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中国足球二次革命瞄准国企和足球寡头
编者按:毫不夸张地说,薛涌是一名学者型的足球问题观察家。

  惟其如此,较之那些所谓的专业人士或圈内人士,他才会显得无所顾忌甚至“口无遮拦”。在刊登薛先生这篇文章之前,我们其实已有预料,这很可能会成为一个“靶子”。

确切地说,他文中提及的一些设想,我们并不完全认同,比如说让球员年薪2万,比如说化顶级联赛为百甲俱乐部,再比如说除大寡头而推几百万的小俱乐部等等,也许有些理想化。但是,薛先生最难能可贵之处在于,他相当敏锐地看到了中国足球“第二次革命”的来临。如果说,过去的十年甲A,是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的“政策性产物”,那么,在中国经济整体转向理性化和市场化的今天,足球一定会成为大环境下应运而生的“自然性产物”。从与市场的接轨来看,即将上马的“中超”并没有承担起“二次革命”的使命。

  措施只是细节,方向才是关键,这是薛文最大的意义所在。正如薛涌自己所说,他希望此文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让更多的有识之人在我们这块阵地上推出更有见地的“改革方案”。

  中国足球,正处于“第二次革命”的关口上。

  革命原因:“第一次革命”失败

  中国足球的“第一次革命”,是上世纪90年代初的职业化。当时的大环境是中国经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

  不过,那年月大家虽然知道要往市场经济的道路上走,但对于市场经济谁也没有经验,改革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再加上政企不分,私营企业依然受到种种歧视,难免出现转型中的阵痛和腐败。官倒、公款吃喝、行贿受贿也猖獗一时。足球跟着这一大潮进了市场,但政府、国企、足球三家绞在一起,职责不清。足球成了地方政府的政绩工程、国企烧钱的财政漏洞,足球不靠自己的水平来经营,也难怪烧了十年钱,水平不但没有提高,俱乐部反都成了“不良资产”——这也证明了第一次革命是失败的。

  “第一次革命”的失败,为“第二次革命”提供了理由。今年由《足球》报关于“中国足球成为不良资产”的警世之论开始,到最近人大代表炮轰“公款足球”,提案要求国有企业从足坛退出,预示着新一轮改革大潮的开始。

  这次改革的大背景是,中国市场经济经过十多年的探索,特别是在加入WTO后要与国际的市场经济规则接轨的压力下,正在逐渐规范化。私营企业也变得名正言顺,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力。于是,清理银行坏账、关停“不良产业”、建立有足够透明度的金融体系,成了改革的首务。面对这样的大环境,足协再死抱着过去的旧教条,一方面要搞职业足球,一方面又不承认足球是产业,不健全财会制度,不尊重市场规律,一味靠炒作、拉赞助过日子,怕是再难以生存。真正的对应之策,是足协主动变革,改变被别人推着走的被动局面,对中国足球动一次大手术。

  革命对象:国企和足球寡头

  一、少数寡头和国企一手遮天

  这个大手术将以什么开刀?首选目标就是国企的资金和几个足球寡头。

  职业化之初,足协大概最愁的是没有钱。于是首先想的是化缘,找政府、找国企要钱。如今钱要来了不少,但这些钱其实妨碍了足球产业的增长,使本来应该涌入足球的更多的钱没有到来。换句话说,中国足球用自己要来的钱堵住了自己的财路。这一点,是不懂市场经济的足协做梦也想不到的。

  为什么这么说?新古典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有一句名言:小的是美好的。大企业,特别是有国家撑腰的大企业,在市场上的表现从长远看总是不如私营的小企业。市场经济总是离不开反托拉斯法,一旦几个寡头能够一手遮天,市场就变得不健康,经济就会有危机。

  你看看中国的民营企业是怎么做大的?主要还是靠“大碗茶”式的小本买卖。那种官商勾结的大买卖,一定要欺负小买卖,到头来总是伤害市场,伤害经济。具体到中国足球而言,国企花钱不计成本,随手就向一个俱乐部扔出几千万甚至上亿,俱乐部有了这笔飞来的横财,能不给运动员涨工资吗?于是,百万年薪的球星到处都是。俱乐部的门票卖得如何也就无所谓了。

  大俱乐部以百万身价招揽队员,小俱乐部自然留不住人,比赛也就踢不过人家,只好关门。小本资金也就无法在足坛立足。试想,如果队员的年薪仅2万元左右,15个正选队员,不过开销30万。一年踢30场球,一场有1万观众,门票10元,一年门票就是300万。两队对半分,一个队150万。这样赚钱的可能性就大多了。而足球在中国还是有土壤的,民营企业家投得起几百万的人有的是。看到这样的前景,大家就会纷纷投资足球。小俱乐部将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足球作为一个产业,在总体上就会比现在成长得大得多。

  而像现在这样烧钱办俱乐部,一个俱乐部没有上千万几乎开不了张,这无疑大大提高了投资足球的门槛,加大了赢利的难度。于是,众多的小资本对足球望而却步,剩下的只是几个寡头。堂堂13亿大国,中超一共就12个队,一亿人摊上一个队。世界最大的足球市场,仅有这么十二个惨淡经营的买卖,这不是自己毁自己的市场吗?

