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帖回复
查看:903|回复:8
  • 1
When you buy via links in posts, huaren.us may earn a commission
Advertisement

真正往生的人,绝大多数是贫穷人家 --- 净空法师

头像
0操作1 #
头像
1 #
0
13-10-23 00:41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不感兴趣
真正往生的人,绝大多数是贫穷人家 --- 净空法师
所以劝导众生,他不相信没有关系,哪怕他看到佛像,听到佛菩萨名号,古大德说,「一历耳根,永为道种」。那是什么?那就是他善根福德种下去了。现在恶业习气很重,它不会发芽、不会生长,但是种子种下去,来生后世遇到缘他就成就了。这就是为什么造佛菩萨形像会有很大的福报。念佛的声音,高声念佛,让周边人都听到,他也种了善根,道理就在此地。修福的人,见佛像的人,闻佛号的人,是不是现前就能得利益?那看他的善根,看他的福德,如果他一听到、一看到,他就真的能够相信,真的能够发愿,想求生极乐世界,那他的善根就发现,善根福德就现前,他这一生就很有可能往生。这个话要听懂,「很有可能」,不是绝对的。怎样才是绝对?那个心坚定,我这一生非去不可,他就一定去了,要下这样的决心,非去不可。要知道,我们的心一动,阿弥陀佛就知道了,我们有这样的决心,阿弥陀佛怎么能不接引?他不接引,那他那个愿,发的那个誓愿不就不能兑现?他发的誓愿是要接引十方一切愿生净土的人,我们真愿,真想这一生去,这个缘就成熟。换句话说,对我们现前这个世界决定不能有丝毫的执著,要彻底放下。

 


  凡是念佛人,念得很好,临终不能往生,原因是什么?他的情执没断,他还贪恋这个世间的五欲六尘,放不下,这个事情麻烦!我们只要冷静去观察,真正往生的人,绝大多数是什么?贫穷人家,他在这个社会上没有地位、没有财富,一生过这个苦日子。这个世间之苦,娑婆苦,他真尝到了,真不想再吃这个苦头,他真想去,所以他就真去了,往生的时候瑞相稀有。富贵人家学佛,反而走的时候走得很辛苦,未必往生。为什么?贪恋这个世间,这个世间还不错,还很好,还舍不得离开。这就是富贵人比不上贫穷人,贫穷人现在苦,将来得乐,到极乐世界去得乐;富贵人现在享乐,将来要搞六道轮回,没有办法这一生到极乐世界。这个道理一定要懂得,这一桩事情我们一定要慎重来处理,换句话说,要念念放得下


 


  富贵生活有没有没有关系,有,可以享受,不要放在心上,放在心上,有乐受就坏了,有享乐的受就坏了。为什么?你造业了。享受,知道这是苦,知道这是空,也就是佛经上常讲的苦空无常。看到所有的享受,皆是苦空无常,你心就不染了,这叫真修行。真修行不一定要在事上放下,事上放下那是对业障很重的一种增上缘。像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表现的,绝对大多数的人,富贵人放不下,就是他那个乐,享乐的乐受,他认为有快乐。佛告诉我们,三界统苦。八苦是苦苦,享受你要晓得坏苦,你不能够永远在享受,总有一天你要放下,你放下就觉得非常痛苦。你平常就晓得,这种享受是假的,不是真的,不放在心上,你就不受染污了,这叫真修行,这叫真功夫。高级凡夫,这六道众生,他不需要佛教导他,他就知道、他就觉悟,这是大凡夫,他就晓得苦苦、坏苦。所以他的心境坦然,万缘放下,苦乐忧喜舍之受他都是自然的,没有一桩事情放在心上,以平等心来承受,真修行人

头像
0操作2 #
头像
2 #
0
13-10-23 13:45操作
只看TAAA分享
[em52]阿弥陀佛!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3 #
头像
3 #
0
13-10-23 15:46操作
只看TAAA分享
以下是引用appine在10/23/2013 12:41:00 AM的发言:

