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帖回复
查看:3503|回复:37
When you buy via links in posts, huaren.us may earn a commission
Advertisement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浅释

头像
0操作1 #
头像
1 #
0
10-06-06 12:36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不感兴趣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浅释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淺釋


化老和尚講述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略解》序

◎美國萬佛聖城宣化上人著述於三藩市佛教講堂
佛曆三○○二年七月十五日佛歡喜日

是經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六祖惠大師聞而悟道,若心有住,則為非住,故《大品》云:「若住一切法,不住般若波羅蜜;不住一切法,方住般若波羅蜜。」故《大般若經》會會之初,皆先明無住。

又 彼經云:「爾時世尊,復依一切無戲論法如來之相,為諸菩薩宣說般若波羅蜜多甚深理趣輪字法門。謂一切法空,無自性故。一切法無相,離眾相故。一切法無願, 無所願求故。一切法遠離,無所著故。一切法寂靜,永寂滅故。一切法無常,性常無故。一切法無樂,非可樂故。一切法無我,不自在故。一切法無淨,離淨相故。 一切法不可得,推尋其相不可得故。」直接顯性空理趣。

彼經又云:「爾時世尊復依一切住持藏法 如來之相,為諸菩薩宣說般若波羅蜜多,一切有情住持遍滿甚深理趣勝藏法門,謂一切有情皆如來藏普賢菩薩自體遍故。一切有情皆金剛藏,以金剛藏所灌灑故。一 切有情皆正法藏,一切皆依正語轉故。一切眾生皆妙業藏,一切事業加行依故。」前明有法非法,後明無法不法,非有非無是中道理趣。

昔 有五百比丘聞說般若空法,狐疑不信起座離去。網明菩薩令思益梵天為做方便,梵天言:「善男子!縱使令去至恆河沙劫不能得出如此法門。譬如癡人畏於虛空,捨 空而走,在所至處,不離虛空。此諸比丘亦復如是,雖復遠去,不出空相,不出無相,不出無作相。又如一人求索虛空,東西馳走,言我欲得空,我欲得空。是人但 說虛空名字而不得空,於空中行而不見空。此諸比丘亦復如是,欲求涅槃,行涅槃中而不得涅槃。所以者何?虛空但有名字,不可得取;涅槃亦復如是,但有名字而 不可得。」

吾人研究佛教,當知佛教乃法界教也,故無國籍之分。佛教者乃人人教也,故無家庭之私。佛教者乃眾生教也,故無種族之見。佛云:「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信與不信暫時之問題爾,既不能超出法界,則均在佛法含育之中,焉用辯。

時逢英譯金剛經略解,夫之之初,引之數言,是為序。

金山沙門
佛曆三○○二年七月十五日佛歡喜日

-rewarded by lanhua


[此贴子已经被lanhua于2010/6/6 13:39:56编辑过]

头像
0操作2 #
头像
2 #
0
10-06-06 12:37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白話解】 



     我告訴你們,我講經也不會往深的講,我只會講淺淺的,講不能出版這一類的經;能出版的我不會講。但是你們一定要出版我也不管,將來人笑話,那是人笑話我,不是笑話你們,是不是啊?我負責任,用不著你們負責任的。人說:「這不是你們翻譯得好不好,那是他講得不好,關你們翻譯什麼事!」對不對?我是講邏輯學的, 不把這個過錯放在你們身上。


     是經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六祖惠大師聞而悟道,若心有住,則為非住,故《大品》云:「若住一切法,不住般若波羅蜜;不住一切法,方住般若波羅蜜。」故《大般若經》會會之初,皆先明無住。



    「是 經云」:就是這一部金剛經說的,說什麼呢?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說你這個心不要有所執著,要無所執著而生這個心。「六祖惠大師聞而悟道」:六祖惠能大 師一聽這兩句話就開悟了,而我們現在聽四句也沒有開悟。「若心有住,則為非住」:經上又說心若有所著住,就是非住,那就不對了。

「故 《大品》云:若住一切法,不住般若波羅蜜」:所以大品就說了,你若執著一切法,是名不住般若波羅蜜;這個不住,也可以說你不明白般若波羅蜜。「不住一切 法,方住般若波羅蜜」:不執著一切法,是名方住般若波羅蜜;那時候你才算明白般若波羅蜜法。「故《大般若經》會會之初,皆先明無住」:所以《大般若經》每 一會的一開始,都是講無住,叫你沒有執著,無所住。


     又彼經云:「爾時世尊,復依一切無戲論法如來之相,為諸菩薩宣說般若波羅蜜多甚深理趣輪字法門。」

「又 彼經云」:在經上又說:「爾時世尊」:就是在那時候世尊「復依一切無戲論法如來之相」:這講的是真法,不是戲論,不是講笑話,說如來這個大概的相。「為諸 菩薩宣說般若波羅蜜多,甚深理趣輪字法門」:為一切的大菩薩宣說這個智慧法,這種甚深的道理、宗旨,轉這個般若法輪;這個般若就屬於輪字法門。


    「謂一切法空,無自性故。一切法無相,離眾相故。一切法無願,無所願求故。一切法遠離,無所著故。一切法寂靜,永寂滅故。一切法無常,性常無故。一切法無樂,非可樂故。一切法無我,不自在故。一切法無淨,離淨相故。一切法不可得,推尋其相不可得故。」直接顯性空理趣。


    「謂 一切法空,無自性故」:一切法都沒有了;法自己沒有一個體性,所以就空。「一切法無相」:一切法也沒有一個相,為什麼?「離眾相故」:這一切法它什麼相也 沒有,所以離眾相故。「一切法無願」:一切法也沒有一個願。你可不能說:「喔,一切法無願!」那是法無願,不是人無願。這個法可沒有說:我願意怎麼樣就怎 麼樣!「無所願求故」:它對於人沒有所求,你修行這個法,不能說一切法無願,我也無願。你不發願就不成佛!這個法它自己本體上沒有所求。


     又 「一切法遠離,無所著故」,又「一切法寂靜,永寂滅故」:一切法都是寂滅相,諸法空本來常自寂滅相,所以永遠寂滅的。「一切法無常,性常無故」:一切法也 沒有一個恆常不變的常,它沒有一個常性。「一切法無樂,非可樂故」:這個法在自性也沒有說我這個法是樂,有什麼法可樂呢?法它自己沒有什麼可樂的。


    「一 切法無我,不自在故」:一切法也沒有自己,它沒有我執。「一切法無淨,離淨相故」:這是涅槃的四德──常樂我淨。之所以說一切法無淨,離一切淨相,因為你 若有一個淨相,就無無相,就有一個染污了。法它連一個淨相都沒有,那染污相更沒有了。「一切法不可得,推尋其相不可得故」:一切法沒有可得,無智亦無得, 你找那個法的相不可得,找不著它那個相。

  

    「直接顯性空理趣」:這前邊的文,是講法的自性本空這種的道理、宗旨。


    彼經又云:「爾時世尊復依一切住持藏法如來之相,為諸菩薩宣說般若波羅蜜多,一切有情住持遍滿甚深理趣勝藏法門。」


    「彼 經又云」:這部《大般若經》又說了。「爾時世尊」:在當爾之時,佛「復依一切住持藏法如來之相」:前邊說的空,現在說的有;前文是無為的法,現在是依照有 為的法。佛又以有為的法,也說如來大概的一個相。「為諸菩薩宣說般若波羅蜜多,一切有情住持遍滿甚深理趣勝藏法門」:為一切的菩薩,宣說般若那個智慧法。 說所有的世間一切有情住持遍滿於法藏,說這遍滿的甚深理趣很殊勝的這種藏法。


   「謂一切有情皆如來藏普賢菩薩自體遍故。一切有情皆金剛藏,以金剛藏所灌灑故。一切有情皆正法藏,一切皆依正語轉故。一切眾生皆妙業藏,一切事業加行依故。」前明有法非法,後明無法不法,非有非無是中道理趣。


   「謂 一切有情皆如來藏」:說的一切有情都是如來藏性,為什麼?「普賢菩薩自體遍故」:普賢菩薩也是一切有情之一,他遍一切有情。他遍一切有情,所以一切有情的 本體,也就是如來藏。「一切有情皆金剛藏,以金剛藏所灌灑故」:一切眾生都是金剛藏的眾生,以金剛藏這個法所灌灑故。普賢菩薩、十方諸佛,常常用金剛藏的 法來灌溉一切眾生。「灌灑」,就是用金剛藏來加持一切眾生。

 

   「一切有情皆正法 藏,一切皆依正語轉故」:一切眾生都是正法藏,一切都依照這個正語來轉。「一切眾生皆妙業藏,一切事業加行依故」:一切的眾生都是妙業藏,這個業是不可思 議的藏。所有一切事的業,皆加行依故。這個「加行」,就是你修行加上一點。四加行──煖、頂、忍、世第一,那就加行。加行可以依照這一切的事業來增長。


   「前明有法非有」:前面一段所說,有的法非有。


    為 什麼我用這個做序文?你們《金剛經》翻譯完了,還不知道《金剛經》的意思。這《金剛經》所說的什麼也沒有,什麼也都空了,連法、佛都空了,都沒有了。所以 這篇序文上,前邊這一段文,是說明了有的法也是非有。「後明無法不無」:後邊說明,沒有的法也不是沒有。有的也不是有,沒有的也不是沒有,這叫「非有非無 是中道理趣」:這是合乎中道。


    昔有五百比丘聞說般若空法,狐疑不信起座離去。網明菩薩令 思益梵天為做方便,梵天言:「善男子!縱使令去至恆河沙劫不能得出如此法門。譬如癡人畏於虛空,捨空而走,在所至處,不離虛空。此諸比丘亦復如是,雖復遠 去,不出空相,不出無相,不出無作相。又如一人求索虛空,東西馳走,言我欲得空,我欲得空。是人但說虛空名字而不得空,於空中行而不見空。此諸比丘亦復如 是,欲求涅槃,行涅槃中而不得涅槃。所以者何?虛空但有名字,不可得取;涅槃亦復如是,但有名字而不可得。」

 

   「昔有五百比丘聞說般若空法」,以前有五百個比丘,聞說大乘法的時候,你說怎麼樣啊?他們都發狂了!這五百個比丘人人都把耳朵堵上,這麼(上人做「咚咚咚」聲)就跑了;跑得遠遠的,不聽你這個法!不聽你這個空,這法怎麼會空?他們就跑了。

 


   他 們「狐疑不信起座離去」:這五百比丘聞說般若空法,就像狐狸多疑似的,從座上起身就走了。這狐狸精,你們看牠的懷疑很多的,牠在冰上,走一步,聽那個冰響 不響;走一步,聽這個冰響不響。為什麼?牠說:「如果這冰一響,我就不過河了,這會掉到河裏!若這冰不響,就是冰凍得堅固的,不會掉到河裏去。」這叫狐 疑,狐狸就是很多的懷疑。所以你講什麼法,他也不相信的,這叫「狐疑不信」。

 

   「網明菩薩令思益梵天為作方便」:這時候有位網明菩薩,他令思益梵天的天王為作方便,說:「你去看看他們做什麼,怎麼都走了呢?」這給他們作一個方便。

 

   「梵天言:善男子!縱使令去至恆河沙劫,不能得出如此法門」:這位梵天就舉出一個譬喻說了,縱然令這五百個比丘去走,走到恆河沙刧那麼長遠的時間,他們也跑出不去這空的法門。因為空的法門包括一切,你沒有法子跑得出去。

 

    現 在舉出一個譬喻,像什麼呢?「譬如癡人畏於虛空,捨空而走」:就好像有個愚痴的人,他怕什麼呢?怕虛空,說:「哎呀,這虛空呀,我可怕這虛空!這虛空最不 好的,我要離開這個虛空!」他捨空就跑,跑!跑!跑!「在所至處,不離虛空」:跑到一個地方,他在這個地方,還沒跑出虛空去。再跑,再跑,跑得累得不能跑 了,以為這沒有虛空了。還是在虛空裏頭!再跑,又跑,跑得累得跑不動了。再看看,還是在虛空裏頭!你看,這不離虛空!

「此 諸比丘,亦復如是」:聽見說般若空法就跑的這些個比丘,就像那個癡人怕虛空一樣的,跑,你能跑出這虛空嗎?跑不出去的。「雖復遠去,不出空相」:雖然他跑 了很遠的很遠的,還是跑不出去空的範圍裏頭去。你怕這個空嘛,走!能走得了嗎?這不但不出空相,也「不出無相,不出無作相」。


    「又 如一人求索虛空」:又有一個比方,好像一個人他不是怕虛空,而是想要虛空。他各處去找虛空,「東西馳走」:他往東跑跑,往西跑跑。往東跑跑,我要找虛空; 往西跑跑,又我要找虛空。「言我欲得空,我欲得空」:他說:「我願意得到虛空,我願意得到這個虛空,你們誰把虛空給我?」「是人但說虛空名字,而不得 空」:這個人想找虛空,但說虛空名字,因為他不認識虛空,所以也得不到空。「於空中行,而不見空」:他就在空裏邊走路,而見不著這個虛空。


    「此諸比丘,亦復如是」:跑的這些個比丘,也像這個人一樣的。你說這是聰明人?還是愚痴人?「欲求涅槃,行涅槃中而不得涅槃」:你想要證得涅槃,你雖在涅槃裏頭修行,也不知道這個是涅槃。


    「所 以者何」:什麼原因呢?「虛空但有名字,不可得取;涅槃亦復如是,但有名字而不可得」:所說這個涅槃,就只是有一個名字。涅槃這個法,它沒有一個體相。也 就好像一切法如虛空,涅槃法也像虛空,雖然說你證得,但是也像虛空僅僅有個名字,你不可以把它拿來。說:「我把虛空拿來!把涅槃拿來!」你拿了個什麼?

 

     吾人研究佛教,當知佛教乃法界教也,故無國籍之分。佛教者乃人人教也,故無家庭之私。佛教者乃眾生教也,故無種族之見。佛云:「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信與不信暫時之問題爾,既不能超出法界,則均在佛法含育之中,焉用辯。

 

    「吾 人研究佛教,當知佛教乃法界教也」:我們這所有研究佛教的人,應該知道佛教乃法界教也。盡虛空遍法界都是佛法的表現,沒有超出佛教之外!盡虛空遍法界,都 是佛教充滿的地方!「故無國籍之分」:也沒有說是這個佛教是日本的佛教,那個是中國的佛教,那個是印度的佛教,那個是錫蘭、緬甸,或者是泰國的,是哪一國 家專有的佛教。不是的,這無國籍之分!


    「佛教者乃人人教也,故無家庭之私」, 佛教就是一個人人的宗教,所以佛教沒有說是「這是我家裏的,這是你家裏的,那是我自己的!這是私人的!」沒有這個,不是這樣子的!「佛教者眾生教也,故無 種族之見」,佛教也叫眾生教,所以也沒有一個種族,說是這是白種人的,那是黃種人的,那是黑種人的。沒有的!沒有種族之見,不可以有這種的見解在裏頭。


    「佛 云」:佛有說過,「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所以「信與不信,暫時之問題爾」:你信佛教和不信佛教,這是暫時間的一個問題。「既不能超出法界,則均 在佛法含育之中」:你既然不能跑出這個法界之外去,則無論哪一個都在佛法裏頭包括著,沒有跑出去。「焉用辯」:這不用說來辯解這個問題。


     時逢英譯金剛經略解,夫之之初,引之數言,是為序。


    「時逢英譯金剛經略解」:現在遇到英譯《金剛經略解》。我講解的經就叫「略解」,以後哪一部都叫略解。「夫之之初,引之數言,是為序」:在這付印的開始,我多餘地說幾句話,用它來作序。



金山沙門

「金山沙門」:這個你們認識?這不是你!

