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帖回复
查看:351|回复:12
  • 1
When you buy via links in posts, huaren.us may earn a commission
Advertisement

禅宗祖师公案选

头像
0操作1 #
头像
1 #
0
23-12-20 14:32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不感兴趣
禅宗祖师公案选

【初祖达摩】

  公元527年,梁大通元年,菩提达摩坐船来到中国。九月二十一日从广州上岸,这时中国的梁武帝是个非常喜欢佛教的皇帝,十月一日,达摩受梁武帝之邀来到首都南京。梁武帝问:"我自即位以来,供养佛僧,建造寺庙,抄写佛经,这究竟有多大的功德?"达摩说:"这根本没有功德可言。你所说的只是世俗的小果报而已,谈不上真功德。真功德是最圆融纯净的智慧,它的本体是空寂的,你不可能用世俗的方法去得到它。"十月十九日,达摩自知与梁武帝法缘不合,就渡江到北魏去了。后来,梁武帝想派人去追,也为时已晚了。

  达摩渡过长江,便到了嵩山少林寺,他整天面壁而坐,精神集中,屏息诸缘。

  正光元年十二月,有一位名叫神光的禅僧,为了求法,就通宵站在洞外不动。达摩:"你一直站在雪中,究竟有什么心愿?"神光:"但愿师父打开甘露之门,拯救众生,请教我佛法吧!"达摩:"诸佛为求无上的悟道,不惜花费无限的时间去修行。你凭极小的决定,怎么能求到大囧琺,我想你是很难如愿的。"神光取刀断臂,达摩:"诸佛为求法,不把身体当身体,不把生命当生命。你断臂求法,也是一种很好的行为。"神光:"请师父为弟子安心。"达摩:"你拿心来,我将为你安心。"神光:"我已寻了很久,可是我找不出心来。"达摩:"假如你能够找到的话,那又怎能算是你的心呢?我已经给你安好了心,你现在明白了吗?"神光:"明白了。诸法本来空寂,因此菩萨才不动念,不动念才能登涅盘之岸。"于是,达摩就收神光为弟子。

  公元五三六年,达摩觉得应该离去了,便召集弟子,达摩:"你们谈谈自己的悟境吧!"道副说:"依我的见解,不要执着文字,但也不离于文字,这便是道的妙用。"达摩说:"你得到我的皮毛了。"总持比丘:"依我现在的见解,犹如庆喜看见了佛国,一见便不须再见。"达摩说:"你只得到我的肉了。"道育说:"四大皆空,五蕴非有,依我所见,并无一法可得。"达摩说:"你得到我的骨了。"最后轮到神光,他只是作礼叩拜,然后仍回到原位,并未说话。达摩说:"你得到我的真髓了!"于是,神光慧可成为了禅宗二祖,接续了达摩祖师广度众生的事业。

  达摩偈云:

  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

  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头像
0操作2 #
头像
2 #
0
23-12-20 14:34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荷泽神会】

  荷泽神会(公元670年-758年)是湖北襄阳人,俗姓高,他对维护慧能的法统及禅宗的通俗化的贡献很大,并使得提倡顿悟的南禅压倒了渐悟的北禅。

  他十三岁时便去参拜慧能。慧能:"你千里跋涉而来,是否带来你最根本的东西?如果你带来了,那么你应该知道它的主体是什么?你说说看。"神会:"这东西就是无住,见就是主。"慧能:"你这小和尚,词锋倒也敏利。"

  神会:"师父坐禅时,是见还是不见?"慧能打了他三柱杖,问他:"我打你是痛,还是不痛?"神会:"我感觉也痛,也不痛。"慧能:"那我是也见,也不见。"神会:"什么是也见,也不见?"慧能:"我见,是因为常见自己的过错;不见,是因为我不见他人的是非善恶。至于你不痛,那么你便像木石一样没有知觉;如果是痛,那么就像俗人一样会有怨愤之心。见和不见,都是两边的执着,痛和不痛都是生灭的现象啊!你还没有见到自性。"神会听了大为惭愧,立刻向慧能行礼。慧能谆谆地教导他:"你如果心迷不见,就请教大德高僧。你如果心悟见性,就依法修行。你自迷不悟,却来问我见与不见,我悟不能代替你悟;你悟也不能代替我悟。为什么不自证自见,反问我见与不见。"神会再次行礼,礼拜了上百次,求师饶恕。从而成为慧能最虔诚的信徒。

  一天,慧能向众人说:"我有一个东西,没有头也没有尾,没有名也没有字,没有背也没有面,你们大家知道是什么东西吗?"神会:"这是诸佛的本源,我的佛性。"慧能:"告诉你无名无字,你偏要叫它本源佛性。你也只能做一个注解佛法的和尚。"



  【南岳怀让】

  南岳怀让,陕西金州人,公元677-744年,俗姓杜。十五岁出家先学律宗,后到嵩山拜慧安为师,慧安介绍他到曹溪去见慧能。

  慧能问:"你从哪里来?"怀让答:"我从嵩山来。"

