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帖回复
查看:627|回复:1
  • 1
When you buy via links in posts, huaren.us may earn a commission
Advertisement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由依何事為皈依因 ─ 益西彭措堪布 編述

头像
0操作1 #
头像
1 #
0
13-10-03 23:48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不感兴趣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由依何事為皈依因 ─ 益西彭措堪布 編述

  


敬錄自《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宗喀巴大師 造  法尊法師 譯  益西彭措堪布 編述



http://www.xianmifw.com/book/downssfy.php?nav=&pid=3&nid=21



癸二、依止後世安樂方便分二:一、趣入聖教最勝之門淨修皈依    二、一切善樂所有根本發深忍信



【第二,習近[1]後世安樂方便分二:一、趣入聖教最勝之門淨修歸依;二、一切善樂所有根本發深忍信[2]。】



趣入聖教最殊勝的門,就是淨修皈依;引發一切善樂的根本,就是對業果發起深忍信。



通過思惟惡趣痛苦,就會發起厭離惡趣、希求後世安樂的下士意樂。而獲得後世安樂的方法,就是內心依止能獲得後世安樂的方便──修皈依和修業果。如果離開這二者,絕對不能獲得後世安樂,所以要“習近”。



具體來說,通過修皈依,立誓以佛作為導師,以佛所說法作為所修之法,以僧作為助伴,這樣正式趣入聖教之門。



皈依三寶之後,主要是依止法寶實修,法寶最下等也是能讓實修者遠離一分過失,成就一分功德。所以修法最根本的地方,就是必須善巧業果的差別,如理取捨而修正行。如果沒有長久思惟業果、沒有如理取捨,就不可能遮止惡趣之因,即使不願意墮入惡趣,也不可避免。因此若想關閉惡趣門,關鍵要在因上遮止自心隨惡業而轉。而這一點又依賴自己對業果獲得深忍信。



因此,以修皈依而趣入聖教,此後又以修業果發起深忍信,由此遮止心緣惡法,唯一行安樂行,決定可以獲得後世安樂。因此,修皈依和修業果,就是能獲得後世安樂的方便。



子一、趣入聖教最勝之門淨修皈依分五:一、由依何事為皈依因    二、由依彼故所皈之境    三、由何道理而正皈依    四、既皈依已所學次第    五、總結



【初中分四:一、由依何事為歸依因;二、由依彼故所歸之境;三、由何道理而正歸依;四、既歸依已所學次第。】



第一是說皈依之因,第二是說皈依之境,第三是說皈依之理,第四是說皈依之學處。



智者和成就者們對皈依的講法有很多種,宗大師此處是按照《瑜伽師地論攝抉擇分》而宣說。








[1]  習近:依止。



[2]  深忍信:勝解信。

头像
0操作2 #
头像
2 #
0
13-10-03 23:49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丑一、由依何事為皈依因分二:一、宣說此處皈依之因    二、宣說皈依二大要因



【今初】



寅一、宣說此處皈依之因



【因雖多種,然於此中是如前說,於現法中速死不住,死歿之後於所生處亦無自在,是為諸業他自在轉。】



皈依的因有很多種,譬如:有大乘、小乘皈依的因;有共、不共乘皈依的因;有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皈依的因。或者:有以出離心皈依、以怖畏心皈依、以善願心皈依、以大悲心皈依;有以善知識、善道友的勸誡而皈依;有以聞法而皈依;有以觀察功過的揀擇智思惟抉擇後而皈依。



此處下士道中,是從什麼角度宣說皈依的因呢?



皈依的因雖然有很多種,但在共下士道中,是以思惟無常和業果,而發起尋求依處的心。即如是思惟:如前所說,我在現法中很快就會死亡,不會久住,死後對於生處也沒有任何自在,唯一是被業力他自在轉。



【其業亦如《入行論》云:“如黑暗依陰雲中,剎那電閃極明顯,如是佛力百道[1]中,世間福慧略發起,由是其善惟羸劣,恒作重罪極強猛。”諸白淨業勢力微劣,諸黑惡業至極強力,故墮惡趣。由思此理,起大畏怖,次令發生求依之心。】



《入行論》頌詞前兩句是比喻,中間兩句是意義,後兩句是結論。



“佛力”:佛之力用。佛具有二智,所以也稱為智力;以方便智能攝化眾生,所以也稱為方便力;顯示由佛果而起之力,所以又稱為願力。此處主要是指方便大悲力。



而此業也如《入行論》所說:“猶如暗夜烏雲當中,剎那的閃電極為明顯,如是以佛陀大悲力的加持,世間眾生相續中暫時略生福慧(暗夜烏雲比喻勢力強大的黑業,閃電比喻以佛力加持在眾生相續中生起一點福慧,剎那比喻生善心的時間極短),因此,眾生相續中善業力量微弱,恒時造作重罪之力卻極為強猛。”各種白業的勢力微弱,而各種黑業的勢力極為強大,所以決定會墮落惡趣。通過這樣的思惟,由衷生起大畏怖,以怖畏心的推動,發起尋求依處之心。



就是思惟自己現在在因位,白業力弱小、黑業力強大,以此決定果位必墮惡趣,而惡趣痛苦漫長,極其難忍,由此生起大畏怖,一心尋求能作救護的依處。



陳那菩薩以比喻描述這種迫切求救的心。



【猶如陳那菩薩云:“安住無邊底,生死大海中,貪等極暴惡,大鯨嚼其身,今當歸依誰。”】



猶如陳那菩薩所說:安住在不見邊際的生死大海中,被貪嗔癡等暴惡的大鯨魚日夜不斷地嚼咬我的身心,現在我應當皈依誰,救拔我出離痛苦?



寅二、宣說皈依二大要因



【總為二事,由惡趣等自生怖畏,深信三寶有從彼中救護堪能。故若此二,唯有虛言,則其歸依亦同於彼。若此二因,堅固猛利,則其歸依亦能變意,故應勵力勤修二因。】



總之,皈依的因有兩種:一、對惡趣等苦自己產生怖畏;二、深信三寶具有從惡趣等中救護的能力。這怖畏心和信心,就是下士皈依主要的正因。因此,如果相續中不具足這兩個因,而只是口頭虛言,則其皈依也只是口頭虛言;相反,如果這兩種因堅固猛利,則其皈依心也能變得堅固猛利。所以應當勵力勤修這兩種因。



第一種因在思惟惡趣痛苦中修,第二種因的修習在下文會宣說。修行在因地時必須正,因地不真,果遭迂曲,如果只是形象的皈依,就不能真實趣入聖教。但應當明確的是,此處只是宣說共下士道皈依的因。








[1] 百道:藏文原義是指機率極小,絕無僅有。

Advertisement
发帖回复
查看:627|回复:1
  • 1
Advertisement
打开收藏板块打开个人中心
边缘侧滑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