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出国和回国
前不久有人说,科大在中国,科大在安徽,却从不为国家与
所在省谋利益,培养的学生都一溜烟地往美国跑。大为不愤。
其实我们为什么不能看得长远一点,对学校宽容一点,对出
国的同学宽容一点呢?
我没有出国,但是在我的周围,有着一批积极准备出国的同
学,在我看来,这些同学在爱国心上未必比其他同学,科大的与
非科大的,同学差。在为人处世上,在敬业精神上,更是非常出色,
当然我说的是大多数。我想,他们之所以不愿留在国内,原因完
全可以理解。他们中的有些非常有事业心的人,觉得无论在科研
条件还是人际关系上,国外比国内对科研人员要宽松得多。而一
些不是特别优异,不是特别有事业心的人,也想在一个较为富裕
宽松的国度,过中产阶级的生活,如果幸运的话,还能相当富裕。
我觉得完全是人之常情。在国内浑浑噩噩不求上进甚至为国家的
发展设置障碍的人,比起他们有什么值得骄傲的。人和国家之间,
小团体和大团体之间,义务不是单方面的,往往是大团体伤害了
小团体,伤害了个人,引起个人的不满。作为一个崇高的人,像
袁崇焕,被国家帝王给剐了,也不会怀疑自己的初衷,而对寻常
的有种种弱点的寻常人来说,国家给了他伤害与失望,他虽然不
会不再爱国,心中总会有淡漠渐渐发生。而我们在科大,经常会
看到一些让我们不高兴的事由某些同学做出来,而他们总是操一
种方言,容易以偏概全的同学就会对这个地域的人产生成见,这
虽然不对,也可以理解。于是乎大家很多人对这个省份并没有什
么感情。
中国历来是统治者卖国有功,像蒋介石送了外蒙古自己还说
得冠冕堂皇的;而小百姓爱国却有罪。我们认为上面对科教兴国
就是不够重视,是工作的一大错误(不是失误)。在此等情况下,
说科大同学种种不好,说科大种种不好,我觉得他们也是心虚的。
1949年以后,国弱民穷,但大批知识分子回国,为什么?我想,
国家要是真的重视科教了,不说多的,把每年吃喝掉的钱省出来,
就好得多。我想,要是科研人员在国内心情舒畅,工作有劲,心
无旁骛,就算生活上不如国外,我们出去的同学大半是会回来的。
可是国内的科技人员,像科大的教师们,住房生活诸方面与贪官
污吏们相比,判若云泥,你让他们心理怎么平衡?你怎么把人留
住?
开明的政府永远不怕把人往外送。我们国家的近代化现代化
进程中,从留日生,庚款生,留法生,留德生,到49年后的留苏
生,为国家作出多少贡献。没有留美的胡适,钱学森,留法的周
恩来,邓小平,留日的鲁迅,留德的季羡林,留苏的宋健,中国
的政治史,学术史会怎样?
我珍视科大的“出国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