  慧能问:"来的是什么东西?怎么来的?"怀让答:"说他是东西就不对了。"

  慧能问:"是否还须要加以修证呢?"怀让答:"我不敢说不可以修证,但可以说决不会污染。"

  慧能问:"你的看法正好和我的相同,这个不会污染的,乃是佛菩萨要我们留心维护的。"

  怀让便在慧能门下,跟随了十五年。后来便来到南岳,大大宏扬禅学。

  他的弟子中,最有名的就是马祖道一。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3 #
头像
3 #
0
23-12-20 14:37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马祖道一】

  马祖道一四川成都人,俗姓马,在佛教僧侣中,以俗姓称祖的,可能就是他了。

  马祖十二岁出家当了和尚,后来到南岳拜怀让为师。

  一天,怀让看马祖整天呆呆地坐在那里参禅,于是便见机施教,问:"你整天在这里坐禅,图个什么?"马祖说:"我想成佛。"怀让就拿起一块砖,在马祖附近的石头上磨了起来。马祖不解地问:"师父,您磨砖作什么呀?"怀让:"我磨砖作镜子啊。"马祖:"磨砖怎么能作镜子呢?"怀让:"磨砖不能作镜子,那么坐禅又怎么能成佛呢?"马祖:"那要怎么样才能成佛呢?"怀让:"这道理就好比有人驾车,如果车子不走了,你是打车呢?还是打牛!"马祖无法回答。怀让又说:"你是学坐禅,还是学坐佛?如果学坐禅,禅并不在于坐卧。如果是学坐佛,佛并没有一定的形状。对于变化不定的事物不应该有所取舍,你如果学坐佛,就是扼杀了佛,如果你执着于坐相,就是背道而行。"

  马祖听了怀让的启示教诲,就好象饮了醍醐一样清醒。从此,马祖才真正悟了道,便跟随怀让整整十年。马祖离别怀让后,便到江西去作方丈,在怀让的六位入室弟子当中,只有他得到了心传。

  【日面佛,月面佛】

  (注:日面佛的寿命为一千八百岁,月面佛的寿命只有一昼夜。)

  马祖道一得了重病,有一次院主来探望他,问:"大师近来身体可好?"马祖道一:"日面佛,月面佛。"二月一日,洗头沐浴,结跏跌坐,而逝。

  只要活得明心见性,随缘任运,不管是长寿,还是短寿,都不虚度此生。


  

头像
0操作4 #
头像
4 #
0
23-12-20 14:39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百丈怀海】

  百丈怀海禅师是福建人,为马祖席下最著名的入室弟子,后住江西百丈山,世称为百丈禅师。四方禅僧,纷至踏来,席下人才济济,如沩山、希运等后来都成为了一代宗师。

  怀海参见马祖大师后,成了马大师侍者。每次施主送斋饭来,怀海一揭开饭盒盖的时候,马大师就拈起一块烧饼,问大众:"是什么?"每回都这样。就这样,怀海在马祖身边呆了三年。

  【野鸭子】

  有一天,他陪马祖散步,听到野鸭的叫声,马祖问:"是什么声音?""野鸭的叫声。"过了好久,马祖又问:"刚才的声音那里去了?"怀海答:"飞过去了。"马祖回过头来,用力拧着怀海的鼻子,怀海痛得大叫起来。马祖道:"再说飞过去!"怀海一听,立即省悟,却回到侍者宿舍里哀哀大哭。同舍问:"你想父母了吗?"答:"不是。"又问:"被人家骂了吗?""也不是。""那你哭什么?"怀海说:"我的鼻子被马大师拧痛了,痛得不行。"同舍问:"有什么机缘不契合吗?"怀海说"你去问和尚去吧。"同舍就去问马大师:"怀海侍者有什么机缘不契合?他在宿舍里哭。请和尚对我说说。"大师说:"他已经悟了,你自己去问他。"他回到宿舍后,说:"和尚说你悟了,叫我来问你。"怀海呵呵大笑。同舍问:"刚才哭,现在为什么却笑?"怀海说:"刚才哭,现在笑。"同舍更迷惑不解。

  一次,怀海禅师上堂说:

  灵光独耀,迥脱根尘。

  体露真常,不拘文字。

  心性无染,本身圆成。

  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意思是说灵光独自闪耀,就可以脱离尘世的牵累。本性显露,真理永恒,无须拘泥于语言文字,心性清净,没有污染,本来就已圆满完成。所以只要远离虚妄尘缘,就可以觉悟。

