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帖回复
查看:701|回复:6
  • 1
When you buy via links in posts, huaren.us may earn a commission
Advertisement

幸福在一念之間 ---- 蔡禮旭主講

头像
0操作1 #
头像
1 #
0
13-09-12 20:17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不感兴趣
幸福在一念之間 ---- 蔡禮旭主講
头像
0操作2 #
头像
2 #
0
13-09-12 20:28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恭摘自《幸福在一念之间》蔡礼旭主讲(第一集)


 


 我们现在都想迈向幸福,我们从整个大时代来看,我们这一代的人类,都想追求幸福,但是结果呢?有没有愈来愈幸福?这个是值得我们去看。比方,人跟人和谐了,就是不断的往幸福在走。可是现在问题来了,夫妻离婚率愈来愈高了,幸不幸福?您曾经听过哪一个人说,“我离过五次婚,好快乐啊”,有没有?那一定是人生的煎熬跟痛苦。可是,这样的情况是愈来愈多,很多大都市的离婚率直逼五成,有的地方还超过五成。

    其实现在人很努力,大家有没有感觉?现在人的忙碌状况,是这五千年的华人当中最忙的人,真的。最忙、最努力,得的结果应该是什么?最幸福,是吧?不过又有一句话讲,努力有结果,但不一定会有好结果。为什么?方向踏错了,愈努力离目标愈远。所以踏出脚步的大小,现在不是最重要的,还有一个比脚步更重要的是什么?是方向。我们人生努力的方向,是真正跟幸福是相一致的,这样愈努力才会离目标愈近。所以我们首先得静下来,观察我的目标对不对。

    我们现在在这个大时代当中,能不能冷静得下来?人不冷静,手忙脚乱,这脚步不可能会踏对。但是现在人的生活情境的写照,就是忙忙忙,快快快。从眼睛一张开,快穿衣服,快喝牛奶,快穿鞋,快赶公交车,快吃饭,快睡觉,这一天就是这样过了。甚至于像我们现在步入中年,有时候突然睁开眼睛一想,哇,我都四十岁了,这么快。都被自己吓一跳。岁月如梭,年龄愈大,感觉愈深刻。

    所以有一个做生意的人,他是卖橘子的,这是在古代的一个故事。刚好他要到一个县城去做生意,可是他没有去过这个县城,第一次,他只知道往这个方向走没问题,但不知道能不能赶到城门关前,进去做生意,他边走就有这个担心。突然看到迎面而来一个老者,他从县城出来,应该是当地人,他很高兴,问他:老先生,请问我这样走,能不能在傍晚县城门关以前进城去?这个老先生说:你问对人了,我就是当地人。接着看着这个年轻人,从头看到脚,从脚又看到头,对他讲:年轻人,你慢慢走就赶得上了。老人点点头,再见,就过去了。

    这个年轻人听完,边走边皱着眉头想:我快快走都怕来不及了,还叫我慢慢走。所以,他就愈走愈快,愈走愈快。突然,因为走太快了,因为他是卖橘子的,他扛着一个扁担,晃啊晃啊,走太快了,橘子翻了。在那边东捡西捡,捡好了继续赶路,眼看就看到那个县城门了,差不多还有几百公尺的距离,门关起来了。

    所以年轻人思考,只是以他自己的经验,而老人呢?是以他一生,甚至是什么,是站在他的角度,看着他的情况,给他的建议。而我们的人生就好像这个年轻人,要到县城去,而老人就好像五千年的智慧、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就好像孔孟的智慧,都记载在经典当中,指导我们的人生。

    而当有一天,我们也会是这个老者,会忽然有一天,你的学生会问你:老师,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可是我怎么这么苦?老师你能不能告诉我,这一句话对不对?人生能不能愈来愈快乐?

