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帖回复
查看:988|回复:6
  • 1
When you buy via links in posts, huaren.us may earn a commission
Advertisement

净空法师: 姻缘真的是前生注定的吗?

头像
0操作1 #
头像
1 #
0
13-11-15 00:07操作
查看全部AA分享不感兴趣
净空法师: 姻缘真的是前生注定的吗?

问:观世音菩萨有求必应,弟子可向观世音菩萨祈求婚姻吗?姻缘真的是前生注定的吗?


 


  答:是!是前生注定的。观世音菩萨有求必应,可以去祈求。但是有的时候求不应,为什么?非理,不如法,观音菩萨不管你。如果你真正,你是个男生,希望娶到一个好太太,能像文王的夫人太姒一样,将来能够生出圣贤人。不但是荣宗耀祖,而且能够帮助社会安定,帮助世界和平,那观音菩萨就会帮你忙。你没有这种大愿心,菩萨不会管你的,那你就宿世的缘分是什么样的。夫妻是缘,有报恩的,恩爱夫妻;有报怨的,报怨的时候,结婚之后永远不会和睦,会给你带来家庭纠纷;有讨债的,有还债的,总是四种缘。只有懂得佛法的人,无论是哪一种缘,都把它转成法缘,大家在一起学佛,一起共修。过去不善的缘化解了,善的缘也转变成法缘,这个好!现在在家学佛的同修,有几个人懂这个道理?


 


  如果真懂这个道理,学佛同修家庭决定是和睦的,六和敬的家庭。那佛法在这个社会,形象就不一样了,学佛的人家庭真的是美满,这就是弘扬佛法,这就是利益众生。如果学佛的人还是争名夺利,还是自私自利,不但戒律不能持,十善也做不到,这就错了。这样学佛依旧随业流转,灾难来的时候还是不能避免,为什么?你不是真学佛,挂着佛的招牌,没有认真学佛。我们现在把这个事情,学佛的事情搞清楚,搞明白了。出家为什么沙弥律仪做不到,在家十善业道做不到,从前人何以能做到?现在为什么做不到?我们研究总结的是,从前人有家庭教育的根,所以他容易做到,现在人没有了。二十几岁、三十几岁接触佛法,他不善的习气已经养成,断不了,所以都不是认真学。认真学佛,在缘上,佛法是教育,认真学就是天天听课,天天进讲堂,天天学习。


 


  现在佛教的环境,寺庙现在是很多,没有教学,都是法会、经忏佛事,这个不行,这个没有用处。法会是像学校里面举行一个活动,活动的根还是教学。譬如一个学期举行一、两次学生成绩展览,这就像法会一样,你平常没有真正修功,那个展览是假的,不是真的,不起作用。这个一定要知道!我们道场有一点点小的感应,是长年讲经,天天不中断。我们拿累积的功德,在三时系念做为超度的根本依据。你没有这么多人平常的修功,这个超度效果就很薄弱。这个事实有几个人能懂得?有几个人明了?凡事都有理,有理必有事,理事搞清楚,你怀疑就没有了。

头像
0操作2 #
头像
2 #
0
13-11-21 19:56操作
查看全部AA分享

佛告阿難。有人奉佛。從明師受戒。專信不犯。精進奉行。不失所受。】


 


 


  這些經文要背誦,要牢牢的記住,學佛要從這地方學起。


 


 


