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是希望他人得到快乐,
帮助他人得到快乐,
这是慈心慈行。
悲是希望他人离去苦痛,
帮助他人解除苦痛,
这是悲心悲行。
所有社会道德的基础是仁慈。
仁是人与人之间合理的关系。
佛教价值观中,
小乘只要不做损人就是持戒,
但大乘则是要利他才是持戒。
小乘只关注个业,
大乘还关注共业。
人间佛教认为,共业不消,
个业岂能真的消除?
所以大乘是在修共业的同时,
消除个业;
这与小乘修行的逻辑不同,
因此大乘说,带病的船夫随慈航,
也能抵达彼岸。
慈是希望他人得到快乐,
帮助他人得到快乐,
这是慈心慈行。
悲是希望他人离去苦痛,
帮助他人解除苦痛,
这是悲心悲行。
所有社会道德的基础是仁慈。
仁是人与人之间合理的关系。
佛教价值观中,
小乘只要不做损人就是持戒,
但大乘则是要利他才是持戒。
小乘只关注个业,
大乘还关注共业。
人间佛教认为,共业不消,
个业岂能真的消除?
所以大乘是在修共业的同时,
消除个业;
这与小乘修行的逻辑不同,
因此大乘说,带病的船夫随慈航,
也能抵达彼岸。
慈是希望他人得到快乐,
帮助他人得到快乐,
这是慈心慈行。
悲是希望他人离去苦痛,
帮助他人解除苦痛,
这是悲心悲行。
所有社会道德的基础是仁慈。
仁是人与人之间合理的关系。
佛教价值观中,
小乘只要不做损人就是持戒,
但大乘则是要利他才是持戒。
小乘只关注个业,
大乘还关注共业。
人间佛教认为,共业不消,
个业岂能真的消除?
所以大乘是在修共业的同时,
消除个业;
这与小乘修行的逻辑不同,
因此大乘说,带病的船夫随慈航,
也能抵达彼岸。
静心思惟2 发表于 2024-01-15 11:09
喜欢这张图片。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编辑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