身边,颜色必是极好的。
王夫人长子早亡,次子宝玉也数次险些被赵姨娘母子谋害了去,她怎能不提心吊胆?她打心眼里放心不下来,也慈善不下来。她对黛玉的不喜在讲到晴雯时,几欲浮于表面。对王夫人而言,他的丈夫被漂亮丫鬟夺了去,她的宝玉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再被漂亮丫鬟迷了去的,不仅娶妻要贤,就是纳妾,也要是像她一样端庄的,沉默寡言的,识大体的。
王夫人实在有些走火入魔了。吃斋念佛也无法平复她内心的妒忌和婚姻生活不幸福的缺憾。所以,在金钏言语挑逗了宝玉后,王夫人才暴怒,顾不得慈和人的形象,和金钏十来年的主仆情分更是不想了,直接就打了耳光还撵了出去。这是王夫人的死穴,谁惹谁倒霉。黛玉也不能例外。
统共一个宝玉,让黛玉迷得神魂颠倒,离了黛玉就要死要活,王夫人会不生气?她都气得连肖像黛玉的晴雯都容不下了,若可能,把黛玉撵得远远的也是必须的。
黛玉早逝无疑,但究竟多早,又究竟如何逝去,我大胆推测,是和王夫人有关的。贾家大厦将倾,在完全败落前,黛玉应该就会死去,不然如何能质本洁来还洁去?而玉带林中挂一句,也是黛玉的结局……
美眉说黛玉死于贾府没落,宝玉被抓,也是一个推测。唉,再叹红楼未完!


cristal2011 发表于 11/6/2016 7:43:48 PM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085074&postid=73236807#73236807][/url]

黛玉到底如何早逝,确实无从确认, 所以有人说,晴雯是最幸运的,她在前八十回有了结局。

同意mm对于王夫人内心扭曲的评价。 她对黛玉的反感也在她评价晴雯“眉眼间有些像林妹妹的”时表露无疑。 大胆推测, 王夫人对于她所迫害的,其实是想得而不可得, 所以自己没法拥有,别人也不能拥有。 完完全全就是羡慕嫉妒恨。
头像
0操作14 #
头像
14 #
0
16-11-06 21:49操作
查看全部AA分享
哎呀我的神,咱们又神同步了。以后要等美眉发了言我再写,省的重复了,哈哈哈。握个爪吧。

cristal2011 发表于 11/6/2016 9:04:44 PM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085074&postid=73237520#73237520][/url]

哈哈,握手握手! 你写的比我写的好多了,分析得更全面透彻。 我更愿意看你写的。

关于宝玉的抱负,我还想到一点就是, 曹公写红楼梦的出发点就是要展现一个悲剧, 所以里面人物的性格早就在这个背景下定好了。没有人能改变这个悲剧的发生,即时看清了,也无能为力。 再结合曹公自己的身世,曹家在皇子争位中站错了队,然后一败图地, 所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曹家能有多大的能耐抗得了君命? 那么, 曹家当初应该站队吗,站队是政权人物常做的事, 成者为王败者为寇, 这就是命了。 曹公看得到这个命运,却改变不了。
头像
0操作15 #
头像
15 #
0
16-11-06 22:24操作
查看全部AA分享
cristal2011和impooh两位MM批得极是!不知道该回复谁,只好隔空喊话了。我自己一时写得尽兴了,居然忘记了“正邪两赋”之论,该死该死。还好两位提醒,不然我又误人误己啦,哈哈。现贴下这段原文,以示自省!

正不容邪,邪复妒正,两不相下,亦如风水雷电,地中既遇,既不能消,又不能让,必至搏击掀发后始尽。故其气亦必赋人,发泄一尽始散。使男女偶秉此气而生者,在上则不能成仁人君子,下亦不能为大凶大恶。置之于万万人中,其聪俊灵秀之气,则在万万人之上,其乖僻邪谬不近人情之态,又在万万人之下。若生于公侯富贵之家,则为情痴情种,若生于诗书清贫之族,则为逸士高人,纵再偶生于薄祚寒门,断不能为走卒健仆,甘遭庸人驱制驾驭,必为奇优名倡。