佛曆三○○二年七月十五日佛歡喜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6/6 12:39:22编辑过]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3 #
头像
3 #
0
10-06-06 12:41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美國萬佛聖城宣化上人講述於三藩市佛教講堂
一九六八年十一月 至 一九六九年四月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A1. 總釋名題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淺釋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這一部經在這個般若時裏邊說的。論到五時八教,這屬於別教,是般若時;第四般若時,也就是第四時。在這個四教裏邊,屬於別教。佛說的般若部,有六百多卷。這《金剛經》,是六百多卷裏邊其中的一卷。



講起般若部,這個《般若經》非常重要。怎麼顯出它的重要呢?佛說這個般若部的時候,用了二十年;二十年說般若,在這二十年說了六百卷的《般若經》。最後, 佛說過這樣一句話,說這個《般若經》,將來大興於震旦;震旦就是中國。說將來這個般若推行到每一個國家去。所以在唐玄奘翻譯《般若經》的時候,有一千多個 比丘共同在一起來翻譯這《般若經》。一千多比丘,在家人有兩千;兩千多在家居士,在大興善寺。



那個大興善寺,當時從方丈室到山門去關門,要怎麼樣關門呢?要騎著馬去關門。那麼現在的時候,可以用一個自行車去關。距離有多遠呢?由方丈到山門那個地 方,有十里路;十里路遠,所以關山門的時候要騎著馬去關山門。因為它這麼大,所以就能容納--當時從事翻譯經典的工作的三、四千人,來做這件事情。那麼翻 譯《大般若經》的時候,這一年桃開六度。這個桃花,就是結桃子的這種樹,在這一年之中開了六次花;開了又落,落了又開,這叫桃開六度。這是表示甚麼呢?就 表示翻譯《般若經》這種的工作是殊勝的,是特別的重要。所以花、草、樹木神,都來擁護這個法會。所以這一年的期間桃花就開了六次,有這種祥瑞。那麼由這種 祥瑞,證明《般若經》是非常重要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6/6 12:42:54编辑过]

头像
0操作4 #
头像
4 #
0
10-06-06 12:42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那麼現在再講這個《金剛經》的因緣。我最初到三藩市來,曾經講過一次《金剛經》。當時預備一般聽經的人,有的聽得懂的,有的聽不懂的,那麼以後這麼多年就 沒有講過。為甚麼沒有講經呢?就因為我願意隱遁,不願意讓很多人知道有這麼一位法師。所以我到美國自己給自己取個名字,就叫「墓中僧」。墓,就是墳墓; 中,就是在墳墓裏邊:墳墓裏邊的一個和尚。雖然我現在沒死,可是已經鑽到墳墓裏頭去了,所以和外邊的人很少接近。那麼,由去年有白文天、韓光先、易象乾、 客爾康等等從西雅圖來,就硬把我從這個墳墓裏頭拖出來!拖出來幹甚麼呢?就打禪七。這是在美國第一次打禪七。早起六點到晚間九點,一般人都認為是這是很辛 苦了,其實這是很方便的,並不緊。這個工作要緊的時候,應該早起三點鐘開始到晚間十二點鐘,這是正式打禪七的一種工作。




那麼由那一次,我第一次見著這個韓光先,就是果璞。他和我一講話,我就聽他這個聲音好像山東人的聲音,我叫他山東老鄉,就是山東人。那麼他呢,在以前也沒 有皈依過;可是沒有皈依,見著我他就叩了個頭。在這美國人裡這樣是很少的,所以我說這個真是正牌的中國山東人。那麼我對於這班人的印象,就很不錯。所以我 覺得這幾個人都可以提拔,在佛教裏做一番事業。果然在今年夏季暑假的時候,這一班人就都來學《楞嚴經》。學《楞嚴經》學完了之後,現在又講《法華經》。正 在講著《法華經》,有一天,大概是那一天呢?是不是觀音菩薩出家那一天?果璞和果能,就要求講《金剛經》。那麼「法不孤起,仗境方生;道不虛行,遇緣則 應。」




怎麼叫法不孤起呢?這個佛法,必須要有人請法,才能說法;要沒有人請法呢,這個法就不容易說的。有人請法,就是有人要求講某一部經,這叫請法。那麼法不孤 起也就是這個法不能自己生起。仗境方生,有這個境界才能生出這個法來。道不虛行,這個道不會空走的。遇緣則應,有緣就應;就應付這個緣。這叫道不虛行,遇 緣則應。




那麼既然有他們幾位想要聽《金剛經》,於是乎我也不管我會講不會講,就冒冒失失答應了,說可以。並且他們都過去已經聽過《金剛經》了。聽過誰呢?聽過,那個 Kenneth 先生講過《金剛經》。不過他說,當時因為初學,也大約聽得不太懂,現在要再聽你講一遍。那麼我就答應了,所以在今天才有這個金剛法會的成立。以後,無論你們某一個人想要聽某一部經的,都可以請法師說法。這要請法;要有人請法,才可以說法。




那麼講《法華經》,這是甚麼因緣呢?講這《法華經》,我告訴你們這個因緣。這因為現在我在美國,要造就和尚,要造就未來的佛教的繼承人。所以現在有一個果 前,他發心出家。那麼發心出家,聽了《楞嚴經》,對於佛法還是一知半解。所以我這個《法華經》的因緣,就是為著要果前,在前邊;這一些果果果果,果甚麼果 甚麼--像這個果寧昨天講這個唧唧喳喳,都要在後邊跟著。所以我看這一班人,還都對佛教有一點興趣。所以有的櫛風沐雨,就是颳風也來聽經,下雨也來聽經, 在對面這麼遠,又要跑這麼遠的路。在二十九街過來,也要搭巴士,又要等車,又要在那個地方風吹雨打的,這都很不容易的。我看這一班人還有一點誠心。所以我 就繼續講這個《法華經》。




現在又講《金剛經》。我們現在講這個《金剛經》要簡單一點,就不要講這個七種立題、五重玄義,都不要講它。我們現在就開門見山,就講這個總釋名題,就講第一,就是總釋名題;第二、講譯人;第三呢,是別解文義,分出大科,分出這麼三種講法。

头像
0操作5 #
头像
5 #
0
10-06-06 12:43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金剛」:甚麼叫「金剛」呢?怎麼又「金剛般若波羅蜜」?甚麼叫金剛呢?我告訴你,就是那個金剛心。金剛的心也就是那個金剛性,也就是那個金剛的般若。金 剛的心也就是金剛性;金剛性也就是金剛般若。說出來這麼多的名,合而言之是一個。為甚麼要說這麼多名呢?你不知道這一個,知道那一個;你不知道那個,就知 道這個;你那個、這個都不知道,你又知道這個般若。所以多舉出幾個名字來,你張三也就是那個張和,也就是那個張老三。這麼說好幾個名字,你就認識他。這金 剛也這樣子。那麼金剛怎麼說是自性呢?我們這個自性,是永遠不壞的。我們這個金剛自性也就是金剛心,金剛心也永遠不壞的。我們這個金剛般若,就是實相般 若。這實相的般若也是永遠都不壞的,永遠存在。所以這一部經的名字,這「金剛」是個比喻;「般若波羅蜜」是法,這一部經就是法喻為名。在七種立題裏邊就是 法喻為名:以金剛來做比喻,比喻般若。




那麼這個講法固然是對,可是不如我說它是金剛心、金剛性、金剛般若。這個般若就是金剛,不用比喻。這個心也就是金剛,不用比喻。這個性也就是金剛,不用比 喻。這個就是甚麼呢?金剛,不要比喻,比較直接了當。這個講法,是很少人這麼講的。可以說是這樣,一般的法師,要是對金剛般若波羅蜜沒有認識的,都不這樣 講。怎麼樣講呢?都作為法喻為名。我現在,是不是不以法喻為名?不是,也是用法喻為名。可是我把它合成一個,這個法也就是喻,喻也就是法:法喻是一個。分 而言之,是金剛般若波羅蜜;合而言之,也就是《金剛經》。所以普通中國人叫它叫《金剛經》,沒有般若波羅蜜。那麼再可以說,也就是《般若波羅蜜經》。那麼 這法,我常常對你們講,應該講活了,不要把它講得死板板的。所以現在把它講成一個也可以,講成兩個也可以,甚至於講三個、講四個都可以,這沒有一定法! 《金剛經》裏邊說:「無有定法,是名般若波羅蜜多!」你要把它講成死板板的,好像那個釘是釘,卯是卯,總有一定的:那就成一個不活動了。




我們講來講去,究竟「金剛」的這個意思,我還沒有明白。你講一個也好,兩個也好,三個也好;你講了這麼多個,但是我還沒明白!這怎麼辦呢?那好了,我現在 再給你把它解釋解釋。金剛具足三個意思。三個意思是甚麼呢?第一個就是堅固;第二個就是光明;第三個是銳利,也可以說鋒利。甚麼叫鋒利呢?就像那個刀刃, 非常鋒利,非常快,切金斷玉,削鐵如泥:這都是金剛。削鐵如泥,砍到鐵上,就好像砍到那個泥上一樣,一點也不能擋得住它。金剛的體,是堅固的,金剛本體是 堅固的,不壞的。它不可能為一切所壞,它壞一切所不能壞的;壞一切所不能壞的,就是甚麼呢?摧伏天魔,制諸外道。




天魔外道這種邪知邪見,是不容易制伏的,可是你有這個金剛的體,就把這個天魔外道都給它破壞了,這金剛體是堅固的。金剛的相是光明的,金剛,它是透明體 的,光明的。光明而不為一切黑闇所破壞,而它能破壞一切的黑闇。所有世間一切的黑闇,你有金剛都可以把它破壞了。說那是破壞主義,你破壞這黑闇,才能得到 光明!這是破壞邪法,而不是破壞正法。你把邪法破了,正法才能久住;你邪法不破,正法就不能久住了。所以,這是破壞一切的黑闇。金剛的用,它的功用,是銳 利的。這個銳利得,也是無堅不摧,無邪不破。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6 #
头像
6 #
0
10-06-06 12:43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講到這個金剛心,我們一般人不要誤會了,以為是我們胸腔裏邊這個心。這個心,是個肉團心。這肉團心,沒有甚麼用。這肉團心,它的形相猶如一個倒掛的一朵蓮 花這麼樣子。白天,它就開了;晚間,它就合上。合起來,像一個倒掛蓮花一樣;開,甚麼時候開了呢?這個心裏邊有孔,那個孔竅白天它就開了;晚間睡覺的時 候,那孔竅就合上了。所以這個心,是個肉團心,沒有甚麼用處。那麼還有一個心,叫妄想心。妄想心又叫第六意識,第六意識心。眼耳鼻舌身意各有它的識:眼有 眼識,耳有耳識,鼻有鼻識,舌有舌識,身有身識,意有意識,這叫六識。在這個第六意識,一般人以為肉團心是他的心,這是第一個錯誤。




第二個錯誤,又以為他這妄想心是他的心,就好像《楞嚴經》上;聽過《楞嚴經》有這麼一段文,你們還記得不記得?這一段文是這樣說的:「佛告阿難。此非汝 心。乃是前塵。虛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無始。認賊做子。失汝元常。故受輪轉。」這一段經文,有的人記得嗎?這一段經文,是很要緊的。這一段經文就是說的 這個第六意識盡打妄想;他妄想這本領非常大。他這個打妄想,忽東忽西,忽南忽北,忽上忽下。他不要坐火箭,就到了月球去,不要藉著火箭的力量。他這一個打 妄想,月亮在那兒,跑到那個地方去了。一瞬間打妄想又到了西天;一瞬間打個妄想又到了東土:甚麼地方都可以打。你想到日本,你打著妄想,日本那個街道,就 現在你這個眼前了。你到過德國,到過法國,到過你所到過地方,你這一打妄想,也到那個地方了。現在一般人研究到月球去,這由甚麼造成的?就都是由這個妄 想。現在打這個妄想,就要實現這個妄想,這都是從第六意識發生出來的。所以,這第二是妄想心。




阿難就認為妄想心是他的心了;對佛講,但是佛就告阿難,「此非汝心」:這個不是你的心哪!那麼是甚麼呢?「乃是前塵。虛妄相想。」這是一種前邊的塵相, 「虛妄相想」;虛妄的那個相,是由你那個妄想生出來的。「惑汝真性」:迷惑你自己的真性,把你自己的真性迷惑了。「由汝無始」:從無始劫以來到現在,你都 認為它是心了,「認賊作子。」你認賊作你的兒子囉!「失汝元常」:把你自己本來固有的寶珍,都丟了。原來常住不壞的那個寶貴的性,寶覺,明心,都失去了。 「故受輪轉」:所以就在六道輪迴裏頭出頭沒,這麼樣子,總也無有了期。這一段文就是說這個妄想心。




那麼第三是甚麼呢?真如心。這個真如心,也就是實相的般若,也就是實相。這個真如,這個心,是大而無外,小而無內。你說它大,沒有再比它大的;你說小,也 沒有再比它小的了。沒有法子再找到比它小的,也沒有法子再找到比它大的,這叫真如,真如心。這個心,才是我們每一個人的真心,這心有這三種。

头像
0操作7 #
头像
7 #
0
10-06-06 12:44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金剛」這兩個字已經講一個大概。現在講這個「般若」。甚麼是般若?「翠竹黃花,無非般若。」這個綠的竹子和這黃色的花,都是般 若。般若是印度語,在五種不翻之中,它屬於「多含不翻」。因為翻過來中文,祗可以翻譯一個意思,而不能翻譯它這樣多的意思,所以不翻。那麼多的意思有多少 呢?有三種般若。這三種般若就是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那麼般若翻譯成中文就是智慧。智慧祗有一種的意思,所以就保留它原來這個梵語來尊重,不 翻;尊重這個般若,所以就不翻它。那麼般若有多少呢?般若,光這個《般若經》,那就有很多。本來是說有八部,但是詳細地分析來,它有十個種類的般若。十個 種類的般若都是甚麼呢?




第一是《大般若經》。這《大般若經》有多少?有六百卷。我以前不講過嗎?玄奘法師翻譯《大般若經》的時候,桃開六度。那個桃花在這一年之中,開了六次。不 是說六年開了六次;要六年開六次,那是很正常的。在這一年之中,桃花開了落;落了之後又開;開了又落。那麼大約兩個月開一次,一年十二個月開六次,兩個月 一次。雖然我沒有看見,但是也不會相差太遠,這叫「桃開六度」,翻譯《大般若經》的時候。《大般若經》,就有六百卷。




第二,《放光般若》。放光,佛放光而說這個般若。有多少卷呢?有三十卷。




第三就是《摩訶般若》。這摩訶般若也是大般若,但是這個叫《摩訶般若》,和那個《大般若》又不同了。這個有多少卷呢?也有三十卷,這第三是《摩訶般若》。




第四,叫《光讚般若》。由佛放光而讚歎說這個般若,這是第四。




第五,叫《道行般若》。道,就是道德那個道;行就是行為的那個行,行走的那個行。《道行般若》,這是第五。




第六,《學品般若》。這個《光讚般若》、《道行般若》、《學品般若》,這每一種有十卷,這合起來也是三十卷,這就六百九十卷了,這是第六。




第七,叫《勝天王所說般若》,這有七卷。




第八就是《仁王般若》--《仁王護國般若經》,有兩卷。




再第九是《實相般若》。有這個《實相般若》,一卷。




第十是《文殊般若》,一卷。這合起來大約是七百零一卷。這是《般若經》。

头像
0操作8 #
头像
8 #
0
10-06-06 12:45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不是說,知道這個般若有這麼多夠啦!那麼,他在甚麼地方講的?講了多少處?有多少法會講過般若?這我們也要知道的。我們研究般若部,對於這些個問題,雖然 是一些個皮毛,但是也都應該明白的。那麼這個《般若經》,說的有四處說般若部;四個地方說般若,有十六個法會,都是說這個般若的。四個地方是甚麼地方呢?