 


  凡是念佛人,念得很好,临终不能往生,原因是什么?他的情执没断,他还贪恋这个世间的五欲六尘,放不下,这个事情麻烦!我们只要冷静去观察,真正往生的人,绝大多数是什么?贫穷人家,他在这个社会上没有地位、没有财富,一生过这个苦日子。这个世间之苦,娑婆苦,他真尝到了,真不想再吃这个苦头,他真想去,所以他就真去了,往生的时候瑞相稀有。富贵人家学佛,反而走的时候走得很辛苦,未必往生。为什么?贪恋这个世间,这个世间还不错,还很好,还舍不得离开。这就是富贵人比不上贫穷人,贫穷人现在苦,将来得乐,到极乐世界去得乐;富贵人现在享乐,将来要搞六道轮回,没有办法这一生到极乐世界。这个道理一定要懂得,这一桩事情我们一定要慎重来处理,换句话说,要念念放得下


 


  


 


贫穷人家,他在这个社会上没有地位丶没有财富,一生过这个苦日子。这个世间之苦,娑婆苦,他真尝到了, 那麽, 除了念佛往生外,他倒应想想自已一生贫困的原因而能深切忏悔过去之悭贪而不怖施之恶业,而不是只一味厌离此世界,有点消极.


 


佛说往生极乐世界 : 不得以少福德因缘而生彼国

头像
0操作4 #
头像
4 #
0
13-10-23 19:01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以下是引用SPZ在10/23/2013 3:46:00 PM的发言:

 


贫穷人家,他在这个社会上没有地位丶没有财富,一生过这个苦日子。这个世间之苦,娑婆苦,他真尝到了, 那麽, 除了念佛往生外,他倒应想想自已一生贫困的原因而能深切忏悔过去之悭贪而不怖施之恶业,而不是只一味厌离此世界,有点消极.


 


佛说往生极乐世界 : 不得以少福德因缘而生彼国


福德不是功德,福报易求,功德难修。念佛忆佛,现前将来,必定见佛。念佛就是善,求生净土这一念是善中之善,没有比这个更善的。什么是是积极,念佛成佛永远脱离六道轮回才是最积极和一劳永逸的。再大的福报,享尽了也要堕落。学佛只为求福报,就是三世怨的下场,和今生的大奸大恶堕地狱也只是一步之遥。


 


真正念佛往生的人,福德,善根,因缘,样样俱足,一样不缺。

头像
0操作5 #
头像
5 #
0
13-10-23 19:06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净空法师   摘自净土大经解演义-第373集


 


 


「《小本》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这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重要的条件,不可以少,就是不能少善根、少福德、少因缘,这三桩事情。什么叫善根?什么叫福德?什么叫因缘?我们必须要知道。因缘,得人身,闻佛法,还要闻大乘,大乘里面闻净土,你看这个缘就有这么多。净土里面我们今天能够闻到这部《无量寿经》会集本是无比的稀有,为什么?会集本是在民国初年才编集成功的。民国初年,民国二十年之前没有这个书,那个时候要学《无量寿经》只有从五种原译本,两种会集本,宋朝王龙舒的本子,清朝魏默深的本子。这是第三次会集,会集得非常完备,如同梅光曦老居士序文当中所说,确实是稀有难逢的缘分。问题在善根福德,我们有没有善根、有没有福德?
  


善根是什么?听到这个法门能信、能解,这属于善根福德是我们能愿,真发愿往生极乐世界,真行,行就是念佛,就像《无量寿经》所说的「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是行。这些条件具足,「得生彼国」,这个条件里缺一个都不能够往生。那我们就晓得,人生在世,这些条件统统具足不容易!现在世界人口将近七十亿,诸位想想,七十亿人当中有多少人闻到佛法?闻到佛法当中有多少人能知道大乘?你一阶一阶去淘汰,淘汰到最后没几个人,善根福德因缘统统具足的稀有难逢,真正具足了,没有一个不往生的。净宗学会全世界大概有二百多,我想还不到三百个,有些会很小,人数只有几十个人,散布在欧美这些地区,在中国也不多,东南亚大概比较多一点。真正信仰净宗的人很有限,所以往生的人并不多。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不能不珍惜的。就像开经偈上所说的「百千万劫难遭遇」,彭际清所讲的「无量劫来稀有难逢之一日」,我们遇到了,这多么可贵。
  


