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帖回复
查看:1249|回复:1
  • 1
When you buy via links in posts, huaren.us may earn a commission

[影评]心口上那一颗朱砂痣——情色经典《巴黎野玫瑰》

头像
0操作1 #
头像
1 #
0
04-03-16 00:24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不感兴趣
[影评]心口上那一颗朱砂痣——情色经典《巴黎野玫瑰》
[影评]心口上那一颗朱砂痣——情色经典之一《巴黎野玫瑰》 

背景

依旧是一部法国片:)
1986年出品,导演和编剧都是 jean-jacques beineix ,
曾经获得当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金像奖提名,
director's cut 185分钟 ,
分级: 阿根廷:18/澳大利亚:r/chile:18/芬兰:k-16/法国:-12/德国:18/瑞典:15/英国:18/美国:r 。

题外话

我承认对于欧洲电影的偏爱,不管是从意识形态上还是从表现手法上,通常都无可比拟,而这两点在情色电影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以欧洲和美国来来互为比较,显然二者对于情爱场面的接受程度在级别上相去甚远,就相同时期出品的同类型影片而言,美国出品几乎就意味着一夜无话本的金瓶梅;相对的,这类型欧洲电影在美国放映的版本则一定是阉割版。意大利导演贝纳多。贝托鲁奇决定将其导演的《梦想者》中的一些场面从美国放映的版本中删除时,曾充满了欧洲人特有的谦卑的骄傲说:“我知道《梦想者》在美国很可能被列为限制级,很明显有人认为美国公众还不够成熟。恐怕该片不会冒犯美国观众了,他们没有这样的机会,因为他们看的将是不同的版本,对此我感到很遗憾。”
而以这部《巴黎野玫瑰》为例,美国公映版片长仅120分钟,而导演剪辑版比之延长了1/3还要多。当然数字并不能代表全部的问题,3小时也确实是一个容易让人昏昏欲睡的长度,但是我还是坚持,对于这样一部充满野心的作品,仅仅120分钟是完全不足以承担其全部的广阔和厚重的。

从片名说起

在此之前,不知你能否想到,这中、英、法三个名字的背后是同一个故事。虽然由于文化的差异,影片名字所能或者说所希望透露的信息多寡不同,但是一部影片被冠以三个相差如此之巨的名字倒也鲜见,尤其是三者将影片的基调定位得如此风马牛不相及,甚至完全相反。其实看过之后再回头思量,每一个名字也都有他自己的道理,对于这样一部复杂的片子,从不同的视角出发自然会有不同的论调。且不论好坏优劣,我们倒是可以跟随着从三个这方面着眼,来一窥影片的究竟。