  有一天,众人都在外面劳作,突然一个和尚听到了鼓声,便扛起工具,大笑而归。百丈怀海感慨道:"真是一个好释子!与观音菩萨听音入理有同工之妙!"百丈禅师回去后问那个和尚:"你刚才明白了什么道理?"和尚说:"刚才肚子正好饿了,一听到鼓声,我便赶紧回来吃饭。"百丈听后,哈哈大笑。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怀海禅师对禅宗的又一个巨大贡献就是订立了天下闻名的禅门清规《百丈清规》,他总是亲自实践带头劳动,年老了也不停止在外劳作。据说百丈怀海禅师九十四岁时,还与弟子们一起劳动。有一次,弟子们把他的农具悄悄地藏起来了,想让他休息,百丈说:"我没有什么德行,怎么敢让别人养着我呢?"所以,当天他没有参加劳动,也没有吃饭。百丈怀海就这样告诫他的弟子们要"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这句话成为千古传颂的佳句名言。

  野狐禅

  百丈和尚每次说法的时候,都有一位老人常跟随大众听法,众人离开,老人亦离开。忽然有一天不离开,百丈禅师于是问:"面前站立的又是什么人?"

  老人云:"我不是人啊。在过去迦叶佛时代,我曾住持此山,因有位云游僧人问:'大修行的人还会落入因果吗?'我回答说:'不落因果。'就因为回答错了,使我被罚变成为狐狸身而轮回五百世。现在请和尚代转一语,为我脱离野狐身。"于是问:"大修行的人还落因果吗?"百丈禅师:"不昧因果。"

  老人于言下大悟,作礼说:"我已脱离野狐身了,住在山后,请按和尚礼仪葬我。"

  百丈真的在后山洞穴中,找到野狐的尸体,便依礼火葬。

头像
0操作5 #
头像
5 #
0
23-12-20 14:42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不昧因果」是佛教中常見的一句術語。昧,粵音妹,解作糊塗、無知、隱閉、欺瞞、昏暗、輕率、魯莽、不知曉。     


「不昧因果」與「不落因果」,其意思迥然不同。不落因果是沒有因果,過去造的惡孽不受惡報;不昧因果就是明瞭所受的果報,清楚知道這個果報是過去甚麼業因所感召。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6 #
头像
6 #
0
23-12-20 14:42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南泉普愿】

  山下水牯牛-南泉普愿

  南泉普愿参见马祖道一后,才顿然得鱼忘筌,到达游戏三昧的境地。一天,南泉给众僧舀粥。马祖过来问:"桶里是什么?"南泉说:"这老头子怎么张口就说这种话?"马祖就不再吭声了,从此别的和尚也不敢再考他。

  南泉普愿离开马祖后,栖止于池阳南泉山,一住三十年。有一天,南泉上堂来说:"我自小就养了一头水牯牛,想向河东放牧,可它要吃别人的水草;想向西边放牧,也要吃别人的水草。所以不如将就着,在这儿吃点草吧,可是却又总找不到。"

  一次,南泉在山上干活,有一个和尚过来问:"到南泉那儿去的路怎么走?"南泉举起他的镰刀说:"我这把镰刀是花了三十块钱买的。"和尚说:"我不问你镰刀,我问你到南泉那儿去的路怎么走?"南泉说:"这镰刀我用得正快!"

  南泉普愿要谢世了。有位弟子问:"师父百年以后到哪里去?"南泉普愿说:"到山下做一头水牯牛去。"那弟子说:"我也跟师父你去,行吧?"南泉说:"你要跟我来,就一定要衔上一根草。"

头像
0操作7 #
头像
7 #
0
23-12-20 14:50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曹山本寂】

  曹山本寂,福建人,是曹洞宗的又一创始人。他抛弃尘缘,投入洞山良价门下,洞山问他:"你叫什么名字?"他回答:"本寂。"洞山问:"哪个呀!"他又说:"不叫本寂。"由此深得洞山器重。

  后来,他辞别洞山到曹溪,再回到江西的吉永。因为他非常仰慕曹溪慧能的英名,将自己所住的山叫曹山。

  僧人清税说:"我孤独贫困,请老师拯济。"曹山说:"清税和尚,你过来。"清税走上前,曹山禅师就说:"泉州白家酒,你吃了三盏,吃后还说没有沾唇。"

  一次一个僧人对曹山说:"学生浑身是病,请老师医治。"曹山答:"我不医。"僧人问:"为什么?"曹山说:"我要叫你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僧人说:"难道和尚没有一点慈悲心吗?"曹山说:"我才是真正的大慈大悲的人。"

  有一次,曹山禅师听到钟声就叫到:"哎哟!哎哟!"弟子问他:"师父这是怎么啦?""那钟声打中我的心啦。"弟子无言以对。

  有一个弟子问:"世间什么最贵重?"曹山回答说:"死猫的头最贵重。"弟子问:"为什么呢?"曹山说:"因为从没有定过价钱。"

  僧人问:"我抱璞投师,请老师雕琢。"曹山答:"不雕琢。"僧人又问:"为什么不雕琢?"曹山回答:"要知道曹山是好手。"

