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便品第二
有辩才有神通方便度人
六度波罗蜜成就
在家身出家心行为美
维摩居士成就的功德
居士病了
如何看待自己的身体
如何成就佛身
尔时,毗耶离大城中有长者,名维摩诘。已曾供养无量诸佛,深殖善本;得无生忍,辩才无碍;游戏神通,逮诸总持;获无所畏,降魔劳怨;入深法门,善于智度;
通达方便,大愿成就;明了众生之所趣,又能分别诸根利钝;久于佛道,心已纯淑,决定大乘;诸有所作,能善思量,住佛威仪,心大如海,诸佛咨嗟,弟子、释、
梵、世主所敬。欲度人故,以善方便居毗耶离。资财无量,摄诸贫民;奉戒清净,摄诸毁禁;以忍调行,摄诸恚怒;以大精进,摄诸懈怠;一心禅寂,摄诸乱意;以
决定慧,摄诸无智。虽为白衣,奉持沙门清净律行;虽处居家,不着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现有眷属,常乐远离;虽服宝饰,而以相好严身;虽复饮食,而以
禅悦为味;若至博弈戏处,辄以度人;受诸异道,不毁正信。虽明世典,常乐佛法;一切见敬,为供养中最;执持正法,摄诸长幼;一切治生谐偶,虽获俗利,不以
喜悦;游诸四衢,饶益众生;入治正法,救护一切:入讲论处,导以大乘;入诸学堂,诱开童蒙:入诸淫舍,示欲之过:入诸酒肆,能立其志。若在长者,长者中
尊,为说胜法。若在居士,居士中尊,断其贪着。若在剎利,剎利中尊,教以忍辱。若在婆罗门,婆罗门中尊,除其我慢。若在大臣,大臣中尊,教以正法。若在王
子,王子中尊,示以忠孝。若在内官,内官中尊,化正宫女。若在庶民,庶民中尊,令兴福力。若在梵天,梵天中尊,诲以胜慧。若在帝释,帝释中尊,示现无常。
若在护世,护世中尊,护诸众生。长者维摩诘,以如是等无量方便,饶益众生。其以方便,现身有疾。以是疾故,国王大臣,长者居士,婆罗门等,及诸王子,并余
官属,无数千人,皆往问疾。其往者,维摩诘因以身疾,广为说法。
诸仁者!是身无常,无强无力无坚,速朽之法,不可信也。为苦为恼,众病所集。诸仁者!如此身,明智者所不怙。是身如聚沫,不可撮摩。是身如泡,不得久立。
是身如焰,从渴爱生。是身如芭蕉,中无有坚。是身如幻,从颠倒起。是身如梦,为虚妄见。是身如影,从业缘现。是身如响,属诸因缘。是身如浮云,须臾变灭。
是身如电,念念不住。是身无主,为如地。是身无我,为如火。是身无寿,为如风。是身无人,为如水。是身不实,四大为家。是身为空,离我我所。是身无知,如
草木瓦砾。是身无作,风力所转。是身不净,秽恶充满。是身为虚伪,虽假以澡浴衣食,必归磨灭。是身为灾,百一病恼。是身如丘井,为老所逼。是身无定,为要
当死。是身如毒蛇,如怨贼,如空聚,阴界诸入所共合成。诸仁者!此可患厌,当乐佛身。所以者何?佛身者,即法身也。从无量功德智慧生。从戒、定、慧、解
脱、解脱知见生。从慈、悲、喜、舍生。从布施、持戒、忍辱、柔和、勤行精进、禅定、解脱、三昧、多闻、智慧,诸波罗蜜生。从方便生。从六通生。从三明生。
从三十七道品生。从止观生。从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生。从断一切不善法,集一切善法生。从真实生。从不放逸生。从如是无量清净法,生如来身。诸仁