《巴黎野玫瑰》
中译名最是直观易懂,充分突显了某部分卖点。虽然故事本身与巴黎并没有什么关系,但因为顺应了中国人那种奇异的巴黎=法国的认知习惯,倒也能含混过关,但最主要的,恐怕是因为说到巴黎,总是让人联想到衣香鬓影、风流蕴藉,沾到那么点香风似乎顿时就能隐隐约约的恍惚暧昧起来。至于“野玫瑰”则很有那么点香艳刺激的调调在,事先就能在观者的感官神经里哄抬出一大堆的形容词——美丽、激情、狂野、性感、放肆,还带着蜇人的刺,致命的吸引人却又危险。正如betty那个美妙绝伦的出场:镜头由下至上缓缓摇升,全景,阳光明媚,betty袅袅婷婷走上木楼梯,镜头抚摸着betty性感的脚踝逐渐向上,直到露出betty阳光一样灿烂的笑脸,那样野性、刺目的美丽,手中一方耀眼的红纱,向我们淋漓尽致的昭示着属于玫瑰的一切特质。电影的前30分钟一直在倾力描摹这样的东西。
影片是从长时间的做爱镜头开始的,伴随着轻轻流淌的钢琴声,从远处逐渐拉近,直至进入高潮,“betty是我认识刚一周的女孩,我们每晚做爱”,男主角zorg 这样介绍这个正和他翻云覆雨的女孩。我们和zorg不知道她从何而来,在哪里长大,父母是谁,导演有意弱化了她的身世背景,我们只知道那一天betty像仙女一样出现的出现在zorg的门口,告诉zorg因为和一个女顾客吵架她被解雇了,现在无处可去。“他们都是杂种!” betty这样结束了叙述,然后忽闪着大眼睛静静地看着zorg,任性而难以拒绝。zorg站起身,走到门外,把betty的东西放进屋里,开始了他们的同居生活,把晚上变成了他和她的天堂。
镜头的描述就像镜头里的演员对身体的处理方式一样,坦坦荡荡,毫不躲藏,也不故作姿态。贝蒂一直高度亢奋,她持续做爱,她暴躁易怒、难以平静,如同一匹野马。她可以一面与zorg调情,一面却触及自己刚刚受到的伤口,转换如此自然,好像融为一体,当她笑时,可以肆意夸张,可她的笑可以马上成为生气的表情。betty就是这样纵情恣意,她无法忍受任何束缚,她的心和她的躯体一样肆放,不受规驯。对于生活从不妥协,单纯自信,有些过于的理想化,她尚不知道外界的阻力和压力不止可以阻碍她,还可以伤害她、逼迫她。她跃跃欲试,一心寻求进入生活。她说“我充满信心,我们还年轻”。于是她掐着一直压迫zorg的脑满肠肥的胖老板的脖子,把他吓的落荒而逃;她把忍气吞声的zorg的东西全部扔出窗外;她在看过zorg的小说后几乎偏执的坚信zorg具有天才般的才能,甚至一把火烧掉了zorg和她栖身的小木屋,跟zorg一起昂首穿过小镇,踏入新的行程。如此决绝,却又如此惊心动魄的美丽,用火一般的活力挽救了快要没入平庸的zorg。(
betty blue(英译名) )
blue,是个包裹着忧愁和怜惜的呼唤。哦,是的,我们的确是在谈论那个在前30分钟里都如同一团野火般的女孩子——betty。也是那个在电影海报上一头金发,托着下巴坐在一片蓝里向前凝望着的影子。也是在影片的近结尾处,坐在浴缸边,悠悠望着幽蓝的夜空,惊恐着告诉zorg,她在自己的大脑里听见了声音的孩子。
离开小镇后,betty和zorg借住在betty的好友莉莎和她男友的家里,那段生活恍若天堂,四个人喝酒、唱歌、兜风、大声谈论理想,毫无顾忌的梦想、声望、兴奋或者哀伤。他们四个互相照应互相扶持互相取笑,在乌托邦一样的小楼里,再没有人与人之间的隔阂,甚至嫉妒,纯净如水。但对betty来讲,这段充斥着舞蹈、啤酒和做爱的生活,还有一个雷打不动的程序:打字、寄稿、在烦躁中长久等待。betty近乎病态的坚信zorg是一个很快就要震惊世界的作家。但这不是一个如果你去寻找,必将寻着的宗教中的理想王国。她的尖锐姿态在法制健全、文明温顺的市民社会中是入侵的异乡人,必将遭遇排斥的阻力。她失败了(或许这并不代表最终结局)。而zorg必须每次都抢在betty前面把出版社的退稿信藏起来。
betty以为自己怀孕了, 她那样热切的期盼着,幻想过,把孩子打扮成最美丽的公主或者最英俊的王子,每天在夕阳里给他或她讲自己妈妈讲过的故事,成为一个最最慈爱的母亲。她也确实变得越来越温柔。而这一切最终爆发于一张没有受孕的检查单。 “我命运坎坷,我若需要什么总不会获取。”这种神经质的决绝的自我发现比起任何其他社会的阻力来,是更致命的创伤,她的世界陷入纯然绝望。这个狂躁抑郁症患者已度过了她看似灿烂的狂躁阶段,陷入难以挽回的抑郁状态。即使偶尔的欢乐也不过是死灰中的零星火花。她坐在溪边的岩石上时,对外界已失去任何兴趣。在社会找到她之前,她自己的神经已遭遇超负荷的失败。此时这个社会的认同已变得毫无意义了。
终于有一天,betty挖掉了自己的一只眼睛。
在医院里,betty被绑缚在病床上,无论zorg怎样呼唤都不再有反应,她彻底疯了。zorg装扮成女人再次偷偷溜进病房,用枕头闷死了betty,betty在挣扎,而他泪如雨下。