  二、大资本毁了中国足球人才库

  大资本不仅堵住了小资本,而且毁了中国足球的人才库。中国有13亿人,藏龙卧虎。

  但是,中国篮球能出姚明,足球却连比姚明低三个等级的球星也出不来。按说,比起踢足球来,中国人的身体条件在篮球上更有劣势。踢足球身高并不重要,但打篮球身高几乎就是一切。中国人平均身高比欧美人和非洲人低得多,打篮球最不适合。为什么篮球能够从矮子里面拔出个姚明来,在足球上我们并不那么“矮”,至少也得有个罗纳尔多之类的,怎么如今大张旗鼓地折腾10多年,连个中田英寿也出不来呢?

  原因在于,中国人虽然不适合打篮球,但篮球的选材却比足球容易得多。因为篮球一切看身高,你只要找高个子就行。姚明往那里一站,他不用摸篮球,你就知道他是块料。足球则不同,小贝往那里一站,他只要脚不碰球,你就不知道他是几斤几两。所以,中国的篮球不必太普及,也挑得出个姚明来。足球却一定要普及,一定要有大量的足球运动员在踢球,形成庞大的人才库,你才能百万里挑一,发现天才。

  如今几个家财万贯的俱乐部寡头摆在那里,小俱乐部就无法存活。俱乐部少,踢球的人就少,选材的底盘就小,于是十年就一个郝海东。许多本来很有发展潜力的运动员,特别是那些大器晚成型的,见挤不进中超、中甲,索性放弃了在足球上的发展。再加上业余足球几乎已经废弃,全国踢球的就那么几百号人。堂堂13亿大国踢不过人家几百万的小国,也就不足为怪了。许多足球界人士总以为,钱多了会吸引更多的人来吃足球饭,进而提高足球水平,其实结果恰恰相反。高工资高成本使许多潜在的小俱乐部开不了张,把许多潜在球星的发展道路堵死。而现在踢球的那些“球星”,一方面拿着高工资,一方面又没有别人来竞争,他们怎么可能好好踢球呢?

  革命方向:“百甲俱乐部”计划

  好处一:数量多了,观众多了

  欧洲人口不足8亿,但德国、意大利、英格兰、法国、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比利时、瑞典、瑞士等几十个国家,甲级俱乐部有几百个。中国13亿人,足球又是第一运动,为什么不能有一百个甲级俱乐部?

  也正是根据这个人口上的事实,笔者才提出,中国足坛应该仿照欧洲足坛,把全国分成5到10个赛区,每个区10到20个甲级队,总共100个左右的甲级俱乐部。各区各自为战,排出座次,然后仿照欧洲俱乐部杯的形式跨区厮杀,那时叫中超,才“超”得有道理。

  要达到这个目标,首先就得把那些非理性的“热钱”请出足坛,让足球回到靠门票过日子的起点上。队员平均2万年薪,球队赢利有望,小资本就会往足坛流动。小俱乐部也就会快速繁殖。这样,我们清除掉12个有几千万资产的中超寡头,换来100个平均只有几百万的小俱乐部,资产总额还是会有个飞跃。

  俱乐部数量扩张十倍,每个俱乐部覆盖的范围小了,竞争强了,这就需要俱乐部更有地方性、社区性。球员收入有限,平时靠开办足球训练班补充生活,服务地方社会,无意中普及了足球,培养了观众。

  好处二:各显神通,大胆改革

  各区各自为政,可以各自试验新的制度,互相进行制度竞争,看谁的制度更能提高足球的水平、发展足球的市场。不像现在,天天喊改革,但只有一个足协,大家平衡来平衡去,谁也不能得罪,什么大胆的举动也没有。权力下放后,大家各显神通,10个试验失败7个,成功3个就足以拯救中国的足球。

  最重要的是,100个俱乐部,容纳的队员比12个中超多得多。选材面宽。钱少了,队员反而会更有进取心。就拿留洋而论,现在中国的队员几乎非欧洲不去。不是欧洲的水平,去欧洲当然不现实。

  为什么不去日、韩、美国这些水平略高的联赛锻炼?美国的大联赛,水平已经相当高,韩国不止一个队员在那里效力,而且常常是队里的主心骨,比在欧洲坐冷板凳锻炼多了。但是,如今中国队员在国内挣的比美国多几倍,谁有动力出去受洋罪?

  笔者奉劝足协,还是彻底打烂现在这个假职业化的泡沫,下决心从卖“大碗茶”开始,卖出多少挣多少,搞真正的市场经济。这样下来,10年后,中国会有100个不比现在中超水平低的俱乐部。中国足球,在亚洲当老大也将不在话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