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帖回复
查看:6642|回复:22
When you buy via links in posts, huaren.us may earn a commission
Advertisement

[原创]《红楼梦》中十首怀古诗谜底破释(杨兴让)

头像
0操作1 #
头像
1 #
0
05-08-20 22:10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不感兴趣
[原创]《红楼梦》中十首怀古诗谜底破释(杨兴让)

十首怀古诗谜底破释--摘自杨兴让著《红楼梦研究》



曹雪芹在《红楼梦》的第五十一回中,借薛宝琴在各省阅历的古迹和《西厢记》、《牡丹亭》为资料,借题发挥,编成十首怀古诗。这十首怀古诗是以诗虽粗鄙,却怀往事,又暗隐俗物十件(见庚辰本1180页)。然而奇怪的是曹雪芹却以大家猜了一回,皆不是。冬日天短,不觉又是前头吃晚饭之时,一齐前来吃饭(见庚辰本1189至1190页)为由突然煞车,作了结束。这十首怀古诗的谜底一直未得到解释,就是脂砚斋的批语也未曾透露任何情况,大有禁区之忌,敬而远之。


曹雪芹创作了《十首怀古诗》,这十首怀古诗表现了他的艺术才华,也表现了他对十个人物的评价;但是,这与十首怀古诗所隐的谜底相比较,重心则在谜底一边,而不是在十首怀古诗诗句对各个人物的评价本身。即诗句中的人物评价本身和谜底相比较,前者是微不足道的。


自从《红楼梦》问世以来,人们确实在探讨着曹雪芹的社会思想,也在探讨着《红楼梦》一书的写作思想,但有关这些问题的一个核心问题——《红楼梦》十首怀古诗的谜底的重要性却被人们忽视了。虽然有些读者对十首怀古诗的谜底出于好奇,并企图作一些解释,但没有一个人把它当作《红楼梦》一书内容和文章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来研究。


我们不妨来看看几个红学家下的结论。


《红楼梦诗词评注》一书的责任编辑王敬文有这么一段话:实际上,有无谜底,是否揭晓,无关重要,重要的是,每首怀古诗的形象和寓意。”“如果胡乱猜测,强求谜底,实在徒劳无益,而且容易误入歧途。何其芳也认为十首怀古诗的谜底无关重要不是《红楼梦》中的重大问题。其他红学家也有类同的观点。


这些红学家的话未免说得过于自信,曹雪芹并没有施放烟幕,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开去索解谜底;而且恰恰相反,正要求人们去索解谜底。一方面,作为谜语本身来说,作谜语固然要照顾故事情节,但更重要的是照顾谜底。如若诗文不照顾谜底,诗文作的再好,也同样失去谜语的价值。另一方面,曹雪芹避而不谈谜底,正说明十首怀古诗的要害在谜底之中。如果认为曹雪芹的思想表现在故事情节中,而不是表现在谜底之中,那么,曹雪芹的用心良苦的结论又是从何而来呢?


可以说,不能正确地解释十首怀古诗的谜底,就不能正确地说明《红楼梦》;也不能理解曹雪芹。


对于《十首怀古诗》的谜底,大某山民倒有一个明智的见解,他在他的《总评》中就有这么一句话:怀古诗谜,人有猜之者矣,予未敢深信?(见合评本23页)。我们不管大某山民的其它观点正确与否,但大某山民的予不敢深信一语,就表现了他的非同一般的见识,也足见十首怀古诗谜底的重要性了。


这十首怀古诗谜底,先后经周春、徐仪凤、护花主人王希廉,太平闲人张新之,以及陈毓罴等人作了注释,但却都不理想。可以说,除护花主人王希廉关于第五首《广陵怀古》的谜底猜为柳絮猜对了之外,其它各首每个人都全部猜错了,可以说根本就不贴边。


在《十首怀古诗》的谜底解释中,要算第五首《广陵怀古诗》的谜底最好解释。也可能因为如此,所以,总还算被一个人护花主人猜中了。假若最好猜的谜底不是这一首而是第六、第七、第八首;假若护花主人猜中的不是这一首,而是第六、第七、第八三首中的某一首的谜底,人们、包括护花主人在内,将会为猜到的谜底大吃一惊,那可能在旧评点派年代就为探索十首怀古诗的谜底而挖空心思,《红楼梦》的内容披露可能就不是在今天,而是在一百多年以前了。


尽管如此,就护花主人解释对了的第五首谜底也被今人所推翻。由此我们看到我们的某些研究不是在前进,而是在倒退。尽管是一首小小的第五首怀古诗的谜底。


在谈到此问题时,当然我绝没有说陈毓罴是有意的,也可能仅仅由于看法不同罢了。他在对十首怀古诗谜底的解释要远远比故意视“贾化”为“假话”而不见,将贾化歪曲为一般贪官污吏来研究还是要认真得多。

头像
0操作2 #
头像
2 #
0
05-08-20 22:21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现在,我们就来研究《十首怀古诗》谜底。


在解释谜底之前,我先说明几个问题:


(一)由于陈毓罴曾为解释十首怀古诗谜底作了专门研究,所以,本文准备参照周春、徐仪凤、护花主人的谜底,并参照陈毓罴的谜底并其解释,再结合自己的看法来对《十首怀古诗》谜底进行研究。


(二)本文在探讨谜底的顺序时,不准备从第一首开始,而是从第五首开始。这为的是避难就易。但第五至第十首的谜底探索丝毫没有牵强附会的意思,只是借文解意,并从中寻出规律性的东西。


(三)我和何其芳、陈毓罴、王敬文等人的观点不同,即不注意谜语的故事含义,不注重曹雪芹对古人古事的态度问题,而只注重谜语所含的谜底本身。至于曹雪芹对古人古事的态度,包括我本人对古人古事的态度,则避而不谈。


(四)十首怀古诗的文字以庚辰本的原文为依据。


(五)最后需要说明的问题是:所谓组成谜语所包括的每一个字,必须不仅做到谜语中的每一个字与做线索依据的故事情节相符合;更重要的是,属于谜语故事含义的文字,必须与谜底含义的文字在语言上保持一致。如果得出的谜底不能用谜语中的文字作恰当地、全面地解释,那么得出的谜底便不能成立。这也就是说,如果忽略或误解谜语中的每一句话或每一个字,将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第五首怀古诗


《广陵怀古》


蝉噪鸦栖转眼过,隋堤风景近如何。


只缘占得风流号,惹得纷纷口舌多。


这首怀古诗是曹雪芹借隋炀帝沿运河南游的故事写成的谜语。


周春将此首谜底拟猜为洞箫,徐仪凤拟猜为柳牙签。护花主人拟猜为柳絮。太平闲人拟为雪柳。陈毓罴从徐议,亦解释为牙签


周春、徐仪凤的解释我没有见过;护花主人仅有八个字:《广陵怀古》似是柳絮。太平闲人的解释是:此是雪柳。雪则钗,柳则黛,并为丧物。北俗以细篾条沾碎白纸如柳叶,插瓶中,送丧棒以为仪(见合评木八一八页)。