第一就是王舍城,鷲峰山王舍城,就是室羅筏城。鷲峰山就是靈鷲山,這兒說了七會。第二就是給孤獨園,說了七會,就是現在這個經的,這個地方,這是第二。第 三呢,是在天上說的。甚麼天呢?他化自在天;在他化自在天摩尼寶藏殿,說了一會。第四是在竹林園白鹿池的旁邊,說了一會。這合起來是四個地方,說了十六 會。你看!王舍城靈鷲山七會,給孤獨園七會,這十四會了;他化天,摩尼寶藏殿一會,這十五會。再加上竹林園,白鹿池的旁邊,說了一會。這統統是十六會,四 個地方,這是般若。我們要知道這個般若有多少種、有多少會所說的,這是應該知道的。




這一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在哪一個地方所說的呢?是在哪一會呢?這要應該知道的。這是在第二次,在給孤獨園。你看那個經文上不是說:「如是我聞。一時 佛在舍衛國。衹樹給孤獨園。」所以我說這個在第二會,沒有錯的,絕對不會錯的!為甚麼?如果錯了,我也不講了。那麼第二處的第三會;這是在第二處的第三會 所說的這一部經。這一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在這個《大般若》六百卷裏邊的第五百七十七卷。你要不相信,也可以去查一查看,這第五百七十七卷。那麼這 是這一部經的來源,它的歷史。




那麼般若,由這個文字般若而起觀照的般若;由觀照的般若,而達到實相的般若。甚麼叫文字般若?就是我們看這個經文,這不有文字?這叫文字般若。那麼文字般 若,你要沒有觀照的智慧,你光有文字,你看來看去也是不懂的。你不懂就是沒有般若了;沒有般若就是沒生出智慧了。這智慧本來是你有的,但是你沒有栽培灌 溉,沒有用般若的水來灌它,所以它就不生出來;不生出來,你就沒有觀照的智慧。你沒有觀照的智慧,沒有觀照的般若,你就不明白實相的般若。你必須要有觀照 的般若,以這個正觀的智慧來觀這個般若,然後才能達到這個最後的目的,這實相般若。般若大約的意思是這樣子。




「波羅蜜」:有的人說波羅蜜是甜的。不錯,波羅蜜是甜的。中國有那個波羅,那個波羅就是 before, we had this? (弟子:啊!)叫波羅。這個波羅蜜是甜的,不錯。但是這個波羅蜜,不單是甜的,而且甜中的甜的,是怎麼樣呢?離苦得樂。這是把苦離了而得到樂,這就是波羅 蜜。甚麼叫波羅蜜呢?這波羅蜜也是印度話。這印度人,甚麼事情做好了,就說波羅蜜。這個事情做完了,也說波羅蜜了。就像英文說 finish,這個意思。英文是 finish,完了;這個波羅蜜,說這個事情做得好了,叫波羅蜜。




波 羅蜜翻譯成中文, 叫「到彼岸」。甚麼叫彼岸呢?我們現在在三藩市到奧克蘭去,或者在這個橋上走過去,或者坐船過去;這從這一邊到那一邊了,這叫波羅蜜了,這叫到彼岸。這到 彼岸的意思,也就是譬如,你到小學裏邊去讀書,在小學校裏頭畢業了,得到小學文憑,這是波羅蜜了。你到中學,由開始到最後,得到中學的證書了,這也叫波羅 蜜了。你由大學開始,把大學讀完了,這也叫波羅蜜。你由這個學士得到碩士了,這也是波羅蜜。由碩士得到博士,這也是波羅蜜。那麼,為甚麼講這麼多?講這麼 多,你就懂這個波羅蜜的意思了。




我們現在是由甚麼地方呢?由生死的此岸,經過煩惱的中流--這個煩惱,就是好像個海似的--到涅槃的彼岸;到達涅槃的彼岸,這也叫波羅蜜了。這個波羅蜜, 說起來,甚麼都可以說是波羅蜜。你這兒坐禪,沒有開悟;你從現在開始坐禪,等到你開悟了,這是波羅蜜。好像我們今年夏天這個暑假楞嚴講修班,這一開始的時 候,這是此岸,等終了了,把這暑假三個月零六天的時間都圓滿了,這也是摩訶般若波羅蜜了。這是般若波羅蜜了!總而言之,把甚麼事情做完了,又是很圓滿,這 都叫波羅蜜。




我們現在修佛法,一開始這是很難懂的,所以有的人聽一次,就不感覺興趣了,不來了。為甚麼呢?這個是最不容易的了。第一要有善根;第二,要有忍力,要有這 一種的,認為佛法比任何的事情都重要。我如果不明白佛法,那我就是好像沒吃飽飯。我所以一定要去聽經聞法,比到飯館子去吃最好的東西,都沒有這麼香。你要 有這麼一個,好像吃東西,又好像你這個欲心,貪欲你所願意的東西。那麼你所願意的東西是甚麼?我不知道,你自己會知道的。你把這種,最歡喜的這種的心理, 放到這個聽經上;聽完了,這也是得到波羅蜜了。這波羅蜜,講起來,那太多了。




這個「經」的意思,已經講好多次了。那麼再重複一下。經者徑也。做什麼的徑呢?就是修行的一條徑路,由這個生死的路,走到沒有生死的那條路去,就是從凡夫 可以達到聖人,達到佛的境界,這條路。你想要從凡夫走到佛的果位上去,必須要依法修行。這個法就是經。昨天我不是講那麼多的意思了嗎?這個「經」又有一個 意思。




今天我再給你們講多幾個意思。甚麼意思呢?就叫「出生」。這個意思就出生,從這個出就是出來了,生出來了。這從佛口生出來的,這個是經。又有一個意思,叫 「顯耀」。顯,就是顯露的那個顯;耀,就是光耀的耀。這個經典,能把世界上都照得光明了,這個是顯耀。又「經」是一種,永遠不變的一種方法,所以叫「常」




。無論你古往今來,這經典是不變的,一字不可去,一字不可偏,是不增不減的,所以這叫經。又有「貫」的意思。這貫,就是貫穿起來,把它串起來,這一行一行 的經,從開始到最終,這是貫穿起來。貫穿起來甚麼呢?義理,把義理貫穿起來;貫穿圓滿了,這是貫。「攝」,昨天我們也講,就好像吸鐵石似的,把所有的眾生 都吸收來了。眾生,就等於鐵,那個經,就等於吸鐵石,把眾生都吸到這個吸鐵石上來了,就是令眾生都完全明白佛法。這個攝,攝所化機。又有「法」的意思。這 個法,就是所有一切人,都依照這個方法去修行去;過去、現在、未來,這三世,都遵守這種的法律,這種的規則,所以這「經」就有這麼多的意思。




那麼「經」還有一個意思,我不妨和你們大家再講一講。這個「經」字的意思,前邊講了很多,還有一個意思是甚麼呢?就是涌泉。涌就是從地裏邊涌出來的這一個 水泉,好像水似的,從地裏涌上來了,這涌泉。涌泉涌出來這個泉水,普潤大地一切眾生,令大地眾生都得到法喜充滿了,都得到禪悅為食,法喜充滿。涌泉也是這 個「經」的意思。




合起來,這「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這個經的名字。

头像
0操作9 #
头像
9 #
0
10-06-06 12:46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A2. 譯人


這一部經是誰翻譯的呢?這一部經是在姚秦的時候,三藏法師鳩摩羅什翻譯的。那麼是不是這一部經就單單鳩摩羅什法師翻譯過了?不是的。還有誰翻譯的呢?還有 其他五個法師都翻譯過。那麼其他五個法師,是不是和鳩摩羅什法師一同翻譯的呢?不是的。時候不同的。鳩摩羅什法師翻譯的這部經叫《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還 有在這個元魏的時候,有一個叫菩提流支;菩提流支法師也翻譯過這一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名字和鳩摩羅什法師的名字相同的。菩提流支這幾個名字,我已經 寫到黑板上了。他翻譯這一部經的名字,和鳩摩羅什法師相同,這是第二個翻譯。




第三個人翻譯,叫真諦法師。這個真諦法師,在後陳的時候也翻譯過這一部經,《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他的名字也和鳩摩羅什法師翻譯的相同,這《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以上這三個法師翻譯的,名字相同。




在隋朝的時候,就有一個笈多法師。這個笈多法師,翻譯這一部經的名字就不同了。叫甚麼名字呢?叫《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加上「能斷」兩個字。這是笈多法師翻譯的。




那麼在唐朝貞觀十九年,玄奘法師也翻譯過這部經典。他這個名字又不同了,叫甚麼名字呢?調過來了,他這個名字叫《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經》。這個笈多的叫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他叫「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經」。這個「能斷」兩個字,顛倒過來。那麼究竟這是英文的文法,是中文的文法,是印度文的文法?這是 文法的問題。




方才我講那個玄奘法師。玄奘法師是中國一個大德高僧,很高的,或者比果寧都高,但是或者沒有他那麼胖。因為,我相信玄奘法師是這樣,怎麼說他不那麼胖呢? 他好跑路,從中國一直跑到印度去,從西伯利亞那兒,一去甚麼馬都沒有,就用跑路。一跑,一定跑得很瘦的,所以比果寧會瘦得多。玄奘法師,是唐朝最高的一個 高僧,在印度留學十四年,回到中國,翻譯了很多經典。那麼這是第五個,玄奘法師翻譯的,叫《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經》。




第六個翻譯是誰呢?叫義淨。這個義淨法師,也是到印度去留學的。留學回來,在唐朝不有個武則天?就在武則天那個時候,他回來的。他回來,武則天也是裝模作 樣的說是好佛法,於是乎就叫他來翻譯經典。他也翻譯過這一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那麼他翻譯的這個名字,和玄奘這個名字相同,也叫《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 經》。




這一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有六種翻譯。這六種翻譯,我們研究佛法的,也應該知道的。那麼這六種翻譯之中,還是鳩摩羅什法師所翻譯的版本,流通得最盛行。 一般人,都歡喜讀他所翻譯的經典。為甚麼歡喜誦讀鳩摩羅什法師所翻譯的?因為,在中國唐朝有個道宣律師。這個道宣律師專門修戒律的。修戒律是在行、住、 坐、臥這四大威儀裏邊非常嚴整的。《楞嚴經》裏不說「嚴整威儀。肅恭齋法」?這個「嚴整威儀」,為甚麼要嚴整威儀呢?因為你這個人,要是威儀好,不單人天 恭敬你,那個鬼神,也都恭敬你,鬼神都要崇拜你。所以道宣律師精持戒律,專門研究戒律的這個法。怎麼樣子呢?站有站的相,有站的樣子;坐有坐的樣子;走路 有走路的樣子;那麼臥有臥的樣子:都有個樣子。因為你有一個榜樣,一般人才可以向你學習。




所以我今天對果前講,我說,「我到這個美國來,你是頭一個跟著我出家的,必須要一切一切的,都要往好了做。你不能馬馬虎虎的,你不能隨隨便便的。甚至於你 說話也不能隨便亂講話,你走路不能隨便亂走路。你到街市上去,一定要行端,體直,這個身形,要直的。到街上也不要東張西望的,好像要偷東西呢!人說:哦! 這是不是來個賊和尚啊?穿著和尚衣服,想要偷東西啊。」不能這樣的。一定要目不斜視,耳不旁聽,這樣子。那麼走路,但是也不像木頭似的,那麼板板直直的, 那又錯了。總而言之,也要像個人那麼有一種生氣,可是,目不旁視。




行住坐臥,這叫四大威儀。四大威儀,那麼在行,「行如風」。這個風,不是像颶風那麼樣子,把山也颳崩了,樹也拔出來了,連根拔了,把這個樓房也颳倒了;不 像那麼大風,就像那個微風徐來。微風,那個風看不見;水波不興,水上都沒有波浪,那種風。這種風,是人人都歡喜的,行如風。「立如松」,站著的時候,像一 棵松樹似的。那個松樹要直的,如果彎的就沒有人歡喜。「坐如鐘」,坐在那個地方像一個鐘似的。但是像鐘,不要像鐘的那個擺。那個鐘擺這麼搖搖晃晃的這麼 晃,叮叮噹的,不要像那個鐘擺;要像古來那個坐鐘,紋絲的不動,那個才夠定力。「臥如弓」,躺著像一張弓似的,要吉祥臥。釋迦牟尼佛入涅槃,就是吉祥臥入 的涅槃。怎麼叫吉祥臥呢?就是右手托腮,左手搭在腿上,這叫托腮搭胯,叫吉祥臥,臥像一張弓似的。這各有各的樣子,所以這是威儀--三千威儀,八萬細行。




因為道宣律師他的威儀最好,所以感應得怎麼樣子呢?天上人給他送飯吃。我們人,你誰想要做個高僧,就要修持戒律。你受所受的戒律,就要守著;守著這戒律, 那護法善神都擁護你。你要破戒了呢?那護法就不護持你了。所以必須要守戒。因為道宣律師他守戒清淨,這所謂「嚴淨毗尼,弘範三界。」嚴淨毗尼,《楞嚴經》 不說嚴淨毗尼?毗尼就是律,所指的這個律。「弘範三界」,作欲界、色界、無色界的一個榜樣。所以這個天人就給他送飯。




有一天他就問這個天人,他說:「怎麼現在一般人都歡喜讀鳩摩羅什法師翻譯這個經典呢?」這個天人叫陸玄暢,就對他講:「因為鳩摩羅什法師,過去七佛都是他 翻譯經典。他是過去七佛的譯經師,所以他翻譯的經典,和佛的心是一樣的,深得佛心。所以,一般人都歡喜讀誦他所翻譯的經典。」並且鳩摩羅什法師臨終的時候 也說過:「我臨命終後,把我這個身體用火化的時候,我所翻譯的經典,不知道有沒有錯?如果我所翻譯的經典沒有錯的話,我這個舌頭,火燒不壞的;如果我翻譯 的經典翻譯錯了的話,和佛的心意不相合的話,我這個舌頭會燒化。」所以鳩摩羅什法師圓寂之後,用火焚化,果然這個舌頭還是紅紅的,和我們這口裏舌頭一樣 的,一點都沒有變。所以由這一件事,就證明鳩摩羅什法師所翻譯的經典,是正確的,是完全都對的。他是一個翻譯經典的法師。

头像
0操作10 #
头像
10 #
0
10-06-06 12:47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現在講這個鳩摩羅什法師。「姚秦」:是個時代的名字,它和嬴秦和苻秦都不同的,所以叫姚秦。這個皇帝呢,最初是叫姚萇。姚萇死了之後,就是姚興繼位。在這 一個時候的朝代就叫姚秦。在姚秦前邊就是苻秦。苻堅,是被姚萇殺死的,所以改了朝代就叫姚秦。在這個以前,秦始皇那時候叫嬴秦,所以現在,註明這個時代就 是姚秦的時代。姚秦的時代,在長安那個地方,在中國,正統的時代是在後晉,司馬懿的後人那個晉朝,那個時代。