  他曾做过一首偈子:

  枯木龙吟真见道,骷髅无识眼刚明。

  喜识尽了消息尽,此人哪辨浊与清。

头像
0操作8 #
头像
8 #
0
23-12-20 14:50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德山宣鉴】

  德山宣鉴禅师,四川人,俗姓周,幼年出家,曾精研佛法,尤其擅长讲解《金刚经》,故有周金刚之称。当他听说南方禅宗十分兴盛,便不平道: "佛学如此博大精深,即使修行一辈子,也难以成佛。 南方的妖魔竟敢胡诌什么'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我要捣毁他们的老巢,灭绝这些邪种,以报答佛恩。" 于是,他挑着《青龙疏抄》离开了四川。 在湖南澧阳的路上,他看到一位妇人在卖饼,当时他肚子有点饿了,就停下担子,想买点心,妇人指着他的担子问:"里面装的是什么书啊?"德山道:"是《金刚经》。"妇人说:"我有一个问题,你要答得上来就送你点心吃,如果答不上来就请你走开,没有点心吃。《金刚经》上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将来心也不可得',不知道你点的是哪个心?"周金刚顿时哑口无言。

  随后,他到龙潭崇信禅师那里去,一进法堂他就大声嚷嚷:"久闻龙潭大名,到此一看,即不见潭,也不见龙。"崇信躬身道:"你已经亲身到了龙潭。"德山无法回答,就留了下来。

  一天夜里,德山宣鉴侍立在龙潭身旁,龙潭禅师说: "夜深了,你怎么还不回去。" 德山宣鉴便往外走,刚出去又回来说:"外面好黑。" 禅师便点起一支蜡烛给他。他刚伸手接,禅师就一口吹灭。 德山顿时大悟。 第二天,龙潭对大众说:"这里有个汉子,牙齿好像剑树,张着血盆大口。 一棒打不回头。他日异时,在孤峰顶上,树立我的道法。"德山宣鉴悟道后,便把《金刚经疏抄》等在法堂上一把火烧了。 他感叹道:

  穷诸玄辩,若一毫置于太虚。

  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壑。

  (意思是:穷尽了玄理佛论,也不过像放在虚空中的一根毫毛;用尽了世间机巧,也不过像投入巨壑中的一滴水珠。)

  德山宣鉴悟道后上堂说:"说得出来也三十大棒,说不出来也三十大棒。"德山的棒与临济的喝,形成禅宗特有的棒喝交加。

  有人问:"什么是菩萨?"德山宣鉴就用棒子打他:"出去!别到这里来拉屎!"

   "什么是佛?"德山宣鉴回答:"佛是西天老骚狐。"

  德山宣鉴有一天在堂上说:"我这里没有佛,没有祖,达摩是老臊胡,释迦牟尼是干屎橛,文殊、普贤是挑粪工,什么等觉、妙觉都是凡夫,菩提智慧、涅盘境界都是系驴的木桩。十二类佛经是阎王簿,是擦疮的废纸,什么四果三贤、初心十地都是守坟的鬼,自身难保。"

  临终时,德山宣鉴告戒徒子徒孙道:"扪空追响,劳汝心神。梦觉觉非,竟有何事!"(意思是:追逐虚空幻响,只会徒劳你们的心神,梦中醒来,才会觉悟到它的虚幻,明了本来无事的道理。)

头像
0操作9 #
头像
9 #
0
23-12-20 14:53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洞山良价】

  洞山良价是禅宗曹洞宗的创始人之一,他俗姓俞,浙江会稽人。从小在五泄山默禅师处披剃出家,慧性颖发。二十一岁去嵩山受具足戒,此后先参南泉普愿禅师,又参沩山灵佑禅师,最后在云岩昙晟禅师处问无情说法而获得印可。唐宣宗(公元859年)大中末年,入新丰山行化众生,最后在筠州(现江西高安)洞山教化,弟子甚众,名满天下,和弟子曹山本寂,共同创立了有名的曹洞宗。入灭后赐谥号为:"悟本禅师"。

  洞山良价少时就非常聪颖,有一次,他随师父念般若心经,

  当念到"无眼耳鼻舌身意",洞山忽然抬手摸着自己的脸问师父:"我明明有眼耳鼻舌,经中为什么说没有?"

  马大师有伴就来

  普愿禅师设斋祭祀马大师,问众僧道:"马大师来吗?"大众无话可答。洞山:"等到有了伴就来。"普愿:"你虽然年轻,却很可以培养。"洞山:"和尚不要把良民降低为贱人!"