陈毓罴的解释为:《广陵怀古》的谜底似是牙签。清代何耳有《燕台竹枝词》,其中一首《树木牙签》写道:取材堤畔削纤纤,一束将来市肆筵。好待酒阑宾未散,和盘托出众人拈。由此可知当时酒席上用的牙签是柳木制成的。怀古诗首句蝉噪鸦栖,已点明了,(唐代李商隐的《柳》诗有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之句,又《隋宫》诗有如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之句)。头两句大意是说秋日已尽,杨柳被人伐取,牙签之原料即取之于此。三句指此牙签与古代作为藏书标志的牙签(如韩愈在《送诸葛觉往随州读书》一诗里说:邺侯家多书,插架三万轴。一一悬牙签,新若手未触)名字完全相同,但实际毫不相干,故谓占得文彩风流之号,用一占字,妙极。又俗谓柳木可以去风,与风流之另一义可解作风流云散,亦切。末句指出此物出入口舌之间,专备饭后剔牙之用,当日风行一时。(引文均见《红楼梦论丛》《怀古诗试释》一文)。


在此首谜底的解释中,除周春的洞箫外,其它人的解释可谓每个人还算不很离题。即不论柳木”“牙签也好,雪柳也好,柳絮也好,总还没有离开一个字。这还不失为所见相近吧。周春的洞箫一谜底可能取源于才子佳人沿弄玉吹笙,风流郊游一事。亦不算太离题。太平闲人的解释是未曾先以解释谜底为第一,而是先入为主,即首先带着雪为钗,柳为黛的主导思想来解释谜底。这样固然没有什么不好,但颠倒了研究顺序。它不是客观地用诗语中的句子含义来解释谜底,然后再看谜底到底与什么有关,而是带着主观见解来框定谜底的范围。这就很不好。


陈毓罴的解释引用了古人的诗词,当然说明了某些问题,即清亦有柳木牙签,这种牙签与隋唐藏书标志的牙签有何用途不同等等。但陈毓罴忽略了一个根本的问题,即只缘占得风流号,惹得纷纷口舌多二句。我们不管牙签在清朝为何盛行于好待酒阑宾未散之时,但这毕竟与风流一词无关。当然更与口舌多无有任何瓜葛。口舌一词指人们的语言,并不是指舌头。在解释此首怀古诗时,也根本不能解释为一张一张,一动一动,签一剔一剔;它是指人们对某些事物的评论抨击褒贬之类俗称。在这里,我们不妨试问风流牙签何关?口舌又与牙签何缘?难道真如陈毓罴所说的又俗谓柳木可以去风,与风流的另一义可解作风流云散吗?这样解释,未免太牵强了。


周春的谜底虽不对,并离物太远,但周春却偏重于风流口舌一辞,这是他的独到处。太平闲人先入为主,不谈,徐仪凤和陈毓罴的解释显然忽视了风流一词,并曲解了口舌一词的含义。


护花主人的解释虽只有四个字,似是柳絮,但却说对了。此首怀古诗的谜底确实是柳絮


此首怀古诗的意思是,在明媚的柳堤岸上,蝉噪鸦栖柳絮随风飘逸;这隋堤的风景,只因柳絮独占风流惹得无数才子佳人、墨人诗客,借题发挥,吟诗填词,每每成为千古绝唱。


我们远的不说,就以《红楼梦》为例,我们不妨来看看第七十回几首《柳絮词》,就可知这首怀古诗的谜底是什么,也可看到风流指什么,也自然理解到口舌当指什么。


《如梦令》


史湘云


岂是绣绒残吐?卷起半帘香雾,纤手自拈来,空使鹃啼燕妒。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


《南柯子》


贾宝玉


空挂纤纤缕,徒垂络络丝,也难绾系也难羁,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落去君休惜,飞来我自知。莺愁蝶倦晚芳时,纵是明春再见——隔年期。


《唐多令》


林黛玉


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对成毬。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西江月》


薛宝琴


汉苑零星有限,隋堤点缀无穷。三春事业付东风,明月梅花一梦。几处落红庭院,谁家香雪帘栊?江南江北一般同,偏是离人恨重!


《临江仙》


薛宝钗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


我们不管《红楼梦》的诸女才子们其填词时的心情如何,其词谁优谁劣,但我想薛宝琴此词中的“隋堤点缀无穷”和怀古诗中的“隋堤风景近如何”真可谓一问一答,林黛玉柳絮词中的“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才是真风流,“牙签”岂敢妄攀。还有诸红颜们柳絮词中的言辞,才算得怀古诗中的所谓真正的“口舌”。真是舍却“柳絮”,谁敢再妄“占”“风流”之“号”呢?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3 #
头像
3 #
0
05-08-21 14:31操作
只看TAAA分享

有意思,下面的呢,接着来啊!!!看得正起劲突然停了……

头像
0操作4 #
头像
4 #
0
05-08-26 08:44操作
只看TAAA分享

《唐多令》



林黛玉



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对成毬。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这个我觉得更像是说远嫁的探春,或者嫁的不如意的湘云。

[em01]
头像
0操作5 #
头像
5 #
0
05-08-26 12:10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到此,我想我们该明白了第五首怀古诗的谜底是柳絮还是牙签了。


第六首怀古诗


《桃叶渡怀古》


衰草闲花映浅池,桃枝桃叶总分离。


六朝梁栋多如许,小照空悬壁上题。


这首怀古诗是曹雪芹借用东晋王献之之宠妾桃叶渡江的故事写成的谜语。


周春拟谜底为团扇,太平闲人拟拨灯棍。陈毓罴拟谜底为油灯


陈毓罴的解释如下:


陈毓罴将第一句中的衰草解释为油灯的灯草;将闲花解释为油灯偶尔结成的灯花;将浅池解释为油灯的灯盏。将第二句桃枝桃叶总分离解释为油灯包括灯盏和灯座两个部分,灯盏常作一花朵形,下面即是灯座类似根上开花,既无枝,也无叶。然后又将释为的谐音字,得出暗示油灯是粗陶器,即瓦器。第三句六朝梁栋多如许,陈毓罴解释为灯草在燃后化为青烟和灰烬,六朝梁栋的命运大都如此。第四句小照空悬壁上题,陈毓罴解释为灯盏中的灯草吐出灯火之状,白描入神。又用谐音字的办法将壁上题字解释为,得出“‘壁上题者,盖谓人们多将油灯置于壁龛之中。


这种解释是不妥当的。


灯草长期浸在灯油之中,不存在反影,就是偶然结的灯花,也不到灯油之中,灯草灯花不存在映浅池的问题。这句解释不通。第二句解释更为牵强,何况有灯盏和灯座两个部分的油灯何止陶器一种,铁油灯和铜油灯不是到处都有吗?清朝毕竟不是陶器时代。第三句好像解释得通,但实际也解释不通,何止六朝梁栋的命运大都如此,那一个人的命运不是如此?老百姓不是常有这么一句话,人的命运像油灯,油耗尽,灯就灭了。第四句更讲不通,是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词,何必牵强。


