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链接:https://m.weibo.cn/1655526104/4829175409544771
https://www.youtube.com/embed/-V16c58giZ8?showinfo=0
观看链接:https://m.weibo.cn/1655526104/4829175409544771
我看了一下这个青年女导演的微博,几乎是空的。在网上找到一点资料:
对超现实主义的科幻片不了解,在网上看到这个总结:
龚俊演得很好。
最后simi是与林音合二为一了吧。并没有消失。
比较有意思的是人类呆的环境了无生机,而AI住的地方充满生活气息。AI是林音心底被遗忘的某处。幸好,simi赶在她整颗心被流水线的无机质生活格式化之前拯救了她。
heatherer 发表于 2022-10-27 03:24
龚俊的台词自然流畅,对微表情的掌控也很好。赵丽颖前大部分的演绎更像冷冰冰的机器人,符合人类现实世界里的行尸走肉人设。两位演员的表现都很不错。
回复 1楼id2021的帖子拍短片是为啥?参加活动吗
Inferno 发表于 2022-10-27 10:28
Vogue杂志近期在上海举办了一个展览,包括短片放映。展览前两天结束后短片完整版上线。每年VogueFilm 都制作短片,今年有两部,另一部是热巴和段奕宏的《纽扣人生》。不太清楚往年VogueFilm 制作短片的purpose,今年看宣传主要是为了鼓励扶持女性创作人。
回复 6楼id2021的帖子这个我有同感,有很多经典科幻电影的元素。
没看过1984,但是影片开始林音重复枯燥的生活,整齐划一的管理,还有火柴盒一样统一灰暗的住宅楼,令人想起了Brazil这部片子。
拍苍蝇那个镜头总觉得在哪里见过,想不起来了,但是我没有看过西部世界。
还有Blade Runner里AI对人类感觉的向往渴望和掌控欲,只是没有那么暴力,比较subtle.
大猩猩那一幕明显在cue 2001 Space Odyssey.
影片的荒诞感也有些David Lynch的味道.
观感就是导演融合了很多经典科幻的元素,同时还在摸索自己的风格。整个影片立意足够有趣,内娱科幻电影里很少见的艺术片科幻风格, 目前大部分都是popcorn科幻。演员的表演很赞,非常值得看。
purplelight 发表于 2022-10-27 11:59
苍蝇那个我只记得绝命毒师😂(电影看得少)
我正准备搜搜这个片子的导演呢,你发得及时。看来是个有内涵有潜力的女导演。
lusheeta 发表于 2022-10-27 12:45
这里有导演两年前参加FIRST训练营的采访。演员和年轻的文艺片导演合作一下也是不错的尝试。
https://www.zhihu.com/zvideo/1270857777863032832
太抽象了,看得云里雾里
不娶何撩 发表于 2022-10-27 14:17
可能要先研究点哲学😂
一只小透明
2022-10-27 17:40:09
打算从那只出现得非常突兀的大猩猩说起。
这应该是史上最知名的大猩猩可可(Koko),也被认为是世界上最聪明的猩猩,从幼年起就参与科研实验,听得懂2000个词汇会用1000个手语,基本能够与人类实现交流,而同时由于过于聪慧又显得尤其与众不同。曾登上过国家地理杂志封面,是拿着摄像机对镜自拍。