「《弥陀要解》云:菩提正道名善根」,蕅益大师注解的。菩提正道,实际上就是指持名念佛求生净土,菩提是觉悟。在末法时期,只有这一门决定成就,其他法门很多,烦恼断不掉你就不能成就。这个法门可以不断烦恼,把烦恼伏住就能成功、就能往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萨,那就是菩提正道。这都是我们要搞清楚、搞明白。「《圆中钞》疏曰:执持名号,发愿往生,方名多善根也」,幽溪大师说的。《要解》、《圆中钞》跟《弥陀疏钞》,这是《弥陀经》注解最殊胜的三大部,学《弥陀经》这三个注解必须要学习的,莲池的、蕅益的、幽溪大师的。幽溪指出来,「执持名号,发愿往生」,你看多简单、多扼要,说明这就是多善根。《疏钞》里面讲得更详细,莲池大师的,「执持名号,愿见弥陀」,至诚恳切求生净土,「诚多善根」,诚然这是真正的多善根,「大善根、最胜善根、不可思议善根也」,就是执持名号,愿见弥陀。我加上一句,「至诚恳切求生净土」,这是多善根。「彼土众生因闻泉流说法」,泉池就是七宝池、八功德水,「如上之不可思议善根悉皆成熟」,上面讲的善根,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圆满成熟了。我们凭借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善根福德因缘,实际上来讲,到达极乐世界才成熟,真正成熟了。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6 #
头像
6 #
0
13-10-23 20:04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问:功德、福德、福报,三者有何不同?因为与人谈及功德时,以达摩初化梁武帝为例,告诉对方此公案中,达摩说无功德。但对方纠正我应为福报,是否为福报,请老法师慈悲开示。


 


净空法师答:这个事情要讲清楚、要讲明白。达摩到中国来,见到梁武帝,梁武帝跟达摩祖师说,他做了皇帝之后,全心全力护持佛法,建了四百八十多个寺庙、寺院,在他在位的时候,建了四百八十多个寺庙。度人出家,他是非常欢喜人出家,哪个出家他都高兴,他都护持,所以在他那个时代,出家人有十几万人。他向达摩祖师炫耀,他这个功德很大,他认为这是功德。达摩祖师说老实话,跟他讲,你做的这些事情,并无功德!什么是功德你要清楚,功德是戒定慧。你做这些事情你自己没有得定,没有开智慧,你要得定,你就不会问这个问题,不会炫耀,炫耀自己我做这么多好事,不会。所以他没有功德,也就是他没有定慧。不但没有定慧,连戒也没有。何以说戒没有?戒里有自赞毁他,他虽然没有毁他,但他自己赞叹自己,这个在《瑜伽菩萨戒本》里头是重戒。他还自己夸耀自己,所以戒定慧没有,他哪来的功德?


 


梁武帝听达摩祖师这一说,就很不高兴,瞋恚心起来了,不高兴,不理他,就叫他走了。所以达摩就跑到少林寺去面壁九年,没人理他。如果梁武帝要问他:我做的这些事福德大不大?那很大,那真的是甚大、甚大,他做的是福德边的事,不是功德边的事。福德不能了生死,不能脱轮回,你的福报到什么地方去享受?不一定,这个你一定要知道。不是福报很大就生天,没有那回事情,福报很大照样可以堕落。这个修的福,我们佛门里面讲,六道轮回里头的业因,两种业,一种叫引业,引导你去投生。你到人道来,人是秉什么样的引业?你过去生中修五戒十善;过去生中五戒十善这个业因,引导你到这个世间来投胎。像梁武帝修的这些事情属于满业,满业就是你到这个世间来享福,享受福报,他修的是满业。