两位MM说得对,曹公固然是敬重“大仁者”的,但也只有他明明白白为这些“正邪两赋”的人好生立了个“正传”,这的确是他超逸于世人的眼界。让今人不得不感叹时代还是在进步的,才使得不同价值取向的人都能各安其所,各种信仰、思想都能遍地开花(邪教和恐怖主义除外)。
看到cristal2011MM的自述很惺惺相惜呀,当初选择出国也正因为自己没法“从善如流”,以至于如今和父母天各一方。都说“水至清而无鱼”,这虽然作了众多作奸犯科之徒的托辞,但实在是人世至理。所以当初自己也选择了“死也不做‘禄蠹’”,也只有坦然承担所需的代价了。

哈哈,也不说不开心的了。我说过我是孔夫子的“铁粉”哈,倒不是多能听进去他老人家的大道理,就是很佩服他“知其不可而为之”,这也是出国之后才把《论语》拿出来好好读的。以前看《走向共和》,对李鸿章、孙中山、梁启超都深感崇敬佩服的,当时的时局下这些个伟人的肩膀该是多硬啊,一时又开始汗颜自己太软弱、太无能了(哈哈,怎么把自己跟这些伟人们放在一起呢,不该不该!)。其实我也是出国之后才开始注意宝钗的,也慢慢开始能体味到她的顾虑、无奈和辛酸,想想自己原来那么不待见她真是自己的浅陋。不过现在看来好像有些矫枉过正了,哈哈。

无论如何,感谢两位MM指正,今天算是和你们交了心了,很开心~~

插句题外话,宝玉要是在今天做个化妆品品牌我是一定会捧场的,我是很看得上他这门手艺的,哈哈

1011s 发表于 11/6/2016 10:04:03 PM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085074&postid=73238115#73238115][/url]

mm的博才多学很让人佩服。 我只是在谈红楼, mm却能旁征博引, 谈古论今, 境界不是一般的高!

也谢谢mm开这个楼,从大家的评论中学了很多。 这两天又温故了红楼里的很多章节, 其中乐趣,妙不可言啊。

宝玉无论是开化妆品,还是开餐饮,我也都捧场。 :)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16 #
头像
16 #
0
16-11-06 22:34操作
查看全部AA分享
我小时候看过一本评红楼的书,里面猜测后四十回贾家败落,被抄家,宝玉进了监狱,黛玉以泪洗面,在宝玉出狱回家前就死了。我感觉这个有可能,符合还泪之说,也应了“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这句话。她可能像她葬的花一样,没有随流水飘出沁芳闸,落到不知道什么污秽的地方,而是干干净净地葬在大观园里了。

我感觉要理解王夫人,必须理解宝玉对她的重要性,宝玉可以说是她全部生命的意义。她吃斋念佛,自己也许可以随和,但是决容不下别人以任何(事实上的和想象中的)方式损害宝玉。所以金钏和宝玉调笑,她才会那么气,"我好好的爷们儿, 都叫你们给教坏了"。这不过是两人调笑一下而已,想象一下后来宝玉听见黛玉要走就要死要活,眼看要救不回来的节奏,王夫人心里作何感想?她对黛玉作何感想?如果是贾母,她的出发点是要宝玉开心,“只要模样性格难得好的", 只要宝玉喜欢,她多半会心疼这两个孩子,成全他们。但是王夫人看到的是客观上黛玉对宝玉造成的影响,她喜欢的是宝钗袭人这样识大体的姑娘,黛玉和紫鹃两个害得宝玉疯疯癫癫,在她眼里自然是坏的。我同意王夫人不喜欢黛玉,倒不是嫉妒,她是真心看不惯黛玉的”作“。

一年明月 发表于 11/6/2016 10:19:58 PM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085074&postid=73238260#73238260][/url]

