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水稻本身很有意义,但被袁抢了功。颜龙安,谢华安等人的贡献更大。
这也是中科院不给袁院士的原因。
杂交水稻本身很有意义,但被袁抢了功。颜龙安,谢华安等人的贡献更大。
这也是中科院不给袁院士的原因。
简单说说摘桃高手袁隆平:(全凭记忆写的)
杂交水稻有两系和三系杂交之分。
三系杂交有野败型和红莲型之分。(后来的命名)
野败型是天然不育系,红莲型是不找天然不育系,利用现有的改。
前者靠机会,后者难度很大。
找到天然不育系比较方便,杂交水稻的理论等等和袁以及后面我要提的人都无关。理论归理论,但真正有方便繁育的三系品种,那又是另一回事。
我国的贡献也在于此。
三系找不育系,培育保持系和回复系,都很重要。
华国锋当湖南省一把手的时候,因为看到优良品种的增产效益,对杂交稻科研很支持,湖南省出的经费最多(记得湖南是拿了200多万元吧,当时是巨款了)。
于是湖南的袁隆平当上了全国杂交稻研究协调组的组长(大概是这么个位置)。
发现野败型天然稻的是李必湖和冯克珊。发现后,袁隆平赶紧坐火车从几千里外赶来了。
李必湖是湖南的,是袁的手下。冯是海南的,发现之功到了袁隆平手里。
李必湖后来和袁分道扬镳了。
只有了天然不育系(需要运气,花时间,技术含量并不高)。
下一步是能同时起作用的不育系和保持系。搞出来的人叫龙颜安。当时十多家同时干,只有龙颜安搞出来了,因为他注意到遮光的作用。
如果说有技术含量,也最重要的一步应该是江西的龙颜安。
最后一步,真正能大面积推广并且品种不轻易退化,需要恢复系。
直到1973年,广西农学院教师张先程在东南亚的品种里找到第一个结实率在90%以上的强恢复系,
到了1980年代,福建三明农科所技术员谢华安育成了新一代强恢复系“明恢63”,因此他也被称为“杂交水稻之母”。“明恢63”与颜龙安的不育系“珍汕97”配套,生产出来的种子就是“汕优63”。
———
1981年6月6日,当时的国家科委、农委在人民大会堂召开会议,要将新中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授予杂交水稻研发团体。前来领奖的颜龙安却得知,奖状上只写着“全国籼型杂交水稻科研协作组袁隆平等人”,没有其他人的名字,奖状与奖章也只有一份。
颁奖大会召开的前一天,颜龙安找到当时主管科技的国务院副总理方毅和农业部党组副书记朱荣,向他们反映情况。“这么多人对杂交水稻做出过重要贡献,怎么都不提名字,变成了一个‘等’字?难道杂交水稻是某一个人发明出来的吗?”随即,科委与农业部就在参会人员的驻地京西宾馆紧急召开了一个协商会,除了袁隆平和颜龙安以外,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农民日报等9家媒体也旁听了会议。会上,袁隆平没有发言。
颜龙安说,虽然方毅对他的意见表示理解,但大局已定。一位领导劝他:“今天晚上,国际广播电台就要向全世界播出‘袁隆平等人获杂交水稻特等发明奖’这条消息了,明天所有的报纸也都会刊载这则新闻,这么大的事情,关乎到国家威望,不好再有什么更改。”
————-
为什么只有袁隆平一人的名字,没有其他人贡献,因为杂交水稻特等发明奖的申报单位是中国农科院与湖南农科院。
正因为如此,中科院一直不给袁隆平院士。袁后来进了工程院。而学历低不懂外文,也没有高水平期刊文章的谢华安却是中科院院士。
有人提到袁隆平的种子导致绝收的事。袁隆平捞名捞钱作秀都有一手的,科研水平不行。他那个隆平高科是给他儿子搞的,捞了不少钱,种子不行。
后来袁隆平连两系法杂交稻的荣誉也要捞到自己手里。
两系法全靠了石明松,没有多少经费支持,80年代搞出来后,因为买的伪劣电热毯事故身亡,又给袁隆平在2000年后提供了攫取荣誉的机会。
我们国家呀,真正做事的人没有名声,会捞才会赢。
中科院作为共产党领导的单位敢不给袁院士头衔要是没有十足的证据打死他们都不敢。
说白了就是中科院从上到下都不愿意。。
fredman 发表于 2021-05-22 14:58
早先年的那些老院士们,眼里容不得袁隆平那档子事的。
郭老的地盘,居然这么有骨气?
ChristinaW 发表于 2021-05-22 15:09
那时九十年代,郭早就死了,原本郭也是挂名。据说李鹏打了招呼,但院士们不买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