「三藏法師」:「三藏」,就是經、律、論三藏。因為晚間講《法華經》,還講這個鳩摩羅什法師,現在這兒就簡單講一講,晚間再詳細講。三藏就是經律論三藏。 經藏是屬於定學;律藏就屬於戒學;論藏就屬於慧學。經律論所包含的意思就是戒定慧,所以叫,經藏、律藏、論藏:這合到一起叫三藏。「法師」:甚麼叫「法 師」呢?「法師」兩個字就是以法施人,以佛法布施給人,所以叫法師。那麼又有一個講法,是以法為師,以佛法做自己的師父,所以這就叫法師,以法為師。這個 法師,又有好多種。有講解的法師,就講經說法這個法師。有的就是讀誦法師,讀誦經典,這也叫法師。那麼講解的法師就是給一切的人,講解經典。讀誦的法師 呢,就是為人讀誦經典。




那麼讀和誦又有甚麼分別?讀,對著本子來唸,這就叫讀經;不需要本子來唸,這就叫誦經:對本曰讀,離本曰誦。離開這個書本子,這叫一個誦,這讀誦法師。又 有書寫的法師。書寫就是用筆寫經典,抄錄經典,給你寫一部經,給他寫一部經,這寫。那麼你或者是講解,或者是讀誦,或者是書寫,或者受持;受持,就自己給 自己唸。讀誦有為人讀誦的,有為自己讀誦的。受持的法師,就是專專為自己來受持。我念這個經,給我自己念經,不為眾生迴向,這個受持法師。




以上所說這個種種的法師都叫法師。但是有的不是三藏的,有的或者祗讀經藏,或者單單研究律藏,或者單單研究論藏。那麼單單研究一種,這就不能稱三藏法師。 我們這一位法師,他三藏通曉:經藏,他也明白;律藏,他也明白;論藏,他也明白:所以這通達三藏,這叫三藏法師。這個法師是誰呢?就是鳩摩羅什,就是那個 在小孩子的時候,頭頂起來那一個缽,自己生了分別思量心,就頂不動。那時候相信就會叫媽了,就是那位法師。




那麼這「鳩摩羅什」,聽來聽去,甚麼叫「鳩摩羅什」?這個意思是甚麼呢?這個意思是很有意思的。不是像昨天我講那個天,沒有意思。昨天我講那個「天」字, 說天字,才沒有意思。為甚麼沒有意思?它是自然,自然為義,那麼自然就是沒有意思。這個鳩摩羅什法師,這個名字真有意思。有甚麼意思呢?這是梵語,「鳩摩 羅什」翻譯成中文,就叫「童壽」,說他童年而有耆德。雖然他年紀很輕的,可是他有老人的德行。




他一天就可以讀誦一千首的偈頌。這一千首偈頌,每一首就有三十六個字。這一千首偈頌就有三萬六千個字。你看!這三萬六千個字,他一天就背誦熟了。這一部 《法華經》,他祗需要兩天的時間就可以把它背得出了;一部《法華經》,兩天就可以背得出。所以他雖然是個小孩子,但是他的這種德行,這種道德,和那個老人 是一樣的,所以叫童壽--童年而有耆德。這個耆德呢?就是有老人之德,有老人的這個德行。所以他的名字就是這個意思。那麼他翻譯這一部經典,在《大般若 經》裏邊,它是第五百七十七卷。那麼在這個四處、十六會裏邊,它是第二處第三會所說的這一部《金剛經》。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11 #
头像
11 #
0
10-06-06 12:49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A3.別解文義

B1.法會因由分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己。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這一段經文是第一分,「法會因由分第一」。本來這「法會因由分第一」、「善現啟請分第二」,在經文上沒有的。那麼後人加上去的,我們能明白這個意思就可以 了。這是說這個說法聚會的因緣所由來的,這第一。這個說法聚會,誰說法聚會呢?就是佛,釋迦牟尼佛說法聚會。




那這個「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這個「食」字,不讀ㄕˊshi2,讀ㄕˋshi4




「如是我聞」:這是六種成就,這六種成就在每一個講經的人,都應該知道的。如果不知道六種成就,那你沒有法子講這個經的。以前有人講經,到這兒來,問他六 種成就,他一就也不就;連一種成就都沒有,你怎麼講經呢?沒法子講,這個經也不能成就的。六種成就是甚麼呢?第一就信成就;第二是聞成就;第三是時成就; 第四是主成就;第五是處成就;第六就是眾成就:這六種成就。這個「如是」就是信成就。「我聞」就是聞成就。「一時」就是時成就。「佛」就是主成就。「舍衛 國」就是處成就。「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就處成就。「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就是眾成就。




這是在每一部經前邊,都有這六種成就;這六種成就在經上叫通序。通序後邊一段文就是別序了。在由這個「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 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這是別序。怎麼叫通序?怎麼叫別序?通序是通於諸經的,所有的經典,都有這個通序。別序是 別於諸經的,就單單這一部經有這個意思,其他的經也有別序,但是和這個是不同的,所以叫別序。這有通別的說法。




那麼每一部經有這六種成就,證明這個經是可信的,是佛所說的。那麼這個通序,通序又有一個名字,叫甚麼呢?就經前序--在經的前邊,就是果前那個前,你們 記得,說這個經前序,在經的前邊;這一部經一開始,在經的前邊,這叫經前序。那麼又有一個名字,叫甚麼呢?叫經後序,這個名字也叫經後序。所以講經,你說 它是前也可以,說它是後也可以。說,那怎麼沒有一定嗎?當然沒有一定了嘛!要有一定,那又不是佛法了。等講到《金剛經》內容就知道了。




「無有定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你要有一定了,有一定就有所執著;有所執著,就有了障礙;有了障礙就有煩惱。無所執著,你就空了;你空了,那 就沒有煩惱了。甚麼事情都空了,有甚麼值得你計較的?有甚麼值得你放不下的呢?你都空了,又有甚麼可生煩惱的呢?為甚麼你生煩惱?就因為你看沒空,你沒有 看破,沒有放下!所以就處處是荊棘,處處碰壁。




怎麼叫處處碰壁?就是走到甚麼地方撞到牆上,走到甚麼地方撞到牆上。荊棘是甚麼呢?荊棘就是長刺的那種樹木,刺到身上很痛的。為甚麼把你刺痛了?你這個身 體沒有看空,沒有放下,所以你就覺得走到那個荊棘裏頭,刺得痛了。你要根本就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甚麼都沒有了,痛又是誰痛啊?!連一個痛的人都 沒有,你生甚麼煩惱?這煩惱又從甚麼地方生出來?這個講是這樣講,行是很不容易的。




所以,又叫經後序。怎麼叫經後序呢?因為說經的時候,這一段文沒有的,佛沒有說「如是我聞」。這「如是我聞」是阿難添上去的,在最初說這個經的時候,這一 段文沒有。這是,經後序。這個結集經藏,阿難在說經以後,他敘述出來的,所以又叫經後序。這個經前序,又有一個名字,叫甚麼?叫發起序。是這個經的發起。 所以,前邊這六種成就,就叫經前序也可以,叫經後序也可以。但是你要明白這意思,你就講得出來;要不明白這個意思,哦!經前序怎麼又跑到經後邊去了呢?那 麼就不明白它的意思,也就講不通了。你要明白這個意思,哦!為甚麼叫經前序?因為這一部經,它把這一段文敘述到這個經的前邊,所以叫經前序。為甚麼又叫經 後序?哦!釋迦牟尼佛當初說經的時候,沒有這一段文,這是阿難尊者結集經藏的時候,把它寫下去的;好像作文章,敘述這個因緣,所以這叫經後序。




「如是我聞」:在佛經上,一開始的「如是我聞」這四個字,為甚麼用這四個字呢?這四個字是佛指定的。說,我所說這個經典,在經的前邊要用「如是我聞」這四 個字。這四個字有很重要的因緣,所以我們每一個研究佛經的人,應該把這四個字的來歷;它的來源,和它的為甚麼用這四個字,要徹底明白。這個四個字在佛所說 經典的時候,並沒有說「如是我聞」這四個字。因為佛,說完了《法華經》和《涅槃經》、《佛遺教經》,和《地藏經》,然後將要入涅槃這個時候,佛的弟子就統 統都哭起來了:菩薩也哭了,是羅漢也哭了,那一切的凡夫比丘更哭了。哭甚麼呢?那麼菩薩、羅漢為甚麼還有一種情感呢?因為他對於佛所說法,這種教化的法乳 的深恩--法,這佛法的法;乳就是奶,就是牛乳的那個乳,從牛出乳--佛,好像一個牛,那麼在牛身上出很多牛乳,來餵這一切的菩薩、羅漢、聲聞、緣覺,在 這麼多年受了這種法乳的深恩,所以感激得沒有法子再表示這種感激的情形了,所以聽說佛要入涅槃了,一切的天人眾,天上的人也哭,是人間的人也哭,大家都 哭。在這個哭的時候,阿難尤其哭得最厲害。




阿難哭得眼淚一把、鼻涕一把!甚麼也都不知道了,哭得迷迷茫茫,就甚麼也不會想了。這時候這個阿那律尊者,他因為沒有眼睛,他有天眼,又有天耳,聽得這一 些個人這麼樣哭,這麼樣子發狂似的,他頭腦大約比較清醒一點,所以就把阿難叫到一邊,就說:「喂!你現在哭甚麼?」他說:「佛已經要入涅槃了,以後再見不 著佛了。怎麼你問我哭甚麼呢?」阿那律就說:「你呀,不要哭了!你還有重要的事情,你要擔當起來。」阿難:「我有甚麼重要的事情啊?佛都入涅槃了,我還幹 甚麼?我要跟著佛去呀!」他要跟著佛死去。阿那律尊者說:「不可以的!你這樣想,那是一種錯誤。」阿難說:「那怎麼辦呢?你叫我幹甚麼?」阿那律尊者就對 他講,說:「現在有四個問題,你應該請示佛的指示。」阿難說:「四個問題,這麼多啊?現在佛要入涅槃,怎麼還有問題?莫非說你可以不叫佛入涅槃嗎?」




阿那律尊者說:「不是的。」說:「那有甚麼問題?」說:「第一個問題,佛入涅槃,將來佛所說的經典要結集經藏。結集經藏,在這個經的一開始,應該用甚麼字 來代表?應該有甚麼樣的規矩?」阿難一聽:「這個是很重要的。你現在告訴我,我認為這個也是應該問的,還有甚麼問題?」阿那律尊者說:「第二個問題,佛在 世的時候,我們和佛住在一起。佛滅度之後,入了涅槃之後,我們又應該住到甚麼地方呢?」阿難把眼淚擦一擦,把鼻涕也抹一抹,他說:「哦!這個事情也重要。 對的!佛在世的時候,我們大家一千二百五十個比丘和佛在一起住。那麼現在佛入涅槃了,我們還要舉出一個首領,我們要依靠誰去住呢?這對的,這個也重要,我 應該問的。」於是乎就說:「你快講,第三個問題是甚麼?」啊,這回阿難也著急了,他認為這個問題是重要的。所以第三個問題,佛在世的時候,佛是我們每一個 人的師父;現在佛入涅槃了,我們的師父沒有了,怎麼辦呢?我們要以誰為師呢?在我們這裏頭,應該選出來一個人做師父啊?沒有師父是不可以的。




阿難一聽,他說,對的、對的,這個問題應該問的。那麼第四個呢?第四個問題是甚麼呢?阿那律說:「你不要著急,我當然要告訴你。你慢慢等一等。」阿難說: 「我不能等了;我不能等了!你快告訴我!我現在著急得不得了!你還要等哪?」阿那律尊者說:「你不等啊?你不等,我還不說了呢!」哈!阿難說:「你現在慈 悲,你不要把我急死了,你快告訴我吧!」阿那律說:「哦,你都要陪著佛去死,怎麼現在你又怕死了呢?」阿難說:「你不要講笑話了,快告訴我啦!」




於是乎,阿那律尊者告訴他,說,第四個問題,最重要的問題,甚麼呢?說,佛在世的時候,這個惡性比丘--惡性比丘就是壞和尚,他雖然出家了,但是他不守規 矩,很壞的,這個時候佛在世,佛可以管住他,處理他。那麼佛滅度,入涅槃之後,這個惡性比丘怎麼樣處理呢?哦!這個問題真是最重要。為甚麼呢?他認為我們 大家都是同等的、同學的,所以你管不了他。這個問題是最頭痛的問題。好了!那我現在就以這四個四事來請問於佛,看看佛怎麼樣答復?




阿難得到阿那律尊者這四個問題的指示,於是乎,阿難眼淚也乾了,這鼻涕也沒有了;雖然沒有洗臉,但是,不像哭的那個時候,那麼樣難看了。於是乎,就慌慌張 張,跑到佛住的房間裏頭去。佛在這個時候,他正在入定。阿難這時候,也真不能等了,說:「佛,世尊,我現在有很重要的問題要請問你,你現在可以答復我 嗎?」佛一聽,這個小孩子、小弟弟,又是小徒弟,還這麼頑皮,有問題問哪!佛說:「當然!我可以答復你嘛!你有甚麼問題啊?」他說:「我這個問題,不是我 的問題,是佛的問題。」嘿!「是佛法的問題,是啊,一切的和尚的問題;這些個問題,我現在都沒有法子解決。所以,要來請問佛的慈悲指示。以前我聽了這麼多 經,開了很多的智慧,但是遇著這個大事了,也就不能處理了,一定要請問佛。」佛說:「好了!你講了。」




他說:「第一個問題,在佛入涅槃之後,我們要結集經藏,編訂佛所說的經典。那麼在每一部經的前邊,應該用甚麼字可以代表這個佛經呢?」佛說:「這是第一個 問題嗎?」阿難說:「是的。」這第一個問題,佛說:「我告訴你,這個經典前邊,開始就用『如是我聞』四個字。」阿難說:「那我記住了,這個『如是我聞』。 那麼第二個問題呢?怎麼樣解決?」佛說:「你第二個是甚麼問題啊?你要講啊!」阿難說:「哦!我還沒有講的嗎?那麼現在我問,第二個問題就是我們到甚麼地 方去住啊?這麼多人怎麼辦哪?這個開銷怎麼辦哪?生活怎麼樣維持啊?」佛說:「哦!這個是小問題呀!」




阿難一聽,哦!我認為是很大的問題,怎麼你說是小問題呢?佛說:「你們到甚麼地方住去啊?到四念處;依四念處而住。」阿難說:「哦!依四念處而住。」甚麼 叫四念處呢?四念處就是身、受、心、法,要依四念處而住。阿難說:「哦!那住的地方也有了。佛在世的時候,佛是我們的師父;佛入涅槃,哪一個是我們的師父 啊?是不是這個年紀最大的--年紀最大的是大迦葉?或者是年紀中等的,是誰啊?是憍陳如?再如果最年輕的,我是不能做人的師父,我阿難是最年輕的。」佛 說:「哎!你也不要做師父,憍陳如也不要做師父,是這個大迦葉更不需要做師父。」「那麼說我們這師父是誰啊?」佛說:「你們的師父,你們要以波羅提木叉為 師。」