者!欲得佛身,断一切众生病者,当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如是,长者维摩诘,为诸问病者如应说法,令无数千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方便」这两个字不要随便看过去了,你们学佛的同学答一下:方便波罗蜜是十波罗蜜中的第几波罗蜜?是第七波罗蜜!这就是打你们一香板,连这个佛学基础知识
都没有。所以方便是修菩萨道的一个法门,是但登彼岸的一个法门,不是要你让让路的方便。方便是一个大法门,十波罗蜜中的一条大路。现在《维摩诘经》告诉你
方便波罗蜜,你看这一品中包含着什么,你就了解方便波罗蜜,这就是话头了。普通看经以为文字都懂了,其实一点都不懂。
前面是由释迦牟尼佛演出的序幕,这一场戏的真正主角是在家佛维摩居士。佛是教主,必须现出家身。在家的也可以成佛,这就是佛法的方便法门。这一品是《维摩诘经》全经的关键所在。现在方便品正式推出,维摩居士出场了。
有辩才 有神通 方便度人
「尔时,毗耶离大城中有长者,名维摩诘。已曾供养无量诸佛」,这里赞叹形容维摩居士的每一句话都要注意,都是我们学佛的方法,都是方便波罗蜜。维摩居士,「已曾供养无量诸佛」,在过去生乃至当时,已曾经供养不晓得多少佛。
「深殖善本」,这里用的是繁殖的殖,而不是种植的植,是说维摩居士多生多世做善事,深深的繁殖,不是只做一件,否则就该用木字边的植了。
「得无生忍」,悟了无生法忍,是八地以上的菩萨。
「辩才无碍」,不是说人很会讲话会强辩,而是什么问题都解答得了。为什么他能辩才无碍呢?因为多生多世修得口业清净。其实他的口业修法正如禅宗祖师讲的:
「言满天下无口过」。即使骂人也是功德,不是过错,因为出发点是慈悲喜舍。同样的话,他说的人家会信;同样的话,他说的就有份量:同样的事,他说了就可以
定案。如果这一生没有辩才无碍,要深自反省,是生生世世没有口业清净,老是批评人家,刺激别人,不讲好话,怎么会有好果报?更不要说辩才无碍了,以世间法
来说,要找有演讲天才的学生都没有。现在的歌星或是播音员,他的声音悦耳都是前生的善因得的善果。有人相貌虽不是很好,但是声音好就盖过了一切外相的不
足。
「游戏神通」,神通已经很难了,他能游戏神通。什么是游戏神通
呢?六神通的前五通(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他心通、宿命通)是共法,魔道外道都有的。第六通的漏尽通是佛法的不共法,是魔道外道所没有的。游戏神通,
是具足所有的大小乘魔道外道神通,可以游戏自在。游戏神通第二个意义是,这位大菩萨活在这个世界是来玩玩的,随时可以走。
「逮诸总持」,佛经讲咒语也叫总持,因为咒语包含了一切意义。总持的真正意义是一切的总纲,总是涵盖一切的意思,维摩居士已经成就了一切总持。
「获无所畏,降魔劳怨」,比丘有怖魔之意,破掉烦恼、生死等魔,证得无所畏的阿罗汉果。有些比丘说法不能圆融,而大阿罗汉、大菩萨,因为生死烦恼之魔已经
破除了,说一切佛法得无所畏,大小乘佛法、所谓经律论三藏十二部、世法出世法、外道法、魔法,无所不通。所以在魔道外道中说法无所畏,能够降伏世间的尘劳
烦恼魔。你觉得作人作得很累,因为没有到达菩萨境界,不能降伏尘劳。自觉对人万分慈悲,却换来以怨报德,而生恼怒。菩萨若不能降魔劳怨,就不能停留在这个
世界上游戏。到这里有个问题你们参一下,维摩居士能够降魔劳怨,为什么不能降伏病魔?