  无情说法

  良价禅师辞别沩山后,直接拜访云岩昙晟禅师。问:"无情说法,什么人能够听到?"云岩:"只有无情能够听得见。"良价:"你和尚听得到吗?"云岩:"我如果听得见,你就听不到我说法了。"良价:"我为什么听不到?"云岩竖起拂子说:"可听到吗?"良价:"没有听到。"云岩:"我说法你尚且听不到,更不要说无情说法了。"良价:"无情说法,出在哪个典故?"云岩:"你难道没看到《阿弥陀经》说:水鸟树林,全都念佛法。"良价对此有所省悟,于是说偈云:

  也大奇,也大奇,

  无情说法不思议。

  如用耳听终难会,

  眼处闻时方得知。

  难得不相见

  良价辞别云岩昙晟禅师,云岩问:"哪里去?"良价:"虽然离开和尚,还没有决定停留的地方。"云岩:"莫非到湖南去?"良价:"不。"云岩:"莫非回家乡去?"良价:"不。"云岩:"什么时候回来?"良价:"等和尚有了住处就回来。"云岩:"从此一别难得相见。"良价:"难得不相见。"

  睹影悟道

  洞山临走时,又问云岩禅师:"师父百年之后,一旦有人问:'画了和尚像吗?',我该如何回答?"

  云岩:"只要向他说:'就这样。'" 洞山听了不语,云岩见此情形,郑重地说:"你承当这件事,务必谨慎小心。"

  当时,洞山良价不解,后来因为过河时看到水中自己的倒影一下子彻底领悟云岩所说意旨,以前的疑惑顿时全然冰消雪化,随即作了一首偈:

  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

  我今独自在,处处得逢渠。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应须与么会,方始契如如。

  不明大事最苦

  洞山问僧人:"世间什么最苦?" 僧人回答:"地狱最苦。" 洞山说:"不对!" 僧人问:"老师的意思是……?" 洞山说:"穿着一件僧衣,而不明了大事,这才是最苦的。"

  如何避寒暑

  有弟子问洞山良价:"寒暑到来时,如何回避?"

  洞山回答:"可以到没有寒暑的地方。" 弟子又问:"哪里是没有寒暑的地方?" 洞山回答:"寒时化为寒凉,热时化为酷暑。"真可为:安禅不必须山水,灭却心头火自凉。

  雪峰有一次搬柴,把一捆木柴往洞山良价脚下一扔,

  洞山就问他:"这捆木柴有多重?" 雪峰说:"地上的人都提它不起来。" 洞山说:"那它是怎么到这儿来的。" 雪峰哑口无言。

  洞山临终时,对众僧说:"僧家无事,在临行之际,不可喧动。"

  说毕,端坐而逝。

头像
0操作10 #
头像
10 #
0
23-12-20 14:54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法眼文益】

  法眼文益,浙江余杭人,俗姓鲁,是法眼宗的创始人。

  幼时便出家,跟随希觉律师学法,后来嗣法于罗汉桂琛禅师,后住持金陵清凉院。

  不知最亲切

  文益到福州参谒长庆慧棱禅师,未能彻底明了。后来和绍修、法进三人打算走出岭外,路过地藏院,被大雪阻住去路,只得稍作停歇。围炉烤火时,罗汉桂琛禅师问:"你们打算到哪里去?" 文益说:"行脚去。" 桂琛问:"为什么事行脚?" 文益答:"不知道。" 桂琛感叹道:"不知最亲切。"

  一切现成

  雪停之后,文益前来告辞,桂琛禅师把他送到了寺门口,说道:"你平时常说'三界由心生,万物因识起'。"

  就指着院中的一块石头说:"你且说说,这块石头是在心内,还是在心外?"

  文益:"在心内。" 桂琛:"一个四处行脚的出家人,为什么要在心里头安放一块大石头呢?"

  文益被窘,一时语塞,无法回答,便放下包裹,留在地藏院,向罗汉桂琛禅师请教难题。一个多月来,文益每次呈上心得,罗汉桂琛都对他的见解予以否定。直到文益理尽辞穷,罗汉桂琛才告诉他:"若论佛法,一切现成。"这一句话,使文益恍然大悟。

  无丝毫着重

  僧人:"什么是僧人应该着重注意的地方?"文益:"如果有丝毫着重,就不叫僧人。"

  取舍之心成巧伪

  僧人:"一天十二个时辰里,怎样作为,才能和道相应?"文益:"取舍之心成巧伪。"

  几时和道不一致了】

  僧人问:"怎样表露,就能和道相应?"文益反问道:"你几时表露,就和道不相应?"