波羅提木叉就是律藏,就是以戒為師,說是,所有的出家人,都以波羅提木叉為師。所以,你想做出家人,一定要受戒的;要不受戒呢,那你就沒有師父,一定要受 戒的。因為這個,所以凡是出家,都要受沙彌戒、菩薩戒、比丘戒;要受這三種的戒,才是出家人。那麼現在我們這兒,這三個受了沙彌戒、菩薩戒,沒有受比丘 戒。所以現在,這個出家人祗是一半的出家人,不是整個兒的出家人。所以,要以戒為師。




阿難說:「哦!那這師父我們也有了。可是我們有同學啊,有這個惡性的比丘,那應該怎麼辦哪?佛住世的時候,您可以管這個六群比丘。」




佛住世的時候有六群比丘。六群比丘是最不守規矩的,最調皮的,最搗亂的。你這個持戒律的,他就去搗蛋去。可是,在這個六群比丘,當時雖然是不守規矩的,要比現在這個最守規矩的比丘,也沒有那個六群比丘那麼守規矩,我告訴你們。




所以說,惡性比丘怎麼辦呢?佛說:「哦!那個很容易的,很容易的。」阿難說:「怎麼辦呢?容易?」佛說:「你要默而擯之。」默,就是和他不講話;你不要和 他講話。他不是惡嗎?他在調皮搗蛋嗎?他最不守規矩嗎?你們大家不要理他,不要和他說話的,叫他自己覺得沒有甚麼意思,他就跑了。這叫擯;擯就是遷單,就 是他走了。這叫默擯,惡性比丘用默擯。那麼這四個問題,佛是這樣答覆的。

头像
0操作12 #
头像
12 #
0
10-06-06 12:50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一時佛在舍衛國。衹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一時」:有這麼一個時候,釋迦牟尼佛,「在舍衛國」。「舍衛國」:是印度話,翻到中文就叫豐德。豐德,是說到它國家有五欲和財寶很多,人有多聞、解脫這 種德行,所以叫豐德。那麼這個國,就是波斯匿王所住的這個京城。「衹樹給孤獨園」:這「衹樹給孤獨園」有一個公案,在講經的時候,應該要把它講一講。這個 「衹樹」,是紀念波斯匿王的一個太子,叫衹陀--衹陀太子。衹陀也是梵語,印度話,翻譯成中文就叫「戰勝」。戰勝,英文就是 fight victory,打仗打勝了。為甚麼叫這麼個名字呢?因為波斯匿王和鄰國去作戰,正在這一天打勝了,就生了這個太子,於是乎,就叫戰勝;叫勝利了,這是這個太子的名字。「衹樹」,就是衹陀太子的樹。「給孤獨園」:「給」就是周濟、布施。布施給甚麼呢?布施給孤兒和獨夫。




在中國的周朝,周文王當政的時候,他發政施仁,治理國家,首先他周濟這四大窮人。這四種人,在國家裏邊謂之窮人。四種甚麼呢?老而無妻曰鰥,人年老了,沒 有太太的這個人,這叫鰥夫。鰥夫,這個鰥,就是魚字邊加一個眾字;這個魚,眾多了。這個老而無妻曰鰥;老而無夫曰寡。女人到年老了,沒有丈夫,這叫寡婦: 鰥夫、寡婦。幼而無父曰孤。幼年的人沒有父親,沒有母親,這叫孤兒,孤。老而無子曰獨。到年老了,男人也有太太,女人也有丈夫,可是夫婦雖然是俱存,都活 著,但是沒有兒子;沒有兒子,這叫獨夫、獨婦。那麼周文王發政施仁,治理國家,就首先要來照顧這四種的人。這謂之四大窮民,因為無依無靠,沒有人照料他, 所以文王就來照料這種人。好像建立安老院哪,幼稚園哪,這一類的,照料這個老年的人和小孩子。




這個「給孤獨」,有個給孤獨長者。給孤獨長者的名字叫須達多。須,就是須菩提的那個須;達就是通達無礙的這個達;多就是多少的多,叫須達多。這是波斯匿王 的大臣,很有錢的,所以他就周濟照顧孤兒,和老年沒有子女的這種人,所以叫給孤獨。「園」,就是花園子、花園。這個花園,本來是衹陀太子的。因為須達多請 佛說法,把這個花園子給買過來了。用甚麼買的呢?用金磚買的。多少金磚呢?把這一個花園子的地,都用金磚把它鋪滿了,用這麼多的金磚買來的。現在地貴的說 是,寸金尺土,這可以說是寸金寸土;不祗尺土,寸金寸土,有一寸的金就有一寸的土,祗買一寸的土。




那麼,怎麼這個須達多,他就要買這個花園子來供養佛呢?因為須達多有一次就到王舍城裏邊去辦一件公事。在城裏邊他就住到他一個老友的家裏。這個老朋友就 叫,珊檀那,這是梵語。住到他家裏了,晚間,這個珊檀那長者在半夜的時候起來了。起身幹甚麼呢?就莊嚴舍宅,把他家裏懸燈結彩,掛上一點最美麗的東西,令 他這個家裏邊,看著非常美觀。須達多一看,他這樣地莊嚴舍宅,這樣陳設,就問他了,說:「你是把這個房子收拾這樣漂亮,是為的甚麼呢?是不是想請國王到你 家裏來呢?或者你是家裏有人結婚嗎?不然你為甚麼把房子收拾這麼樣漂亮呢?」珊檀那長者說:「不是,我也不是請國王,也不是有人結婚。」須達多說:「那麼 你幹甚麼把房子設備得這麼樣子好啊?」他說:「我,預備請佛到家裏來吃齋,供養佛。」




這須達多一聽見佛的名字,從來他也沒有聽見;這個字也沒聽過,這個名字也沒聽過。這時候,他一聽這佛的名字,哦!周身的毛孔都豎起來了,這個汗毛都豎起來 了。這一豎起來,他自己也覺得很奇怪了!說:「甚麼叫佛呀?」那麼珊檀那長者就給他說了:「佛呀,是淨飯王的太子,他連皇帝都不做,出家去修行。在雪山修 行了六年,又遊學遊了幾年,然後在這個菩提樹下,夜睹明星而悟道,證果成佛了。」須達多這也是善根發現,他就抓耳撓腮的,不知怎麼好。這個時候,一定我要 見一見佛。




那麼這時候,因為他想要見佛的這種的誠心,就感動釋迦牟尼佛,在這個竹林精舍。那時候,釋迦牟尼佛住在竹林精舍,在城外,離城大約有六、七里路這樣子,在 城東南上。因為他急於想要見佛的關係,也就把佛感動了,佛大約也就放光照他。佛這一放光照他,這個須達多長者也就以為是天亮了,於是乎就穿上衣服,起身就 出城。誰不知這時候還是半夜的時候,這出城,城門還沒有開哪!可是佛以佛的神力,用佛的神通,把這個門就開了。於是乎,這須達多也就從城門走出去了。走出 去,順著這個光就去見佛去了。




因為珊檀那長者對他講佛在甚麼地方住啊,他就去了;去到那兒,一看見佛,他也不知道是怎麼樣子好,也不懂禮節,也不懂對佛應該叩頭頂禮。於是乎這時候,就 有四個天人來化現,做比丘的樣子,到佛這個地方,先長跪合掌,三白佛言,然後又右繞三匝;在佛的周圍,這麼繞了三次。那麼他看見這四個人,對佛這樣子行 禮,於是乎他也這樣行禮。佛就給他摩頂,佛問他來做甚麼?這個須達多就說:「佛,您太好了。我從來都沒有見過佛,這一次見著佛了,我簡直地就不想離開您。 請到與我家庭相近的那個地方去住,好不好啊?」佛說:「哦!你想我接近你的家庭去住去,可以的。你可有地方嗎?我這兒有一千二百五十個弟子,常常都跟著我 同住同食,你有這麼大的地方嗎?」須達多長者說:「我回去,我找一找,一定找一個相當的地點。」




於是乎須達多長者就回到他家裏去,各處去找佛住的地方,看哪個地方可以相當。找來找去就找到衹陀太子的這個花園子。他看這個地方,離舍衛國又近,是又相 當,這個風景優美,人傑地靈,這個地方,是一切一切都好。但是這是太子的花園子,怎麼可以能買得到呢?於是乎,就請人去向祇陀太子說,要買他花園子。祇陀 太子就和他講一個笑話;說笑話,不是講真話,講一個笑話。那麼怎麼說這個笑話?說:「可以,他想買嗎?他這麼多的錢,想要買我的花園子。好了,他用金磚, 把我這花園子的土地都給我蓋滿了,我就賣給他。我就要這麼多錢。」




那時候,用金磚把這個地鋪滿了,那要很多很多錢。祇陀太子在他的想像中,他絕對不會買了。為甚麼呢?這個錢用得太多了嘛!一寸金就一寸土,誰能買得起啊! 孰不知這個須達多長者錢多得很,他對請佛說法,這是特別誠懇;錢再多,他也要來做這件事。於是乎,就把家裏倉庫所藏的這個金磚,都拿出來,就鋪祇陀太子這 個花園子;一鋪果然就給鋪滿了。




這時候,這個祇陀太子也毛了,心裏也就覺著不安樂。為甚麼?他本來不賣的,那麼和人說個笑話,人家現在已經鋪滿了。他就對須達多長者說了,說:「我不能賣 我這個花園子。你把你這金磚收回去了,我不能賣的。我以前和你講是講笑話,不是講真的。我以為你捨不得這麼多錢,現在你果然鋪滿了。我這個花園子,你給我 多少錢也不能賣的。」須達多長者說:「你不能賣?你是將來做國王,做皇帝的。皇帝的口,說甚麼都要有信用的,不可以打妄語的,不可以撒謊的。所以,你就賣 也應該賣了,不賣也要賣的。為甚麼呢?你現在說出話就沒有信用,將來你做皇帝的時候,老百姓都不相信你,沒有人信任你啊!」




祇陀太子一想,哦!這回當上了,自己本來捨不得賣花園子,說了個笑話,就被他不賣不可以。就說:「那好了!我這個花園子裏邊的土,雖然你用金磚蓋滿了,可 是我這個樹的地方你沒有蓋滿了。我這個有樹的地方,你沒有金磚蓋著。那麼這回,我們兩分好了,這個園子就是你供養佛的,這個樹就是我供養佛的。這回你還有 甚麼話講?」




須達多長者一想,果然這是有道理的,那個樹上沒有舖金磚的。如果不答應,那個樹他要砍去了,又沒有那麼美觀了。於是乎,好了!那你願意兩分就兩分了,我們 兩分。所以就是「祇樹」,因為祇陀太子是太子,是個君,就把他這個名字放到前邊。「給孤獨園」,給孤獨長者,須達多,他是個臣,所以他的名字放到後邊。那 麼這個樹,就是祇陀太子的樹,這花園子,就是給孤獨長者,須達多買來的。這須達多,是梵語,翻到中文就叫「善施」。善,就是善惡那個善;施,就是布施的 施。所以,他善於作布施。那麼現在就布施,請佛來;就造廟,做說法聚會的一個場所。這是「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這個「大比丘」,講了好多次。「與」,就是共,就是共同。「大比丘」,就是乞士、怖魔、破惡,有這麼三個意思。所以就保存原來這個梵音, 沒有翻譯。「眾」,就是很多的。有多少呢?「一千二百五十人俱」。釋迦牟尼佛成佛了之後,最初到鹿野苑度的五比丘,就是憍陳如,阿若憍陳如等五比丘。度這 個五比丘之後,他一觀察,就有一個摩訶迦葉。這個摩訶迦葉,那時候已經一百二十歲了,一般人都叫他叫「老大仙」,有五百個弟子。釋迦牟尼佛以智慧來觀察, 哦!我要如果把這個摩訶迦葉度過來,就很多人都會相信佛法了。於是乎他就到那兒度摩訶迦葉。哈!這個摩訶迦葉一看,釋迦牟尼佛來了。釋迦牟尼佛那時候也就 是一個老比丘,也就是一個和尚的樣子,到那兒去,迦葉睬都不睬他,不理釋迦牟尼佛。




他以為我是老大仙,一般人都叫我「神仙」了。他也不知道佛的來歷,於是乎就和佛一談論,一研究說法;一說,無論說甚麼法都說不過佛,於是乎他就現神通。摩 訶迦葉是事火外道,他就放火想把佛給燒了。他有很大的這個火力,會放火。可是這個火,不單不燒釋迦牟尼佛,都回去就要燒他自己。於是乎他就沒有辦法了,這 就向佛來投降了,來皈依佛了。他這個老大仙一皈依佛了,他這五百個弟子就都拜佛做師父,就有五百個弟子了,五百零五個。




這個迦葉有三弟兄:摩訶迦葉,那提迦葉、伽耶迦葉。他這兩個兄弟,一個人有二百五十個弟子;兩個人又有了五百,這合起來就一千零五個弟子了。以後又度了舍 利弗和目犍連。舍利弗有一百個徒弟,目犍連也有一百個徒弟,他們兩個人都皈依佛了,這就一千二百零五個弟子。又有一個耶舍長者子,他又有五十個徒弟,也都 皈依佛了。那麼合起來是一千二百五十五個弟子,這常隨眾。不過在經上,把那個零數減去了,把那五個弟子減去了,所以就說一千二百五十個弟子。其實,這個真 實的數目就是一千二百五十五個弟子。那麼現在,都在一起來聽佛說法。

头像
0操作13 #
头像
13 #
0
10-06-06 12:52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爾時」:就是當爾之時。當爾之時這個時,昨天有五種的講法,那麼相信果前或者會記得,現在可以對大家講一講。Yesterday I talked about this “time” that has five components? 「世尊」:怎麼叫世尊呢?世尊,是佛十號之一。佛有十種的通號,那麼這是十種通號其中的一個名號。釋迦牟尼佛從兜率天宮降到人間上來,由摩耶夫人右脅而 生,由右邊這個肋間生出來;生出來,他就週行七步。一生出來,佛就會走的;走了七步,就一個手指著天,一個手指著地,他就說了:「天上天下,唯我獨尊。」 你看!說完了這話之後,那麼這個時候就有九龍吐水,給他沐浴身體。因為這個,所以佛是世尊。




「世」呢?就是世間法,這個「世」不單是世間,還是出世間:世出世間都要尊重佛,都要崇拜佛。所以這叫世尊。「食時」,這個就是佛來給說明佛和我們人沒有 分別,佛也是要吃飯的。佛,不是說成佛了就不吃飯,也不喝水了;不是的,佛也要吃飯的。所以這「食時」,就到吃飯的時候了;到吃飯的時候,佛吃飯不是這麼 自在的,很麻煩的。怎麼個麻煩呢?又「著衣」:就著起這個衣。




這個衣,有三種。第一種就是叫安陀會。安陀會是梵語,中文就叫作務衣,就是做工穿的那個衣。那個衣又叫五衣,五條衣,是一長一短。那麼第二叫鬱多羅僧。鬱 多羅僧也是梵語,翻到中文就叫七衣。這個衣是出家人穿的。第三就叫僧伽梨。僧伽梨就是祖衣,是一百零八塊來做到一起的。(上人指著自己身上的祖衣說道:) 一二三:這是一,這一行,這是一塊。這表示甚麼呢?這個這一塊,表示一塊田,種的田。這有二十五條,一百零八塊。所以這個又叫祖衣,又叫福田衣。福田,所 以出家人穿的這個衣服,這個在家人,你供養,就在出家人面前來求福,也就等於種田,把你這功德種到田裏一樣的,所以又叫福田衣。