    诸位老师们,当你的学生这么问你的时候,你做好准备回答这个问题了吗?Are you OK?学生有可能会问你这个问题哦。你说“我才教幼儿园,不会”,告诉大家,现在幼儿园就有得忧郁症的,一点都不骗大家。幼儿园的孩子,只要遇到他父母不和,那个孩子就眉头深锁,他很痛苦,因为他整个世界都变灰暗的。很多人忧郁症的根源在哪?就是在他两岁三岁父母不和的时候,就种下这个因。所以现在大人的问题为什么难解决?因为你看眼前,找不到他的病因。一般严重的病,找病因都要找十年前、二十年前,才能够从病根当中把问题给解决。

    所以这个天下要安定,夫妻相处是关键所在。孩子有没有健康健全的人格,取决于夫妇的相处。夫妇恩爱,孩子就知道什么叫道义;夫妇不和,孩子这一生就很难相信人跟人能和谐。

    大家看,我们回想一下自己小的时候,两岁三岁,一开口第一句是什么?“我爸爸说,我妈妈说”。从孩子的言语,就可以知道父母在他生命当中的地位、重要性。等他五岁六岁进学校了,他的第一句话是什么?(答:“老师说”。)对,所以大家看,好父母、好老师,这个孩子的人格、德行就打下坚固的根基。可是假如孩子心里是“我爸爸不守信用,老师不守信用”,那我们想一想,这个孩子能相信别人会守信用吗?

    为什么会问到这个问题呢?因为有一个心理调查,问很多小朋友,他对父母最不能接受的是什么?回答的孩子当中,最多的一个答案就是父母不守信用。一个人连父母都不相信了,请问他这一生要相信谁?

    所以,我们几千年的文化当中,在自己的祖先灵堂前面,很多家族都有立一个牌子,叫“天、地、君、亲、师”。可见得一个国家的国君,还有父母,还有老师,那个地位是非常崇高的,影响孩子一生也是非常深远的,他是被立在祖宗的灵位、祖宗的祠堂里面。我们细细来想,就可以体会到,这些角色对于下一代,以至于对于整个社会的重要性。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3 #
头像
3 #
0
13-09-12 20:39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恭摘自《幸福在一念之间》蔡礼旭主讲(第一集)


 


好,所以我们今天明白了,真正的幸福,不是向外求,在我们的心底里。人能去掉贪心、去掉自私自利,念念为人着想,念念能爱人、能尊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其实痛苦从哪里来的?从把“我”看得太重,什么都是“我”。

    大家见过许哲女士没有?今年一百一十三岁,大家这几天应该会看到她的照片,她那个笑容跟婴孩的笑容一样。一个人活了一百一十三年,居然保有赤子之心。所以孟子讲,“大人者”,真正有学问、道德的人是什么?“不失其赤子之心”的人,还能时时心上都没有装不好的东西,看到人就笑。大家看那个刚出生的婴儿一天笑多少次?没人他也笑。科学家调查,一两岁的孩子,一天平均笑一百七十次;成年以后,成人一天平均笑七次。告诉大家,恭喜大家,大家今天笑的次数超过平均值很多啦。好的开始是成功一半。

    所以我们这样喜乐的心、豁达的心,终身保持,你从今天开始,“日日是好日,时时是好时,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我现在念这一句话,好多人都是笑着念出来的,刚刚我说“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没有一个笑给我看。所以大家看,大家在这一段时间放下了执着,心灵已经提升上去了。所以一个人幸福快乐,就在这个念头上转过来了。

    那我们想一想,为什么一个人的人生不断的在努力,结果努力到最后是愈来愈笑不出来?那铁定方向错了嘛。在这个人生成长的过程当中,我们增加了些什么,造成我们笑不出来?太多的追求,要吃好、穿好,很多的攀比,希望丈夫长得跟刘德华一样,太太跟哪个明星一样。求,苦就来了。

    请问大家,你问这个两岁的孩子说,“谁最漂亮?”(答:妈妈。)他还没受污染。是不是?谁最帅?爸爸。可是,真的这个爸爸妈妈有德行,我跟大家保证他这个认知终身都是这样。为什么?那是打从内心对父母佩服。所以一个有德的母亲,她的儿子找对象一定都找跟我妈差不多的,他就不容易找错,这个都是很微细、很自然的。