  这你也有

  有人:"什么是诸佛的奥理玄旨?"文益:"这你也有。"

  十方圣贤都进入

  学人:"十方圣贤都进入此宗,什么是此宗?"文益:"十方圣贤都进入。"

  问指答月

  僧人问:"手指就不问了,什么是月亮?"文益反问:"哪个是你不问的手指?"那僧又问:"月亮就不问了,只问什么是手指?" 法眼文益说:"月亮。" 僧人不解地问:"学生问手指,和尚为什么回答月亮?" 禅师解释说:"因为你问手指。"

  第一义

  有人问:"什么是第一义?" 文益说:"我如果告诉你,就是第二义。"

  毫厘有差,天地悬隔

  文益禅师问修山主:"毫厘有差,天地悬隔。老兄你怎么理解?"修山主说:""毫厘有差,天地悬隔。"文益禅师:"这样领会,又怎么能行呢?"修山主问:"那么,和尚你又是怎么领会的呢?"文益禅师:"毫厘有差,天地悬隔。"修山主便礼拜。

  随顺时令节气

  一次,法眼文益上堂说:"出家人要依随时令而行,冷即冷,热即热。 欲知佛性之义,当观时节因缘。"

  门上写门字

  从前,有一个老禅僧住在庵内,在门上写心字,

  在窗上也写心字,在墙上还是写上心字。 文益禅师对此事评论说:"门上应该写门字, 窗上应该写窗字,墙上应该写墙字。"

  道眼不通被眼堵

  因为开挖水进,被沙塞住泉眼,文益禅师见机问道:"泉眼不通被沙堵,道眼不通被什么堵?"众僧无话可答,禅师自答道:"被眼堵。"

  一得一失

  僧人前来参见,文益用手指指帘子,马上有两个僧人一齐去卷帘子。禅师说:"一个正确,一个错误。"

  何须待零落

  一次,法眼文益与一位王公谈佛论道,还一边观赏牡丹花。

  王公让文益禅师当场作偈,文益立刻口占一偈:

  拥绒对芳丛,由来趣不同。

  发从今日白,花是去年红。

  艳冶随朝露,馨香逐晚风。

  何须待零落,然后始知空。

  这一首饱蕴禅理,又兼得诗趣的禅诗,使王公顿悟玄旨。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11 #
头像
11 #
0
23-12-20 14:56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临济义玄】

   临济义玄,山东人,少时出家,壮游四方, 参黄檗希运禅师面得法,后住河北临济院。 他法席鼎盛,门徒济济,声振海内, 是中国禅宗五大宗派最著名的临济宗开山鼻祖。

  临济在黄檗禅师门下,行为精纯专一。睦州首座问他:"你到这里多少时间了?" 临济回答:"三年了。" 睦州又问:"你参问过老师吗?" 临济回答:"没有。" 睦州告诉他:"你去问问住持和尚,什么是佛法的大义。" 临济就去问了,话音未落,黄檗就打他。义玄回来后, 睦州问他:"你问得怎样?" 临济答道:"我话还没有说完,和尚就打我,我也不知道为什么。"

  睦州说:"你还没弄清楚,再去问问吧。" 临济又去,黄檗又打。就这样三度发问,三度遭打。 临济心灰意冷,对首座说: "承蒙您慈悲为怀,鼓励我去问佛法。也感谢住持和尚不吝赐教, 只恨我太愚钝,不能领会深义。我只好离开这里了。" 首座说:"你就是要走,也应该去向和尚告辞。" 于是,睦州首座先到黄檗那里为临济说好话: "三次向你问法的那个和尚,非同常人, 如果他来告辞,你要指引他一条路。 往后雕琢成一颗大树,天下人都可以享受到荫凉。" 义玄去向黄檗告辞时,黄檗告诉他: "你今后别的什么地方也别去。只要去大愚和尚那里就行了。他一定会指点你。" 于是,临济直接去找大愚。

  大愚问:"你从哪里来?" 临济答:"从黄檗那里来。" 大愚问:"黄檗有什么话语?" 临济答:"我三次去问佛法大意,三次都被师父打了。不知道我有没有过错?" 大愚说:"黄檗是老婆心切,这么婆婆妈妈的,为了帮助你悟法,弄得自己都累死了。 可是你还到我这里来问错没有错。" 临济一听,豁然大悟道:"原来黄檗的佛法也不多啊!" 大愚一听,一把揪住临济道:"你这尿床鬼,刚才你问有错没错,现在又说黄檗佛法没多少, 你明白了个什么道理?快说!快说!" 临济却不答话,直朝大愚的肋部打了三拳头。 大愚推开他说:"你的老师是黄檗,悟不悟不关我的事。"

  临济回来,把事情的始末原原本本地告诉了黄檗,黄檗听完便说:"大愚这老鬼真饶舌,等将来我一定要痛打他一顿。"临济便说:"等什么,要打现在就打。"说完,便挥拳朝黄檗打去。黄檗大喝道:"你这个癫和尚,竟敢在虎口拔牙!"临济便大喝一声。

  一天,刚开始干活,临济走在黄檗身后,黄檗发现他没带工具,便问:"你的锄头哪儿去了?"临济说:"给一个人拿走了。"黄檗说:"你过来,我跟你商量个事儿。"临济走到黄檗身边,黄檗提起锄头说:"这东西天下人都提不起来。"临济马上伸过手来夺过锄头,提起来说:"为什么在我手里。"黄檗轻松地笑道:"好啦,今天有人干活了。"黄檗安心地回到寺中,因为他知道有人接他的班了。