所以著這個衣的時候,也有一個咒,叫 :



善哉解脫服,無上福田衣。



這沒有再比這個再高尚了,這福田衣。那麼是到甚麼時候可以著這個衣呢?是昇座說法可以著這個衣。講經說法著這個,這叫祖衣,也叫大衣。入王宮,到皇帝的宮 院裏去吃飯,去赴齋,應供,應該著這個衣;出去化緣,出去乞食,也應該著這個衣。所以說,釋迦牟尼佛到吃飯的時候,不是說像我們一般很懶惰的人,睡得到吃 飯的時候起身;有人把飯給做好了,送到面前來吃,佛不是這樣。




佛就成佛了,有那麼大的神通妙用的力量,他到吃飯的時候,還著衣,穿上這個衣。「持缽」,穿上這個衣服了,就手裏拿起這個缽;拿起這個缽,這麼樣托著,這 叫托缽。這個缽,是梵語,叫「缽多羅」。我們中文,就單單一個缽字,這個也是省文了;要是翻譯成中文的意思,就叫「應量器」。應量器,應就是應當的應; 量,就是數量的那個量;器,就是機器的那個器。言其這個缽,正可以夠你吃,托來的飯夠你吃,應你的食量。那麼釋迦牟尼佛這個缽,就是四天王所獻給他的那個 缽。「持缽」,拿著這個缽。「入舍衛大城」,就到舍衛國這個大城裏邊。「乞食。於其城中」,到這個城裏邊去乞食。




為甚麼出家人要去乞食呢?這個乞食,就是給眾生種福。因為眾生他不曉得到三寶的面前來種福。那麼你到城裏邊,去沿門乞討。有的說是七家的,有的說是,無論 幾家,你乞夠吃了,就為止。那麼到這個城裏邊就去乞食。「勿越貧而從富,勿越賤而從貴。」不能像那個須菩提,專門向有錢的去乞。須菩提,在《楞嚴經》上那 不說「阿難已知。如來世尊。訶須菩提及大迦葉。為阿羅漢。心不均平。」




為甚麼這麼樣訶斥他們兩個?因為須菩提,這樣想,哦,說這個有錢的人,他為甚麼有錢呢?就因為前生,他做功德,做了很多功德,所以今生他就有錢了。我如果 不向他去化緣,給他種福的話,他今生不做功德,來生就該窮,就不會繼續富貴了。所以,須菩提就專門化有錢的人。但是,有錢的人所吃的東西一定都好吃的;我 也相信須菩提好吃好東西,所以就專門去向有錢的人化緣。他也就說是,我給他種福,他好來生有錢;那實際上,須菩提好吃好東西。這是我這麼說,或者是譭謗須 菩提也不一定。或者須菩提,沒有這麼個食欲,不像我們一般人,專門想吃好東西。須菩提,就是想給他再繼續種福是真的。




這個大迦葉呢,他是個苦行頭陀,一天祗吃一餐。所以他化緣不化有錢的,他專門去化窮人。他的思想怎麼樣呢?他說,哦,這個窮人,為甚麼他窮呢?就因為他在 前生,不曉得做功德,不曉得有錢做好事,所以今生他就窮。我現在去度一度他,令他在三寶的面前,來種一點福,來生他就會有錢了,就會富貴了。所以大迦葉專 門化窮人:哪一家窮,越窮他越去化緣的;化得甚至於他想人家自己都不吃,把人家所做的這個飲食,來布施給他。我相信這個迦葉祖師,也是因為他修苦行,願意 受苦,不願意吃好東西。他知道有錢的人就吃好的,他自己不歡喜吃好的。



那麼在中國人的習慣上說:



減衣增壽;減食增福。



減衣食,就增他這個福壽,所以大迦葉他活了一百二十歲,才皈依佛。大約他生生世世,都這麼節約,這麼樣子來省吃儉用,不歡喜吃好東西,所以他盡化窮人,向 窮人化飯吃。一定大迦葉不會嘴饞的,和須菩提正好相反。但是,這兩種思想都是偏的;偏於二邊了,不合乎中道。所以佛就呵斥,說他們兩個人是阿羅漢,所做的 不合乎中道,偏於一邊。那麼在《楞嚴經》上是這樣子。




現在,這個佛是平等乞食,也不揀擇有錢的,也不揀擇窮的,就好像阿難去乞食,「方行等慈。不擇微賤。」又他這個心中,「初求最後檀越。以為齋主。」「不問 淨穢。剎利尊姓。及旃陀羅。」「方行等慈。不擇微賤。發意圓成。一切眾生。無量功德。」行這個平等的乞食。「次第乞已」:所以,為甚麼說佛沒有揀擇呢? 「次第」,他挨著門去乞食,這叫「次第」。「乞已」,乞完了這家就乞那家,乞完那家就乞那家,有次第的,很有次序去乞食。「還至本處」:那麼乞食乞完了之 後,回來就到祇樹給孤獨園了。這個「本處」,就是祇樹給孤獨園。




「飯食訖」:就吃完飯了。「收衣缽」:把衣服也收起來,把缽也收起來;把這個衣缽都收起完了之後,就「洗足已」。佛因為走路不穿鞋和襪子,就打赤腳的,光 著腳。回來了,吃完了飯要洗洗腳;把腳也洗完了,「敷座而坐。」這個腳洗完了幹甚麼呢?飯也吃飽了,緣也化完了,那麼這時候就把衣缽收起來,洗洗腳。你看 這樣,這種的本地風光啊!「敷座而坐」,這時候就打坐了,參禪打坐。「敷」,就是敷坐,把座位收拾得坐得舒服一點。不是說像我們這個墊上墊得厚厚的,完了 坐著這麼舒服;他是,譬如這個座位,擺得不正當,他擺得正當一點,那麼就參禪打坐了。這是佛在吃飯、穿衣服,一天到晚這都是表示這個實相般若,本地風光; 不是故意矯揉造作,說是我修行了。




你要明白法的,一切舉動行為都是修行。你不要,說是我打坐的時候我坐這個地方,裝模作樣好像是老修行了;一不打坐了,七扯八拉,講講東,說說西的,南朝北 國,亂說亂講的。這個修道的人住到一起,要少講話,不要講話講太多了;講太多了,那就耽誤人家修行,也耽誤自己修行。所以出家人住到一起,不論有多少,你 一天到晚聽不見一個人講話的;就是講話也很小聲的,不擾亂其他的人。所以我們要想用功修道學佛的人,一舉一動都不要對人家有妨礙。你看!釋迦牟尼佛,到甚 麼時候做甚麼事,沒有亂吵亂鬧的這種的聲音,都是無聲無嗅的。

头像
0操作14 #
头像
14 #
0
10-06-06 12:53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B2.善現啟請分第二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在釋迦牟尼佛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這個時候,就有一位長老,他的名字叫須菩提。



這個長老,有年高臘長的長老,又有法性的長老,又有福德的長老。年高臘長,言其這個人年齡也高,受戒的戒臘時間也久;他要單單年高而沒有受戒,這也談不到 年高臘長的長老;他要單受戒而不年高,也談不到是年高臘長的長老。年高,好像摩訶迦葉,年齡是最老的,他受戒的時間也最久,所以這叫年高臘長的長老。



法性長老,這個法性長老,不一定要年高臘長。法性長老他年紀輕而智慧大,能講經說法,教化眾生;深明法藏,通達妙理,辯才無礙,是個法性長老。



有福德長老,福德長老這個人他有福報又有德行,這也可以叫長老。



這個長老,是一般人來恭敬他,稱呼他,叫他叫長老。並不是自己自命為長老,不是自己封自己作長老。哦!說我是長老,你們大家應該稱我叫長老:不是這樣的。這個長老是大家來公認的,不是自己去爭取來的。不是說,哦!我就是長老,你們大家應該稱我作長老!



那麼年高臘長的長老,又有分別。你受戒十年,這叫下座;受戒二十年,這是中座;受戒三十年,這叫上座的長老。要受戒三十年,這叫上座長老。那麼法性長老就 不拘年齡。好像舍利弗在八歲就作長老。怎麼樣八歲作長老呢?舍利弗在八歲的時候登座說法,把五印度所有的論師都給辯論得張口結舌,沒有話講了,不得不五體 投地,向這個八歲的小孩子來甘拜下風,來認輸的。所以舍利弗,在八歲就作長老了。這叫甚麼長老?就是法性長老。




舍利弗,在七天之內,把一切的佛法都學會了,七日之內通達佛法。你想一想,在七天就把所有的佛法都學會了,那麼他夠不夠一個長老的資格呢?所以他八歲的時 候就作長老了,那也是綽然有餘。那麼學佛法的人,你和舍利弗來比較一下,舍利弗八歲可以辯論,所有五印度的這個論師都被他辯論勝了;七天之中通達法藏,把 一切的法藏都明白了。那麼他的辯才無礙,智慧第一。




講解這個辯才。辯才有四種;四種辯才叫四無礙辯。這四無礙辯都是甚麼呢?就是辭無礙辯:辭就言辭的這個辭。無論你有甚麼問答,他總把你戰勝了。你有甚麼問 難,也問不倒他,辭無礙辯。義無礙辯:你單對言辭上美麗,可以有無量無邊的辭來辯,但是義理也要無礙,這義無礙辯,這第二。第三呢?法無礙辯:所有的佛 法,所謂頭頭是道,左右逢源,你無論講甚麼,你總講不過他。這個佛法,你講得再高,他也比你高一著,這法無礙辯。還有樂說無礙辯,他得到樂說三昧。除非你 不想要聽法;你想要聽法,他源源而來,所說這個法,猶如流水一樣,川流不息的那種樣子。




那麼現在這個「長老」,那麼究竟他是年高臘長的年高長老?還是法性長老呢?還是福德長老呢?這個「長老」,現在這個在金剛法會、般若法會的這個須菩提,這 時候他也是年高長老,也是法性長老,也是福德長老:他兼而有之。你說他年齡,年齡也很高的;你說他法性,法性也是很高的;說他福德,福德也很高的。所以須 菩提這個長老,是長也長得很老,做也做得很老,說也說得很老,所以叫長老嘛,長老,真長老了。




可是「須菩提」又是甚麼意思呢?這「須菩提」這個意思是空的,是個有的,是個吉祥的。怎麼叫空的呢?他一生出來的時候,他家裏有一百零八個倉庫,在這每一 個庫裏邊都是裝的七寶,七寶裝滿了一百零八個倉庫。究竟這個七寶有多少?一定也有個數目,不過現在這個數目就是一百零八個倉庫都是七寶。他一生的時候,你 說怎麼樣呢?這一百零八個倉庫就空了,珠寶都統統都沒有了。你打開倉庫門,這個珠寶一粒都沒有了。他的父親就慌起來了,說這個珠寶被誰都給搶去了呢?我們 這麼多的財寶現在都沒有了,生這個小孩子有甚麼用呢?於是乎就去占卦。




因為他一生出來,這個財寶都沒有了,叫「空生」,空了。去這一占卦,叫占卦的人給一算;一算,說這個小孩生出來,既善且吉,好得很!既善且吉,所以又叫 「善吉」。那麼等到過了七天之後,他這一百零八個倉庫的珠寶,又都現出來了,一粒也不少,還是那一百零八個倉庫裏頭,滿滿地都裝的七寶。所以他父親,先給 他取個名字叫空生。因為算卦的給他算的,既善且吉,這個非常吉祥、非常的好,所以又改名叫善吉。等到七天之後,財寶,金、銀、琉璃、玻璃、硨磲、赤珠、瑪 瑙,這一些個七寶又都現出來了,所以他父親想一想,空生改了善吉,現在這個珠寶現出來了,還要紀念這個現出來的名字,就叫「善現」吧,於是乎又給這個小孩 子起個名字叫「善現」。




這個善現長得大了,正遇著釋迦牟尼佛出世弘法,教化眾生,於是乎,他就去跟著佛出家了;出家了,那麼還是紀念他這個名字,就叫須菩提。所以,須菩提他的名字就又叫空生,又叫善吉,又叫善現:有這麼三個意思。




「在大眾中」:須菩提在這個般若法會上,百千萬億天人的大眾裏邊,「即從座起。」他看見釋迦牟尼佛坐那個地方,如如不動,了了常明,這種的境界,他知道這 有所表法了。表示甚麼法呢?這表示這般若智慧的法門。怎麼樣表示法呢?釋迦牟尼佛在他日用倫常裏邊,行住坐臥之中,演說實相般若、觀照般若、文字般若,這 種般若的妙法。這個般若的妙法,唯智可入,要有智慧的人才可以明白。須菩提既具智慧又有福德,所以他就會意了。他就明白佛要說實相般若的法門,所以他在大 眾裏邊,「即從座起」,就從他那個座位上站起來,「偏袒右肩。」在印度的風俗,偏袒右邊那個肩,這表示最恭敬的一種禮貌。




談到這個偏袒右肩,在中國的出家人,搭的這個衣,也是右邊肩膀露出來。這也就依照佛教的制度來做這種衣。但是在印度、暹邏、緬甸、錫蘭,出家人所搭袈裟都 是黃色的,沒有鉤環。我以前已經講過,那是佛住世留下的這個衣的制度。中國這個衣,為甚麼有鉤環,印度、暹邏、緬甸、錫蘭的衣沒有鉤環?因為這是有一種通 權達變,因事制宜的一種關係。在中國的氣候比較寒冷,所以人在貼著皮肉這地方,必須要穿一點棉衣服,或者夾衣服,在衣服上邊加上袈裟,就不容易感覺。如果 你沒有個鉤環鉤上,它就跌掉地下也沒有人知道的。所以達摩祖師是很聰明的,不但聰明而且又是一個發明家,於是乎就發明出這個鉤環,加到衣服上,把它掛起 來:裏邊穿著衣服,外邊搭上這個衣,掛上一個鉤環,這個衣就不會跌到地下。因為有個鉤環鉤著它。這既可以保持佛制,又可以通權達變。在中國,天氣寒冷的地 方,所以裏邊又可以穿衣服。這是中國這個衣有鉤環的來源,大約是這樣。




那麼,須菩提就把右邊的肩膀露出來,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右邊這膝蓋跪到地下。「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偏袒右肩。右膝著地。」這是身業恭敬。「合 掌恭敬」:這是,意業清淨。「而白佛言」:這是口業清淨。這是表示三業清淨:清淨其心、清淨其身、清淨其口。三業清淨,「而白佛言」:向佛來請法。

头像
0操作15 #
头像
15 #
0
10-06-06 12:53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希有」:「希」,稀少;「有」,就是有:這很少有的。很少有的甚麼呢?很少有的世尊,很少有的佛。那麼釋迦牟尼佛敷座而坐,一句話也沒說,須菩提為甚麼 這樣多事?無風作浪,無事生非,頭上安頭,相上取相。為甚麼這樣呢?這豈不是所謂沒有事來找事情做嗎?釋迦牟尼佛一句話也沒說,他為甚麼就說「希有」了 呢?或者釋迦牟尼佛說個甚麼道理,有一個甚麼表現,這他說「希有世尊」都可以的。現在釋迦牟尼佛無所作為,祗是敷座而坐,他就說,「希有」。那麼,各位應 該在這個地方著眼,注意一下,這一部《金剛經》的道理也就在這個地方。釋迦牟尼佛敷座而坐,說法已盡:說法已經完了,所以須菩提才說:「稀有世尊。如來善 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這個說的般若就是「護念諸菩薩」,所說的般若也就是「付囑諸菩薩」。在釋迦牟尼佛,離言說相;離文字相,離心緣相,離一切諸 相,而說實相的般若。一般的凡夫是沒能了悟這種的般若妙法。所以,須菩提一看,這要想個辦法,令釋迦牟尼佛再說一個權巧方便的文字般若。