这首怀古诗的谜底是兰草。也即兰花


兰草是一种供人欣赏的高雅植物,当然在一般俗人的眼里被看作衰草闲花了,这里作者用了反意词。这一种植物原生长于我国东部和南部的山坡林荫下。由于东南多雨水,这种植物生长在小池或小水渠旁是很自然的,所以有映浅池一语。


第二句桃枝桃叶总分离是说兰草是不会与桃树为邻的,处所总是分离的,不论野生和室内栽培皆然。桃枝桃叶桃树。用不着将字释为字,本来是自然的东西何必牵强。


第三句六朝梁栋多如许是说:兰草是多叶的丛生植物,它繁多的叶子多如六朝梁栋;反过来说,就中国战乱年代在南京建都的吴、东晋、宋、齐、梁、陈的六朝诸将相们多的如丛生植物兰草的叶子。


第四句小照空悬壁上题小照对人来说是肖象,对兰草来说是指将它作成画幅。空悬壁上题是指一些书香人家将兰草作成横幅画挂在墙上,供人欣赏。,有如今天写生一样,即是作或画的意思。这种壁画就经常在一些书香人家出现过,也可能这种壁画就是今天略微富裕的一些人家都习惯于养一盆兰花的先声。

第一、二句是说“兰草”的境地;第三句是说“兰草”的形状;第四句是指人们对“春兰秋菊为一时之秀”的“兰草”的仰慕。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6 #
头像
6 #
0
05-08-26 12:11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第七首怀古诗


《青冢怀古》


黑水茫茫咽不流,冰弦拨尽曲中愁。


汉家制度诚堪叹,樗栎应渐万古羞。


这首怀古诗的谜语是曹雪芹借用汉代宫女王昭君和番一事写成的谜语。


周春将谜底释为枇杷。太平闲人、护花主人、徐仪凤皆释为墨斗。陈毓罴亦释为墨斗


陈毓罴说,首句写墨斗盛满了墨汁,用时细细渗出。又说作者用了一个字,甚妙。第二句冰弦隐喻墨斗之线拨尽曲中愁妙语双关,指弹墨线时,务必求直,一点也不能含糊。第三句是三句说做木器活,要有一定尺寸,一定章法,一定制度。制度问题很重要,决不能搞乱。如果像汉家制度那样陷于混乱,那么,木匠师傅只好摇头叹气了,束手无策。第四句陈毓罴引用了《庄子》典故一段,惠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途,匠者不顾。陈毓罴用这一典故证明樗栎与墨斗的无缘。


陈毓罴这样解释是不恰当的。


其一,小小墨斗之墨池,何来茫茫之谈。其二,墨斗之运用又何能拨尽曲中愁呢?其三,墨斗固有规矩之可言,又岂能涉及制度二字。至于第四句的解释虽然可用来解释墨斗,但前三句已站不住脚,单凭第四句,又何能作数。


我们首先必须立足于茫茫二字,黑水是在茫茫严格修饰之下的。如果不注重茫茫二字,黑水便成为脱疆野马,失去控制。


墨斗固然有墨池中的墨汁如黑水,但与茫茫二字差距甚大,最大不过十公分的墨池,岂敢狂称茫茫。从眼睛的角度来看,茫茫二字是指无边无际。它是形容词,它只形容茫茫林海一类东西,却无法形容茫茫墨斗之墨池墨池只能用小小二字来形容,只能说小小墨池,二者是相差万里之遥的。


是不是茫茫总是和的东西结合在一起,只能修饰的东西呢?也不全是。如果茫茫来修饰的东西,那只能是反意词。但第一句黑水茫茫咽不流中的茫茫是反义词吗?


我们必须用视觉的角度来看茫茫二字,如果站在高山上,可以看几十公里,如果站在森林边上,那可能几十米的林子也可称茫茫了,因为超出了视觉范围,就可用茫茫来形容了。


第一句黑水茫茫实际上是指林海,但由于某些树木并非青黑色,与黑水无关,所以说黑水茫茫确切地说是指一片松树林子。咽不流是指在刮风时,树木被风摇曳,发出呼啸声;也即所谓流水声,但这流水声却和水不一样,它只有声音,却不流逝。


第二句冰弦拨尽曲中愁冰弦原意指王昭君抱的琵琶的琴弦,在谜底中是对松树的褒称。,指风吹而言。拨尽曲中愁是指人们在愁绪时,站在森林边上,听着林子在风中的呼啸声,心旷神怡,愁绪顿消。


第三句汉家制度诚堪叹,应这么解释:汉家制度在谜语中指汉朝可耻的和亲政策,在谜底中指汉族的风俗习惯,即汉族在坟地里只能栽松树柏树,其它树是不许进坟地的。当然有些小片坟地和野坟里也植有其它树种。


《流寇志》一书中有这么一句记载焚皇陵楼殿,燔松三十万株。由此可见松树在坟地里的地位和声势了。


第四句樗栎应渐万古羞是说在汉族风俗制度方面,只有松树柏树可进坟地,才享有这份特权;樗栎这种树,虽大而粗,是无法与松树”“柏树相比较的,只有羞愧而已了。

这首怀古诗的谜底是“松树”和“柏树”。
头像
0操作7 #
头像
7 #
0
05-08-26 12:13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第八首怀古诗


《马嵬怀古》


寂寞脂痕渍汗光,温柔一旦付东洋。


只因遗得风流迹,此日衣衾尚有香。


这首怀古诗的谜语是曹雪芹借唐玄宗历安禄山之乱,仓皇南逃,六军不发,逼迫杨贵妃在马嵬自杀的故事写成的。


此首谜底周春拟为白芍药,太平闲人拟为胰皂。陈毓罴亦拟为香皂


陈毓罴的解释很简单,不妨全抄如下:


诗的一、二句是指脂痕汗渍,用皂加以揉搓,都可用水漂去。谐音付东洋付之东流的意思。三、四句是说日晒风吹,衣服凉干,上面还有些香味,实指皂中加有香料。


陈毓罴在解释谜底时,往往借用谐音字。《红楼梦》中的谐音字是不少,比如甄士隐贾雨村等等,但在十首怀古诗中,却一个谐音字也没有。这可能出于《红楼梦》中的人物场面假而又假,而十首怀古诗中的每一个字却真而又真的缘故吧。


就是陈毓罴将解释为的谐音,此谜底也解释不通。


其一,香皂并没有脂痕汗光,人们就是用它来洗什么,它的面皮也是干净的。


其二,香皂里外皆香,并不是它的皮面是香的,它与此日衣衾尚有香对不上号。


其三,香皂和香袋不一样,不是妆饰品,它虽带有香味,可除汗去垢,但它并不风流,与只因遗得风流迹对不上号。


其四,温柔是相对不温柔而言,也即就是说与凶悍相对而言。香皂有什么温柔”“不温柔呢?


