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jennyj在2005-8-28 19:48:00的发言:
题曰:
甄士稀逢贾化繁,石头苦谛世难传。
风月鉴里说多情,不若反照思奇缘。
第一章:“理想”与“世俗”:钗黛性格的B面
题曰:
双美争妍二百春,再笔情缘话浅深。
蘅芷清芬谁堪识?洞天别有烈性真。
在红学史上有关钗黛的种种争论当中,常有所谓“理想”与“世俗”之议,论者往往以宝钗为所谓“世俗”美女之典范,又奉黛玉为所谓“理想主义”的楷模,然后再加以对比品评,进而生出许多“右黛左钗”之类的说辞。然而,近年来,却也有一批不乏独到见解的青年学人纷纷撰文指出:林黛玉对宝玉的爱情亦并非纯精神的,黛玉其真实的人性品格,也有非常世俗的一面。相反倒是宝钗对宝玉的爱慕,反有着更多的超越世俗的理想主义的成份……一时间,争议再起,往昔似成定论的那些东西,也就不能不渐渐变得模糊起来了……
其实,在笔者看来,简单地以所谓“理想”与“世俗”这样的二元模式来强套钗黛两个形象的内涵,本身就有些削足适履的味道。读《红楼梦》,人们往往象书中的贾瑞一样喜爱正照风月鉴,殊不知书中钗黛二人的性格,从来都是有着A、B两面的。正如书中的那面风月宝鉴,可以“正照”,更应该“反照”一样,如果一定要用“理想”与“世俗”来界定钗黛的话,我们只能说,钗黛具有“理想”与“世俗”的两面,更确切地讲,宝钗实际上是世俗世界中的理想主义者,黛玉实际上理想世界中的世俗主义者。在《红楼梦》中,黛玉是身处“世外”而心向“世内”;宝钗则是身处“世内”却心向“世外”!
从表面上看,黛玉的为人处世显然不及宝钗那样圆熟练达,可细细观察,我们倒不难发现,黛玉对世俗利益和地位的关注和向往却是远远在宝钗之上的,比如第七回,周妇送宫花一事中,黛玉的表现即为明证,原著写明,“周瑞家的”烦薛姨妈之请,挨个为众位姑娘送去宫样的纱花,及至黛玉处,黛玉只就宝玉手中看了一看,便问道:“是单送我一个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周瑞家的笑道:“各位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黛玉便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不给我!”——以往论者谈及此处,常谓之黛玉的“小性儿”与“清高”,然请读者细想,黛玉这种过激表现又难道仅仅是什么“小性儿”、“清高”就能概括的吗?这不恰恰说明了黛玉对世俗地位着高低的强烈关注吗?她若不是汲汲然于世俗的等级、位秩,也就根本不会在两只小小宫花之上,再生出什么别的轩轾来了。
黛玉是个薄命的女孩,诚如她自己所言:“我原本是无依无靠投奔来的。”(第45回)然而也正是这种寄人篱下的不幸,在她的信中造成了强烈的自卑,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一个人愈是自卑,便愈容易滋生出强烈出人头地、高人一等的占有欲,黛玉就差不多属于这样的心态,她唯恐别人瞧不起自己,便越要施展自己的种种才华,运用自己的种种心计,以博得显要的位置,“将众人压倒”,这种急切的心理,以至于她在第18回,对元妃的竭力奉迎时,不经意间就表露了自己的心迹:“何幸邀恩宠,宫车过往频”,“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以“颂圣”而“邀宠”,以“邀宠”来“大展其才,将众人压倒”。亦诚如脂砚斋所叹云:“吾不知在黛卿胸中,实有何丘壑!”