    好,所以我们今天了解到,痛苦的原因在贪,贪求愈来愈多。孩子没有那么多贪,看到妈高兴,看到爸高兴,看到谁他高兴,然后他不记人家的不好,所以他不会发脾气,他没有瞋。我们把这个本善的心,就记别人不好,一直放一直放,看到那个人,“哼,有什么了不起”,脾气就来了。

    不要说小孩,我们今天在小学教书,我们都有这个经验。孩子不对,你批评他,训斥他一顿,你的气还没消,你刚骂完,他要走,“老师再见!”他什么都忘了。所以有时候跟小孩相处有一个好处,常保赤子之心。所以有时候遇到这个情况,小朋友走了,“拜拜!”到底是他有功夫还是我有功夫?谁在教谁?所以我们看,不记人家的这些不愉快,他就不会瞋恨。不贪、不瞋、不痴(不愚痴)、不傲慢,然后,不疑神疑鬼,这一些心态都阻隔了我们跟幸福的连结了。

    一个人能不贪、不瞋、不痴、不慢、不怀疑,不怀疑自己,也不怀疑别人。大家想一想,一个人傲慢的时候,别人有压力,他自己快不快乐?所以这个时代,人自己不想清楚,都是伤害别人,糟蹋自己。人生有一个真理,害人绝对害己,你给别人发脾气,人家吓得半死,自己呢?暴怒伤肝,是不是?害人绝对害己。利人绝对利己。比方我们今天去参与一个课程,台上的人讲得有点紧张,在那里发抖,我们在底下给他一个鼓励的眼神,给他鼓掌一下,他就不紧张了。利人也什么?利己。为什么?你拍手,这个手上有通往所有器官的穴道点,是吧?所以你一拍,全身……(掌声)所以大家今天开悟了,利人绝对利己。

    那我们有没有真正学到什么是真爱?学到真爱了,幸福的关键就是懂得爱。自己能爱护自己,又能爱护别人,自己有幸福,别人也有幸福。大家有没有去上过哪一堂课,是让我们认识什么是真爱?大家有没有发现,现在很多人拿着爱的大旗去伤害别人?“我爱你,所以你要怎样怎样怎样”,有没有?你看现在很多男女谈感情谈到最后,活不下去了,互相伤害都有。爱是什么感觉?温暖。怎么会愈来压力愈大?那铁定是我们口头上是给人家爱,事实上,那是欲望,那是要求,那是控制。什么才是真爱?我们明天再跟大家来交流。

头像
0操作4 #
头像
4 #
0
13-09-12 20:43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头像
0操作5 #
头像
5 #
0
13-09-12 20:56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恭摘自《幸福在一念之间》蔡礼旭主讲(第二集)


 


而且说实在的,那个欲望要有节度。欲望没有节度,吃也要吃贵的,穿也要穿贵的。你说现在人吃饭,喝酒,哪叫享受,那叫自残,那不叫喝酒,那叫灌酒,是不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人家以前的人喝酒是怎么喝的,那个酒杯上面有两根装备,它的设计就是这样。为什么那个酒杯还要有两根金属出来呢?因为它就告诉我们,喝酒要适度,喝太大口,你眼睛都瞎了。真的,酒精中毒,眼睛就完了,所以古人都知道要有度。现在人XO,咕噜咕噜咕噜,那哪叫喝酒?

