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静之道----附录生命这出戏(2)
(六) 《中论》颂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即中道义。” 事物依因缘而生住,其概念、定义、各种特性,只是我们的虚妄分别,因此不必等到事物消亡了,才说明它原本是空的,事物成住的时候就是空。 佛说“空”,并不是说一切断灭,并不否定世间万象多姿多彩。譬如水中月影,我们的确能看见月亮,而水中的确没有月亮。水月的显现和水月的空互不排斥。 万花筒里的图案若实实在在、一开始就在那儿,则只能有一幅图案,不会有层出不穷的新花样。同理,一切事物若固有、恒常,那么任何变化都不可能发生,一切就是僵死的。正因为事物不是那样,才有了大千世界千姿百态。 空性是事物的根本性质,事物是空性的表达。 没有不是空性的事物,也没有离开事物而独立存在的空性,正如没有离开水而独立存在的“湿”,没有离开糖而独立存在的“甜”。 进一步说,不仅事物的究竟本质是空,事物显现的当体即是空,如梦中的山水人物。 感受、思想、意识也是这样,本质为空,没有独立恒常的自体,随因缘而有千变万化的显现,虽有显现,当体即空。 空性的见解有力地帮助我们削弱实执,从而减少烦恼,同时也让我们对因果律有了更深的了解。可以说,对空性的了解越深,对因果的信心就越大,取舍因果就越谨慎。《大般若经》云:“若了知一切法如空性,乃畏业及业相成熟之见,方是正法也。” 没有既定不变的命运,没有恒常存在的状态,当下身心活动的每一个取舍,都是因是缘,都参与塑造着自与他、现在未来、今生来世。没有理由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我们的概念、判断、推理乃至感觉、知觉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情绪和成见的影响,像贪婪、嗔恨、傲慢这样的负面情绪,不仅伤害身心,而且使我们的认识远远地偏离事物的真相。 止息了烦恼,才能清除认识上的粗大障碍,所以仅仅靠阅读或听闻,很难真正了解、体验空性,一定要有实际的修行,切实对治烦恼,见地才能日益清晰稳固。 佛在《圆觉经》中说:“末世众生希望成道,无令求悟,唯益多闻增长我见。但当精进降伏烦恼,起大勇猛,未得令得,未断令断。贪嗔爱慢,谄曲嫉妒,对境不生。彼我恩爱,一切寂灭。” 现在很多人学佛,只想“开悟”,不想断烦恼;或者未证谓证,一身烦恼,而作出高深自在的样子,好像没有烦恼。 佛陀早就提出了告诫,末法时期的人,福报智慧浅薄,不要一味追求所谓的“开悟”,那样只是增加了知识和傲慢,对自我的执著反倒更强烈了。应该精进地降伏贪嗔痴慢等烦恼,相续调柔了,修行才能有所进益,才能树立坚定的正确的见地。 善知识指点提携,也只是帮助廓清我们错误的知见,修行还是要靠自己亲历亲为,烦恼还是要靠自己去降伏。自心烦恼不伏,妄念颠倒,“善知识虽有教授,救不可得。” 开发智慧,首先需要定,一步一步清除掉内心的干扰、杂念。没有定作为基础,一颗心恒时处于散乱攀缘当中,即便生起一点点智慧,也是力量极其微弱,犹如风中之烛,无法驱除愚痴黑暗。 定分为止和观。止,偏向于不起分别,专注一境;观,是通过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以分别止分别。止观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如果单修止,不修观,容易堕入无想定,空心静坐,一座千年也还是在痴心里打转。 得定需要心理条件和生理条件,身心都要宁静、专注、敏锐,不紧不松,恰到好处。做到这样是需要持戒的。持戒,即通过持续、清醒的觉察规范自己的言行。如果连身体也管不住,如何去调伏比身体更难以捉摸的心呢?管不住心的话,定就无从谈起。所以,定的基础是戒。 戒并非像有些人认为的是佛陀根据自己的好恶,硬性制定的律法,没多少理由地规定必须这样、不准那样。佛教戒律完全不是如此。当年佛陀通过智慧和神通看到有些行为会造成恶性后果,使人远离安乐并障碍解脱。出于悲心,佛陀为大家开示了行为取舍的道理。这就是戒律的由来。制定戒律是为了帮助众生断除烦恼、灭诸过失。 受戒是自愿宣誓,表示自己决心要做什么、不做什么,没有人强迫和命令你必须这样那样。