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虽然污秽不净,但是身体也是载道器。上天堂或下地狱的业因,都是由身体所造,有此身体才能行十善,上天堂;有此身体,才能修四谛法,了断“分段生死”;有此身体,才能行六度波罗蜜、修菩萨道,发大菩提心而断“变异生死”。以上这些都是道,由于有此身体,才能够修行解脱. 所以,要善加利用身体,会利用的人就可得救,不会利用的人就容易堕落。人生无常,我们应该常常存著这份“无常观”。所以佛陀教导我们将时时向外计较的心神,回过头来观察自己的身心。究竟计较这么多,能得到多少的利益呢?所以,我们要专注精神,好好地“观身不净”。身体既然是污秽不净的,又何必为它与人斤斤计较,招惹是非,做出今人不高兴或怨恨的事呢?
我们何不将此身躯废物利用呢?亦即前面所譬喻的:倒不如将金块换成砖块!金子只会让人挂念烦恼,而砖块即使堆在门口,也不会被人偷、抢,多么逍遥自。虽然身是不净物,但是若能善加利用,则可成为“载道器”,所以在有生之年,一定要好好地利用时间,发挥身体的功能。
身怀宝藏不相识
佛经上有一则譬喻:一位孤苦无依的老者,一生贫困,只靠伐木来维持生活,他手中的斧头已经跟随他几十年。有一天,一位从外国来的商人,无意中看见老人手持的斧头,顿时眼晴一亮,认出这把斧头不是普通的东西,是贵重的宝物;可惜的是,这把斧头却已被老者拿去劈薪砍柴,导致磨损了一大截。尽管如此,这位识宝的人还是问老人家说:“老伯,你手中的斧头是否能卖给我?”这位老伯说:“不行,我一生都靠这把斧头来生活,我要伐木、劈柴,工作以维持三餐啊!”这位商人说:“我用一百匹的锦缎和你交换,好吗?”老伯伯听了心里很不舒服,以为商人和他开玩笑,索性不理会他。
结果商人以为开出的价钱还不够,就说:“老伯,你是不是嫌我给的大少?那就付给你两百匹吧!”老人听了生气地说:“我现在正忙著,你却在这里纠缠,浪费我的时间,别跟我开玩笑!”,商人看到老人家脸上露出不悦之色,以为价格仍然不够,马上说:“那五百匹好吗?”老伯见他如此认真的态度,开始相信自己手中已磨损的斧头,能够换得五百匹贵重的布,他突然非常伤心,悲伤地哭了起来……。
这位商人以为老人舍不得卖斧头,就安慰他:“老伯,你不要再哭了,如果这样还不够的话,我再加到一千匹好啦!”老人呜咽著说:“太多了,实在大多了!只是这几十年来,我竟然不知宝物在我手中,还用它来伐木砍柴,使这么宝贵的东西磨损了大半截;假使事前知道这把斧头是件宝物的话,一定会好好地保护,不让它受到丝毫损害,那现在的价格就不只一千匹了,可能换得二千匹、三千匹锦缎,甚至是无价之宝!如此,我就可以成为大富翁了。我是哭我无知不识宝啊!”
转污染为清净
佛陀讲完这段故事,就跟弟子说:“你们知道吗?此譬喻就是告诉大家,每一个人都有一份丰富的智慧宝藏,但是我们却将这宝贵的智慧用在无所事事上,为了贪求五欲而不断地空过时光。人生在世仅有短短的几十年,大家却这样消磨、浪费生命,岂非可惜?”佛又说:“那位识宝的商人,一眼就识出斧头的价值,反而是拥有斧头的人不识宝,不知道要加以珍惜。”
同样道理,佛陀透彻宇宙的真理,并用佛法开示人们;佛陀开始讲经时,以华严经来教导大众,但由于众人的愚痴与无知,所以佛陀必须再设二乘、三乘、四乘、五乘这些教法来观机逗教。佛陀就好像一位大善知识一样,慢慢地引导我们,而我们却不能体悟,犹豫不决,消磨时光。
众生就是如此,所以,我们必须好好地观照自身——人的身体虽然是不净之物,但是我们有一份非常清净的宝物,那就是隐藏在你我内心的明睿智慧。不要为了不净之身,而浪费时间,我们应该将此身做为载道之器,因为修行也是要利用这个身体啊!我们要好好利用色身、把握时间,修养永恒清净的慧命。
所以,“观身不净”意为身是不净之物,不可因为身躯而妨碍了我们的道业。尽管身躯是如此肮脏污秽,我们应该转污染为清净,好好把握时间,善加利用以完成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