    然后吃饭,一天最多你吃三餐嘛,现在人一天吃五餐的都有。“我钱多,要你管,我喜欢吃。”所以现在人不懂得一句话,叫“病从口入”。吃一大堆,吃到身体坏了。请问大家,三十年前有没有听过癌症?现在你身边没听到都奇怪,三十年前没有的病,现在一堆。所以这个都是很值得我们思考。所以有一句话,应酬多的人,叫“上顿陪,下顿又陪,终于陪出胃下垂。”吃到最后,身体都吃坏了。所以现在年纪大的人见面都说,我们是闽南人讲,“吃差一点,吃差一点啦”,就是吃坏一点,不要吃太好了。吃太好,那个胆固醇太高,高血压。多吃些青菜豆腐,营养够就好了,现在不是营养不良,现在统统病都是营养过剩。

    你说穿也要穿好的,出去买衣服,太太在那里挑衣服,衣橱里的衣服总是少一件,在那挑、挑。挑到喜欢的,“买了,买了。”她的先生在旁边说,“麦啦,麦啦。”解释一下,这个“麦啦”是闽南话,“不要啦,不要啦。”所以告诉大家,人生不要把自己的快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这是做人的基本修养。这个是因为我有一个长辈,他说他结婚以前,在谈朋友的时候觉得,女人其实满好养的,才吃那么一点点。后来,他结完婚之后开悟了,吃的东西很便宜,衣服很贵啊。

    所以勤俭持家就很重要了,欲望不要增长。其实说实在的,人欲望愈淡,身心轻安,“寡欲精神爽”。大家注意去看,历代的高僧,平均寿命九十岁左右;历代皇帝,平均寿命四十岁左右。请问大家,谁有福啊?皇帝享那些福,命都没了。所以,欲望愈淡,对自己愈好。

    再来,你自己很会花钱,“我很会赚,我赚了就是要花啊。”但问题来了,请问你的孩子会不会跟你一样会赚?那想事情不能只想眼前哦,要想到,当我的生活习惯已经变成我孩子的生活习惯,变很会花钱的时候,事实上,我们已经让我们的孩子变成欲望的奴隶了,自己不知道。

    所以以前的古人,他很懂这个道理,他钱不留给孩子。留给孩子,他不骄奢淫逸吗?留给孩子,他素质比较好,他就不想努力了。“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钱,贤德而多财,“则损其志”,他说我爸都赚好了,我还努力干什么,他志气不就没了嘛。“愚而多财”,这个孩子素质比你差,你还留一堆钱给他,“益增其过”。他一有钱了,安逸了、放纵了。不要以财货杀了自己的子孙。以前人很冷静,他想得远。所以古代有一句话叫“富不过三代”,这一句话现在要修正一下,科学发展观,要客观观察,实事求是。请问大家,现在富不过几代?一代都过不了了,因为这些道理都不知道了。

    好,所以我们看孔子,以他为榜样,“德比于上”。“欲比于下”,就知足了。而且说实在的,人真正尝到了道义的乐、读书之乐,那种乐,世间任何的欲望都比不上。不过要常常看才知道,叫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所以孔子讲,“饭疏食饮水”,他吃粗茶淡饭,“曲肱而枕之”,这个“肱”就是肘到手腕这个地方。他买不起枕头没关系,这个手折起来就可以睡觉了,“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不符合道义的这些富贵,他不去追求。

    好,那我们今天立这个志向了,那就要懂得,知命才是君子,“不知命,无以为君子”。我们学习传统文化的教诲,我们的目标:作世间君子,进而再提升,作贤作圣。人没有坚定的目标,很容易悠悠放任,得过且过,这时光就这样耗掉了。

    那什么样才是契入君子的境界呢?首先要知命,知道这一生的使命:要对得起家庭,对得起国家、民族,也要对得起自己。一个人有没有把握提升自己的灵性,这个很重要,我们的灵性不能一直堕落下来,那就对不起自己。所以一个人忠于自己,他就不欺骗自己,他就懂得要成就他自己。所以真正一个人要成就自己的灵性提升,首先要懂得放下。心上装一大堆烦恼,装一大堆欲望,这个灵性会怎么样?会沉下去。

    所以一个人这一生要怎么经营呢?留留得长远的、留得下来的东西;带带得走的东西。请问大家,钱带不带得走?带不走。你身边的人,带不带得走?那就不要强求这些物质的东西了。所有这些外在的东西,一样都带不走,结果我们一辈子都耗在追求这些东西,然后把自己的灵性一直往下拉,不划算啊!“三才者,天地人”,人这一生好好修养自己,可以与天地并列三才,这是多么高尚的人格。反而我们这一生愈来愈堕落,就很悲哀啦。所以懂得放下,带不走的,不要苦苦追求了。