『有人奉佛』,有一些人學習佛陀的教誨,第一個條件是什麼?要去找老師,要去找一個好老師。儒跟佛是教育,最重要的是師承,沒有好的老師我們怎麼能學得出來?童年的時候我們自己不會去找老師,所以父兄有責任要幫助子弟去找好的老師,送他去上學。我這個年齡還念過幾個月的私塾,我們生長在農村,農村裡面沒有學校。清朝末年這些老秀才們,在祠堂是我親戚的一個祠堂,裡面開館教學,有十幾個學生,年齡參差不齊,我們那個時候大概六、七歲,同學大的有十五、六歲,十幾個人,每一個人學的科目也不一樣,各別教學,十幾個人在一個課堂。祠堂有一個大殿,這是祭祀的,大殿當中供奉著「大成至聖先師」的牌位,孔老夫子的牌位,因為這祠堂裡面教學。我父親把我送到這個地方來念書,父親帶著禮物,進到祠堂先向孔老夫子的牌位行最敬禮。那個時候最敬禮是三跪九叩首,這是清朝時候見皇帝的禮節,最敬禮。拜完孔老夫子之後,請老師上座,我父親在前面,我在後面,向老師行三跪九叩首之禮,再送老師禮物。我們做學生的人,看到自己父親對老師這麼尊重,三跪九叩首,老師講的話就跟聖旨一樣不敢不聽。老師接受家長這樣隆重的禮節,他要不認真好好的教這個學生,他對不起人家家長,尊師重道是從這個地方學來的。


 


 


  現在學校裡面,真的老師不像老師,學生不像學生。什麼原因?師道沒有了,不懂得尊師重道。不懂得尊師重道,同樣不懂得孝順父母,這是社會動亂的病根。社會怎麼動亂的?根源在此地,想什麼方法挽救社會都不起效果,你要找到根源,從根挽救。做父母的人對待老師能不能三跪九叩首?我們在台灣往年李炳南老居士辦一個佛學研究所,八個學生,六個老師我也是其中之一。開學那一天,李老師代表學生家長,他老人家在前面,請我們幾個老師上座,其實我們幾個老師都是他的學生,請我們上座,他老人家在前面,八個學生在後面,恭恭敬敬頂禮三拜,行的是古禮。很可惜,那個時候沒有錄像把它錄出來播放給大家看。尊師重道,你的學業才有根基,你眼睛當中沒有老師,你能學什麼?老師再好、古佛再來,你也學不到東西。正是印光法師所說「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目無尊長,諸佛如來來教你都沒用。


 


 


  學佛,第一句『從明師受戒』,此地受戒不是受三皈五戒,這個戒是教誡,跟加言字邊的「誡」是一個意思,要跟從明師接受他的教誡,你才會有成就。『專信不犯,精進奉行,不失所受』,這三句是講求學的態度,你這三句做不到,雖然是明師,你還是得不到利益。這四句話就是入佛門的條件,你想接受佛陀教育你要具備什麼條件?開門見山就傳授給你了。這句話就是古人講的師承。「明師」這兩個字很重要,不是名氣大,現在講知名度高,那個沒有用處。什麼人叫「明師」?明心見性、修行證果,你要找這個老師,你跟他學才真得到東西。明心見性的老師我們到哪裡去找?實在講找不到,真的是可遇不可求。不得已而求其次,也要找一個真正通達經教的人、依教奉行的人,他雖然沒有能證果,他有修他有學,他沒有證這是其次的,他證果了,這是最好的老師。有修有學的老師也不容易遇到,遇到了你真正要認識他,你要不認識他,你還是學不到東西。


 


 


  我在台灣可以說非常幸運,我遇到這三個老師都是真善知識。年輕的時候我跟方東美先生學哲學,我學佛是從哲學入門的,接觸佛法之後,第一個指導我的老師是章嘉大師,章嘉大師圓寂之後,我跟李炳南老居士,跟章嘉大師三年,跟李老師十年,真善知識。你要認識人才行,你對於善知識不認識,沒有留意,真叫當面錯過,你怎麼會學到東西?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3 #
头像
3 #
0
13-11-21 19:59操作
查看全部AA分享

『專信不犯』,這個態度太難得了!對老師要專信,老師的教誨決定不能夠違背,對老師沒有信心、疑惑、陽奉陰違,決定不能成就。所以學生找老師難,老師找學生更難,到哪裡去找?過去李老師住世的時候,我在海外弘法非常艱苦,一個人!每一次回到台灣,我一定到台中去看老師,一定會跟老師講,請老師多培養幾個學生,我們在海外有師兄弟可以互相協助。我記得這個話我至少講過十遍以上,最後一次李老師大概聽了很厭煩,告訴我:「你替我找。」我以後再不說了。我到哪裡去找?找一個對老師「專信不犯,精進奉行」,我找不到,所以我才明瞭,難!太難太難了!我能這樣學,找像我這樣一個學生再也找不到了,所以跟老師十年我得到他特別照顧,真正的關懷。不具足做學生的心態,遇到佛菩薩也是枉然。