这首怀古诗的谜底是簪子


第一句寂寞脂痕渍汗光是说挽头发用的簪子”“寂寞地插在油渍的头发内,它的外皮,即第四句所说的衣衾上沾着脂痕汗光


第二句温柔一旦付东洋是说簪子当有人一旦将它从头发中拔出行凶时,它原来风流”“温柔妆饰品的面目不见了,顿时凶相毕露,此时的所谓温柔便付之东洋了。在闺阁中,簪子曾一度是温柔女子的象征,如裙钗一词;但簪子又经常作为凶器在闺阁中出现。在《红楼梦》中,凤姐对他的丫环,晴雯对宝玉的小丫环坠儿,都用簪子作为凶器使用过(我们此处不谈凤姐与晴雯的是与非)。


第三句和第四句是,因为簪子经常是女子簪头发用的风流的妆饰品,所以,每当人们拿到它时,它的衣衾,即簪子的外皮上总留有头油和脂粉的香味。



四首怀古诗的谜底解释完了,除了第五首谜底柳絮之外。这里出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第六首怀古诗的谜底兰草与大观园四大处之一的李纨的一盆兰有关;第七首怀古诗的谜底松树柏树与大观园四大处之一的林黛玉的二株枯木有关,也可以说与字有关,与林如海有关;第八首怀古诗所隐的谜底簪子与大观园四大处之一的薛宝钗的金簪有关。《红楼梦》的描写是以贾府为中心的,贾府的描写又是以大观园为中心的,大观园是由四大处怡红院潇湘馆蘅芜院稻香村为主建造的。我们解释了四首怀古诗的谜底,就有三首的谜底与四大处的三大处的主人有关,这一切又说明了什么呢?


难道真是实际上,有无谜底无关重要吗?


难道真是重要的是每首怀古诗的形象和寓意吗?

难道真是“如果胡乱猜测,强求谜底,实在徒劳无益,而且误入歧途”吗?
头像
0操作8 #
头像
8 #
0
05-08-26 12:16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我们再继续来解释以下谜底。


第九首怀古诗


《蒲东寺怀古》


小红骨贱最身轻,私掖偷携强撮成。


虽被夫人时吊起,已经勾引彼同行。


这首怀古诗的谜底是曹雪芹借《西厢记》中张生和崔莺莺相爱,红娘从暗中帮忙撮成的一段故事写成的谜语。


此首怀古诗的谜底周春拟为骰子。太平闲人拟为此是鞋拔,卑贱之用。护花主人拟猜为红天灯。陈毓罴拟猜为“‘鞭炮,即小型的炮竹,俗名小鞭’”


周春的骰子可能取其小红一点,亦取其私掖偷携。太平闲人的鞋拔可能取其骨践私掖偷携强撮成。护花主人的红天灯可能取其身轻字之意。


陈毓罴认为第一句小红骨践最身轻小红是说体积甚小,颜色鲜红骨践是指炮壳用废纸制成,其值甚践;最身轻,是说作为小炮,分量却很轻,所以说它最身轻’”。此句解释尚略可通。第二句陈毓罴认为:此句字本有两意:一作扶持解,即用手扶着别人的胳膊;一作藏掖解,有夹带藏匿之意,即把东西塞在衣袋和夹缝里。曹雪芹讲红娘见义勇为时是取第一义,作灯谜是取第二意。向炮壳之中塞入火药,外有层层纸卷,且包裹甚紧,类似挟带违禁之物,最后还要压药、封口,所以说是私掖偷携强撮成’”。此句的解释是很勉强的。第三句陈毓罴解释为三句写他燃放时被人用竹竿吊起。夫人妙语双关,一方既可解作此人(如《论语·先进》上说:夫人不言,言必有中夫人即作此人解),另一方面又暗示出用来吊起之物是竹子(盖自竹夫人一词而来……)。这种解释实在就甚为不通了。夫人中的,固然有时当助词用,用在某一词之前头,即此人,但陈毓罴用在此处就错了。此处夫人即实在的夫人,虽然并非专指某些显贵的某些妇女的专称,却实在逃不出女流之辈,何至男女老少皆可称为夫人?第四句陈毓罴解释为勾引彼同行许多小鞭炮是用药线串在一起,引燃后,接二连三,牵五挂六,噼啪声不断直至燃尽才罢。勾引二字甚妙。为古代汉语第三人称代词,此处相当他们,曹雪芹是把成串的鞭炮加以拟人化。当然此句并没有什么,只要前三句解释通了,第四句自然也通了。但是陈毓罴的前三句解释已很勉强,特别是第三句更是不通之至,第四句自然也就不通了。


在解释此谜底中,可能周春、徐仪凤、护花主人、太平闲人和陈毓罴都忽视了一个问题,即夫人(陈毓罴强词夺理的作了解释),也就是说这几个谜底都无法说明夫人一词在谜底中的含义。


此首怀古诗的谜底是织布用的梭子


第一句中的小红在谜语中是指小红为张生和崔莺莺爱情而奔波撮合一事,在谜底中,乃是指织布用的梭子在经线纬线中穿梭奔波撮合一事,此处之小红乃是梭子的谐称,这里没有必要认为小红即指红颜色。在这一点上陈毓罴和护花主人都误解了,认为小红必为红色,这是不对。骨践最身轻是指梭子在织布时的往来穿梭,如燕舞。第二句私掖偷携强撮成,当然也是诙谐语,它指梭子在经线中穿来穿去强撮合经纬线而成布。第三句中的夫人并不是《西厢记》中的贵妇人,而是指一般织布妇女。在这里不存在男流之辈,自然也根本谈不上男女老少皆可的称谓。第三句和第四句的意思是织布用的梭子即小红,虽然被织布的夫人时时的所谓吊起,但它已勾引经纬线相交错而成为布了。

我认为只有这种解释才毫无漏洞。
头像
0操作9 #
头像
9 #
0
05-08-26 12:17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第十首怀古诗


《梅花观怀古》


不在梅边在柳边,个中谁拾画婵娟。


团圆莫忆春香到,一别西风又一年。


这首怀古诗是曹雪芹借《牡丹亭》的故事写成的谜语。


此首怀古诗的谜底,周春拟猜牡丹。徐仪凤拟猜为纨扇。太平闲人认为此是月光马,泥塑兔儿爷。护花主人拟猜为纨扇。陈毓罴拟猜为纨扇


此诗的谜底,太平闲人拟猜为泥塑兔儿爷,我没有见过此玩意,对于这个解释,我不好说什么。周春的牡丹可能仅从时间方面而言,他可能把第一句不在梅边在柳边这个方位用语转化为时间用语来理解了。因为在冬天,在夏天,团圆莫忆春香到也自然指夏天之物了。然后又根据个中谁拾画婵娟一语,认为这个中”“婵娟即是初夏的牡丹花无疑。我想周春的解释不外乎这些。周春的解释虽不妥,但第二句尚不失一高着。