    那可能有些人听到这里,心里有点不安,“那我不求,不就没了吗?”我很理解大家。不求,不是不努力,是努力了,但不苦苦贪求。请问大家,求就一定求得到吗?不一定。不求,就得不到吗?告诉大家,这两句话你想通了,你就开悟了。我们再重来一遍,大家想清楚:求就求得到吗?不求就得不到吗?

    我举个例子给大家体会一下。我是一个很会紧张的人,看得出来吗?你们很善良,日行一善,深怕伤害我幼小的心灵,所以都给我信心,“嗯,看不出来”。我在念高中的时候,我是初中、高中就很会紧张。为什么会紧张?“君子务本”,得把病根找到,病根叫“得失心”。一个人有得失心,愈来愈重,他这一生不可能会有幸福。大家注意看,现在这些演艺人员自杀的多不多?他比我们有钱,他比我们知名度高,这么富贵的人最后为什么想不开?看起来表面很风光,可是他的心病得很严重,没人知道。

    请问诸位老师,成绩好的学生有病,还是成绩不好的学生有病?我告诉大家,自杀都是成绩顶尖的哦,那个成绩不好的,好像都很少自杀,是吧?都是那个成绩很高,一次考不好,“我不想活啦”。所以,看东西,尤其对待学生,对待一个人,得看到他的心,不能只看到那个表面,长得高,长得美,成绩不错,这样太浅啦。他这一生幸不幸福,是他的心决定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9/12 20:57:29编辑过]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6 #
头像
6 #
0
13-09-12 20:59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头像
0操作7 #
头像
7 #
0
13-09-12 21:19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恭摘自《幸福在一念之间》蔡礼旭主讲(第三集)


 


所以福报哪里来?“福生于清俭”,清廉节俭有福报。有一句话叫做禄尽人亡,这个话中也有很深的人生哲理。一个人的福禄花完了,这个人寿命就差不多了。但是关键在哪里?他节俭。比方说,他能活到七十岁,可是他特别节俭,到七十岁的时候,他的福还很多,他就可以多活十年、二十年,延寿。

    我自己的奶奶特别节俭,四十几岁身体都不好,但是活到八十六岁,因为特别节俭。我从小,看我奶奶这么节俭,有时候都会觉得:哎哟,活得这么辛苦干什么?一张卫生纸要分三次用。那个时候会觉得,有点觉得,太节俭了吧。但是大家注意去留心,很微妙,虽然那时候有一点觉得,没有马上去效法,但是因为那个是德风,它会落在你的心地里,那个种子种下去了,改天因缘成熟,这个种子开始冒芽。

    我自己投入社会工作,哇,钱真不好赚。我记得我第一个月的薪水,台币一万八千块。那个是十四年前的事情,不多啦,一万八千块不多,相当于马来西亚的一千八。我知道那个钱难赚,突然想了一个念头,因为我刚毕业,我说我假如赚这样的钱,光我自己念大学,可能都不够,更何况父母是照顾三个孩子,还要照顾爷爷奶奶,而且我们从小是跟叔叔、姑姑一起住,大家庭,三代同堂。所以那个当下非常感动,父母在我们面前,没皱过一个眉头,这一二十年的岁月当中,父母咬了多少次牙,都不希望增加孩子的压力。那时候还不懂事,看到好的玩具,坐在地上耍赖。我今天怎么全招了?一个人懂得忏悔好。父母疼爱我们,有时候帮我们买了,可能他薪水都不知道去了多少。

    所以真的是,养儿方知父母恩,自己真正投入社会了才知道经营家庭不容易,柴米油盐酱醋茶都要钱。所以我工作之后就特别省,不舍得花钱。结果有一天,我妈看着我们三个孩子就说:你们三个也实在太省了,我们已经省了,你们还更省。结果我们姐弟笑着对我母亲讲:因为我们的家的掌门人,是我奶奶,所以我们是效法她。

