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帖回复
查看:1552|回复:15
  • 1
When you buy via links in posts, huaren.us may earn a commission
Advertisement

净空法师在《认识佛教》里讲“布施”

头像
0操作1 #
头像
1 #
0
12-01-05 00:52操作
查看全部AA分享不感兴趣
老法师的开示真是常看常新。多谢师兄法布施。
头像
0操作2 #
头像
2 #
0
12-01-05 00:54操作
查看全部AA分享
“看看佛門裡的「禪悅為食」。何謂禪?心地清淨;悅是心地歡喜”,末学要是时时事事都能到禅悦的境界就好了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3 #
头像
3 #
0
12-01-05 00:55操作
查看全部AA分享
“一念覺為一切眾生,就是佛菩薩;一念迷為自己,就是凡夫。”
头像
0操作4 #
头像
4 #
0
12-01-05 01:13操作
查看全部AA分享
讲到布施,日常生活中如何布施,老法师教得很详细了。末学念金刚经的时候有句“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倾角师兄,什么才是不住法而行布施呢?
头像
0操作5 #
头像
5 #
0
12-01-05 18:35操作
查看全部AA分享
以下是引用假名字在1/5/2012 8:23:00 AM的发言:
师兄精进修行,自然可以时时禅悦。
时时不执著,时时观照自心,自然少烦恼。

怎么样才算精进呢,末学天天做功课,现在感觉比之前执著的事情少了,嗔心也减了,可是还是有,什么时候才能达到时时禅悦?是不是证到哪一个果位才可能达到时时禅悦?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6 #
头像
6 #
0
12-01-05 18:41操作
查看全部AA分享
以下是引用假名字在1/5/2012 8:31:00 AM的发言:
所谓「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是叫我们不要住在色相上布施,不要有对象的观念。譬如说要做一点功德,出一点钱,或者救济一个人,然后说救济了某一个人,那是住相布施。学佛的人帮助人、救助人,应该不觉得有对象,有对象的观念要丢掉,不要留一念在心中。
「法」是意识境界,是属于观念、思想、精神方面。如果你心里还有个空空洞洞清清净净,就已经落在法上。所以说,把身体外面的一切丢完空完了,再把意识方面的也丢下了,这才叫做学佛,也就是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佛说要这个样子才对。

上面是南怀瑾先生的讲解。

布施没有了对象是怎么布施呢?助印、施常住,都是希望广宣佛法。救助受灾的,是希望他们能重建。末学愚钝,法布施不是也要契机,怎么才能没有对象布施?
发帖回复
查看:1552|回复:15
  • 1
Advertisement
打开收藏板块打开个人中心
边缘侧滑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