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虐待的妇女很难摆脱的,故事中的女主已经死了,请大家不要用这么难听的话来指责她。
即使在美国,法律健全,各种救助组织很容易找到的情况下,很多受害者也是挣扎了很多年才走出来。心理课都把这个题目当成重点来讲,要求医务工作者在工作中能够辨别家暴受害者,鼓励她们报警,或者至少提供救助组织的联系方式给她们。曾经参加过一个活动,参与者绝大部分是家暴受害者,有一个自己就是女警,被虐待好多年,经历了很长时间才终于摆脱纠缠,现在这位女警是一个家暴救助组织的主要成员。
施暴者往往先隔离受害者的社会关系,控制欲强是这个阶段的特点,比如不让跟朋友来往,不让出去参加聚会,往往是以“太爱了”的名义。这时候施暴还没有开始,很容易被忽略。受害者被孤立之后,施暴者会从语言暴力开始,极度贬低受害者,长期洗脑让受害者觉得自己没什么价值,被施暴都是自己的错。
接下来就是一个契机,施暴开始,有第一次就有后面的无数次。受害者因为社会关系被隔离成习惯,一般也很难向外界求助。家暴有一个典型的怪圈,就是在施暴之后,受害者想要离开,施暴者会道歉求饶,用尽各种糖衣炮弹请受害者回头,这个时候往往温馨甜蜜,成为受害者深陷这种关系不能自拔的原因,因为觉得“他不打我的时候对我挺好的”。然后慢慢积累的摩擦达到另一个施暴临界点,然后道歉求饶,慢慢这种循环时间越来越短,最终就是受害者的死亡,家暴不干预的话,最终的结果就是死亡。
中国的社会环境让这种情况更加恶化,即使受害者鼓足勇气报警或者向外界求助,往往被以“家事”原因拒绝。现在终于有法律支持,至少报警之后警察会干预,还可以申请限制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