脓毒性休克(septic shock)是脓毒症(sepsis)的一种严重形式,属于分布性休克。它是由于感染引发的全身性炎症反应失控,导致血管扩张、血压显著下降和组织灌注不足,进而引起多器官功能障碍甚至死亡。以下是脓毒性休克的详细解析:
脓毒性休克的定义
脓毒性休克是指脓毒症患者在充分液体复苏后,仍需要血管活性药物来维持血压(通常收缩压 > 65 mmHg),并且伴有血乳酸水平升高(> 2 mmol/L),提示组织灌注不足和细胞代谢紊乱。
脓毒性休克的发生条件
- 感染:
- 细菌、病毒、真菌或寄生虫感染是脓毒性休克的根本原因。
- 常见感染部位包括肺部(肺炎)、腹部(腹膜炎)、泌尿道(尿路感染)和皮肤(蜂窝组织炎)。
- 全身性炎症反应:
- 感染引发免疫系统过度激活,释放大量炎症因子(如TNF-α、IL-1、IL-6),导致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
- 血管功能障碍:
- 炎症因子导致血管扩张和毛细血管渗漏,血液滞留在外周血管,回心血量减少。
- 心肌抑制:
- 炎症因子和代谢性酸中毒直接抑制心肌功能,降低心输出量。
- 微循环障碍:
脓毒性休克的生理生化改变
脓毒性休克的病理生理过程涉及多个系统的紊乱,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血流动力学改变
- 血管扩张:炎症因子导致血管平滑肌松弛,外周血管阻力显著下降。
- 低血压:血管扩张和液体外渗导致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血压下降。
- 高心输出量(早期):心脏试图通过增加心率来代偿低血压。
- 心肌抑制(晚期):炎症因子和酸中毒导致心功能下降,心输出量减少。
2. 微循环障碍
- 毛细血管渗漏:炎症导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液体和蛋白质渗入组织间隙,引起水肿和血容量不足。
- 微血栓形成:凝血系统激活,微血管内形成血栓,进一步阻碍血流。
- 血流分布异常:血液优先流向重要器官(如心、脑),而其他组织(如皮肤、肾脏)灌注不足。
3. 细胞代谢紊乱
- 缺氧:组织灌注不足导致细胞缺氧,线粒体功能障碍。
- 无氧代谢增加:细胞转向无氧糖酵解,产生大量乳酸,导致代谢性酸中毒。
- 能量衰竭:ATP生成减少,细胞能量供应不足,影响正常功能。
4. 炎症反应与免疫失调
- 炎症因子风暴:大量炎症因子释放,导致全身性炎症和多器官损伤。
- 免疫抑制:过度炎症反应后,免疫系统可能进入抑制状态,增加继发感染风险。
5. 器官功能障碍
- 肾脏:肾血流减少导致急性肾损伤,尿量减少。
- 肺:肺毛细血管渗漏导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 心脏:心肌抑制和酸中毒导致心功能进一步恶化。
- 肝脏:肝血流减少导致肝功能衰竭,代谢和解毒能力下降。
- 脑:脑灌注不足导致意识障碍、昏迷。
6. 生化指标改变
- 乳酸水平升高:无氧代谢增加导致乳酸堆积,血乳酸水平升高是脓毒性休克的重要指标。
- 代谢性酸中毒:乳酸堆积和酸性代谢产物增加导致pH值下降。
- 电解质紊乱:如高钾血症(由于细胞坏死和酸中毒)和低钠血症(由于液体分布异常)。
脓毒性休克的诊断标准
根据Sepsis-3定义,脓毒性休克的诊断需满足以下条件:
- 确诊或疑似感染。
- 需要血管活性药物维持平均动脉压(MAP)≥ 65 mmHg。
- 血乳酸水平 > 2 mmol/L,提示组织灌注不足。
脓毒性休克的治疗原则
脓毒性休克的治疗需要多学科协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早期目标导向治疗(EGDT)
- 液体复苏:快速补充晶体液(如生理盐水或平衡液)以恢复有效循环血量。
- 血管活性药物:如去甲肾上腺素,用于维持血压。
- 纠正缺氧:给予氧疗或机械通气支持。
2. 控制感染
- 抗生素治疗:尽早使用广谱抗生素,随后根据病原学结果调整。
- 感染源控制:如手术引流脓肿或切除坏死组织。
3. 支持器官功能
- 肾脏替代治疗:用于急性肾损伤患者。
- 机械通气:用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
- 强心药物:如多巴酚丁胺,用于改善心功能。
4. 其他治疗
- 糖皮质激素:用于难治性休克患者。
- 血糖控制:维持血糖在合理范围。
- 预防深静脉血栓和应激性溃疡。
预后
脓毒性休克的死亡率较高(约40%-50%),早期识别和积极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预后与以下因素相关:
- 感染的严重程度和病原体类型。
- 器官功能障碍的数量和严重程度。
- 治疗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脓毒性休克是一种复杂的、危及生命的疾病,需要综合治疗和密切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