「入深法门,善于智度」,大乘佛法的不共法注重的是智慧的成就,就是智度,不是普通人所追求的神通或者是禅定。世人以为佛法的究竟是共法的神通,那是绝对
错误的。要得到智慧的成就,就要懂得入深法门,不是浅薄地懂了几个佛学名词,看懂了一些经典的文字,就可以了,而是要拿身心来求证,深入又深入。入深法门
与善于智度是互为因果的。
「通达方便,大愿成就」,我们学佛都晓得先要让大愿,惯用的第一个大愿是慈悲,可是不但普通人很少有慈悲的,就是学佛的人也很少有真慈悲的,都只是有限度
的,以自我为主的一点轻微的同情心而已,而且时间也是很短暂的。真正能有大慈大悲心的愿和行的人,他不成就也已到了成就的边缘。我们观察不只是佛教界,任
何宗教或学术界,有了地位或学问的人,他的行为跟他的思想往往差得很远,乃至成为一个令人讨厌的人。这原因就在于不能通达方便,没有方法,不学无术。
话说回来,我们年纪大了,看的各种人多了,就了解这很不容易。宋朝有位大臣寇准,权倾一时,官拜宰相,有次问一位好朋友对自己的评价,朋友劝寇准回去读
《汉书》的霍光传,他回去翻《汉书》,原来史书对霍光的评语是不学无术,寇准才知道被朋友骂了。不学无术的术,就是方便。我们年轻时常爱批评别人是不学无
术,现在年纪大了,觉得不学无术的人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不学而有术的人,这是我几十年的经验。有人自己没有能力,做事没有条理,一朝当权或做一件事
情,耽误别人更大,你说不可怕吗?佛家有句话说:「慈悲生祸害,方便出下流」,一味的讲求慈悲和方便,如果没有智慧,就反而出问题。通达方便,大愿成就是
非常难的。这两句话也是互为因果的。
「明了众生心之所趣」,除了已经成佛得他心通的人外,一般人不能明白众生心里的思想和方向。但是就算你能明白,也不能度了每一个,有些众生心中业力的关
系,绝不是这一生能成就的。这一生能让他种一些善根已经很了不起了,要想即生成就,谈何容易。所以要度人,首先要能明了众生心之所趣。
「又能分别诸根利钝」,有利根器的人是多生累积修持功德来的,这种人反应敏捷,看到烟就晓得有火,就是禅宗祖师讲的:「良马见鞭影而驰」。众生根器利钝的
差别与心理的趣向一样,利根的人心理趣向非常坚决,反应灵敏。孔子再三赞叹他的学生颜回,《论语》记载,有一次孔子问另一个高足子贡,要他自己同颜回比
较,子贡回答说无法比,颜回闻一而知十,自己闻一而知二,孔子听了就说,不只你不如他,连我也不如他啊!从这里可以看见,众生根器的利钝可以差得很远。历
史上的张良,所以辅助刘邦而不去帮项羽,就是因为他看出来刘邦是利根,脚在桌子下一碰他,刘邦马上就会意了。今天讲教育,真的教育家必须看出来学生能领受
的程度,甚至于他的性向所趣。现在西方教育很注重小孩子的性向,其实中国三千年前已经知道了。
「久于佛道,心已纯淑」,这里说维摩居士实际上早已悟道成佛,久远以来对于佛的菩提大道早已经纯熟了,因此「决定大乘」,决定走大乘道路线。我常跟与我平
辈的和尚说笑,不要和居士争,他们听了都笑,心里明白,你看,每天拜的诸位菩萨都是居士身,观音、文殊、普贤、弥勒都是。弥勒的本像不是大肚子的,那是中
国塑的布袋和尚像,是弥勒的化身。只有地藏王菩萨一位是出家菩萨。大乘道是不限于出家在家的。大乘的菩萨道简单的说有八个字,永远都做不到的:「难忍能
忍,难行能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能做到了就是决定大乘,决不退转的。
现在演绎什么是大乘道的基本道理,就是「诸有所作,能善思量,住佛威仪,心大如海,诸佛咨嗟,弟子、释、梵、世主所敬。欲度人故,以善方便居毘耶离。」大
乘道做所有事情要再三思量,这是大乘与小乘不一样的地方,小乘人动辄想无念,求空,不求思量,万事怕啰嗦,山里头打坐最好,不敢用思想;大智度的成就是能
善分别一切法,于第一义而不动,一切用心而菩提正道没有动过妄念,这是智慧成就的境界。所以是大乘道的人能善思量,不是情感的冲动,喜怒哀乐都自智慧发
出。但是他的内心是「住佛威仪,心大如海」,就是佛境界,就是现生的佛,他的心量之大,包容万象。而且十方诸佛都向他求教,他的学生,欲界天的天主帝释