在法国这个连厕所的构建都要讲求艺术的国家,电影的名字也总是这样讲求形式主义。可是当你真正去深入了解之后,通常就会发现,在法国,门环总在一开始就被放在了最为合适的位置。
37.2 ℃是一个临界体温,是正常与非正常之间的边缘地带,也正是我们遇到betty时她的温度。影片刻意没有展现社会对betty的任何伤害,只是强调了betty自身性格上的缺陷,她偏执、易怒、有高危冲动隐患;她不能认可社会,认为“他们都是狗杂种”;她只能活在自己的世界,真地把zorg带她去的那片美丽的草地真的当成了自己的王国;她病态的坚持自己的梦想和追求,而与世俗征战杀伐;她伤害别人,但自伤的程度更深,伤害的持续带来她的大脑的生化结构的改变,直至彻底崩溃。
性格上的神经质当然是她发疯的原因,但是任何一种性格的形成都是外力和内因几方面的结果。她的生命里已经对着壁立的墙面已有过太多次撞击,每一次撞击都孕育一块坚石,在这一个失败的时刻,过去的幽魂都来向她寻仇,所有的坚石来将她埋进死角。母亲的身份是betty 与世俗和解的唯一可能。但是就像之前那场大火一样,导演太过决绝,他没有给这个一心梦想爱人成功和母亲身份的女人一点机会。受孕失败只是一种表象,彻底的不妥协才是最终缘由。betty最终还是越过了那条37.2 ℃的边缘线。

心口上那一颗朱砂痣
在遇到betty之前,zorg不过是一个在生活面前俯首称臣的平庸杂工,听天由命的过着日子,曾经的抱负早就消磨饴尽。他的生活就像写一部小说一样,虚实不定,真假难辨。他取笑、隐藏自己的写作,他投人所好,他装扮女窃贼,用伪装、顺服姿态换取生存可能。betty是zorg的救世主,“如果你喜欢,你可以去赌马,但不要做水电工。” betty激活了zorg性格的另外一面。当他再次拿起笔时候,或许他开始找到了生活的意义。betty是他的灰色存在中的亮色,是一抹光。离开小镇时,那身后的大火和身前的太阳,像是zorg两端生命的结束和开始。zorg是何其幸运,遇到了betty。
betty又是何其幸运,遇到了zorg。zorg是导演心目中完美男人的最佳代言,他真诚,才华横溢,富有责任感,对betty的爱和宽容简直可以称得上是理想化。他让betty度过了生命中最璀璨的日子,为了自己的追求和梦想而执著,过了一段童话一般的生活。俏皮的betty,执拗的betty,歇斯底里的betty,被zorg宝贝一样拥在怀中,认她踢打哭闹,直到变得安静。也只有一个爱她深入骨髓的人,才会因为不忍心眼见她鲜活的生命日渐腐败,而亲手为她送别。从此,betty才可以永远是在楼梯上挡住阳光的那支玫瑰,永远是那方飘忽而耀眼的红纱巾,永远成为烙印在zorg心口上的那一颗朱砂痣。

深夜,zorg独自坐在书桌前,一只雪白的猫蹲坐在桌旁一角,画外音想起:“你在写作吗?”zorg回答:“不,只是在思考。”

ps:这部片子我也不知道哪里有,但我想再次重申,如果你真的感兴趣(同时也得兼备耐心和体力)的话,希望一定要看导演剪辑版!!!
头像
0操作2 #
头像
2 #
0
04-03-16 20:18操作
只看TAAA分享
楼主是学电影的吧?经常看你介绍好电影。万分感谢!!!!!!
发帖回复
查看:1249|回复:1
  • 1
打开收藏板块打开个人中心
边缘侧滑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