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徽墨

任伯年墨,条形,上下委角。高10厘米,宽1.9厘米,厚1厘米,重约25克。正面双线框,内画一大螺,二小螺。大螺内宿一妇,一目侧视,一目正视。嘴隐,脸庞显得十分夸张。又从螺内伸出一壮臂,掌托红色巨珠,珠上金光熠熠如火。落款二行,首行:“戊寅(1878)新秋任伯年写于海上”,次行:“松涛刊麟伯监制”。背面云纹框,内刻五言诗一首:“子满又生珠,依然桃花面。变化神如龙,全身不令见。”下款:“曹素功尧千氏选烟”,顶“预烟”,阳文楷书。此墨色黝质坚,制作精良,是清墨中的上品。

任伯年(1840-1896)清末海派大画家。时人评他:“真率不修边幅。人物,花鸟仿宋人双钩法。赋色浓厚,白描传神。”又谓“画以‘俗’知名于世”,的确十分贴切。

曹尧千,清徽墨名家曹素功六世孙。乾隆初在苏州设分店,1860年迁至上海。此墨应是任伯年向曹素功上海分店定制之物。

仔细品读,还可以发现此墨有与其他徽墨不同的风格。

首先,此墨一反传统文人墨高雅严肃的主题。文人制墨,其题材向来主张古奥清雅,不易被市井大众所接受。而在此墨上,任伯年只画了一个民间传说中的螺蛳精,整个画面只寥寥数笔,但是如若配读以诗文,就觉意趣无穷,使高贵的文人墨变得雅俗共赏。

其次,此墨上出现了墨模雕刻者的名号,这也是与传统相悖的。一般文人制墨,目的是要抬高自己,以流芳百世。所以在传统的文人墨上(包括其他种类的墨)从不出现墨模雕刻者的名号。但本墨的落款中,在监制者麟伯之上有“松涛刊”三字,“松涛”名号也,“刊”雕刻也。这在传统的文人墨中是非常少见的。

上海自开埠以后,经济发展,人文荟萃,形成了冲破传统的海派风格。“一拳打破去来今”,这方墨上的信息正好反映了上海开埠以后社会文化的一种进步,是海派文化发展的一个见证,称它为“海派徽墨”也许并不为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