  一次,临济正在栽松树,黄檗便对他说:"深山里面栽这么多树干什么?"临济回答:"一来给山门添景致,二来给后人做标志。"说完,临济用锄头在地上捣了三下。黄檗说:"就是这样,你也已经挨了我三十大棒。"临济又捣了三下,嘘了一嘘。黄檗发自内心地感叹道:"我宗法门到你手上,将大兴于世。"

  一次,临济来到达摩塔前,塔主问他:"先拜释迦牟尼,还是先拜达摩?"临济回答说:"佛和祖都不拜。""他们跟你有仇吗?"临济不加理会,指袖而去。

  有一天,临济对门徒说:"你们听着,如果你们想求得佛法,就要不惜丧身舍命。当年,我在先师黄檗门下三次问法,三度被打,如今也还想挨一顿打,谁来下手?"一个门徒说:"我来打。"临济把手中的拐杖递给他,门徒刚想接,临济劈头便打。

  喝是临济宗的一大特色。临济禅师有一次问一个僧人:"有时一喝如金刚王宝剑,有时一喝如踞地金毛狮子,有时一喝如同竹竿影草,有时一声吆喝不当作一声吆喝用,你对此怎么领会?"僧人正在迟疑,禅师便对他一喝。

  临济上堂道:"三乘教法的十二部经典,是给人擦拭污浊的旧纸,佛是虚幻之身,祖师达摩是老比丘。你是娘生娘养的不是?你想成佛,就被佛魔抓住;你想求祖,就被祖魔抓住。如果有所求,都是苦事,不如无事。如果说佛是终极真理,为什么他八十岁还死在拘尸那枷的双村林间,佛如今在哪里?显然他跟我们一样有生也有死。"

"各位道人,你如果想得到真理一般的见解,就不要受人拘惑。向里向外,当逢着便杀,逢佛杀佛,逢祖杀祖,遇到罗汉就杀罗汉,遇到父母就杀父母,这样才能真正解脱,不再拘泥于物相,面超脱自在。"

"各位道人,佛法没有什么好用功的。只要平常无心,屙屎拉尿,穿衣吃饭,困了就睡。愚人会讥笑我,智者会理解我。古人说得好:'向外花工夫,都是疾顽人。'"

  有一次,临济义玄禅师和王常侍来到僧堂。王常侍问临济禅师:"这一堂人还看经吗?"临济回答:"不看经。"王常侍问:"还学禅吗?"临济回答:"不学禅。"王常侍问:"既不看经,也不学禅,他们到底在干什么?"临济回答:"都教他们成佛作祖去。"王常侍笑道:"金屑虽贵,在眼成翳啊。"临济义玄道:"你俗人,你不懂这里面的道理。"王常侍哑口无言。

  义玄禅师临逝世时说:"我死后,不要断了我的佛法香火。"高徒三圣走出来说:"我们怎敢断灭和尚的正法眼藏呢?"临济说:"今后有人问你,你怎么向他说?"三圣慧然便大喝一声。临济义玄道:"谁知道我的正法眼藏,就在你这瞎驴手上断灭了。"说完,端坐而逝。

头像
0操作12 #
头像
12 #
0
23-12-20 14:57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南阳慧忠】

  南阳慧忠在慧能处印证后,即到南阳的白崖山上度过了四十余年,从未离过山。

  公元761年肃宗邀请他到京城,尊为国师。

  在一次法会上,肃宗向他问了许多问题,他却不看肃宗一眼。肃宗大怒道:"无论怎样,我是大唐的天子,你居然不看我一眼?"慧忠:"皇上可曾看到虚空?"肃宗:"看到了。"慧忠:"那么请问虚空可曾对你眨过眼?"


  【沩山灵佑】

  沩山灵佑是百丈怀海的入室弟子,后来住湖南大沩山,法席极盛,并与其弟子仰山一起共创沩仰宗。成为中国禅宗五大宗的开山鼻祖之一。

  炉中灵火

  一次,灵佑在百丈怀海禅师的身边,怀海问:"是谁?"灵佑答:"是我。"百丈怀海就对他说:"你拨拨看,炉子里有火么?"灵佑拨拨炉子说:"没火。"于是,百丈怀海亲自起来,在炉子深处拨出几粒火炭,夹起来对灵佑说:"瞧,这是什么?"灵佑当下大悟。

  水乳交融

  灵佑住持沩山后,收了两位高足,即仰山与香严。在禅堂内,沩山对他俩说:"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佛理都是一样,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解脱之道。"仰山就问:"什么是人人解脱之道?"沩山灵佑回头看看香严说:"寂子提问,你为什么不回答他?"香严说:"如果说过去、现在和将来,我倒是有个说法。"沩山问:"你有个什么说法?"香严打了一声招呼就走出去了。灵佑又问仰山:"他这样回答,合你的意吗?"仰山回答:"不合。"灵佑又问:"那你的意思是什么?"仰山也告别一声就出去了。沩山灵佑呵呵大笑,叹道:"真是水乳交融啊!"