一旦你自己发下了誓言,就该恪守之。没做到的话要忏悔,并不是因为不忏悔你就会触犯某个主宰者的权威而受其惩罚,而是因为不当行为会带来恶性后果,伤害到你自己,所以要通过忏悔,通过心的改变去改变缘起,并最终改变结果。 众生持守戒律的能力有强有弱,佛陀因而制定了不同的戒律,使众生得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和能力,有选择地受持,可以受一条、受多条,也可以受一天、受一生。 戒、定、慧在佛教中称为三无漏学,由戒生定,由定生慧,依此而断烦恼,出生死。理论上说,戒、定、慧有个先后顺序,这是便于解释其内在关系,而实践中并没有截然分开的三个阶段,先戒,再定,再慧。 在较深刻的层面上,戒定慧一体无二。清净持戒,便是定,便是慧。定,便在戒中,在慧中。无漏智慧显发出来,便无时无地不在戒、定。 认为随心所欲、根本不需要约束自己、不用放弃任何享受和俗世的追求,就能领受佛陀教法的真谛,这是对佛法修行莫大的误解。然而这种误解现在很流行。 初学者尤其应该牢记,持戒是一切修行的根本。《华严经》云:“戒为无上菩提本,应当具足持净戒。”(七) 大乘佛子须守持菩萨戒,菩萨戒总分为三类:一、摄律仪戒,即诸恶莫作;二、摄善法戒,即众善奉行;三、摄众生戒,又称饶益有情戒。发四无量心,以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之行,引导众生趣向解脱,不舍弃六道轮回任何一个有情。 大乘戒律以小乘戒为基础,小乘戒律总为别解脱戒,其核心可概括为不伤害,或说不侵犯,这实在是所有佛教徒都该努力去做到的。发心为一切众生离苦得乐、究竟成佛而上求菩提、圆满觉悟,是大乘的发心。以此发心摄持身口意的,可称为大乘佛教徒。若不能停止伤害,何谈慈悲利益众生?自己尚不能解脱烦恼,何谈度化众生离苦得乐? 莫以为大乘佛子就不需要求解脱。 菩萨是智不住轮回,悲不入涅槃。他们有能力出轮回,却因为慈悲而不离轮回,继续在轮回里度化众生。他们入轮回,是因为慈悲愿力,来去自在,游舞世间。这完全不同于凡夫因业力牵引,身不由己在六道中轮转。 认为发菩提心就是发愿流转轮回帮助众生,这是对菩提心的误读。 愿菩提心有三种:你可以发愿自己先觉悟,之后再引导众生离苦得乐,这称为国王般的发心,像是一位从宝洲归来的国王,领着他的子民去那珍宝所成的乐土; 也可以发愿与其他众生一起到达究竟解脱的彼岸,这称为船夫般的发心,像是一位船夫,与他渡船上的乘客一起登岸; 或者发愿除非所有众生都解脱,否则誓不成觉,这称为牧童般的发心,像是一位尽职尽责的牧童,暮色降临之时,把看护的牛羊全部带回圈里安顿好之后,他才回家。 以上三种发心,无论哪一种都包括了发愿自己要圆满觉悟,不是只求自己成佛,而是为了所有众生都成佛。 破除了对“人我”的执著,以及大部分对“人我”之外的事物、现象的执著,就能解脱轮回的束缚。进一步把所有微细的执著都无遗破除,就是圆满觉悟,即成就佛果。可见发愿证得菩提、圆满佛果,自然包含了发愿解脱轮回。如果说我们现在所处被烦恼束缚不得自由的状态,是在一楼,解脱轮回是在二楼,圆满觉悟成就佛果是在三楼,那么从一楼到三楼,不论你在二楼停不停,都会经过二楼。 有些佛子发愿要在轮回中救度众生,这很好,但前提是你自己要有能力解脱烦恼,“如佛所说,若自有缚,能解彼缚,无有是处。” 守持小乘别解脱戒,正如戒名所指示的,不犯则能解脱。 别解脱戒条目繁多,各人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受持。总的来说,别解脱戒可帮助我们远离恶业,端正言行,少欲知足,并训练敏锐的觉察力,培养耐心和忍辱的精神。即使被攻击、被侵扰,也不失不忘“不伤害”的誓愿。 修行意味着改变态度,对自己、对其他众生、对世界、对生活的态度。 不用操心外在,真正的改变在内心。 修行是一个渐进、漫长的过程。你不能期望一蹴而就。多么重大的变化,也都是从当下、小小的改变开始的。学佛要有耐心,尤其是初学者,不要把期望值定得太高,那样很容易失望,退失道心;也不要急于求成,那样会很危险,而且难有实质的效果。 不管是不是能够理解深奥的佛法,此时此刻,要做一个好人。善良,正直,有同情心,愿意帮助其他众生。(八) 佛陀教导我们:如果有条件,就去帮助众生;如果没有条件,至少不要造成伤害。 