    而从自己家人的体会,到历史当中的记载。有两个读书人,同时考上功名,考上举人。结果他们两个是同年同月同日同时生的,又同一年考上功名,分发。两个人交情不错,就觉得好像命运都差不多,所以就一个分到黄州去教书,一个分到鄂州去教书。两个人互相约定,发生了什么事互相通告一下,比方说他遇灾难了,可能我也快了,所以两个人互相有这个默契。

    结果这个黄州的读书人去世了,鄂州的知道之后,赶紧来帮他办丧事。然后办丧事的过程,他也很感伤,在他灵前就说:哎呀,你都走了,可能我也快了,所以你假如天上有知,赶紧给我打一下招呼,我还有多少命可以活,是不是也快了?结果,他很诚心,当天晚上,他这个朋友就来了,做梦。他说:仁兄,我是因为从小在富贵的家庭,花钱花习惯,享福享久了,我的福已经享完了,禄尽人亡;你从小就困苦,都没享什么福,所以你的命还很长。所以后来这个读书人,命比较长,而且他官也做到郡这个地位的官员。这个都是历史当中记载下来的。所以清俭才有福,才能长寿。

    而我们要冷静观察现在这个世间,父母不懂得这个道理,从小就给孩子要什么就给他,他高兴就好。这个价值观值得商榷,这个就是享乐的人生观。大家有没有发现,现在大学生一考完试,干什么?有没有人说,“啊,考完了,来,念《论语》”?一个都没有。考完了,啊!大叫啊,学弟妹还在读书,他管都不管,都只有自我。然后当天去买个面具庆祝,在那里玩,面具几百块令吉,又去买衣服,几千块令吉,他有没有想到父母的血汗钱?人不教不行。所以,他们人生就觉得享乐是他的目标。所以,有一个说法,小时候叫天堂;成人了,进入社会赚钱,叫战场,商场如战场;晚年呢?晚年到养老院去,坐吃等死,就是这个逻辑。

    大家注意去看,我们都觉得西方的制度很好,其实,制度是其次,人心才是关键。你说西方的制度很好,西方的父子关系是什么?是法律啊!养儿子养到几岁,“好啦,赶快给我出去,我已经尽了我的义务,你赶快出去。”那是天性,居然用法律。然后之后长大了,走了,没住在一起。请问孩子有没有觉得他有责任照顾妈妈、照顾爸爸?甚至于这个法律变成什么?“哎,你养我,应该的;你不养我,你犯法。”你看怎么办?法律解决问题,症状啊。症状压住了,那个病根没除,愈来愈严重。

    现在法律,儿童保护法,父母不能碰孩子。你在外国,处罚孩子,五分钟之后,警车来了。您家邻居说你打孩子,触犯法律,来,到警察局去一趟。用法律,那已经是真的是找不到根源问题才用的方法。你说不能处罚孩子,不能训斥孩子,那个孩子看着父母:你不要碰我,你碰我,我告你哦。到学校去:老师,你别碰我,你碰我,我告你哦。你说法律解决问题吗?教育才解决问题,他懂得孝敬父母、尊重老师了,这些问题不就解决了嘛。

    所以,我们这一代为什么吃这么多苦?外国的月亮比较圆,丧失民族自信心。法宝不要了,西方的价值观一直拿,呈现出五千年来没有出现的现象。

    比方孝道,孝道是孩子孝顺父母叫孝道,现在呢?父母孝敬孩子。还得比赛,给他多少钱,给他多少照顾。倒啦。哪里倒?处处都倒。


。。。。。。


 


 


 一个人从小有责任心,这个人你不用操心。而你从小让他是享乐的人生态度,他从小养成享受的习惯,天堂。一进入社会,享受习惯了,止不住欲望。所以西方人,从出社会到他走,一辈子很多人都是什么?负债。我们华人是无债一身轻,忙完工作了,晚上坐着凉椅摇啊摇,看着十六的月亮,吃着花生米,很惬意,因为没欠人钱,是吧?你们昨天看月亮了吧?挺亮的。

