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b Pradzinski,Co-Founder & CEO of NImBle Motors,在现代汽车美国分公司干了29年,以美国分公司销售副总裁职位退休,当前,与几个业界资深朋友,合办公司,从事汽车行业开拓美国市场的合资合作或顾问咨询的业务。愿意与任何非美国品牌企业,签定整个品牌或某几个车型,在美国独家承销或保底包销的风险共担合约,并接受对赌条件。
说了几点:
1,经过他们团队的亲身驾车长测,4年前和如今的中国品牌燃油车,都分别比,4年前和如今的现代起亚燃油车,质量更好很多。
2,以他们的调查,现在的美国国民,对于中国品牌汽车乘用车(油车和新能源车)的可接受度百分比是17%,大约是韩国乘用车(38%)的4成半 。对于从未正式进入美国市场的中国品牌乘用车来说,这个数据其实相当的很好了。
3,任何一个款型的油车,无论来自英国德国日本韩国中国,要想进入美国市场,需要花3000-4000万美元,搞定检测审查、为符合美国法规规需要略微改装,以及背后的lobby。运作周期,需要大约14个月。同车型的后续小改款,再只用很少钱。符合欧盟法规的,基本符合美国法规的90%-95%,美国法规不过多了些完全没有技术难度的附加装置,对于已经在欧盟售卖的中国品牌传统燃油车型来说,没有任何难度。
4,任何一个款型的新能源车,无论来自英国德国日本韩国中国,要想进入美国市场,大约需要花2000多万美元,搞定检测审查、为符合美国法规规需要略微改装,以及背后的lobby。因为测试项目较少,运作周期会少一些,需要大约10个月。同车型的后续小改款,再只用很少钱。符合欧盟法规的,基本符合美国法规的90%-95%,美国法规不过多了些完全没有技术难度的附加装置,对于已经在欧盟售卖的中国品牌新能源车型来说,肯定没有任何难度。
5,一个月前,他们团队在中国呆了25天,至少走访了5个中国品牌集团总部,深入商谈和测试,了解的基本情况是:中国车担心地缘政治未来恶化,会被美国立法或行政打压,所以很犹豫是不是一次投入上亿美元(进入美国市场,不可能只推一个车型,一般至少三款四款车型,另外还有办公场地人员薪酬和公关费用)。
详情看视频(没有油管,只有B站):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q8411v7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