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些时候听内蒙古的朋友说起,他们那里新近发现了好几处史前人类的石器加工场。这次利用十一长假,我们上海的几位研究红山文化的同道,参加了北京红山文化研究所组织的首届红山之旅暨学术研讨会,赴内蒙古亲自踏访了这几处古代遗址,实在是大开眼界,受益匪浅。
新发现的古代石器加工场位于内蒙古锡林格勒盟的多伦县。国庆节的早晨,我们驱车从红山文化的发源地——内蒙古赤峰市出发,途经河北省的木兰围场,大约在午后到达多伦县的一个名叫大河口的地方。大河口是河北省的一条重要河流——滦河的发源地,群山环抱之中,人工修建的滦河水库碧波荡漾,使我们这些在内蒙古干旱缺水的荒漠草原中行进了大半天的远方来客顿时觉得心旷神怡,眼前一亮。
在辽宁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韩玉昌教授的带领下,我们很快在水库周围的山坡上找到了遗址。我们仿佛来到了一个童话中的藏宝世界,只见在刚下过雨的沙地上,星星点点地布满了玛瑙、玉髓和燧石的碎片,在阳光下熠熠发光。这些石片大多有人工打砸的痕迹,其中不少是已经加工成型的细石器,有石核、石刃、石箭镞、片状刮削器等;更多的是一些半成品和尚未加工的燧石和玛瑙矿料(见图)。
据韩玉昌教授介绍,在水库周围方圆几十公里的山坡上,这样的遗址有十几处。应该是一处规模很大的史前细石器加工工场。附近还有出产玛瑙矿料的山沟,当地人称作“火石沟”。这里刚发现时加工成型的细石器特别多,在一些特别密集的地点可以说是附拾皆是。现在已经陆续给人捡走许多。看来如不采取措施加以保护,这些史前细石器加工场遗址将很快失去它的本来面目。
如此规模宏大的细石器加工工场,想当年一定有很多先民在此劳作。生产那么多的细石器究竟有何用途,引起了大家的思索。一般认为细石器是红山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与红山诸文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许多学者注意到,红山文化的玉器在出土时与细石器有伴生关系。辽宁省考古研究所的郭大顺先生甚至明确指出,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玉器的起源与细石器有着强烈的内在联系性。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细石器大多用玛瑙、玉髓和燧石制成,硬度普遍超过玉材,达摩氏7度左右。关于细石器的用途,目前学术界正在进行深入的研究。其中石镞用于弓箭,石片在狩猎和屠宰时用来刮剥兽皮和切割兽肉,当别无异议。而对于石核和石刃的功用,过去人们却知之甚少,许多书中也语焉不详。
特别是一些细薄如草叶的石刃,厚度不过2~3毫米,长度也只有2~3厘米。这些既薄又脆的石刃,显然是无法胜任切割皮肉或刮削树枝木材之类强度和力度要求都很高的工作。据我们观察,石刃的边缘布满微小的细齿,经过我们的试验,拿它来锯切硬度在6~6.5度的玉材,倒是显得轻松有余。此外,那些带尖的石核,同样可以轻松随意地在玉材上进行刻画和钻孔。
古语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也许这些毫不起眼的细石器,正是红山先民用来加工玉器的“他山之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