本來釋迦牟尼佛這宣說實相般若已經說完了;說完了,祗有證果的聖人懂這實相般若,凡夫俗子是格格不入。是這個須菩提,為大權示現,為眾生請法,所以才從大 眾裏邊,就站起來,把右邊的肩露出來,右膝跪到地下,合掌恭敬,對佛說,說:「希有世尊!」說,真希有,真少有!少有甚麼?世尊,世尊這個實相般若,善護 念諸菩薩啊,善付囑諸菩薩啊,這個法是妙到極點囉!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16 #
头像
16 #
0
10-06-06 12:54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世尊」,這為眾生請法,又稱了一聲世尊,說:「善男子,善女人。」說是,釋迦牟尼佛,佛、世尊,你講這個實相般若已盡,可是一般的眾生不明白,沒了解。 所以,我再請求世尊,為末法的眾生,為將來的眾生。「善男子」:就是一切好心的男子;「善女人」:一切好心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如果他自 己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就是無上正等正覺的心。為甚麼不翻呢?因為這是佛的一個極果的名稱,佛的果位上一個名稱,所以就保留不翻。最初翻譯經典的這個法師, 他沒有把它翻譯過來,保留著它。以後這個翻譯經典的法師,也就尊古不翻。所以保留這原有的意思,就沒有把它翻過來。那麼它的意思就是:「阿耨」就是「無 上」;「三藐」就「正等」;「三菩提」就是「正覺」。




「正覺」,就異凡夫;凡夫是不覺的。那麼正覺,和凡夫不同了,他得到這個正當的覺悟,所以和凡夫不同。「正等」就是異二乘,和二乘的又不同。二乘,祗有正 覺而沒有正等,這個「正覺」,正當的覺悟了。「正等」,正等於佛的覺悟了,還沒有無上,正等還沒有談到無上。那這個「無上」,就是異菩薩了,和菩薩不同。 菩薩祗有得到正等而沒有得到無上,所以菩薩就叫「有上士」。佛呢,就叫「無上士」,沒有再在他上邊。所以這無上就是佛的極果。在過去翻譯經典的大德法師, 都保留佛這個名號,所以沒有翻。




那麼假如若有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這就請問佛了,說怎麼樣可以常住他這個真心呢?「應住」:這得到他這個真心怎麼樣能常住呢?「云何 降伏其心」:怎麼樣才能降伏他這個妄想心呢?怎麼樣才能降伏他這個攀緣心呢?怎麼樣才能降伏他好高騖遠的心呢?怎麼樣才能降伏他吾我貢高的心呢?怎麼樣才 能降伏他一切一切虛妄的心呢?怎麼樣能降伏他的貪心呢?怎麼樣能降伏他的瞋心呢?怎麼樣能降伏他的癡心呢?這「降伏其心」,所有這一切的不好的心,都要降 伏。怎麼叫降伏呢?這個「降伏」,本來它是不伏的來著,那麼現在好像兩個作戰,作戰把它戰敗了,它投降了,這就是降伏了。




我以前沒有講嗎?貪、瞋、癡,你怎麼樣能降伏這個貪瞋癡?你就培植你這個戒定慧;你戒定慧現出來了,貪瞋癡它就沒有了。這個貪瞋癡也就是戒定慧;戒定慧也 就是貪瞋癡,就看你會不會用它。好像一樣的錢,拿這個錢去買鴉片煙回來抽了,這也覺得很好的;你要拿這個錢去幫助人,令人免除人的痛苦,那這比你自己抽鴉 片煙更好。那麼一樣的錢,看你怎麼樣的用法。這個貪瞋癡、戒定慧也是這樣子:你要是會用就是戒定慧,你不會用就是貪瞋癡。你明白了,貪瞋癡變成了戒定慧; 你愚癡了,戒定慧變成貪瞋癡。



這也就是以前我講的那個道理--「水不異冰,冰不異水;水即是冰,冰即是水。」也就是「煩惱即菩提,菩提即煩惱」,菩提和煩惱沒有兩樣的。那麼你不會用, 煩惱就是煩惱;你要是會用,煩惱變成菩提了。所以,說的是法,行的是道。我們說得好,說得妙,不實行就不是道。一定要實實在在去做去,老老實實依照佛法來 修行。依照佛法修甚麼呢?就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這就是降伏其心。你把妄心降住了,真心也自然就常住了。所謂 :



常住真心,性淨明體。



也就是你這個妄心息了,真心也就現出來了。

头像
0操作17 #
头像
17 #
0
10-06-06 12:55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釋迦牟尼佛見須菩提這樣的來為眾生請法,他很歡喜,所以就讚歎須菩提,說是:「善哉善哉。」說,你,須菩提真好啊!你須菩提,好得很哪!我!很歡喜你,你 是我一個最好的徒弟!於是乎,釋迦牟尼佛就說了:「如汝所說。」不錯了,就像你所說的,「如來善護念諸菩薩」:說是,如來我,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 薩」:說這個般若法門。「汝今諦聽」:你現在呀,要諦聽,你要特別注意。我,「當為汝說」:我現在給你講一講,可是,你不要當耳邊風似的。我給你講這個般 若妙法,哎!你從這個耳朵進去,從那個耳朵又走了;過耳不留,那可就是,枉費如來一番的心血囉!你要特別注意聽嘛!「當為汝說。善男子。」你所說,「善男 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應該,這樣子住他那個真心,「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像這樣子降伏他那個心。




這個《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這個要緊的地方就在這「如是」兩個字,「應如是住」。「如是」,這個地方,釋迦牟尼佛有一個表法,不過在文字上沒說。怎麼樣 呢?「如是」,沒有話講,「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在這個時候,言語的道路斷了。你心裏,所想的想像也沒有了。所謂「口欲言而辭喪」:口,想要說,沒有話 講,這個話亡了,死亡了:「口欲言而辭喪。」「心欲緣而慮亡」:心想要攀緣一下,哎,這種慮,這思慮心也沒有了。「如是」:如是沒有,這個地方,沒有話 講,就是叫你參禪打坐,這就「如是」。「應如是住」:你應如是住,住到這個地方;你真心住到這個地方。「如是降伏其心」:你能以參禪打坐,用這種的靜慮的 功夫,你的妄心也自然就降伏了。所以說「如是。」「如是」:這沒有明顯表出來,這有一個樣子。這個樣子,甚麼樣子?就是叫你修道那個樣子。你要能這樣修 行,就可以常住真心。你能這樣,就能以得到本來那個性淨明體。你能這樣子,也就可以降伏其心。




「唯」:須菩提一看這個樣子。甚麼樣子?它沒有樣子。無相般若沒有樣子,就這個實相的般若。須菩提就明白了。不但須菩提明白了,須菩提想將來的一切眾生也會明白,所以他就應諾。這個「唯」,就是答應的,哦!哦!這個應諾之辭。這個「唯」就是應諾之辭。




講到這個地方,好像那個孔子和曾子,和一班的弟子在一起。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他說:「我這個道啊,就是應用一個真理,來把它貫穿起來的,這就 是我的道。」曾子曰:「唯」。曾子說,就是這個「唯」,說:哦!答應著,哦!「子出,門人問曰」:孔子走了,這一班門人也不知道曾子「唯」了一聲,這是甚 麼意思呢!曾參知道了,但是其他弟子還不懂,就問說:「夫子之言,何謂也?」說:「老師所說的話是說的甚麼東西啊?說的甚麼?我怎麼不明白呢?」這一些弟 子大約也很粗氣的,這麼樣就問。曾子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他說:「夫子這個道就是忠於持己,恕以待人哪!」這「忠恕而已矣」,那麼也就是這個 「唯」。那「然」呢?「然」又是重諾之辭,就是,應了一聲再應一聲。是啊,是啊,是這個樣子。「然」,是這個樣子。




「世尊」:又叫了一聲世尊,須菩提叫的,說:「願樂欲聞。」說:「我很好樂,很願意,好樂,聽釋迦牟尼佛您說法,聽老師您說法的。我很願意聽的。」不是像 我的一些弟子,這個老師一講法,哦!我不願意聽,都不知講甚麼!他講中文,我也不懂,要翻譯;我好像要睡著覺了似的。這要睡著覺,並不是,說事前要去入定 去睡覺啦,這是,覺得太疲倦了!I'm very tired。喔,我又做工,然後又要聽經;聽經聽得也沒有甚麼意思,所以就沉沉欲睡。

头像
0操作18 #
头像
18 #
0
10-06-06 12:57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B3.大乘正宗分第三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 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在上一段經文,釋迦牟尼佛告訴須菩提,說是「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須菩提說:「唯然。世尊。願樂欲聞。」現在佛,又詳細對須菩提說,「佛告須菩提。 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諸菩薩」,這個「諸」字可以當「多」字講,許許多多的菩薩。也可以當「一切」菩薩講,也可以當就是「一個」菩薩。「諸 菩薩」:這個「諸」,怎麼說可以當一個菩薩呢?是哪一個菩薩?就是要降伏其心那個菩薩。那麼說這個「多」字,這個「諸」字當「一切」講也可以,當「多」字 講也可以。那麼怎麼又可以當「一個」講呢?你要明白,多就是一,一就是多。




怎麼有的多呢?是由「一個」積聚而成的,是多了。一個、兩個、三個、四個、五個、六個、七個、八個、九個、十個!很多了。這很多從甚麼地方來的?從一個那 兒來的。所以我現在講這個「諸」字,就當「一個」講。哪一個呢?就是要降伏其心那個菩薩。那個菩薩是哪一個?你真想要知道?你真想要知道,就是你!你這個 法師講經!盡是胡說八道,也不依文解義,也不依義說理。我就是不說理,我這個法師,我告訴你,就是不講道理的法師,沒有道理可講的。那麼怎麼說是就是你 呢?你真想要知道這個菩薩是誰,你真想要認識他嗎?你要想真認識這個菩薩了,那不就是你,就是你自己。說是我現在呀,是個凡夫,還沒有成菩薩。那麼你信不 信你會成佛呢?「信。」信,佛都可成,何況菩薩呢?那菩薩更沒有問題了。所以,就可以當「一個」講。




我講經就是這樣子,多我就當一個講,因為多,我數不過來了嘛;算不過來那麼多數,就拿一個。我這個沒有讀過數學的,這是一個最好的辦法,多了我就當一個來講。那麼這個「諸」字,的的確確可以當「一個」講。為甚麼呢?這個諸字,可以當語助詞,當語助詞--

語就是言語的語,助就是幫助的那個助--幫助這個話,一個虛字,不實在的。「諸菩薩」:就是那個菩薩。所以,現在明白這個菩薩了吧?這個菩薩就是諸菩薩。




「摩訶薩」:這個菩薩不是個小菩薩,是個大菩薩。大菩薩有多大?有大菩薩那麼大嗎?大菩薩還有多大?就是大菩薩那麼大。你不知道有多大,現在我告訴你,有 七個意思,這是大菩薩的意思。這七個意思以前已經講過了,聽過的人,會聽得耳朵都塗油了,就是聽得多了。那麼沒有聽過的呢?還想叫這個耳朵,歡喜歡喜,所 以呀,我現在再把這七個意思大略的講一講。




第一就是具大根。這個菩薩摩訶薩要有大根性。怎麼樣具的大根?他因為,在無量無量劫以前,在佛的面前供養三寶,禮拜三寶,恭敬三寶。那麼做了很多很多的功 德,所以叫植眾德本。那麼他在哪一個佛的面前做的這些功德呢?恆河沙數那麼多。他不是,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哪;他 因為在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所以他這個善根就大了,這叫具大根。這是第一。




第二呢,他有大智慧。怎麼樣有的大智慧呢?從甚麼地方來的大智慧呢?因為肯發菩提心。他肯發菩提心,這就是有大智慧,才能發菩提心;要沒有智慧的人,他就 不能發菩提心。所以你們現在再到這兒來聽經,到這兒來打禪七,這都因為,在前生,多多少少有一點善根,多多少少有一點智慧,所以才能參加打禪七,才能在這 兒研究佛法。如果你沒有善根的人,你到這個門裏邊,這個心裏就覺得好像有個馬猴子,在你的心裏似的,蹦蹦跳跳的;站也站不住,坐也坐不穩,就好像天人五衰 現相那個樣子,不坐本座了。不坐本座就怎麼樣?就跑了。那麼現在沒有跑,甚至於我天天要打,又要罵,要打一百香板。這一百香板不是容易受的,也不是同你們 講笑話的,如果真要是不開悟啊,不一定哪一個,一定要打一百香板的。這一次,我寧可把你們打跑了,我也要你們開悟。




所以呢,這要有大智慧,這個有大智慧,發了菩提心還不算,還又要廣度眾生;廣度一切眾生,好像觀世音菩薩,為甚麼他普門示現呢?就因為他有大智慧,要廣度 眾生。可是度眾生,而又不要著住到這個度生之相。怎麼叫著住到度生之相了?好像那個梁武帝;梁武帝,就是中國見著達摩祖師那個皇帝。那個皇帝,你說怎麼樣 啊?他就是度生而著住度相的。怎麼說呢?他見著菩提達摩,第一代祖師,他見到他了,他先問甚麼呢?說:「你看看我,度了這麼多和尚出家,造了這麼多的廟, 修了這麼多的橋,你說我這功德有多少?有多少功德?」




這樣一講,這就是已經有我相了,有執著相了,有一種驕傲的心;驕傲、貢高我慢,以為,你看我這功德可大囉,度了這麼多和尚出家,造了這麼多的廟!你雖然是 印度的來的法師,但是,恐怕你都沒有我這麼大的功德。所以,他就意思間呢,就是想要戴幾個高帽子,想要請達摩祖師讚歎讚歎他,是說:「你這個皇帝真是功德 最大了,你這個功德無量無邊哪!大約和佛是一樣的。」他希望聽幾句,這個諂諂媚諛的話。怎麼叫諂諂媚諛呢?就是現在的話,所謂溜虛,又所謂拍馬,就是拍 馬。叫菩提達摩來,想請菩提達摩來給幫他拍拍馬。




你說,菩提達摩怎麼能做這個事情!所以菩提達摩就直心是道場,說:「你沒有功德!」這一下子,把梁武帝就給說得--「你這個黑臉和尚,說我沒有功德!」 --所以以後也不講話了,根本就不睬這個菩提達摩了。所以菩提達摩,才走的。這個就是怎麼樣?可是度生了,他是度生,但是著住度相了;著住度相,想求這個 祖師來給印證;求祖師,來承認他這種的功德。誰不知道,菩提達摩這個祖師一點人情都不講,不講人情的。你皇帝,活該你是皇帝,我不買你皇帝的帳。所以呀, 就走了。那麼為甚麼他著住度相上呢?就因為他沒有真正智慧嘛;你若有真正智慧,就不著住度生之相。這是第二個要有大的智慧。