 


你看看,同样都是得人身,为什么有贫富贵贱不一样,寿命长短不一样,物质精神生活环境不一样?那个不一样,是满业。你到哪一道来大家都一样,这个引业是相同的,所以他修的这是满业。如果他五戒十善都做不到的话,他将来到哪里去享福?我们能够想象得到,他到饿鬼道享福,到畜生道享福。饿鬼道里面做鬼王,做城隍、做土地、山神,这都是有福报的。他有庙,有多少人去祭祀、供养他,到那里去享福。到畜生道里面,像安世高的朋友[共阝]亭湖的龙王,他是蛇,畜生道。你要晓得,那个龙王是安世高的同学,前世是出家人,安世高给我们说,这个出家人不错,明经好施。你想想看,他讲经说法,他通教理,他明经,所以他有智慧。这个龙王很灵验,有求必应,他灵验,灵验是他从前讲经,他有智慧。他喜欢布施,布施就福报大,所以他有福、有慧。


 


为什么堕到畜生道?换句话说,五戒十善都没有修好。堕畜生道的业因,安世高说得很清楚,也提醒我们,瞋恚心没断。瞋恚心是什么?那个时候出家人都是托钵,每天到外面去托钵。托钵,人家供养的饭菜好,他就很欢喜,饭菜不好,他心里面就有愤怒。虽然不发作,他心里不高兴:我天天以法布施来供养大众,你们给我的回报是这个样子?就是这么个念头,堕到畜生道。我们今天想想自己,我们的功夫比这个龙王不如,没有他修得好。但是我们今天的脾气比他大,他还很含蓄,虽不在表面上发作,心里不平,他还很含蓄。我们天天瞪着眼睛骂人,他堕畜生道当龙王,我们到地狱道去受罪,很明显的例子,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所以功德、福德不相同。如果梁武帝要问他:福报大不大?那达摩祖师一定说甚大、甚大,他修的是大福报。

头像
0操作7 #
头像
7 #
0
13-10-23 20:18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宣化上人:功德与福德的区别


 


你要知道,梁武帝这个人,什么都愿意第一的,所以他见到达摩祖师,他不求法,先尽想请达摩祖师来赞叹他一下,来给他戴几个高帽子。他恐怕达摩祖师不知道他造寺、度僧、布施、设斋的功德,不知道他这些好处,于是乎,他就自我介绍,说:「你看我,造了几百处庙,又有这个庙,又有那个庙,所有这庙里,都住着很多和尚,这些和尚,都是我一手成就他们出家的。我又做了多少布施,供养多少僧,你说我这功德怎么样啊?」意思就是自我介绍,自己说:「噢!你看我,我这个做皇帝的,和其它皇帝不一样;我这个皇帝,是专门做好事、做功德的。你说我这有什么功德呢?」他这不是想要求法了生死,而是先要炫示炫示自己的功德。


 


好像某某大护法:「你们看,知道我吗?我是护持佛教最有力量的,我有钱,我都供养三宝。」其实他去玩女人的钱,比供养三宝多出几千万倍。那个他不讲,他只说他供养三宝;玩女人的钱,也都说是供养三宝了。你说颠倒不颠倒?的确的啊,真事啊!你看哪一个人,他去花天酒地,不说他用了多少钱,在庙上用了一块钱,就说:「我去布施了一块钱,你知道吗?」这都是梁武弟的徒弟!