后世读者常把黛玉描绘成一个“一尘不染”,绝不沾一点俗务的孤傲仙子形象,可事实上黛玉的“孤傲”,却是基本上止于平辈之间或针对丫环仆妇等下人的。对于掌握家政实权的贾母、凤姐诸人,黛玉却是十分在意揣摩她们的心理的,如第3回,黛玉初进贾府之时,作者即以春秋笔法,暗点了她的这种心机,原著写道,贾母问黛玉:“因念何书?”黛玉答道:“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谦虚道:“她们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黛玉却立即从中揣摩出了另外的意思,当宝玉后来再问她“妹妹可曾读书”时,她便改口为“不曾读书,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了。又如第35回,黛玉揣摩凤姐的心态,宝玉挨打后,众人纷纷前往探视,林黛玉便“自立于花阴之下,远远地却向怡红院内望着”,“只见李宫裁、迎春、探春、惜春并各项人等都向怡红院内去过之后,一起一起的散尽了,只不见凤姐来”,她便在心里盘算起来:“如何她不来瞧宝玉了便是有事缠住了,她必定也是要来打个花胡哨,讨老太太和太太的好儿才是,今儿这早晚不来,必有原故”果然,不一会儿,便“只见贾母搭着凤姐儿的手”给宝玉探伤来了,一个十五岁(可能还不到)的女孩,竟有这样的心计能把凤姐的心理揣摩得如此准确,能说她没有些城府世故吗?也难怪脂砚斋要反复提醒读者注意“黛玉之心机眼力”了。至第62回,作者则干脆让黛玉向宝玉作了一番表白,打破了那种黛玉从不沾染俗务的神话!她说“要这样才好,咱们家里也太花费了,我虽不管事,心里每常闲了,替你们一算计,出得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至后手不接”——你看,黛玉“心里每常闲了”不也是要替贾府的家计营生多多“算计”的吗?如此地周详,如此地贤惠,简直似贾府的儿媳,这岂非与她平日的表现不符么?倒是一位学者一语道破了内中的奥妙:“黛玉在前四十回中,既然已经博取了宝玉的心,她现在也要开始以自己的言行博得家长们的支持,同时她对于贾府种种家计营生的格外关注,有意无意之间也是在为她日后成为“宝二奶奶”做准备——一心要得“宝二奶奶”之位的,不是宝钗,而正是黛玉自己!!
与上述黛玉情形相反相成的,倒是宝钗的情况。世人读《红楼梦》往往爱强调宝钗的所谓“有心计”、“会做人”的一面,殊不知,宝钗自己却是根本不屑于世俗的种种权势和地位的。尽管她熟谙世故,却并不以世故本身为念,相反,她内心深处所追求的完全是另一种精神境界。譬如第28回宝钗面对元春赐礼的态度,即充分显示出了她远拒世俗污秽的立场和品格。
小说第28回叙,端午节元春以礼物分赐大观园,独有宝钗所得的礼物与宝玉一模一样,或许在旁人看来,这正是元妃器重宝钗的象征,攀附还来不及呢,庆幸还庆幸不过来呢,可他们却惟独忘记了宝钗自己的态度!宝钗自己到底是怎么想的呢?对此原著作了一番颇有意味的描述,书中这样写道:
宝钗因往日母亲对王夫人曾提过,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等语,所以总远着宝玉;昨日见元春所赐的东西独她与宝玉一样,心里越发没意思起来,幸亏宝玉被一个黛玉缠绵住了,心心念念惦记着黛玉,并不理论这事。(第28回)
——你看,面对元春赐礼的态度,宝钗不仅没有感到任何的“庆幸”,反而“心里越发没意思起来”甚至反过来以宝玉被黛玉缠着为“幸”,这样洁身自好,特立独行的态度,是有些人所谓的“欲夺宝二奶奶之位”的形状模样吗?读者试想,如果上面的遭际换了黛玉又会怎样呢?从“薛宝钗羞笼红麝串”一回中,黛玉含酸的态度来看,若黛玉得到了同样的恩赏,只怕是欣喜庆幸还来不及呢,炫耀攀附还来不及呢,岂有可能像宝钗这样,把别人眼中正是攀龙附凤的大好机会的际遇,视为“越发没意思”的事情!
红学界曾长期存在着宝钗到底爱不爱宝玉的争论。其实,我们从第34回,宝钗探望宝玉时,一不留神说出“大有深意”的话来的情节中,即不难发现,宝钗是打心底里爱慕宝玉的。然而,宝钗之爱宝玉,却又远比黛玉来得单纯的多。她的感情基本上只停留在一个青春少女对异性知己的自然渴慕之上,而并没有相黛玉那样,把自己的爱情追求,同结一门亲,改变自己寄人篱下之地位的现实目的联系起来。这也就决定了黛玉的爱情,必然有着非常明确的婚姻和现实的指相,而宝钗之爱宝玉却纯粹是一种精神上的爱恋。薛姨妈在王夫人面有意无意地提及“金玉”之事,说宝钗的金锁“要等到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这固然是有着借女儿之婚事联姻,来巩固家族利益的目的。可家族的意志,却并不等于少女自己的意志。而事实上,宝钗对于这种将其儿女真情附上许多世俗功利的目的事情,是极为反感的。她之所以因母亲之言,便故意“远着宝玉”正是对家长意志的一种无声的抗议。由此,我们便不难明白,为什么当元春的赐礼“独她与宝玉一样”时,她不尽没有感到丝毫的庆幸,反而“心里越发没意思起来”甚至反过来以宝玉被黛玉缠住为“幸”了。
题曰:
甄士稀逢贾化繁,石头苦谛世难传。
风月鉴里说多情,不若反照思奇缘。
第一章:“理想”与“世俗”:钗黛性格的B面
题曰:
双美争妍二百春,再笔情缘话浅深。
蘅芷清芬谁堪识?洞天别有烈性真。