除了周春和太平闲人之外,一个例外的是徐仪凤、护花主人和陈毓罴三人的看法却尽相同。相同的原因,我想不外乎时间上的雷同见解,即此谜底为夏天之物。这当然不外乎团圆莫忆春香到,一别西风又一年二句的内在含义,再加上第二句个中谁拾画婵娟即指纨扇中的婵娟仕女画面。


在这个问题上,陈毓罴作了说明。陈毓罴为了不与第一句不在梅边在柳边发生矛盾,陈毓罴认为首句是说纨扇之上的花木衬景,多画杨柳,而不画梅花。因为梅花是冬景,与纨扇不大调合。我觉得陈毓罴第一句的这种解释是别扭的。因为此句最前边的修饰词是不在而不是如同第二句中的个中。这就框定了不在是指怀古诗所隐的谜底这个俗物的地点位置,它只能在柳边而不在梅边。这第一句本来是很明白的句子,但经陈毓罴一解释,第一句不知变成了什么句子。如果按陈毓罴的解释第一句的方法逻辑去解释一切文章中的章句,不要说不成什么文章,恐怕全是一锅粥。


不过要把此首怀古诗的谜底解释为纨扇,我认为把第一句解释为:梅花是冬天之物,柳是夏天之物,所以纨扇往往会伴随着人们在柳边而不在梅边。这种解释要比陈毓罴的将梅花纳入纨扇画面还要通情一点。因为第一句本身是方位用语,但也可以转化词性,而变成时间用语。


第二句个中谁拾画婵娟一语,陈毓罴的解释固然可通,但我认为还不如周春的牡丹为妥。因为作为个中谁拾画婵娟一语来说,作为绿叶中之花来形容要比纨扇更近情理。


但无论怎么解释,我认为纨扇的解释却是解释不通的。牡丹也欠通。


此首怀古诗的俗物的恰当谜底是马蔺花又名马兰


此首怀古诗的谜底俗物就方位而言,按第一句不在梅边在柳边来看,它必需在柳边,而不是在梅边。这是框定死了的东西。我们如果迈出这个含义半步,哪就与此首怀古诗的谜底无缘了。


我们来看看马蔺:柳树喜水,大多生长在水边;而梅花树则喜旱,生长在旱地和山坡上。马蔺呢?它也如同柳树一样,是喜水之物,我们只要见过柳树和马蔺的人,也可以说只要经常在柳树边行走的人,都会发现柳树边上大都生长着马蔺。这就是第一句不在梅边在柳边的含义。


第二句个中谁拾画婵娟拾掇讲,而不是如陈毓罴的当讲;婵娟指马蔺开花后结的籽。其籽不同一般花籽的圆形,它的形状呈长约四五厘米,直径一厘米多,下有一长茎。其籽在形成后,被风摇曳有婵娟婷婷玉立之状。这便是第二句的含义。第三、四句团圆莫忆春香到,一别西风又一年,是说马蔺的结籽团圆,我们莫去春天,它虽开花在春天,它结籽成熟虽在夏天,但在秋天它仍摇曳在西风之中,我们要想再相见这婷婷玉立的马蔺籽,那只好去等一别西风又一年的第二年秋天了。

此首怀古诗的确切谜底应该是“马蔺”,也即“马兰”。
头像
0操作10 #
头像
10 #
0
05-08-26 12:18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第九首和第十首怀古诗的谜底解释完了。也即就是说,前几首怀古诗的谜底在不带任何附加条件的,按文字含义说文解字地解释完了。前三首怀古诗的谜底隐藏着《红楼梦》三个主要人物身份,第九首第十首怀古诗的谜底又与谁相关呢?可以说,它与任何十二钗人物身份毫无关系。我们只能这么下结论。正像第五首怀古诗的谜底是柳絮一样——它是什么就是什么。


但是,这后两首的怀古诗的谜底果真是梭子马蔺马兰吗?我认为也不是。因为虽然曹雪芹明言十首怀古诗的谜底暗隐俗物十件,但曹雪芹又借薛宝钗之口说前八首都是史鉴上有据的,后二首却无考,我们也不大懂得,不如另做两首为是。这一句话本身就说明了两个问题:第一是史鉴古籍何其多,薛宝琴,不,应该说是曹雪芹为什么偏从史鉴之外的《传奇》中弄来两首怀古诗作谜语,这恐怕不是不无玄机。二是薛宝钗尚且云:我们不大懂,这仅仅是薛宝钗自谦吗?恐怕也不见得。当然在这些话之后,曹雪芹又借颇自负的林黛玉说道:这宝姐姐也忒胶柱鼓瑟,矫揉造作了。这两首虽于史鉴上无考,咱们虽不曾看这些外传,不知底里,难道咱们连两本戏也没有见过不成?那三岁的孩子也知道,何况咱们?(见118页。还有探春李纨一段长篇议论不录)。


曹雪芹真可谓借林黛玉之口信口开河了;什么三岁的孩子也知道——实实在在一个千古之谜!


曹雪芹为什么不披露十首古诗的谜底?一贯以批《红楼梦》为己务的脂砚斋为什么对此谜底绕道而走?曹雪芹在不披露谜底的情况下,而借宝钗之口说出前八首来源于史鉴,后两首来源于戏曲;而又借薛宝钗林黛玉之口、探春之口、李纨之口发表一些长篇议论,这一些到底又说明什么呢?曹雪芹在此绝不仅仅是此地无银三百两,而是在此地插了两个牌子:一个写着此地无银三百两;另一个写着此地有银三百两:怕人知,又怕人不知。


十首怀古诗暗隐俗物十件, 是的,我们均按俗物来猜了。但曹雪芹又借薛宝钗之口说出前八首取源于史鉴,又借林黛玉之口说出后两首取源于两本戏的《传奇》,这后两首取源于戏曲一语本身就是向我们暗示此后两首怀古诗的谜底不仅与俗物有关,而且更进一步与这俗物相连的戏曲有关。


所以,我们不得不沿着后两首怀古诗谜底的俗物再进一步在一些戏曲或曲牌名上寻求答案。


古代有两个琴操名,一个叫猗兰操,又名幽兰操,相传为孔子自卫反鲁,隐谷之中,见香兰独茂,作猗兰操。另一个叫思贤操,又名亚圣操,或名忆颜回思贤操流传于明以后,乐曲中表现了孔子对颜回的哀思。


明代流传的思贤操猗兰操,这与第九首和第十首怀古诗的谜底又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知道,梭子是织布用的,也即织丝和织线用的,织丝而为娟,织线而为布。梭子的功能就在于对”“线的操作。曹雪芹在此正好用了梭子丝线操和琴曲名思贤操的谐音,也即用此首怀古诗的谜底梭子曲折的暗示第九首怀古诗的谜底为思贤操。第十首怀古诗的谜底原为马蔺,即马兰,曹雪芹借谜底马兰猗兰操两处的同一含义,也即同样借谜底马兰来暗示第十首怀古诗的谜底为猗兰操。当然,这两首来源于戏曲的谜底是相当隐晦的,也是极为曲折的。