她经历了过于“类人”的一生,被要求担负“(繁衍)责任”,不得不辗转寻找配偶,终于在半个M国的帮助下,找到伴侣雄性猩猩迈克尔,迈克尔却s于心脏B,她也因为太伤心,丧失了生育能力,只能常年抱着小猩猩玩偶当成自己的孩子;
而后她用手语提出要求,亲自养育了一只小猫,感情甚笃,但小猫又意外S于车祸,可可几乎心碎;
猫咪的去世,令她消沉了足足半年,后来罗宾威廉姆斯来探望,终于以自己的喜剧天赋逗乐了可可,可可和罗宾成为“好友”。然而,带给世界欢乐的喜剧之王却无法跨越自身的抑郁症,于2014年自S身亡,可可在知道这个消息后哽咽不已。
2018年,她在弥留之际,留下一段遗言,也就是我们在微电影里看到的那段手语,意是热爱地球,希望人类保护自然并致谢。
这只猩猩的“类人”,在于 生存空间的封闭,时间的循环化流逝,对缺失情感寄托的寻觅渴求,应对时光和情感的勇气, 对自我存在的审视怀疑 和 最终对世界的爱意。我觉得这些都是《你好你好》的故事核心。
林所在世界的状态,是夸大但是写实的(在YQ之下,这种夸大和写实很多人都更加能够感同身受)封闭的空间、循环的时间,不能被称之为社交的社交,要靠并非出自本心的浮夸“表演”才能够获得互动认同,不需要与外界有任何现实的交流,当出现来自外界的声音,反应是逃避、畏惧。整体来说,仿佛在参与一场社会进化的实验。
封闭单调的空间
形式化的,要求“表演”的畸B“社交”,同样也成为日常。
顺便一提,这个“日课”,也是著名的猩猩实验之一。在这个实验中,猩猩几乎永远优于人类。
我理解,AI的出现,来源于一种自救的本能。即在这样的空间里,以林音为代表的人群,并不能准确形容自己想去哪里、缺失了什么,又在渴求什么,于是这个人群就本能地开始为自己造一个“救主”。(正如同小猩猩玩偶、猫咪之于可可)
那是在日光温暖的低纬度地区,夕阳海风,绿树成荫。有舒适的房间,那是一位年轻的可爱男性AI(首先不是人类,但却具有性别,这两点至关重要。林音的臆想,是互补的,充分满足想象的。她选择“非人类”,且选择“男性”,是对自我的一种否定。),他温暖和煦、风趣亲切、时刻关注自己,能够提出使生活更加舒适化的建议,有求必应的。总之,是与现实的自己相反的。
再俗气一点说,林音本能地在选择治愈,在根据自己的需求,臆想了自己的救主。
丁元英说文化的软肋在于抛不开“救主、救恩”的思路,我们一直觉得自己无可救药,又衷心希望有人能够来拯救自己。最后救主实际来自于自己的臆想,我们是救世主的造物主。
所以,这个男孩最终的名字是AI,即I。
wish I was here
你好, I!(有多久没和自己打过招呼了?)
我们该如何自救呢?我们的一部分依旧在那个封闭的、循环的环境里生存着。而另外一部分,受命逃离出来,抽出更多的时间,去寻找更多的色彩影像、更多的声音,去尝试更多美食,用每一天,去做每一件新的小事。
生而为人,我们终究是渴望接触同类,即便对于“外面”我们恐惧又懒惰,再三再四蹉跎,但本能会引导我们,这是如同磁场一般的规律,我们渴求去共鸣,去拥抱,去相爱,又必须面对由此衍生的受伤,离别,我们不甘于封闭循环着走完一生,却需要跨出第一步的勇气。
人体有六脉,缺一不可。世有五色,始为灿烂。
人世八苦,尽数尝遍,才是人生。
随着人类对于世界更加了解,我们越来越缺乏去探究世界的勇气。在哥伦布、达伽马的时代,人类相信“梦幻大陆”的至高光辉确实存在,且必然将以人类之力得以触达,但当各类航空器升空,我们发现地球不过是一粒尘埃,甚至连宇宙都不再年轻,终点是群星湮灭、绝对黑暗,那么作为生如蜉蝣的人类,我们又是否再有勇气,去拥抱必然要走向分别的每一个人?