  心即是佛

  有个和尚问沩山:"什么是道?"沩山:"无心是道。"这僧:"我不懂!"沩山:"要想明白,还是去问那个不明白的好。"这僧:"谁是那个不明白的人?"沩山:"不是别人,正是你自己。"接着,沩山又说:"现在的人只要当场体会不领会的,正是你的心,正是你的佛。如果向外求得一知半解,当作禅道,却不相干。并且,还污染了你的心田,所以说向外求道,是背道而驰。

  注:内观自省,除私节欲,净化心灵,自然就能很清楚地见到真实的自我。



  【仰山慧寂】

  仰山慧寂,广东人,九岁时出家为僧,后与老师沩山一起共创沩仰宗。以善于接机利物著称于世。

  火烧密籍

  他初参耽源禅师,深得禅师赏识,耽源便把慧忠国师传给他自己的一本法门秘籍传给他:"这是祖上代代相传下来的,你要好好保存。"慧寂拿过来看了一遍,就一把火把它烧掉了,耽源十分不解:"我这法门,谁都不会,你怎么把它烧了呢?"慧寂回答说:"我一看就知道意思了,还留着它干什么?"

  有主沙弥

  仰山慧寂去见沩山的时候,沩山问他: "你是有主沙弥,还是无主沙弥?" 慧寂回答:"有主沙弥。" 沩山就问:"主在何处?" 慧寂就从西边走到东边站着。沩山一见,大为欢喜。 从此,他便随侍在沩山身边,一住就是十五年。

  有物均分

  一次,慧寂跟沩山在山中漫游。沩山走累了,就坐在一块石头上,慧寂在一旁站着。 这时,一只大鸟从他们头上经过,它嘴里叼着一只柿子掉下来, 正好落在他们面前,沩山伸手捡起来递给慧寂。 慧寂拿去洗干净,又递给灵佑。 灵佑就问:"这东西你从哪里弄来的?" 慧寂说:"这东西受师父道德的感召,自己来的。" 灵佑说:"你也不能没份。" 于是他把柿子掰开,分给慧寂一半。

  今夏没白过

  仰山慧寂在夏末,度完暑假,来看望沩山。沩山:"你整个夏天没见上山,不知在山下干了什么?"仰山:"我在山下耕了一块地,播了一箩筐种子。"沩山:"你这暑假真没有白过。"仰山:"师父,您这暑假,做了些什么?"沩山:"白天吃饭,晚上睡觉。"仰山听后说道:"那么,老师您这个暑假,也没有白过。"

  东平镜与沩山镜

  仰山住在东平的时候,沩山派人送来一封信和一面镜子给仰山。仰山借题发挥,举起镜子出示给人僧后,说道:"你们说说看,这面镜子是沩山镜,还是东平镜?如果说是东平镜,又是人沩山送来的,如果说是沩山镜,又握在我东平手里。你们说得出,就留下镜子,说不出就打破算了。"众僧们无话可说,仰山于是打在镜子,走下禅坐。

  师徒牧牛

  一次,慧寂跟灵佑在一起牧牛。 灵佑问他:"你说这里面有菩萨吗?" 慧寂说:"有。" 灵佑问:"你看哪个是菩萨,给我指出来。" 灵佑这才罢休。

  文字魔

  仰山是沩山的学生,沩山见到仰山:"孩子,你要快点开悟哦,不要执着于文字和概念。"仰山:"我连信仰都不要呢!"沩山:"你是信了才不要呢,还是不相信才不要呢?"仰山:"除了我自己之外,不能信个什么?"沩山:"这样的话,你只能算是个小乘佛法之徒罢了。"仰山:"我连佛都不要见。"沩山:"经书中有多少是佛说的?多少是魔说的?"仰山:"统统是魔说的!"沩山:"好好好!此后,没有什么可以难倒你的了。"后来,仰山承续了沩山的衣钵,继续开创沩仰宗的禅风。

  基本的观念本来就是简单清楚的,但是用以表达的文字,却是通往禅境的一道魔障。沩山本想帮仰山打破这道魔障的,不期,仰山早已悟了。要不然,仰山如何会烧耽源密

  慧寂去世时,诵写了两首偈:

  一二三四子, 平目复仰视。

  两口无一舌, 即是吾宗旨。

  年满七十七, 无常在今日。

  日轮正当午, 两手攀屈膝。


头像
0操作13 #
头像
13 #
0
23-12-20 17:19操作
只看TAAA分享

以前觉得禅宗这些东西非常有智慧。现在觉得这些东西屁用没有,就是装13,玩玄活。看来我是那种没慧根的人

发帖回复
查看:351|回复:12
  • 1
Advertisement
打开收藏板块打开个人中心
边缘侧滑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