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不碍路,路自通山

苏轼小时候和母亲一起读书,读到《范滂传》的时候,深受感动。


他对母亲说,将来要做范滂那样的人,为国为民,舍生取义。


儿时的这句话,刻在了他心里,整整记了一辈子。


被贬到黄州,他最大的痛苦并不是官位和名利的丢失,而是他的理想破灭了。


仕途无望,治国安民的这条路走不通了。


远离君王,报国无门,他不知道自己的人生还有什么意思。


直到有一天,苏轼在黄州城发现当地有溺死女婴的恶俗。


他心中不忍,于是给当地的官员写信,希望可以救助一二。


很快,在他的牵头下,建立了“育儿会”。


他自己出钱,也向当地富户募捐,为那些贫困的孩子送布送米,让她们得以活命。


几年下来,当地溺婴的习俗被革除,成千上万的婴儿得以活命。


苏轼也因此了悟,践行自己的理想,不只有仕途这一条路。


山不碍路,路自通山。


只要初心不忘,人生总能找到各种通往理想的路。


被贬惠州,他自己出钱,修了两桥一堤,造福当地百姓。


被贬儋州,当地不曾开化,九死一生。


他心里想的却是:这是一次传道的机会,他要把中原的文化和技术带过去。贬谪之路,变成一次传道之旅。


自苏轼起,儋州才算开了文脉,出了历史上第一个进士。


通往理想的路,从来不只有一条。只要内心无碍,人生处处都是路。只要内心不放弃,人生处处皆坦途。


==========

造福人群,就是富有自己。


-静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