即便世界是未知的大,而我们是未知的小,但打开窗子依旧会是一次“放生”。
可是 外面的世界,或者说,我们必经的“现生”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它可以是荒凉恶意的,也可以是无限生长的。每次我们刚刚产生了一点勇气想往外走,就会有各种现实的不和X让我们望而却步。(林音因AI的话开始想象世界美好的A面,却被再次出现的“社交需求”打断,变成可怕的B面。)
世界的A面,我们向往
世界的B面,我们却步
然后就是“抵足而眠”的交谈。这里应该是一次点题,
“人为什么那么苦”
“因为肉体的脆弱”
“那你脆弱吗”
“脆弱,因为我是一个冷漠的、没有灵魂的人工智能,只想着赢和变强。”(这已经点出林音和AI本是一体。)
这是林音这个人群的现状。厌弃人类与生俱来的脆弱,却因这种厌弃变得更加脆弱。
(我觉得这也是雷德利·斯科特《异形》《金钱世界》、保罗·索伦迪诺《年轻气盛》《绝美之城》等都在点的主题。)
冷漠的、没有灵魂的人工智能、只想着赢和变强。
当AI梦想着成为林音厌弃的人类。
啊啊啊啊太好看,md世界的A面一定有龚俊俊的美色!
这一段我很难不分心。 继续分析。当AI梦想着成为林音厌弃的人类。能够做梦、感受到温度潮湿、有喜怒哀乐,梦醒时分非常难过,因为这一切只不过是一个梦。而后是一大段的非常朴素规整的蒙太奇,再次进行点题。已知的无聊的B面将始终清晰而消极地存在着(循环的失控、细胞的衰老、人际的隔阂),而丰美壮阔的A面则是那样模糊,充满未知,又如梦似幻,亘古永恒,直到恒星湮灭。
清晰的消极
未知的绚烂
A+B,是人生该有的样子。身体不过是房间,离开则拥有全部。我不存在,因为我是你。
最后,林音的自救系统依旧在运行,之前说过原本的AI一位更趋近理想化的男性人工智能,但最后却发生了改变,变成了更接近林音本身的样子,而且也未必是人工智能,而更类似于文艺复兴的画像。
对自己说一声“你好”吧,向每一天崭新的,更好的自己致敬。
我摸鱼了1个小时写了这个,快点夸我!
看了楼里这么多解析才了解片子表达了那么多意思,第一遍看的真的是云里雾里。
zxcvbnm2020 发表于 2022-10-27 17:18
导演想表达的太多,运用的载体和references也很多,没有一些背景知识确实可能不知所以。既然是短片其实可以精炼一些,以情节和演员的演绎为重点,空镜和特效没必要太多。
Simi和林音之间的有相非相
特殊时代,人类呆在了无生趣的环境里做着枯燥乏味的事,而AI存在的地方充满了生活气息。Simi是林音心底被遗忘的某处,也许是她自己的一部分。赶在她整颗心被流水线的无机质生活格式化之前,simi拯救了她。
看起来是happy ending,转念一想,颇感惊悚。
这部片子对人类社会发展到现在这个状态有一些碎片式思考,尤其是对瘟疫时代如同被监禁的实验用动物一样的人类有比较深的担忧。在这种情况下,AI的出现是拯救人类还是取代人类,其实不好说。影片也运用了一点点佛法理论,比如“我的身体就像我的房间,一离开它,我就拥有了全部”。“你不是你的房间…我并不存在…我也是你”,和佛法常说的“自性如同大海,而众生只认海中一浮沤为自身,这成为了一切不幸的来源。放弃我执,便拥有了全部”有点似是而非的关联。simi并不是修行人要回归的自性,他的我执实际上很重,对世界充满好奇。而且他很有力量,看他说的,只要他愿意,在虚拟网络里他啥都能触及。他更像佛说的“颠倒想”,是一片充满信息并不平静的阿赖耶识海,强大而魅惑,具有危险性。
所以simi对林音的拯救很值得玩味:为避免林音被冰冷外界格式化,他覆盖了她。舞厅里他狂野的眼神,林音亦越来越热情的目光,旋转的周遭,万物正在被数据化的背景,暗示了simi覆盖林音的过程。最后simi也成为了林音的形象,里外二人情绪一致,象征“自性”的胜利。
