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年上海新天地门市惊传关店 为何星巴克在中国“糊了”

糊了,在中国是“Flop”(失败),也是没以前那么火了的意思。全球最大咖啡连锁企业星巴克新任执行长尼科尔在今年10月表示,星巴克在中国这个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市场面临的竞争“异常激烈”。最近上海新天地门市以“租约到期”为由结束营业,象征着该公司在中国正面临严峻挑战。《纽约时报》针对星巴克在中国的客户迅速流失,作出分析。


24年上海新天地门市惊传关店 为何星巴克在中国“糊了”

1999年,星巴克在中国开设第一家门市,茶在当地占主导地位,咖啡文化几乎不存在。但星巴克很快建起了一个蓬勃发展的中国市场,那时,中国的中产阶级不断壮大,他们开始用iPhone、买国际名牌包,彰显新获得的财富。


如今,中国消费者对外国品牌的兴趣已大不如前,他们对价格更敏感,并受到了本土竞争对手的吸引。星巴克的数十家竞争对手们,每周都推出新的茶与咖啡品项,而且价格更低,以至于星巴克中国销售额在最近的财季中下降了14%。


瑞幸咖啡是7年前创立的中国品牌,目前在中国的营收已超越星巴克。瑞幸的门市数量几乎是星巴克的三倍,并以平均每小时开一家新门市的速度增长。


星巴克在美国有1.7万家门店,去年在美国的营收是267亿美元;在中国有7600家门店,去年在华销售额约合30亿美元。


星巴克远非在中国苦苦挣扎的唯一外国公司。许多曾经将中国视为蓬勃发展市场的品牌,如今正在努力应对产品需求放缓的问题。


本土公司愿意对几乎所有类别的商品大幅降价,让它们的汽车、咖啡、服装在价格上击败竞争对手。星巴克已将其中国菜单多样化,上面有更多迎合当地口味的饮品(如奶茶),但价格通常贵于竞争对手,有时也没能达到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