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錄自《阿毗達磨俱舍論頌講記》 世親論師 造頌 索達吉堪布 譯講
http://www.zhibeifw.com/ssfb/dxb/apdmjslsjj/default.php
http://zhibeifw.com/down/book1/sdj-mf/mf20.pdf
http://zhibeifw.com/down/book1/sdj-mf/mf21.pdf
丙二、有尋有伺等分類:
尋伺二者均有者,即是五種識界也。
最後三界有三種,其餘諸界無尋伺。
十八界中既有尋又有伺者為眼識等五識界,意、法、意識三界則存在有尋有伺、無尋有伺、無尋無伺三種,其餘眼界等十色界均為無尋無伺。
尋與伺皆屬心所。尋,對外境事物的粗略了知,如了知桌上有瓶子;伺,詳細了知事物本體,比如通過詳細觀察,發現桌上的瓶子有個裂縫。
在十八界中,哪幾界有尋有伺?哪幾界無尋唯伺?哪幾界無尋無伺?此頌詞即告訴我們十八界與尋、伺之間的關係。按有部觀點,有尋有伺的總共有五種識界,即眼、耳、鼻、舌、身五識,因為此五界向外觀而執取粗細之相,其中執取粗相者為尋,執取細相者為伺。當然,在眼睛見外境時,眼識實際是無分別的(這一點上,因明觀點與俱舍基本相同),但此處所說的“尋、伺”可以包括有分別和無分別兩種,也就是指自性分別。最後三界(指意界、法界、意識界)存在有尋有伺、無尋有伺、無尋無伺三種情況,一、有尋有伺,欲界與初靜慮粗分正禪(第一靜慮分未至定、粗分正禪、殊勝正禪三種)的意界、意識界與尋伺以外的所有相應法界必定存在尋和伺,因而是有尋有伺。為什麼說是除尋伺以外的所有相應法界呢?因為尋與伺不會自己具足自己,比如說“這個人具足財產”是可以的,但是若說“財產自己具足財產”,這種說法名言中也不合理。或者也可以這樣解釋,當尋心所生起時,無有第二個尋與之俱起,所以是無尋有伺,而非有尋有伺;當伺心所生起時,沒有第二個伺與之共同生起,所以是有尋無伺,而非有尋有伺。因此,所說的相續中具足尋與伺,是指除尋伺以外的其他相應心所中亦有尋和伺。二、無尋有伺,欲界、初靜慮粗分正禪的尋以及初靜慮殊勝正禪的伺(殊勝正禪的伺應是無尋無伺)以外的所有相應法為無尋有伺。初靜慮殊勝正禪已經斷除尋思的粗大心所,只有細微的伺,所以是無尋唯伺之地;欲界以及初靜慮粗分正禪的尋,再無與其相應的尋生起,但必定會有伺與其相應,因此也是無尋唯伺。三、無尋無伺:初靜慮殊勝正禪的伺察無有第二伺,第二靜慮以上的意等是斷除尋與伺之地,不相應法界不具有尋伺二者,因而它們是無尋無伺;剩餘的眼等十色界是不相應法,絕對是無尋無伺。初靜慮殊勝正禪的伺,無有第二個伺與其相應,而此地本就無尋,因此為無尋無伺;第二靜慮以上的意等已經斷除尋、伺,故必定是無尋無伺;不相應法界(法界所攝的不相應行法,如同類、得繩、命等)不具足尋伺二者,所以是無尋無伺。在禪定中具有八種過患,尋與伺是其中的兩種,還有欲界的憂和苦,二禪的喜,三禪的呼氣、吸氣、樂,第四禪因為遠離了這八種過患,所以被稱為不動。其餘的十種色界屬於色法,不與尋伺心所相應,故為無尋無伺。
五種根識無計度,以及隨念分別念,
計度外散意智慧,隨念一切意回憶。
五種根識無有計度分別以及隨念分別,所謂計度分別就是指意界之中向外散或向外觀察的一種智慧;隨念分別是用自己的智慧來回憶往昔。
有人提出疑問:佛經中說五根識無分別念、無尋伺,那麼在這裏又說五根識是有尋伺的,難道這不矛盾嗎?上一頌中說五根識有尋伺,只是就自性分別而言,而佛經中所說無分別,是從計度分別和隨念分別的角度來講的,因此不會有任何矛盾。
在佛經中,有很多似乎是自相矛盾的不同說法,對這一點大家應該明白,哪些是總說,哪些是分說,哪些是了義的說法,哪些是不了義的說法,這些道理應該清楚。現在很多人沒有聞思,尤其對因明、俱舍的道理不懂,經典中所說的含義根本不清楚;有的人雖然了解一點佛法,但也弄不清究竟的密意與暫時的說法──有些將佛的究竟密意解釋為不究竟;有些將雖然語句相同,但意義完全不同的佛語錯誤理解。所以若一個修行人沒有進行過真正的聞思,即使面對抉擇因果或現實問題時也會出現很大困難。
對於上面所提出的疑問,大多數人都會有,但是若了知這只是從不同角度來解說的,就不會有任何矛盾了。世親論師在《自釋》中說:“傳說分別,略有三種。”甲智論師解釋此句時說:世親論師的“傳說”二字是指有部觀點,因為按照有部宗的觀點是將分別念安立為三種:自性分別、計度分別、隨念分別。在頌詞中只解釋了一下計度分別和隨念分別,也即計度分別是指與意識相應,散(其實並不是“散”,而是直接專注於外境)於外境的智慧,比如向外觀察一切萬法皆為無常,一切萬法皆不存在,這種粗大的分別念,叫做計度分別,也就是向外觀察的一種智慧。隨念分別念指不觀待名稱而隨意義入定出定的一切與意識相應之憶念,也即用自己的智慧來回憶往昔的事情。所謂的五根識已經遠離了隨念分別和計度分別,卻沒有遠離其本身就具足的自性分別──它包括有分別與無分別兩種,因此,佛經中的觀點並不是不能解釋。在《自釋》中也講到:一匹馬只有一隻腳,人們就說這隻馬沒有腳,但實際上並不是沒有,還有一隻,只是其餘的三隻不存在而已,同理,眼識、鼻識等不具足分別念並不是所有的分別念都不具足,只是按有部的觀點無有計度分別和隨念分別。這種說法與因明說法比較相似,比如眼、耳、鼻、舌、身五種根識是現量根識,既為現量,就無有計度分別,但現量也屬於心識之中,故而也有自性分別。
這個問題極為重要,眼識、鼻識等有分別是從什麼角度來出發的,無分別是從什麼角度來出發的,這些都需要分析;無上密法的某些修法也是有時有執著,有時沒有執著;講到“心到底存不存在”時,也是有時說心不存在,有時說心存在。這些大家應仔細研究,明白種種說法的究竟含義是至關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