第九首怀古诗的谜底,粗粗一看,乃是织布用的梭子,但实际上乃是曲牌名思贤操;第十首怀古诗的谜底粗粗一看,乃是植物马蔺马兰,但实际上,乃是另一个曲牌名猗兰操,这就是曹雪芹为什么在申明十首怀古诗来源于典故的同时又再一度申明第九首第十首怀古诗来源于戏曲的所在,也是曹雪芹为什么极力回避十首怀古诗谜底的所在。


十首怀古诗谜底是曹雪芹写《红楼梦》的主要关节,能不能揭示其谜底将是一个绝对的关键。

十首怀古诗谜底第六首是“兰草”,它暗喻《红楼梦》中极关键的两个人物李纨和贾兰;第七首谜底为“松树”和“柏树”,它暗喻林黛玉;第八首的谜底为“簪子”,它暗喻薛宝钗,这些谜底都非同一般。更为甚者,第九首谜底为“思贤操”,第十首谜底为“猗兰操”。此十首怀古诗为第五十一回之作,我们再联系前边第五十回“即景诗”中写的“吟鞭指霸桥”“赐裘怜抚戍”“加絮念征徭”“埋琴稚子挑”“凭诗祝舜尧”诸句,到此我们将会明白,《红楼梦》的写作思想还是不是什么“自叙传”?还是不是它的主题仅仅是“反封建主义”等等。一切都不是,《红楼梦》的风流人物,才子佳人是假的,这都是“假话”,真正弹的乃是“思贤操”和“猗兰操”,这是一部极隐晦深奥的“璇玑图”。这才是《红楼梦》的写作思想。至于这骇人吗?不可思议吗?我认为我们在实事求是地研究问题,在逻辑推理,至于其结果如何,那只好听其自然了。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11 #
头像
11 #
0
05-09-13 11:35操作
只看TAAA分享
挺不错的,最近关于红楼的帖子多,顶上来大家讨论讨论。
头像
0操作12 #
头像
12 #
0
05-09-13 12:24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谢谢版主的支持!


em08]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9-13 12:26:21编辑过]

头像
0操作13 #
头像
13 #
0
05-09-13 20:10操作
只看TAAA分享

寒章mm告诉我她是这篇作品的校对呢,是作者委托发在这里的。


[em08][em08][em08]
头像
0操作14 #
头像
14 #
0
05-09-13 20:26操作
只看TAAA分享
牛人啊!!佩服佩服[em08][em08]
头像
0操作15 #
头像
15 #
0
05-09-14 11:17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以下是引用我在天上飞在2005-9-13 20:26:00的发言:
牛人啊!!佩服佩服[em08][em08]


谢谢![em08]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16 #
头像
16 #
0
05-09-14 11:22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现在我们来继续破释前四首怀古诗的谜底。在破释之前,我想说明一下,在破释第五首到第十首这后六首怀古诗的谜底时,我认为我是很自然的,即不带任何先入为主的成份,按文说义,其谜底是什么就是什么。比如说第五首的谜底是柳絮,我们不管柳絮的含义如何,是柳絮就是柳絮。但在破释的过程中,发现第八首的谜底是簪子,第六首的谜底是兰草时,才发现十首怀古诗的谜底蕴藏着与十二钗有关,不,恰当地说,是与《红楼梦》大观园”“四大处之中的两大处的主人身份有关,这时,我才感到十首怀古诗的谜底非同寻常。在此之前,我还没有大某山民的意识,并没有认为十首怀古诗的谜底特别重要,而亦不过当作一般诗词谜语而已。由于第六首谜底兰草和第八首谜底簪子以及这两首谜底与十二钗之中的李纨母子和薛宝钗有关的这个问题特别明显,一看便知,所以我才从第七首谜底的松树柏树看到了与林黛玉的两株枯木有关,与林黛玉的字有关。既然《红楼梦》的描写核心是以贾府为核心;贾府又是以大观园为核心;大观园又是以四大处为核心;在十首怀古诗谜底中发现了其中的三大处谜底,还有一大处贾宝玉的原来形质石头尚未见下落,说实话,我才不得要费一点心思的去在十首怀古诗的谜底中寻求其下落。这一点就是我在破释十首怀古诗谜底中未免要带着一种成见。还有,既然第五首到第十首(第五首暂且除外)每首怀古诗的谜底都非同寻常,所以在破释第一首到第四首怀古诗的谜底时,难免要带着如同太平闲人注释十首怀古诗谜底的偏见;但是,我不是破释这前四首时一开始便如此。即就是在破释这四首谜底时,也力图客观一点,实事求是地讨论问题。这也是研究的必然准则。这是我在破释前四首怀古诗谜底前要说明的一个问题。


头像
0操作17 #
头像
17 #
0
05-09-14 11:22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第一首怀古诗



《赤壁怀古》



赤壁沉埋水不流,徒留名姓载空舟。



喧阗一炬悲风冷,无限英魂在内游。



这首怀古诗是曹雪芹借孙权联合刘备,周瑜在赤壁火烧曹军的故事写成的谜语。此首怀古诗的谜底,周春解释为走马灯。徐仪凤、太平闲人、陈毓罴均解释为法船



对于法船一物,一般人并不怎么理解,我亦不知其为何物。陈毓罴查录了某些关于法船的记载资料。现不妨全抄录陈毓罴的一段文字如下:



《赤壁怀古》的谜底似是法船。据乾隆二十三年刊印的潘荣陞 《帝京岁时纪胜》,其中元条下载:锦纸扎糊法船,长至七八尺者,临池焚化。又据一九二八年旧吾著《旧京风俗志稿本》,其中元法船条下载:法船系用纸糊扎而成者,船上亦扎列和尚念经之形式,船头罗列种种鬼形。至夜请真和尚放焰口,然后将此纸法船焚化。旧时农历七月十五日(所谓中元节鬼节),各个寺庙里设盂兰会,诵经斋醮,并在夜间焚化这种用纸扎糊而成的法船,用以渡幽冥孤独之魂(《京都风俗志》)。有一首《京都竹枝词》云:御河桥畔看河灯,法鼓金铙施食能。烧过法船无剩鬼,月明人静水澄澄。末两句便是描绘焚化法船。



陈毓罴在查阅并依据以上资料后认为:



首句水不流是指纸糊的法船放在地上,并非真在水中次句是说法船上扎列和尚念经之形式’”三句是说在真和尚放完焰口之后,鼓钹齐鸣,将此法船焚化末句系指法船上扎了许多鬼王、鬼判、鬼官、鬼役(《民社北京指南》第二编礼俗),末了付之一炬,化为青烟和纸灰。陈毓罴并注释了风冷焚化法船时是时已入秋,且在夜间,故谓风冷’”喧阗”“乃指声音嘈杂喧闹,用来形容万人空巷、倾城出现的盛况。说实话,恕我见识不广,我开始不知法船为何物。但解释此谜底,一共有四个人,就有三个人有一共同的看法。我反复思考后,也认为此首怀古诗的谜底是法船。特别是后三句中的徒留名姓”“喧阗一炬无限英魂数语,看来此怀古诗的谜底确实非法船莫属了。



但是,我反来复去思考,总觉得法船与第一句赤壁沉埋水不流对不上号。也即就是说法船既不能用赤壁、即壁立”“绝壁来解释,也不能用沉埋来下注,更不能用不流来说明。既然如此,其谜底是法船能成立吗?



