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藏赏古陶
气势磅礴的冰峰雪山,清澈透明的碧波湖水,明媚耀眼的金色阳光,奔腾湍急的雅鲁藏布江,蓝天白云下苍茫的草原里的牛羊,还有那浓郁虔诚的宗教气氛,雄伟神秘的西藏,真让我难忘。然而更令人惊叹不已的是,我亲眼看到了西藏先民在3700年前制作的精美古陶器,那简直叫人无法相信是真的。

日前,我应邀参观了堪称“西藏文化明珠,文物精品宝库”的西藏博物馆。馆长旦增朗杰是位藏族学者,热情好客,亲自介绍展品,进行座谈交流。西藏博物馆规模恢宏壮丽,风格典雅凝重,将藏族传统建筑与现代时尚风格融为一体,成为当地的文化景观。展品的地方特色鲜明,有史前的文化遗物,中央政府的封诰、玺印、金册,还有唐卡画、佛像、玉器、明清官窑瓷器等,大都是价值连城的珍品。而镇馆之宝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陶质朱墨彩绘双体罐(见图),独特的造型,精致的纹饰,让人联想翩翩。

陶质朱墨彩绘双体罐放在展览大厅最显著的位置,并作为馆标印在所有纪念品上。它口径11.3厘米、宽20.2厘米、高18.7厘米。夹细砂黄陶,罐唇较宽,向外自然斜折,呈喇叭口状,直颈,斜平肩,腹部双体,中间相连。颈、肩各饰一对竖直的带孔钮。罐表面饰有划纹和黑色彩绘,颈部有一圈双勾条纹。双体的纹饰各不相同。一体是以双勾三角折线划纹为主,线外加彩;另一体则以双勾菱形纹为主,然后在菱形纹内外均施彩。形体似双兽对立,极为罕见。

这件器物是在西藏昌都卡若遗址出土的,人们称之为“卡若文化”。同时出土的陶片达到了两万多片,总体来看,器形简单,均为平底器,陶质为夹砂陶,纹饰以刻纹为主。它给我们带来了远古先民生产和社会经济活动的信息,也显示了先民们精神生活的若干特征。根据碳14测定绝对年代定在距今5000——4000年之间。

西藏高原自然环境的险恶,生活条件的艰难,超出人们的想象。不是亲自到西藏走走,是不会有真切感受的。我想卡若文化现象并非是西藏高原孤立发展起来的原始文化,从造型和图案艺术上,分明看到马家窑、半山、马厂文化的影子。马家窑陶器有划纹、堆纹、绳纹等,多见于夹砂陶系。半山粗陶罐上所饰的划纹多呈三角折线形、交叉三角形。马厂彩陶以黑彩绘成的三角折线或三角形图案应用较广泛。我猜测西藏“卡若文化”源自黄河流域的远古文明,很可能是从马家窑等文化传播而来。当然也不排除马家窑、半山、马厂文化受“卡若文化”的影响,或者是相互影响,因为它们所处的时代几乎是平行的。这自然有待于进一步考古发现。

在西藏,我还看到了著名的“曲贡文化”,遗址位于美丽的雅鲁藏布江中游的河谷地带,离拉萨贡嘎机场不远处,我去珠峰大本营时路过此地。距今3750年左右的曲贡人已开始使用小件青铜工具,掌握了较为成熟的冶炼技术。他们的主要生活用具是陶器,已能熟练地运用手制轮的陶术,工艺水平较高,器纹中有大量的三角纹、菱格纹等,这与“卡若文化”有不少相似处。旦增朗杰馆长告诉我:这些器物都是在西藏出土的,反映了先民的理念。

看到古陶上的三角几何图案,我突发奇想,西藏先民生活在大山周围,对大山有着特殊的崇拜,他们将大山似的三角几何图案作为图腾刻在古陶上,具有丰富的内涵。因此,我觉得如今用简单的“藏传文化”或“佛教文化”来概括西藏文化是远远不够的,西藏应该是博大精深的“大山文化”。此说得到了旦增朗杰馆长的首肯,他认为这样的理解,比较客观地反映藏文化悠久的历史和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