在红学史上有关钗黛的种种争论当中,常有所谓“理想”与“世俗”之议,论者往往以宝钗为所谓“世俗”美女之典范,又奉黛玉为所谓“理想主义”的楷模,然后再加以对比品评,进而生出许多“右黛左钗”之类的说辞。然而,近年来,却也有一批不乏独到见解的青年学人纷纷撰文指出:林黛玉对宝玉的爱情亦并非纯精神的,黛玉其真实的人性品格,也有非常世俗的一面。相反倒是宝钗对宝玉的爱慕,反有着更多的超越世俗的理想主义的成份……一时间,争议再起,往昔似成定论的那些东西,也就不能不渐渐变得模糊起来了……
其实,在笔者看来,简单地以所谓“理想”与“世俗”这样的二元模式来强套钗黛两个形象的内涵,本身就有些削足适履的味道。读《红楼梦》,人们往往象书中的贾瑞一样喜爱正照风月鉴,殊不知书中钗黛二人的性格,从来都是有着A、B两面的。正如书中的那面风月宝鉴,可以“正照”,更应该“反照”一样,如果一定要用“理想”与“世俗”来界定钗黛的话,我们只能说,钗黛具有“理想”与“世俗”的两面,更确切地讲,宝钗实际上是世俗世界中的理想主义者,黛玉实际上理想世界中的世俗主义者。在《红楼梦》中,黛玉是身处“世外”而心向“世内”;宝钗则是身处“世内”却心向“世外”!
从表面上看,黛玉的为人处世显然不及宝钗那样圆熟练达,可细细观察,我们倒不难发现,黛玉对世俗利益和地位的关注和向往却是远远在宝钗之上的,比如第七回,周妇送宫花一事中,黛玉的表现即为明证,原著写明,“周瑞家的”烦薛姨妈之请,挨个为众位姑娘送去宫样的纱花,及至黛玉处,黛玉只就宝玉手中看了一看,便问道:“是单送我一个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周瑞家的笑道:“各位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黛玉便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不给我!”——以往论者谈及此处,常谓之黛玉的“小性儿”与“清高”,然请读者细想,黛玉这种过激表现又难道仅仅是什么“小性儿”、“清高”就能概括的吗?这不恰恰说明了黛玉对世俗地位着高低的强烈关注吗?她若不是汲汲然于世俗的等级、位秩,也就根本不会在两只小小宫花之上,再生出什么别的轩轾来了。
黛玉是个薄命的女孩,诚如她自己所言:“我原本是无依无靠投奔来的。”(第45回)然而也正是这种寄人篱下的不幸,在她的信中造成了强烈的自卑,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一个人愈是自卑,便愈容易滋生出强烈出人头地、高人一等的占有欲,黛玉就差不多属于这样的心态,她唯恐别人瞧不起自己,便越要施展自己的种种才华,运用自己的种种心计,以博得显要的位置,“将众人压倒”,这种急切的心理,以至于她在第18回,对元妃的竭力奉迎时,不经意间就表露了自己的心迹:“何幸邀恩宠,宫车过往频”,“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以“颂圣”而“邀宠”,以“邀宠”来“大展其才,将众人压倒”。亦诚如脂砚斋所叹云:“吾不知在黛卿胸中,实有何丘壑!”
后世读者常把黛玉描绘成一个“一尘不染”,绝不沾一点俗务的孤傲仙子形象,可事实上黛玉的“孤傲”,却是基本上止于平辈之间或针对丫环仆妇等下人的。对于掌握家政实权的贾母、凤姐诸人,黛玉却是十分在意揣摩她们的心理的,如第3回,黛玉初进贾府之时,作者即以春秋笔法,暗点了她的这种心机,原著写道,贾母问黛玉:“因念何书?”黛玉答道:“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谦虚道:“她们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黛玉却立即从中揣摩出了另外的意思,当宝玉后来再问她“妹妹可曾读书”时,她便改口为“不曾读书,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了。又如第35回,黛玉揣摩凤姐的心态,宝玉挨打后,众人纷纷前往探视,林黛玉便“自立于花阴之下,远远地却向怡红院内望着”,“只见李宫裁、迎春、探春、惜春并各项人等都向怡红院内去过之后,一起一起的散尽了,只不见凤姐来”,她便在心里盘算起来:“如何她不来瞧宝玉了便是有事缠住了,她必定也是要来打个花胡哨,讨老太太和太太的好儿才是,今儿这早晚不来,必有原故”果然,不一会儿,便“只见贾母搭着凤姐儿的手”给宝玉探伤来了,一个十五岁(可能还不到)的女孩,竟有这样的心计能把凤姐的心理揣摩得如此准确,能说她没有些城府世故吗?也难怪脂砚斋要反复提醒读者注意“黛玉之心机眼力”了。至第62回,作者则干脆让黛玉向宝玉作了一番表白,打破了那种黛玉从不沾染俗务的神话!她说“要这样才好,咱们家里也太花费了,我虽不管事,心里每常闲了,替你们一算计,出得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至后手不接”——你看,黛玉“心里每常闲了”不也是要替贾府的家计营生多多“算计”的吗?如此地周详,如此地贤惠,简直似贾府的儿媳,这岂非与她平日的表现不符么?倒是一位学者一语道破了内中的奥妙:“黛玉在前四十回中,既然已经博取了宝玉的心,她现在也要开始以自己的言行博得家长们的支持,同时她对于贾府种种家计营生的格外关注,有意无意之间也是在为她日后成为“宝二奶奶”做准备——一心要得“宝二奶奶”之位的,不是宝钗,而正是黛玉自己!!
