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狗尾续貂一下,通俗的解释一下我的理解。
“开悟”的一种,只是一种,我觉得是这位mm说的无我的境界。因为无我,所以在在看世间万事万物的时候会觉得很祥和,不太容易产生恶念。为什么这么说呢?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如果有人展示财富或者美貌,很多人虽然表面称赞,但是内心会嫉妒,这种嫉妒的恶感就是来自于“有我”,因为有了把自己与他人的比较,所以会产生恶念。
甚至于,看到有人在做恶。因为无我,所以不会把焦点集中于对自己的伤害,而去选择愤怒去报复。而是会更客观地从其他角度想,为什么会这样,如何可以让世间更美好所以不会产生这种恶,所以悲悯世人,所以多选择宽恕。
所以开悟的人,应该是可以平静的赞赏地欣赏世间美好,平静地慈悲地关怀世间的苦痛与罪恶。
“厌世”则相对负面的一种情绪吧。厌世可以有很多成因。譬如被世人算计抛弃,被生活毒打。厌世应该是开悟前的一个阶段或者说是考验之一。厌世不是出世。
其实佛教和道教有很多很多的出世哲学是非常相通的。譬如无我这一点。道德经里我很喜欢的一句话: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这里的无身就是无我。一般情况下,我更喜欢读道德经的道理,因为更无神论一些。受了太多科学教育,难以接受神的存在。
而且一定程度上,可能是看了太多这种要求自控要求无我的道理,自己内心深处有个声音隐隐在喊:Let it be,stop control, 是我便是我。就好像鲁智深那首偈子,他被钱塘潮惊醒,拿起禅杖要去杀敌,发现原来是潮水,然后便悟了“今日方知我是我”。何尝不是他和自己的和解,做过和尚做过山大王,经历过种种磨难挫折,发现自己还是一个忠心报国为民随时要上阵杀敌的武将,所以无憾而逝。
所以我现在对破除自我执念的理解是,不要对所有事情都有执念,要有重点有正确的执着。随时要跳出“我”的位置,看清楚这个事情的真相,是否要执着,如果必须,那就随心随意地去执着。而且执着过程,而不需执着结果。因为一件事情是否成功,不是“我”一个人的问题。
再用上面的例子来说明,看到别人的财富和美貌会嫉妒,是因为执着于自己是否拥有美貌或者财富。这个执着有没有必要呢?可以见仁见智,我个人觉得没有必要,但是有人喜欢,也可以接受。那么来看看执着的过程,如果欣赏赞美激励自己努力,那么其实这个执着也是可以的。但是如果是去伤害去幸灾乐祸恨人有笑人无,这就是过程错误。然后说结果,如果追求到最后失败了,耿耿于怀,这就是执着于结果。如果理解成事在天,多看到这个过程中其他的收获,就不会患得患失。
换句话说,看山是山,有我有执念的看:看山不是山,厌世/(或其他)的看;看山又是山,开悟的看。大道至简,但是能达到简,并不容易。悟道容易,能执着地践行道也很难。
happyTruth 发表于 2023-08-23 09:05
前面一段对无我的理解很认同。人仿佛天生就有自私的天性,虽然知道这样不对,却很难跳出来。其实真正能达到不妒忌而完全为别人好的境界 对生命自身来说真的是无比愉悦的。而人迷在人世中,浸泡在大染缸里确实很难完全跳出来做到。
对于神佛的存在,我倒是觉得深信不疑的。看看这个大千世界的复杂却又有序,很难相信这是自然而成的。必定有更高等的生命创造安排了这些,人的眼睛看到的东西及其之有限,微观的,宏观的,都只能看到一点点,而且还是很局部的。既然人类无法证明神的存在也无法否定神的存在,我宁可相信神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