最后现实和虚拟里面的林音可以说是战胜了行尸走肉的自己的林音,也可以说是有着AI外壳的simi。从片中万物被数字化的暗示来看,她更象是肉身化的simi。
或许这是本片隐藏在“爱”这个主题下的悲观主旨:与其让人类自我毁灭,不如让AI接管世界。至少AI会珍惜物质世界美好的那一面。
两个演员表现都很好。赵丽颖演出了角色前期的麻木消沉和后来重新注入内心的企图心以及对外界的攀缘心(被simi覆盖)的过程。龚俊的表演尤其令人印象深刻:AI从刚“出生”的稚嫩热忱到迷茫到不羁且魅惑,整个转变过程丝滑平稳。台词的抑扬顿挫拿捏与角色的心理走势非常契合。值得多看细品。
heatherer 发表于 2022-10-27 21:26
赞才女的原创影评
舞厅那场戏这个导演可能还借鉴了裘花在人工智能里的舞男角色的妆容吧。注意电影剧照里的背景,也是有点光怪陆离。
更多的细节
帕斯捷尔纳克的代表作是《日瓦戈医生》。《二月》原诗:
二月。墨水足够用来痛哭,
大放悲声抒写二月,
一直到轰响的泥泞,
燃起黑色的春天。
用六十戈比,雇辆轻便马车,
穿过恭敬、穿过车轮的呼声,
迅速赶到那暴雨的喧嚣
盖过墨水和泪水的地方。
在那儿,像梨子被烧焦一样,
成千的白嘴鸦
从树上落下水洼,
干枯的忧愁沉入眼底。
水洼下,雪融化处泛着黑色,
风被呼声翻遍,
越是偶然,就越真实。
并被痛哭着编成诗章。
摘自VogueFilm 公众号:
一场相遇
此次与VOGUEfilm合作短片《你好,你好》,龚俊扮演一个阳光帅气的AI,意外地闯入了赵丽颖饰演的林音的生活,开启了一场奇幻的心灵之旅。两人的第一场对手戏,就是影片中“虚拟空间”的一段,在一个漆黑的、画满荧光色图腾的空间内,烟雾缭绕,一群人随着音乐肆意舞动着,而他这个AI则是人群中最自在忘我的那一个;他带着微笑,对着镜头缓缓地诉说着他昨天晚上做的梦,眼中闪过了一丝难过与孤独。龚俊精准地捕捉到了这个人物复杂的心理,寥寥数语,就让这个“虚拟人物”在现实层面立住了。
龚俊很喜欢《你好,你好》这个剧本,这使他想到两部经典的科幻电影《龙虾》和《她》。这些影片虽然都包裹着科幻的外壳,但本质上还是在探讨人对自我的认知。而在《你好,你好》中,AI是不是林音自己内心的另一种声音?最后两种意识是否形成了统一?这些都见仁见智,影片也在这些细节上做了留白处理,非常对“影迷”龚俊的胃口。
如前文所述,龚俊很享受拍一个人状态下的戏份,恰好在拍摄的前半程,有很多他独自表演的段落,我们站在监视器后面静静地看着,他进入角色很快,有时候还没等导演提出建议,他就会自己做出调整。他的身体内仿佛有个开关,当导演喊“开始”的那一刻,他的神情与眼眸中会流露出一丝不真实的感觉,此时他已经成为那个AI,成了那个“冷漠的、没有灵魂的符号”。但当一声“咔”响起,他的身体仿佛重新注满血液,又开始鲜活起来。突然之间,一个有趣的念头在我的脑海中闪过:会不会在扮演AI的时候,龚俊调动出了自己性格中的一个侧面?一直开朗的他,会不会隐藏起自己落寞的一面,留待夜深人静时,再尝试着与“那一面”找到消除隔阂的方法呢?
在切身体会了一次AI的生活之后,龚俊对人类与人工智能的关系也提出了自己新的想法,“这是一种大的趋势,我们无法逆转,只能选择接受。我们要合理地运用人工智能,与它和睦相处,并时刻警惕它的反噬。我很爱看《黑镜》,里面有很多类似主题的故事。这次我们的影片虽然没有那么冰冷,但仍然会给我们每个人带来启示。”
最后问他,如果你有一个AI,想给他什么样的设定?龚俊略做思考,然后很肯定地说:“我希望他能和我一样,一样坚定,一样执着。”这是龚俊说给“AI龚俊”的话,也是说给他自己的话。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编辑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