与上述黛玉情形相反相成的,倒是宝钗的情况。世人读《红楼梦》往往爱强调宝钗的所谓“有心计”、“会做人”的一面,殊不知,宝钗自己却是根本不屑于世俗的种种权势和地位的。尽管她熟谙世故,却并不以世故本身为念,相反,她内心深处所追求的完全是另一种精神境界。譬如第28回宝钗面对元春赐礼的态度,即充分显示出了她远拒世俗污秽的立场和品格。
小说第28回叙,端午节元春以礼物分赐大观园,独有宝钗所得的礼物与宝玉一模一样,或许在旁人看来,这正是元妃器重宝钗的象征,攀附还来不及呢,庆幸还庆幸不过来呢,可他们却惟独忘记了宝钗自己的态度!宝钗自己到底是怎么想的呢?对此原著作了一番颇有意味的描述,书中这样写道:
宝钗因往日母亲对王夫人曾提过,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等语,所以总远着宝玉;昨日见元春所赐的东西独她与宝玉一样,心里越发没意思起来,幸亏宝玉被一个黛玉缠绵住了,心心念念惦记着黛玉,并不理论这事。(第28回)
——你看,面对元春赐礼的态度,宝钗不仅没有感到任何的“庆幸”,反而“心里越发没意思起来”甚至反过来以宝玉被黛玉缠着为“幸”,这样洁身自好,特立独行的态度,是有些人所谓的“欲夺宝二奶奶之位”的形状模样吗?读者试想,如果上面的遭际换了黛玉又会怎样呢?从“薛宝钗羞笼红麝串”一回中,黛玉含酸的态度来看,若黛玉得到了同样的恩赏,只怕是欣喜庆幸还来不及呢,炫耀攀附还来不及呢,岂有可能像宝钗这样,把别人眼中正是攀龙附凤的大好机会的际遇,视为“越发没意思”的事情!
红学界曾长期存在着宝钗到底爱不爱宝玉的争论。其实,我们从第34回,宝钗探望宝玉时,一不留神说出“大有深意”的话来的情节中,即不难发现,宝钗是打心底里爱慕宝玉的。然而,宝钗之爱宝玉,却又远比黛玉来得单纯的多。她的感情基本上只停留在一个青春少女对异性知己的自然渴慕之上,而并没有相黛玉那样,把自己的爱情追求,同结一门亲,改变自己寄人篱下之地位的现实目的联系起来。这也就决定了黛玉的爱情,必然有着非常明确的婚姻和现实的指相,而宝钗之爱宝玉却纯粹是一种精神上的爱恋。薛姨妈在王夫人面有意无意地提及“金玉”之事,说宝钗的金锁“要等到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这固然是有着借女儿之婚事联姻,来巩固家族利益的目的。可家族的意志,却并不等于少女自己的意志。而事实上,宝钗对于这种将其儿女真情附上许多世俗功利的目的事情,是极为反感的。她之所以因母亲之言,便故意“远着宝玉”正是对家长意志的一种无声的抗议。由此,我们便不难明白,为什么当元春的赐礼“独她与宝玉一样”时,她不尽没有感到丝毫的庆幸,反而“心里越发没意思起来”甚至反过来以宝玉被黛玉缠住为“幸”了。
这篇文章的作者分析得很有几分道理。但这里还欠斟酌。如果,宝钗真的觉得"心里没意思“,为什么,转天就把那个手镯戴上了?而且,还是在宝玉和黛玉面前。她的习惯不是不喜欢戴这些饰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