 


 


  在註解裡面我們引用《華嚴經》上一段話,在第九面倒數第三行,這一段是講師承。《華嚴經》上這一段,這是吉祥雲比丘教善財童子的,教他怎樣去參學。「善男子!若欲成就一切智智」,一切智智就是無上正等正覺,究竟圓滿的智慧,你要想得到,你要想成就,「應決定求真善知識」。跟佛在此地講的是一個意思,你不求真善知識,你怎麼能夠成就智慧?一切智智,「一切智」是阿羅漢證得的,「道種智」是菩薩所證得的,「一切智智」是如來果地上所證得的,也叫「一切種智」。這是佛法修學的三個階段,通常也說正覺、正等正覺、無上正等正覺,一切智智是無上正等正覺。這都要靠善知識,你要有眼光認識善知識,然後去求善知識,只要你真心求,善知識不會拒絕你的。為什麼?善知識他一生唯一的一樁大事,就是找傳法的人。我們中國諺語常講「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他修得再好,如果後頭沒有繼承人,他一生的事業等於零,一生自己做得再好,沒有後代,完了。真正大善知識一生當中不求別的,求一個傳人。所以他要遇到一個能傳的人,他把他看作寶貝。首先我們自己要問:「我們具不具足傳法的條件?」傳法的條件是什麼?「專信不犯,精進奉行,不失所受。」你只要具備這十二個字的條件,在佛家講你就是法器,你就是傳法人之一,你有資格、有條件接受大法的承傳,老師會把你看作寶,自自然然特別關懷你、照顧你。


 


 


  我在當年那個時候,物質生活環境很差,我在軍中服務是文職人員,階級是同少尉,一個月待遇五十五塊錢,僅夠自己的生活,我對於這些老師沒有一分一毫的供養,只是一個熱忱。方東美先生怎麼認識?寫信給他,我給他寫一封信,我信裡面附一篇文章,我寫的一篇文章寄給他,一個星期之後,他回信約我到家裡面去面談。我的目的是想在台大旁聽他的課程,我們談話的結果,他不讓我到學校裡旁聽,要我到他家裡面上課。一個星期兩個小時,在他家裡小客廳一個小圓桌上,我這一個學生,特別照顧。以後,台大的這些同學們知道,那些同學們現在都是名教授,曉得以後對我也特別尊敬。方先生眼睛長在頭頂上,根本就瞧不起人的,他對你這樣照顧,那一定不尋常。我在他家裡小客廳學的,這是好老師。為什麼他不叫我到學校去聽課,要在家裡單獨撥出時間來教我?我也沒有一分錢供養,他完全是義務教學,原因是什麼?發現我是一張白紙,沒有受到污染。到學校裡面去聽課,一定會認識很多老師、認識很多同學,就被污染了。為了防止污染,不讓我接觸這些人、這些事,這是他的苦心。讓我「專信不犯」,只聽他一個人的,這叫師承。跟一個老師學,老師對學生負責任。


 


 


  以後接觸佛法之後,我很快,大概看佛經不到一個月,認識章嘉大師,章嘉大師對我跟方東美先生一樣,每一個星期天給我兩個小時,三年!我佛法的根底是章嘉大師奠定的,這個緣分希有難逢。我有這樣的基礎,以後親近李炳南老居士才會有成就,如果沒有這個基礎,親近李老師也不是容易事情。所以「專信不犯」非常非常不容易,你只要有這麼一個條件,為什麼?那個老師找到傳人了,這是一生當中希有難逢。所以我們學東西想有成就,首先要問我自己具不具備這個條件?我對老師有沒有百分之百的信心?有沒有誠意?肯不肯認真學習?關鍵在此地。

发帖回复
查看:988|回复:6
  • 1
Advertisement
打开收藏板块打开个人中心
边缘侧滑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