懂得缘起的道理,有助于淡化分别念,淡化人我的界线、区别。我们认识到万物相互依存,息息相通。众生的欢笑、痛苦原本是相通的,互为缘起。 这份领悟,是悲心的基础。 如前所述,缘起直指空性。对空性的认识,佛教中称为智慧。 在这里,我们看到悲与智的统一。 真正的慈悲是平等的,针对所有众生,每一个众生。这要求我们先修好忍辱。忍辱,简单地说,就是在困境、窘迫之境、危险之境,仍然保持内心的开放与柔和,对其他众生怀着善意。 如果忍辱波罗蜜深入内心,我们便会开始把敌人,伤害我们、侵扰我们的人,看作给我们巨大帮助的朋友。敌人为我们创造了修习忍辱和慈悲的最好机会。 寂天菩萨曾说:没有磨难,你就无法修忍辱;不修忍辱,你的慈悲心就没有坚实的基础,所以受人欺侮、伤害、干扰时,应视其为训练慈悲心的可贵助缘。 他还说:敌人是修忍辱的因,忍辱是敌人造成的果。在这样的因果关系中,若此由彼而生,则彼为此助缘,非违缘。 牢记并反复思维寂天菩萨的教言,能增强我们忍辱的能力和决心,进而深化慈悲心。由此可见,真正的慈悲心建立在理性基础上,而非基于贪爱。 训练慈悲心首先要认识自己与他人、与其他众生的相同相通之处,体会自他在生命基本层面上的平等,和在生存生活基本追求上的共同点。 所有众生都希求快乐,不希望遭受痛苦。无论男女老幼、贫富贵贱,无论哪一道众生,在这一点上都是平等、相同的。 有了比较稳固的自他平等的观念后,可以逐渐训练自他相换,由以自我为中心,转向以他人为中心。这个变化实现起来很难,但不是不可能。佛陀不会教我们去做根本无法实现的事。有那么多前辈、那么多同期的道友都做到了,所以我们无论如何不要灰心。 设想一下,把自己的苦乐和无量众生的苦乐分别放在天平的两端,你会意识到这两边的差距有多大,在众生的苦与乐面前,自己个人的痛苦和快乐显得那样渺小。如果自己的快乐能与众生的痛苦交换,那岂不是很划算的一件事! 观想自他相换的时候,根据情况、愿望和能力的不同,可以观想自己代受所有众生的苦,把快乐给所有众生;也可以观想代受个别众生的苦,把快乐给对方。 通常,只有与我们类似的人,我们才比较容易与之沟通,但修行恰恰就是要突破局限,作为修行者,我们需要把关怀和尊重扩展到更广阔的对象身上。 只忙于满足自己这样那样的需求,是会让人疲倦、不安的,因为人的需求层出不穷,永远没有彻底满足的时候,心里很难有安定;而慈悲,对其他众生的关怀,哪怕只是一点点,也能让内心喜乐和满足。示他人以善意、关怀和尊重,尽管不是每次都能得到同等的回报,我们会遇到一些脾气比较坏、比较冷漠、比较固执、不善于表达的人,但没关系,总的说来,我们的幸福感和满足感会增长很多,得到的关怀和尊重毫无疑问也会更多。 对其他众生的真诚关怀,能有力地帮助我们远离恶业。举例来说,当我们的动机是不想让众生遭受被杀的痛苦,我们就会坚决地远离杀业,因为即使之后通过忏悔可以清净业障,众生遭受的痛苦却不可能勾销。同样地,盗窃、淫乱、恶语、诳语等恶业可以忏悔,而它们曾经制造的痛苦却没有机会勾销。 远离恶业是真正安乐的开始,所以关怀众生是安乐之始。 对其他众生的关怀,让我们的胸怀广阔,能以更现实的态度对待生活,不再任凭自己沉浸在对困难和问题无意义的想象中。 很多时候,麻烦、担忧、焦虑的产生,是因为我们的心太小,只装得下自己。哪怕只是一个小问题,在闭塞、狭隘的心胸和眼界的“加持”下,也会变成无法承受的大困境。 每当我感到忧虑、压力的时候,普贤菩萨高尚的誓言总能给我帮助。他说:“乃至虚空世界尽,众生及业烦恼尽,如是一切无尽时,我愿究竟恒无尽。” 想到自己的誓愿,想到生活的目标,眼前便开朗了。怎样大的困境都是可以跨过去的。 慈悲是安乐之源,也是智慧所在。 它让短暂而无法重来的人生有了意义。 佛法浩如烟海,我以浅陋知见管窥蠡测,必定多诸谬误曲解。在此,至诚向诸佛菩萨忏悔罪过,祈求诸佛菩萨的宽宥、加持。 文章主要是对近来一些道友提出的问题给予了解答。由于本人的局限,其中不尽之处、不是之处,还请各位师友包涵、指正。 如果说此中尚有些许功德,我愿将此功德回向一切众生,愿众生离苦得乐、圆满菩提!愿世界远离灾难、争战,人民幸福安康! 愿这八篇小文,如一组小小的八吉祥,给庆祝农历新年的道友们带去新春的问候,并激发大家探索佛法无尽宝藏的兴趣。希阿荣博完成于藏历铁兔年十一月二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