我前边早已说明过,如果得出的谜底不能用谜语中的文字作恰当地、全面地说明,那么,得出的谜底便不能成立。鉴于此,我认为法船这一俗物不是此首怀古诗的谜底。赤壁,山名,位于今湖北嘉鱼县东北,长江南岸,冈峦壁立,上刻有赤壁二字。此二字在作为古迹来说,当然赤壁仅地名而言;但赤壁一词本身也带着其地石山高耸,如城垣之意。在谜底中,我们也必须寻求谜底这个俗物也有绝壁的一面。法船有这一面吗?当然没有。当然在俗物中,我们也绝对不能按赤壁的其山惟石,壁立千仞(见《水经注·河水》)的壁立千仞这个意思来解释,但最小也必须有壁立之含义吧。这就是我们在找寻的俗物中必须符合赤壁二字含义的一面。



还有沉埋一词,必须有深不见底的意思了。法船自然没有。



最后是水不流,即谜底中的这个俗物必须是;但它似水,又不能动。并不是指法船放在临池的陆地上的水不流一意。



谜底要具有三个特性,不仅不多,可以说绝无仅有,除过镜子(不论是铜镜还是玻璃镜)恐怕在天下再也找不到这个俗物了。



镜子有壁立的一面,即赤壁山峦壁立的一面;也有沉埋深不见底的一面;同时也有清澈如水,但又似水而不流的一面。这就是我将此首谜底猜为镜子的原因。也可以说,除了镜子,没有任何俗物可以用第一句来作解释的了。



下边我们再来看看镜子能不能与后边三句相统一的问题。



第二句是徒留名姓载空舟空舟一语是对镜子的谐称,因为镜中本来就空无一物;徒留名姓是言镜子所照的每个人实不过徒留下了每个人的姓名,即镜中只有影子而已,镜中并实无其人。此句和第四句同一个意思。第四句中的无限英魂在内游中的无限英魂也即指镜中的影子,它是谐称,此处不能作鬼魂讲。所谓无限自然指谁也可以去照照一意。



至于为什么要用喧阗一炬悲风冷一句呢,此句在古迹典故中指刘吴火烧曹军,在谜底中有何用呢?照镜子,白天可以照,晚上可以照,难道照镜子只有点着蜡烛(即一)方可照照吗?何况还有悲风冷一语呢?



我认为第三句当作点着蜡烛照镜子,固然对于俗物”“镜子来说,没有讲不通的地方,关键是曹雪芹有在此句中下了另一种含义:一炬自然为晚上,也含有明当空的意思,加上风冷中的,它组成了风月二字,这便是此一句的出处。 此第一首怀古诗的谜底是镜子,但镜子再加上风月,要说得更透彻一点,此谜底乃是风月宝鉴,即《红楼梦》一书的另一个别名。



有人可能说,明言暗隐俗物十件俗物中有风月宝鉴这个东西吗?风月宝鉴,它不过曹雪芹假托而已。是的,当然没有。但我从第一句中研究时,已经说明过,此俗物非镜子莫属;又根据第六、第七、第八首的谜底均与《红楼梦》十二钗中的李纨、林黛玉、薛宝钗有关;第九首怀古诗谜底引伸为《思贤操》,第十首谜底引伸为《猗兰操》,我觉得,在第一首谜底俗物的镜子上将风月一语而延伸一点,引伸为风月宝鉴也不足为怪——须知狡猾之笔的曹雪芹和脂砚斋常绕道而走的道理吧!


当然这首谜底的“镜子”,要比第二十二回增补的“南面而立、北面而朝,像犹亦犹,像喜亦喜”这个“镜子”的谜语要复杂得多。

头像
0操作18 #
头像
18 #
0
05-09-14 11:22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发重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9-14 11:32:31编辑过]

头像
0操作19 #
头像
19 #
0
05-09-14 11:24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第二首怀古诗



《交趾怀古》



铜铸金镛振纪纲,声传海外播戎羌。



马援自是功劳大,铁笛无烦说子房。



此首怀古诗是借汉马援南征西讨的故事写成的谜语。



此诗的谜底周春、徐仪凤、护花主人、陈毓罴均拟为喇叭。惟有太平闲人拟猜为洋琴



护花主人曰《交趾怀古》似是马上招军。俗名喇叭。仅此而已。陈毓罴借明戚继光《新书·号令篇》注释为军中吹器,所以传号令者也。



陈毓罴解释为:作为灯谜来看,头两句是说喇叭用铜铸成,其声高亢,音量宏大,吹奏起来,可起传达号令,整顿队伍,统一行动和鼓舞士气的作用。”“三四句因喇叭在旧时俗名马上招军,骑兵集合队伍向敌人发动攻势,每以之为前奏,作者赞扬此物建功甚大,比张子房所用铁笛还要好。



在此我们不去计较陈毓罴的曹雪芹拿军中吹奏乐器喇叭来别作灯谜,并且对它加以赞美,这是很有意义的。这说明他很有眼光,深知音乐的战斗作用这一评论是否有据,是否正确?但喇叭这一谜底能够成立吗?



是的,太平闲人的洋琴固然不确,周春、徐仪凤、护花主人、陈毓罴四个人的看法尽管罕见一致,但也不确。其所以都在洋琴喇叭上绕圈子,可能不外乎铜铸金镛”“如鞞鼓,又根据张子房的铁笛的有,既然此谜底是有之物,当然断言此谜底非乐器莫属了。



在这里,请我们必须注意一个根本的问题:请不要忘记振纪纲一语,此首怀古诗的谜底的俗物必须有振纪纲的作用。洋琴不过一乐器而已。喇叭虽然传达号令整顿队伍,统一行动和鼓舞士气,但它无论如何都无法振纪纲,它远远不够资格。



能够稳定国家,规范朝纲,甚至连君臣也不得不循规蹈矩振纪纲的东西是法纪政令和礼乐一类东西,岂是喇叭能胜任的,千壤之别了!