天,色界初禅天的天主大梵天,人世间的帝王领袖,以及三界天人都尊敬他。因为要度人,以变化神通的方便,现普通人一样的身像,不是从石头里跳出来或者是莲
花里生出来,为的是与众生亲近,否则众生不会修道了,以为成佛的人必须是天生的。所以维摩居士以善方便居住在毘耶离。
(此时南师忽对某同学说:某某人,你在干什么?不要装模作样,放松!休息!很轻松地学佛作人就好了。听到没有?对了,笑了就好了,一个人每天笑几次多好!不信试试看,躺下来休息,躺下来听,不要打坐了,知道吗?去后面躺下来。)
六度波罗蜜成就
「资财无量,摄诸贫民」维摩居士资财无量,财富多得不得了,没有限度,像是有个中国的聚宝盆似的。明朝初年首富沈万三,据说就有个聚宝盆,朱元璋建都南
京,沈万三财富的力量很大,出钱修了三分之一的城。后来朱元璋要杀他,他被佛教人士称为马如来的马皇后所救,财产没收,流放边疆。朱元璋的脾气真坏,我现
在发现很多学佛的人脾气坏,包括我在内。马皇后死后朱元璋变本加厉,不知杀了多少人!讲到维摩居士「资财无量,摄诸贫民」,一切的穷人都救济,这是他布施
的功德。
「奉戒清净,摄诸毁禁」,维摩居士虽然是在家人,但是他奉守一切在家出家戒律,不会犯戒。
「以忍调行,摄诸恚怒」,以最高的忍辱修养,调伏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忍辱而没有嗔恨心,轻微的怒是恚,再重的就是发怒、真正重的就是嗔,也就是恨心了。有嗔恨心的人可能会堕入畜生道,因为他所有的神经肌肉都带一种恨意,很严重的。
「以大精进,摄诸懈怠」,我们学佛的榜样就是如此,昼夜都在大精进,随时都在努力,对自己不松懈,.没有懒惰怠慢。
「一心禅寂,摄诸乱意」,他的心永远在禅定的境界中,寂灭清净,在任何的情况下都不乱。
「以决定慧,摄诸无智」,这是般若智慧的成就,他智慧力之高,对无量法门有决定性的判断力,无智的人到了他这里都变得有智慧了。
上面这一路经文讲的就是六波罗蜜门,原文说:「资财无量,摄诸贫民」,就
是布施的意思。因为经典讲究文学的境界,两句一对排下来,很美。所以看《维摩诘经》,文字好像都懂了,观念都没搞清楚,中文程度不好,佛经禅学都看不懂。
如果加一句,成为「资财无量,摄诸贫民,是布施也」,就清楚明白了。
大乘道为什么讲六波罗蜜?是为了这六个大方向的成就。因为布施,可以摄诸
穷苦的人,免除他们穷困的痛苦,这就是度人。因为维摩居士资财无量,可以救助世上的穷苦人;因为他持戒的成就,影响了旁人不犯罪;因为他能忍辱,不会发脾
气生嗔恨心;因为他修精进,就不懈怠不马虎;因为修禅定,心没有散乱;因为修般若成就,对天上天下一切事无所不知。学佛学六度,为的就是这个,不是空口说
白话。下面是我们在家居士要学的榜样。
在家身出家心行为美
「虽为白衣,奉持沙门清净律行」,白衣是代表平民的意思,是相对于做官或出家的人
而言,中国的出家人穿缁衣,是染了不漂亮颜色的布。我有时写信给出家人,具名的地方就写白衣,就代表我是在家俗人,因为我也不好自称是他的弟子。维摩居士
虽然是在家人,但能够奉守出家人的一切戒律的行为,心是出家的。
「虽处居家,不着三界」,虽然表现是在家人,心已经跳出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一切不执着。
「示有妻子,常修梵行」,虽然与在家人一样,有太太和孩子,可是一直修的是清净行。
「现有眷属,常乐远离」,本身有许多眷属围绕,像是父母、妻子、朋友、学
生等等都算,可是他的修行境界是不会留恋这些的,已经超越了。好像我跟老朋友说,儿女大了,就不要再牵挂了,互不相欠,也不要指望儿女回报,否则你下辈子
可能变成儿女的儿女来还债。也有朋友为儿女不肖而愁,我便劝他们看开些,社会上年轻人一定有好有坏,不可能个个都好,也不要要求自己的子女一定全都是好
的,总要分担一些吧!自己家里样样都要好的,不是菩萨道。别人的苦难我们挑一些,这也是回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