我对黛玉的猜测跟你一样。 她泪尽而亡是必然的了,只是希望她生前少受点苦。

王夫人的心理,mm说的很有道理。 她对黛玉的厌恶可能确实是从对宝玉的担心出发。 关于“黛玉和紫鹃两个害得宝玉疯疯癫癫”的,不妨再深入一步:既然宝玉对黛玉感情如此之深,那么宝黛成婚不是很好的一件事吗,宝玉不就不疯癫了吗,王夫人为何还要阻绕呢? 按照她怕宝玉受伤的逻辑,宝玉喜欢黛玉, 如果黛玉并不喜欢宝玉,那她怨恨黛玉还有点理由, 但是宝黛二人后来的感情很好, 她为什么还要反对呢? 我觉得她最根本的是不能容忍宝黛之间有爱情。 她要一个合乎她标准的宝二奶奶,而不是一个被宝玉深爱的人。
头像
0操作17 #
头像
17 #
0
16-11-06 23:11操作
查看全部AA分享
嗯,你这么一说好像确实是这样的。在古代,让男人入迷的女孩子是“狐媚”,“娼妇”,“红颜祸水”(或者至少王夫人是这么认为的)。黛玉天生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在王夫人说不定就是她的原罪(笑)。贾母不一样,她虽然也疼爱李纨、王夫人这些比较沉默的媳妇,但是日常相处像“锯嘴葫芦”似的,她可能受不了,闷也闷死了,所以看中的全是凤姐、黛玉、晴雯、鸳鸯这样的灵巧姑娘。

总之两位领导的意见不太一致,所以宝玉的婚事老是定不下来…… 可能是这样的。

一年明月 发表于 11/6/2016 10:59:58 PM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085074&postid=73238589#73238589][/url]

是啊,书是男人写的,没种承认自己的无能,就由女人背黑锅了。 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曹公境界比他们高多了。

突然想到个好玩的: 如果甄家也有这么一段,甄宝玉碰上了林妹妹,也爱得死去活来, 王夫人会怎么看呢? 我估计她还是不喜欢林妹妹, 这就是你说的原罪了。
头像
0操作18 #
头像
18 #
0
16-11-06 23:21操作
查看全部AA分享
好啊好啊,很喜欢这个讨论,学到很多~

作者对王夫人的评价是“王夫人原是天真烂漫之人,喜怒出于心臆,不比那些饰词掩意之人”。我的感觉,她不会暗中算计黛玉,但是如果做了婆婆,也许哪天忍不了就雷霆震怒地来了。黛玉比晴雯更娇弱,估计禁不起几次狂风骤雨。。这么一想宝黛确实很难。

一年明月 发表于 11/6/2016 11:12:03 PM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085074&postid=73238679#73238679][/url]

这是反语, 亲。 贾府的姓氏是“假”,里面没有多少真的。

有一句话我一直忍着没说, 宝玉形容有些出了嫁的女人是鱼眼珠子, 这个词形容王夫人再合适不过。
头像
0操作19 #
头像
19 #
0
16-11-06 23:29操作
查看全部AA分享

这个猜测主要是因为李纨的判词。“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做笑谈”。还有“气昂昂头戴簪缨;昏惨惨黄泉路近”。总觉得味道不对,应该不是因为嫉妒,那么为什么呢?然后就开始想,贾兰这么发达,贾家人的下场怎么还全这么惨,所以~ 乱猜的啊



一年明月 发表于 11/6/2016 11:23:51 PM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085074&postid=73238764#73238764][/url]

我也是从判词里面猜贾兰未必发达,或者不是平常意义上的发达, 或者发达却早逝。。 所以李纨的晚年也很惨。 人生三大悲剧: 幼年丧父或丧母,中年丧偶,晚年丧子。 搞不好李纨占了后两个。 她原本就是薄命司里的人。
头像
0操作20 #
头像
20 #
0
16-11-07 01:33操作
查看全部AA分享
贾政王夫人并不宠爱贾兰。看他成天和贾环混,家里有大派对也不怎么露面。能入贾政眼的有赵姨娘,贾雨村。一直觉得贾府招祸与贾雨村也脫不了关系。贾雨村字时飞,宝钗会不会改嫁他呢?


sfdelta 发表于 11/7/2016 1:03:41 AM [url=http://forums.huaren.us/showtopic.aspx?topicid=2085074&postid=73239356#73239356][/url]

不会不会,太侮辱宝钗了。

《终身误》 把宝玉,黛玉,宝钗三个人的关系说的还是很清楚的。 “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 只是贾雨村想飞黄腾达而已, 跟宝钗应该不搭边。
发帖回复
查看:113523|回复:824
Advertisement
打开收藏板块打开个人中心
边缘侧滑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