 


「达摩言:实无功德」:听梁武帝这样自我陶醉,自我介绍,自我炫示功德,自我卖广告,自我来说自己有什么什么好处,自己赞叹自己;达摩祖师一听,你看,一个圣人,怎么会说拍马屁的话?普通人一听皇帝这么讲,就说:「啊!你有功德啊,你的功德真大啰!你的功德,世界上没有的。」这是一般的人这样子讲。达摩是个祖师,他根本怎么能有阿谀奉承的行为呢?所以就说:「没有功德,没有功德。」实实在在地没有功德。


 


。。。。。。。。。


 


当时,达摩祖师本来预备救度梁武帝,但是梁武帝因为自视太大,自己看自己大了,是个皇帝,已经有无量的功德。他造了很多庙,度了很多僧,又布施了很多钱,又供养三宝,认为是很大的功德,所以菩提达摩想破他这种执着,就说他没有功德。


 


说他没有功德不要紧,梁武帝当时一听这话,就不欢喜,所以就不睬达摩,达摩祖师再讲什么法,他也不听:「我何必要听你讲呢!」因为不听,所以达摩祖师想要救度他,想要对他有慈悲心,但是他不接受,也没有法子;于是乎,达摩祖师就走了。过了一个时期,果然梁武帝最后死的时候是饿死的。


 


你们想一想,如果他有功德,怎么会饿死?因为没有功德,所以就饿死了。达摩祖师当时就想挽救,不教他饿死,令他能生觉悟的心;可惜梁武帝这个吾、我太大,所以就是达摩祖师也救不了他。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10/23 20:22:20编辑过]

头像
0操作8 #
头像
8 #
0
13-10-23 20:41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宣化上人弟子---------梁武帝


 


 


摘录:好像我们这次打大悲七,果廷(恒朝)他自己知道自己的宿世(梁武帝转生),所以法名果廷,号恒朝。就是朝廷的意思。他知道今生及现在,应该怎样去做,应该皈依三宝,知道之后,他就发广大心,亦影响很多人发广大心。[注:一九七七年五月,恒实法师为祈求世界和平,发心三步一拜,从洛杉矶金轮寺启拜,一直从北加州拜至万佛圣城,全程七百余英里。用行动来感化世人,改恶向善。恒朝法师受其感动,乃发心做为护法,照料恒实法师。两位行者至今(一九八二年三月十五日)仍然在万佛圣城绕城而拜,将近五年了,仍旧风雨无阻的在拜。这种精神,令人景仰之至!)


 


  摘录:恆朝皈依有段離奇的故事。在恆朝畢業以後,有一天,他走在街上,看到一個千手觀音佛,不曉得為什麼,他突然全身打顫,嚇得他不敢再看。但又忍不住,再看一眼,又全身打顫,於是,他就向人詢問這個千手觀音佛是那來的,才知道是金山禪寺的。因此, 他跑來找我, 要我給他解這個迷。我就叫他有空時來聽講經,沒想到他天天都來,有天講經,我就說了,有的人到金山禪寺, 既不念禪,又不打坐,那他來幹嘛!不用來了。他聽了!就跟著大夥一起坐禪。刹那之間,他看到自己的過去種種,才恍然大悟,原來他前世做過好多事,還當過皇帝呢。


 


  馮:那一個皇帝?


  宣:梁武帝。


  馮:(不禁笑了出來)─


  宣:沒什麼可笑的,也有人為了人家告訴他,他的手上有許多細菌而笑過,你的笑和那個認為自己手上沒有細菌者的笑,同樣可笑。

头像
0操作9 #
头像
9 #
0
13-10-23 20:42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恒朝 八月二十三日 槟城


 


上人:“某些人大事铺张,说要闭关,怎知在关房里却与全世界的人通信。这叫闭什么关?”


 


真正的闭关,是要扫一切法,离一切相,闭心关。修行不能逃避现实,也不能贪舒服。要忍人所不能忍,让人所不能让才算。


 


上人:“不用说他宿世是中国的皇帝,时到今日,他在美国也把自己为皇帝。不要说他是梁武帝再世,他可能是梁六帝。他甘愿卸却皇位,现在仅是个沙弥,但他的贡高我慢心倒不小,起初他向佛叩头也不肯。

发帖回复
查看:903|回复:8
  • 1
Advertisement
打开收藏板块打开个人中心
边缘侧滑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