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卡夫卡,偶有心得,可惜欧文未考,与同好者探讨
1开头
《变形记》一天清晨,格里高利·萨木沙从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一只巨大的甲虫。
《审判》一定有人诬告约瑟夫·K,因为他没做什么坏事,却在一天清晨被捕。象这样的开头在卡夫卡的小说里屡见不鲜如《美国》,它用极其精练的语句便将整部小说的主题都囊括其中,而剩下的部分只是对这一主题动机的循环变奏,之前我曾一度以为这是一种封闭式叙事结构,因为他曾说过“布拉格象是长着利爪的母亲,你怎么也挣不脱”,也许这便是现实生活与其创作的异质同构,但后来我改变了想法,理由见后。
2反悬念反高潮
可以发现,卡夫卡小说显著特点便是反悬念,如同格里高利发现自己变成甲虫后,并不是为自己担忧,相反而是担忧上班迟到,担忧迟到,这从结构上分析皆是与通常主体性悬念的营造不同,他的焦虑是非原由、非本质的,换句话说,是一种去中心的悬念,这种写作方式不会从一般读者想要知道的情节入手,而是从旁支末节铺张开,使开头营造的戏剧张力变薄变淡,直到怪诞感消失而成为存在常态,因此也不存在高潮。卡夫卡是犹太人,可他却没有宗教信仰,因此在他的小说里没有拯救,没有完满结局,所有的主人公都会成就悲剧,但这种悲剧并不会带来意义,相反只是证明了无意义,或许这也是他生活在奥匈帝国崩溃前与世纪末交叠这样一个特殊的语境中的缘故。
3。本体论
父亲在卡夫卡的童年是代表着专制与阴影,这应该是达成共识的,但大多认为卡是通过
象征将这种对父权的反抗化入小说中,我有另一种理解,卡夫卡将写作作为摆脱烦恼的方式,但最后又放弃了这种徒劳,从他对朋友布洛德的话中可得证,他的烦恼是什么呢?是无法逃离父亲的阴影,他曾经幻想通过建立家庭来逃脱,但失败了,这或许因为他内心存在矛盾。他是个极端缺乏安全感的人,从《地洞》可以看出,而习惯在父亲专制下生存,使他产生一种被监控的安全感,这种安全感与受缚感是并存的,而最后他放弃了现实的逃离,而将写作当成自己的另一种存在方式。他的小说不是为了发表而写,每次都是好友布洛德苦苦哀求才能得到手稿,而其遗愿亦是将手稿全部销毁。他生前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时间精力进行写作,但又经常毫无缘故地销毁作品。他无法因为写作而获得自由,因为他惧怕自由。而他平衡自我的手段便是对以自己名字首字母K为名的主人公进行永无止境的戏弄、折磨、伤害,这种代偿心理使其笔下的人都呈现一种非人的特性,这是对人类存在的一种倒写。卡夫卡在自己的作品中扮演神的角色,在这里他感到安全,这是他可以黏附的封闭空间。从SODERBERG拍摄的《卡夫卡》中,我更坚定了这一想法,小说便是生活,小说与生活是互渗的,而相比于现实的黑白来说,虚构的城堡更充满了斑斓色彩,虽然这里有《在流放地》的极端行刑机器,但最后仍得以全身而退,只因为,他是作者。
三部未完成的长篇以及众多没有结尾的短篇令我猜想,这是否是卡夫卡小说另一未为人们发现的特性,开放性。这种开放性并非先锋派的叙事上的开放,而是对现实世界的开放,结尾的缺口使得文本从平面流入现实,与现实融合为一体,而荒诞也不再成其荒诞。
1开头
《变形记》一天清晨,格里高利·萨木沙从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一只巨大的甲虫。
《审判》一定有人诬告约瑟夫·K,因为他没做什么坏事,却在一天清晨被捕。象这样的开头在卡夫卡的小说里屡见不鲜如《美国》,它用极其精练的语句便将整部小说的主题都囊括其中,而剩下的部分只是对这一主题动机的循环变奏,之前我曾一度以为这是一种封闭式叙事结构,因为他曾说过“布拉格象是长着利爪的母亲,你怎么也挣不脱”,也许这便是现实生活与其创作的异质同构,但后来我改变了想法,理由见后。
2反悬念反高潮
可以发现,卡夫卡小说显著特点便是反悬念,如同格里高利发现自己变成甲虫后,并不是为自己担忧,相反而是担忧上班迟到,担忧迟到,这从结构上分析皆是与通常主体性悬念的营造不同,他的焦虑是非原由、非本质的,换句话说,是一种去中心的悬念,这种写作方式不会从一般读者想要知道的情节入手,而是从旁支末节铺张开,使开头营造的戏剧张力变薄变淡,直到怪诞感消失而成为存在常态,因此也不存在高潮。卡夫卡是犹太人,可他却没有宗教信仰,因此在他的小说里没有拯救,没有完满结局,所有的主人公都会成就悲剧,但这种悲剧并不会带来意义,相反只是证明了无意义,或许这也是他生活在奥匈帝国崩溃前与世纪末交叠这样一个特殊的语境中的缘故。
3。本体论
父亲在卡夫卡的童年是代表着专制与阴影,这应该是达成共识的,但大多认为卡是通过
象征将这种对父权的反抗化入小说中,我有另一种理解,卡夫卡将写作作为摆脱烦恼的方式,但最后又放弃了这种徒劳,从他对朋友布洛德的话中可得证,他的烦恼是什么呢?是无法逃离父亲的阴影,他曾经幻想通过建立家庭来逃脱,但失败了,这或许因为他内心存在矛盾。他是个极端缺乏安全感的人,从《地洞》可以看出,而习惯在父亲专制下生存,使他产生一种被监控的安全感,这种安全感与受缚感是并存的,而最后他放弃了现实的逃离,而将写作当成自己的另一种存在方式。他的小说不是为了发表而写,每次都是好友布洛德苦苦哀求才能得到手稿,而其遗愿亦是将手稿全部销毁。他生前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时间精力进行写作,但又经常毫无缘故地销毁作品。他无法因为写作而获得自由,因为他惧怕自由。而他平衡自我的手段便是对以自己名字首字母K为名的主人公进行永无止境的戏弄、折磨、伤害,这种代偿心理使其笔下的人都呈现一种非人的特性,这是对人类存在的一种倒写。卡夫卡在自己的作品中扮演神的角色,在这里他感到安全,这是他可以黏附的封闭空间。从SODERBERG拍摄的《卡夫卡》中,我更坚定了这一想法,小说便是生活,小说与生活是互渗的,而相比于现实的黑白来说,虚构的城堡更充满了斑斓色彩,虽然这里有《在流放地》的极端行刑机器,但最后仍得以全身而退,只因为,他是作者。
三部未完成的长篇以及众多没有结尾的短篇令我猜想,这是否是卡夫卡小说另一未为人们发现的特性,开放性。这种开放性并非先锋派的叙事上的开放,而是对现实世界的开放,结尾的缺口使得文本从平面流入现实,与现实融合为一体,而荒诞也不再成其荒诞。
[此贴子已经被jazz于2/3/2003 10:22:22 PM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