第三個大的意思,信大法。這個佛法,深如大海,高過須彌,是難窺難測的,不容易看得見,也不容易測量出來。但是你要有個信心,就可以得到其中的滋味;你要 沒有信心,就是格格不入,望洋興嘆哪!看這個大海!這個海這麼大,我怎麼可以把它喝盡了它!我這一生這個大海的海水也喝不盡的!好像看見佛法的寶藏這麼 多!大藏經這麼多,我要甚麼時候能看完呢!望洋興嘆。你要有信心呢,我信真了這個法,然後由淺入深,由近及遠,由少而多,那麼一點一點地來研究,終究有一 天,你會把佛法的這個寶藏通達無礙。必須要有深信切願,要發願,我一定要明白佛法!要實行,我要照著佛法去修行。所以這深信切願--這個切,是一切的那個 切--切願,好懇切的,我發願要學習佛法。學明白了佛法又要去實行,實實在在地照著佛法去做去,這叫深信、切願、實行。這很要緊的。如果你沒有信心,佛法 再妙,你也不能得到其中的妙處。




那麼要信大法,甚麼是大法?這個般若波羅蜜就是大法,你信那個般若大法。這個般若是梵語,此云叫智慧;你就信你自己本有的智慧。《金剛經》的經文上說: 「乃至一念生淨信者。如來悉知悉見。」你就一念生出你這個清淨的信心,佛就知道;佛既然知道,你這個電報就打通了;你這個電報打通了,你和佛通了消息了。 怎麼樣通的呢?你還沒明白?就是由你這個信心通的嘛!你有這一個信心,一念生淨信。「乃至一念生淨信者。如來悉知悉見。」就把你這個電報給你收下;收下 了,一看,哦!現在是,原來我有個Dinwiddie, 法名叫果遵,對佛法生了信心了。好!我給他回一個電報。回個電報,教你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這給你回了一封電報,你收到這一封電報,就拳拳服膺,就守 著,抓著;抓著不要放了,不要把它掉了。服膺甚麼呢?就要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你看!你和佛通了電報了,你自己還不知道呢!這就是妙法。妙法就是妙到 這個地方,你自己收到電報都不知道,這真是妙。是信大法。




第四呢,要解大理。怎麼叫解大理?解就是明白;明白那個大的理。甚麼叫大的理?這個理,它有大有小嗎?當然有了。你事情有大事小事,這個理就沒有大理小理 嗎?大理就是個大道理。這個大道理是甚麼?我告訴你,你不要著急。我既然講經,不會不告訴你;始終我會告訴你,我會講明白了給你聽的。甚麼呢?是你要明白 你自己本來是佛,這就是個大理。理即佛,佛即理;佛也就是理,理也就是佛。佛是已成之佛,我是未成之佛。佛和我本來是一個的,無二無別的。不過佛是修德圓 滿了,我們這個修德沒有圓滿呢。所以我們是沒成之佛,佛是已成之我;佛是已成的我們,我們是沒成的佛。不要把它囫圇吞個棗,說佛佛、我我、佛佛;佛也就是 我,我也就是佛。這不能這樣講!你一定要說,佛是已成的眾生;眾生是未成的佛。你要信真了,我們是未成的佛。那麼我們本來是佛,現在沒成呢!等成了,就是 佛了。




為甚麼相信我們本來就是佛呢?因為這個實相的般若,有離開眾生的心。我們眾生的心也就是佛,佛也就是心。我們的真心就是佛,不過我們現在沒有發掘出來我們 自己這個真心,用這個妄想心來當家,拿它來用事。妄想心和真心來比較,就好像一個瞎子,一個有眼睛的似的。這個妄想心就是個瞎子;你那個真心就是個有眼睛 的人。我們現在盡用這個妄想心來用事,沒有用我們那個真心。為甚麼我們不用我們真心呢?我們真心是不是丟了?是不是沒有了?不是的。為甚麼你用妄想心?在 講《楞嚴經》上,有講過,「一念不覺生三細。」在那一念不覺的時候,出三種的細相。所以呀,就把真心給遮蓋了,那如來藏性就不能顯現了,沒能顯現。我們現 在信真了,我們就是佛,我們具足佛的智慧德相,那麼這叫解大理。





头像
0操作19 #
头像
19 #
0
10-06-06 12:57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第五個大的意思,就是要修大行。這修行,不要得少為足,不要中道自劃半 途而廢,不要認為這個化城就是真的。得少為足,這個二乘人就得少為足。或者證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他就不迴小向大,這叫得少為足。中道自劃,走到半路 上--好像那個無聞比丘,他坐禪哪,有這個四禪的境界了,生到四禪天上去,他認為這就是證了四果了。就自己,劃出界線了:我已經到我那個目的了。其實,那 是在半路上。有的又半途而廢,這個就是凡夫。凡夫哪,向前走,連四禪天他還沒有到哪;走了幾步,他又回來,他說,這太遠了,我走不到。這叫半途而廢。




有的走到化城了,在《妙法蓮華經》上就有化城。那化城,為甚麼有個化城呢?因為,這二乘人修道的,今天修求菩薩道也不到,明天修菩薩道又不到,後天行菩薩 道也沒有行完,這太長遠了。我說這個今天、明天、後天,這不過舉個比喻。就是,這一年、兩年甚至於,很久很久的時間,想求這個菩薩道,也得不到這個菩薩 道,達不到目的,他就辛苦了。覺著哦!太疲倦了。好像我們人走路似的,走得太疲倦了,不要走了,不要去了,去這個地方這麼遠,啊!very far away! tired, very tiredI'm tiredI'm not going。 這樣子,佛,一看,這些個人都辛苦了,就化出來一個城市,說,前邊有一個城市,我們到那個城市裏休息幾天。前邊哪,離那個我們所希望的那個目的地,就不太 遠了。所以這一些個二乘人,到這個化城裏邊哪,一看,這個地方也不錯啊!甚麼都有,金銀珠寶甚麼都俱全哪,就想在這個地方住下,就不再向前去進取去了,所 以嘛,這是寶所。




我們修行要忍苦耐勞,要不怕風雨。好像在普吉利那邊住的,聽經,颳風也來,下雨也來。這就是有點意思了!我這個做師父的心裏很高興,一想到這些個徒弟,都 還對師父印象算不錯了;要是沒有甚麼意思,他不會來聽。他們聽得佛法是有點興趣了!這是,這個有點忍耐了。所以我這個做師父的--做徒弟有忍耐了,做師父 也要有忍耐了。我也辛苦一點,我也給你們講經。就我打七打得這個坐得腿也痛,腰也痠,又要去照顧事情,分了很多神,還一樣來講經。所以我徵求大家的意思, 來講經。不過我和你們大家商量商量,你們要如果歡喜,覺得坐禪哪,坐得腿不痛了,願意再陪著凳子坐一坐;陪著這個凳子,坐一坐,我就每天晚間還都可以講經 的。祗要你們大家歡喜。




那麼講經和打禪七,這都是二不二的。這都是教你那個心念專一,注目凝神的。你在聽經,這也就是坐禪了;你在那兒坐禪,不打妄想,這也就是聽經了。所以,這都是一個道理的,你會得,一切法都是佛法了;會不得,是不是佛法?會不得也是佛法;會不得也不是說 是就不是佛法了。會得會不得都是佛法,所以,這個「粗言及細語,皆歸第一義。」我們修行要修大行,修大行就要能忍,能讓,能捨。我前次講那個七大不講那個 六度,就要修六度,六度就要布施。布施,是布施給人,不是布施給自己;是幫助人,不是幫助自己的。說是,我看見出家人化緣呢,他修道盡和人家要錢,他沒有 拿出過錢來。




那個出家人拿出過錢哪,他不想叫你給他起個好名,說:「哦!這是個好和尚,或者好法師,或者,哦!他盡幫助人哪。」他不。真正想幫助人的,他不願意出名 的,不願意要這個名字的。所以,我盡我知道的,我接近的有一些個法師;他真願意幫助人,甚至於,你把他的血給喝了,他的肉給吃了。他都願意的,他都歡喜 的。他為這個世界人哪,把肉割下來,來供養天地,這樣他都做得到的。所以呢,那真正發菩提心的修大行的人哪,你們沒有見過;或者你見過,他也不會告訴你, 說:「我是個修大行的,你知不知道啊?」他不會這麼樣告訴你,說:「我告訴你呀,我是一個真正修大行人。」他不會告訴你的。他既然不會告訴你,你沒有法子 知道的。




所以,這個要忍:忍風、忍雨、忍飢、忍渴、忍寒,忍暑;熱一點也可以,冷一點也可以,餓一點也可以,渴一點也可以:怎麼樣都可以。為甚麼他可以呢?就因為 他有一個忍!所以忍人所不能忍的,讓人所不能讓的,吃人所不能吃的,受人所不能受的。人家不願意吃的東西嗎?我來吃。也不要故意裝模作樣,裝出來一個老修 行樣子給人家看。說:「你看!你不願意吃的東西我來吃。」給人看樣子那就沒有意義,那又成了一個家俬,成了一個家裏擺著那個擺設。家俬懂不懂?家俬,家俬 就是家裏擺的這個沙發,檯檯凳凳啊,這一切的東西,盡給人擺著樣子看的。好像家裏頭,房子佈置很好的。這都叫家俬。那麼你盡想給人看樣子,這也變成了一個 家俬了,變成了人家家裏的一種擺設了。所以不必給人家看樣子,要真做實為,這修大行。




第六,就是經大劫。經大劫,這個菩薩修的,不是在一個佛那兒種善根,所以他經過很長的時間。多長的時間呢?有三大阿僧祇劫那麼長的時間。




第七是求大果。菩薩為甚麼他要行菩薩道?他就因為想要求大果,這個果,是因果的果,不是國家的國,不是他說:菩薩是個小國,他想去霸佔,和其他的國家爭, 把小國都征服了變成它一個大國。不是那個國;這個果,是果位的果。甚麼果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佛果的果,所以這是最大的。菩薩他的目的、他的希望就 是求大果。這個「摩訶薩」,有這七種的意思。




他又告訴須菩提,說是啊,一切的大菩薩「應如是降伏其心。」他們想要降伏其心的方法要怎樣子呢?就應該這樣子。降伏其心:這個「降伏其心」,也就是對治自 己的習氣妄想。那麼菩薩還有習氣妄想嗎?我們修行人有粗惑、細惑、塵沙惑。菩薩有初發心的菩薩;在初發心的菩薩,他不能一點妄想都沒有,他微細微細的習氣 毛病還有。所以,那麼羅漢當然是有微細的惑了。所以阿難才說:「希更審除微細惑。」令我這個疑惑的心沒有了。現在說的是這個大菩薩,菩薩摩訶薩是菩薩中的 大菩薩。那麼發心這種的菩薩、這種大菩薩,他怎麼樣呢?「應如是降伏其心」:他應該,像這樣子降伏他的心。怎麼樣子呢?沒有樣子。




「如是」:如是是指法之辭,是實相的理體,所以說是沒有樣子。那麼在沒有樣子裏邊哪,不得不說出來一個皮毛的樣子,給大家聽一聽。怎麼降伏其心,像這樣 子。怎麼樣子呢?要這樣想,「所有一切眾生之類」:他呀,所有這個世界一切眾生之類。「所有」就包含了其餘的,在這個經上沒有說的那兩種。那兩種是甚麼 呢?是無色和無想。無色呢,他因為空散銷沉了,所以叫無色。無想呢,他精神化為土木金石了,所以他沒有想。這在《楞嚴經》上,都有講過。這「一切眾生之 類」;「類」就是同類。「若卵生」:《楞嚴經》上說十二類的眾生,現在還有人記得沒有?打開本子可以知道;若不打開本子呢,恐怕都忘了。但是就講胎卵溼化 這四生。這四生的來源,有人知道沒有?他為甚麼有這四生?




弟子:那個胎生是因情有,化生也是因情,濕生是因情,那個卵生是因思?




上人:「卵因想生。」(弟子:卵因甚麼?)想,就是思想那個想。「胎因情有。濕以合感。」合,就是和合那個合,「濕以合感。」「化以離應」:化生呢,是離開的,變化的:「化以離應。」(弟子:離應?)應,就是答應。我答應你了,那個應,應當的應。




這個情想合離,情想合離,互相變化,依惑造業,依業受報,各從其類。這說得非常之明白!「卵因想生」,你好像那個雞子,那個小雞子菢雞。牠趴到雞蛋上,牠 一天到晚想,這麼想,哦!我這個雞仔子就快出來了。想,想了很久很久,果然就被牠想出來了。牠這個雞蛋都變成了雞了,想出來了。「胎因情有」,這個胎,為 甚麼有的胎?就因為男女有一種愛情。這愛情和合起來了,哦!這有了胎了。這叫「胎因情有」。




「濕以合感」:這個濕和濕、濕和這個泥土,或者和甚麼因緣,合成一起了,這又有一個濕生了。「化以離應」:這個變化,是離開了,自有化無,自無化有,自小 化大,自大化小。有的老鼠就變成那個蝙蝠,這都是變化,生出一種變化。那個蟲子變成蝴蝶,這都是變化。「化以離應。」情想和合,互相變化。這互相有一種變 化就生了一種迷惑;有了這種迷惑就造出業來了;有業就受果報了。這哪一種類就受哪一種類的果報。




(弟子:最後的那一段,那個……)哪一段?(弟子:迷惑起因……。)依惑造業,依業受報。因為迷惑了,就造出業;因為造出業就受果報了。各從其類,胎卵濕化。胎生就受胎生的果報;濕生就受濕生的果報;化生受化生的果報;卵生受卵生的果報。各從其類,他哪一生與哪一個因緣接近,就受哪一種類的果報。




「若有色」:「有色」,就是能看得見的。「若無色」:你看不見的。「若有想。若無想」:或者有思想的,或者是沒有思想的,這一類的眾生。「若非有想。非無 想」:你說他有想嗎?他又沒有;你說他沒有嗎?他又有。這種種的眾生,「我皆令入無餘涅槃」:「我」呀,這是釋迦牟尼佛自稱,說是,我呀,令這所有一切的 眾生都入到,無餘涅槃裏去。「而滅度之」:我把他們都度脫,令他們都得到無餘涅槃。「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我,雖然把所有的眾生,也沒有數量,也 沒有邊際,這麼多的眾生,我都令他們滅度。那麼要往真實來說,「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實實在在的沒有一個眾生,是我度的。這是,眾生的自性自度,並不是我 把他們度的。




「何以故」呢?說是甚麼原因呢?「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菩薩因無所住而生其心。菩薩是行所無事的,菩薩掃一切法,離一切 相。這個菩薩既然是無相的,他要度眾生,還認為我度了眾生了,這就著相了;著相就著住到我相,著住到人相,著住到眾生相,著住到壽者相。如果執著這個相, 這就是不能成為菩薩了。




這個大菩薩想要降伏他這個心。怎麼樣降伏呢?他要這樣的觀想:「所有一切眾生之類」,這「所有」,就是包括十二類的眾生都在這裏邊,「一切眾生之類」。「若 卵生」:有卵生一類的,就是由這個蛋生的。「若胎生」:就是經過,胎藏而生的這個眾生。「若溼生」:或者因為有一種溼性,牠生出一類的眾生。好像那個潮溼的地方,時間久,牠就生出一種,這個菌來。「若化生」:化生呢,是自有化無,自無,牠又化有,這個是化生。

头像
0操作20 #
头像
20 #
0
10-06-06 12:58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待续
发帖回复
查看:3503|回复:37
Advertisement
打开收藏板块打开个人中心
边缘侧滑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