    请问大家,你在好莱坞电影当中,有没有曾经看到有个人坐在凉椅,看着月亮,“千里共婵娟”,喝杯小酒,有没有?一幕都没有吧?往往看到,就是:商场如战场,中午连饭都没吃,咬着一个三明治就忙起来了。为什么这么忙?因为还没赚钱就花钱了,每一个月贷款要还,不然就信用破产,请问他压力大不大?压力大啊,“我这个工作不能没有,只能别人没有,我不能没有。”他就竞争了嘛。那个竞争就很激烈,勾心斗角,统统都出来了。

    所以我们看那些好莱坞,那些不对的思想观念,都受影响。我以前看太多了,就觉得什么是成功?有个大房子,有个豪华的车子,是吧?然后旁边还站一个身材很好的美女。就这样错误的价值观,耗费了多少的时光。幸好迷途知返,悬崖勒马,赶紧拉回来,幸好。不然,继续这样下去,连命都没了。跟大家讲,真的,不是假的,这么样继续追求、纵欲下去,我没有那么多福气了。

    我是三十岁那个时候,开车,在高速公路开车,都开到睡着。可能那个时候,命差不多了,那个时间差不多了。结果那个时候,我想可能祖先有保佑,觉得这个孩子还有这么一点点善心,冥冥当中,当我这个车子要压到其他路的时候,就让我醒过来了。因为台湾的高速公路,有那个灯,你一照,它就发亮,所以你压到它会有一点感觉。所以当我再把车拉回来,恍若隔世,假如那时候没醒过来,就say goodbye(再见)了。所以其实,人真正发一种愿心,冥冥当中,多少祖先在保佑你,你不知道。所以人明白这些道理,时时常怀一个感恩的心。

    所以我们的下一代,假如继续这样是纵欲的人生去追求,天堂再上去就是战场,不赚钱不行,要还钱。我们注意看,大学生还没赚钱,请问他有几张信用卡?我们五千年来,有没有一张叫信用卡?现在人有一个错误的想法,觉得创新就是好,告诉大家,创新前面有一个前提:所有的创新,要跟“仁义礼智信”相应,这种创新才有意义。假如跟仁义礼智信不相应,那是带给人类灾难啊。

    请问现在大家去买那个游戏的软件,请问哪一种游戏最多?杀人游戏。它有没有创意?哇,真有创意,身历其境,人玩了,陷进去,拉都拉不出来。所以他那个聪明,没有符合做人的道理。所以现在很多孩子七岁、八岁这么小的年龄,都做出杀人、伤害人的行为出来,而且他一点都不觉得不对。因为他一直在玩杀人的游戏,他从那个虚拟当中,慢慢觉得好像变正常了。所以我们引导孩子创新,都要从爱心,都要从这些善心流露出来的创意才有价值。现在似是而非的说法太多了,我们得自己想清楚才好。

    而信用卡,西方来的,一个大学生还没赚钱,信用卡有三张、五张,请问大家他有没有信用?信用是什么?量入为出的人才有信用啊!假如还没赚钱就有三张五张,请问他花钱花谁的?他是花他爸爸妈妈的信用!

    所以现在这个时代,有很多新的贵族出现了。有一个贵族叫“月光女神”,每个月都花光光,花到最后没钱了,还要回去撒娇,“爸,我没钱了啦。”她爸爸很生气,“我跟妳讲了多少次,妳就是不听我的话,妳要气死我啊!要多少?”这种状况叫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所以我们昨天跟大家交流,“幸福在一念之间”,这一念的转变不只是自己的幸福,后代子子孙孙能不能幸福,在我们这一念是不是正确的价值观。

发帖回复
查看:701|回复:6
  • 1
Advertisement
打开收藏板块打开个人中心
边缘侧滑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