振纪纲一语框定了这一谜语底俗物的基本范围,即是什么样的俗物能起到振纪纲的作用,方可作谜底,如其不然,这个谜底就不能成立。



铜铸金镛一语,铜铸被陈毓罴解释为马援制成的铜鼓金镛被破释为铜制大钟。在此处,陈毓罴显然把铜铸一词当名词用了。但一般人的破释却把铜铸当修饰词用。比如说蔡义江在他编写的《诗词曲赋评注》里,认为“‘铜铸句:金镛、铜铸成的大鼓。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收兵器铸金钟和铜人(见蔡文251页)。但不管怎么破释,皆认为其在原典故里,能振纪纲的则是铜铸金镛了。



按照陈毓罴查对的有关金镛的记载:《诗经·商颂》有《猗那》篇,赞美成汤的功业,其中说道:庸鼓有(四+辛+文) ,万舞有奕)。郑玄笺云此乐之美,其声钟鼓则(四+辛+文)(四+辛+文)然有次序,其干舞又闲习。孔颖达疏云大钟之镛与所植之鼓,有(四+辛+文)然而盛;执其干戈为万舞者,有奕然而闲习,言其用乐之得宜也。’”还有蔡义江在十首怀古诗《附录》里说的南齐则置金钟于景阳宫,令宫人闻声起来梳洗。从陈毓罴和蔡义江查对的这些材料来看,金镛亦不过是礼乐之属和规范朝官一类,它是属振纪纲的东西。这些都说明铜铸金镛根本不能用喇叭作军号来作说明。



至于声传海外播戎羌,我认为单纯当作军号声音来破释就太狭窄了。这里的声望声威,并非声音。所以在解释谜底时,第二句中不能当喇叭的声音来解释,只能用振纪纲的礼乐之属的声望”“声威来说明。



此怀古诗:铜铸金镛程乙本中改为铜柱金城。从诗句本身来讲,当然更切题一点。即切合马援的交趾一事。也符合马援生平的金城典故。历史记载东汉光武时,交趾人民反抗地方官吏暴政而举行起义。建武十八年,马援率兵镇压,事成后,马援在交趾立了两个铜柱作为标志以记汉朝边界。又汉武帝时,羌兵反,入金城(治甘肃西南、青海东部)。但从与史典和谜底有关的程度来看,我认为改此诗者恐非高鹗之流,当出于张宜泉之手(未见梦稿本不敢断定)。



不论铜铸金镛也好,还是铜柱金城也好。此处振纪纲铜铸金镛一语的俗物当指一种辉煌灿烂的建筑物——“孔庙,又称文庙



在古代,振纪纲的是当推礼乐之属的金镛;自汉武帝以后,振纪纲当要算儒教的规范。它一直延续了几千年。



第二句声传海外播戎羌,乃是指以儒教为主的封建文化对四邻、特别是指诗中所提到戎羌的影响了。也就是影响着边境四邻部族或国家由部落奴隶制向封建社会的过渡。第三句马援自是功劳大和第四句铁笛无烦说子房这两句对谜底来说,它是一时间概念,它是说作为封建社会统治的特殊工具儒教的立教和传播,在时间上,它是在张良之后,马援之前。



西汉政治有三个变化时期;与政治相适应的学术,也有三个时期。前期为了符合与民休息的无为政策,汉统治者奉行了黄老的刑名之学。到了中期,汉武帝则实行了多欲政治,为了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了以儒为主,以刑为辅的《春秋公羊》学。到了西汉后期,也即马援时期,则奉行纯儒学,就是依据孔子所传在周天子统治下承认封建割据合法的原始儒学思想,其中心提倡宽柔温厚的《诗》学最为盛行。结果导致了西汉末期中央集权的削弱,四方割据。



西汉初到东汉初的这些儒教地位变化便是此怀古诗中马援自是功劳大,铁笛无烦说子房时间概念上的应用。


对于这首怀古诗谜底的解释,我也感到很吃力。但我认为“文庙”作为谜底要比“喇叭”作为谜底要扎实得多。尽管粗粗一看,“喇叭”一释要比“文庙”可信,也容易被人们接受,但“喇叭”却经不起第一句“振纪纲”三字的推敲。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9-14 11:27:55编辑过]

头像
0操作20 #
头像
20 #
0
05-09-14 11:35操作
只看楼主AA分享

第四首怀古诗


《淮阴怀古》


壮士须防恶犬欺,三齐位定盖棺时。


寄言世俗休轻鄙,一饭之恩死也知。


此首怀古诗是曹雪芹借韩信生平的故事写成的谜语。


此首怀古诗的谜底,徐仪凤拟马桶。太平闲人拟打狗棒。陈毓罴亦拟猜为打狗棒


太平闲人释曰此是打狗棒,诸恶业,死有余恐。北俗,人死则以饭一碗,插三秫桿,煨面为槌供之,槌名打狗棒,供亡者过恶狗村用之。陈毓罴亦录用明代沈榜《宛署杂记》中的北京风土人情《土俗·丧礼》条记载的灵前供饭一盂,集秫桔七枝,面裹其头,插盂上,曰打狗棒’”,之后得出此谜底为打狗棒。陈毓罴与太平闲人解释不同的是,一个是三秫,一个是七枝罢了。


对于徐仪凤的马桶一解,我本无法理解,幸陈毓罴作了代理说明,我才知马桶之解是谓首句指拉屎须防狗,次句之盖棺是指盖马桶,末句是说马桶之屎为饭所化成。 我觉得徐仪凤的马桶,不仅不是如陈毓罴所说的因不明清代北京的民间习俗,又不知道北方向来是很少使用马桶的,而是徐仪凤的这种猜法本身就太离奇了。


对于陈毓罴和太平闲人的解释打狗棒,仅就一般猜谜来说,我也说不出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但我认为此谜底还可解释为另一种俗物”——“陵墓。要说更具体、更确切一点,是武陵。当然这绝不是地名的武陵,实乃武士之陵


前两句是说再英武的壮士三齐位定”“盖棺的时候,也得防止其尸体被狼吃狗噬。这句里的恶犬在谜底中指狗又兼指狼的意思,并非特指阴间恶狗村。因为人在死后必须掩埋,这不仅是一种汉族殡葬仪式,也同样是为了防止其尸体被狼与狗吞噬。第二句中的三齐位定三齐,在谜语中,指韩信的三齐王(按理说韩信死时是淮阴侯,并非什么三齐王);在谜底中三齐当指人的福禄寿三样事到了头。曹雪芹在第二句中用三齐一语是偏重于谜底。因为对于谜语来说,用词略微出入一点,尚不大,因为谁也明白此典故;对于谜底来说,则每一句话或每一个字都必须有特定的内容,不然人们猜谜将无可适从。


第三句是说人们谁也讨厌陵墓这个俗物,谁也不愿钻进陵墓里去,但是谁也不要轻鄙这个东西。不然,将会被狼狗吞噬,就是一代壮士恐亦无可奈何。第四句中的一饭之恩当然是诙谐语了,这语来源于俗语人吃地一世,地吃人一口,所谓一饭之恩就是指埋人了。至于死也知当然是指谁也知道自己的这么一天,虽死也知的了。


尽管太平闲人与陈毓罴的“打狗棒”解释并没有多大挑剔,但我认为此谜底作为“陵墓”,确切一点说是“武陵”,要比“打狗棒”要更合适一点,更恰当一点。其原因就是除我以上对此谜底的分析外,还有就是依据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第十首谜底的独特骇异内涵:此首谜底可与第二首谜底“文庙”相对称。至于对称的原因在讨论完第三首谜底之后再说。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9-14 11:36:18编辑过]

发帖回复
查看:6642|回复:22
Advertisement
打开收藏板块打开个人中心
边缘侧滑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