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不同的声音,希望我们在温和的讨论中增长智慧,开阔眼界。
第一次看《平》,是高中的时候,全无共鸣。后来大学的时候,又读到它一次,还不喜欢。有很多原因,这里说几点吧。当然因为很多年前看的,一些细节记得也许不准确,说错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我不喜欢这本书的原因一。在整本书里,过分地强调要得到“最好的东西”。这句话也不许不够贴切,容我慢慢解释。
说爱情比较容易,就说它吧。少安,先是和支书的女儿相爱了。当时支书的女儿大约是村子里条件最好的女孩了,容貌和学历,性格,家世。这是很可能的,完全可能发生的事情,青梅竹马,两小无猜。
接下来是少平,和他相爱的是田晓霞。同样的,也是最好的一个,就是在当时他所能接触的环境里,最完美的一个女孩。这些具体情况,大家都很熟悉,不累述。在晓霞上了大学,而少平去了煤矿之后,如果希望他们在一起,路遥完全可以写成少平通过努力也去了大学和城市。这样的结局还是很幸福,完美,也是可以令读者接受的。
但是他坚持固守在晓霞大学毕业后,去了煤矿采访,受到贵宾式的待遇,仍然深爱着“煤黑子”少平。而且写到煤矿领导的诧异,那种前倨后恭态度的变化。
接下来就是晓霞的突然死亡。这几乎是不得不的死去。因为故事没有办法写下去了。要知道路遥在写《平》的时候,已经是个经过婚姻,女儿都很大的中年男人。他并不是个十六岁的少年,不可能不知道,硬把一个煤矿工人和一个女大学生(而且当时爸爸已经是省委书记了,我记得)硬凑在一起的结局,那种生活上磨难和外界的阻力。
他完全可以写成少平去上了大学,然后他们在平凡琐碎的生活,相互磨合,相互妥协,相互爱护。但是,他不肯,他拒绝。一方面,我们可以认为路遥是一种极为理想主义至上的人;另一方面,是不是也可以说,他太懦弱,不肯面对生活的琐碎的磨难?
然后是小妹妹,去了大学,找了一个大约是省委还是中央高官的儿子,而且男方父母还很喜欢她,极其喜欢。至少在我的思维里,普通人离那些高官子弟太遥远了。我们的生长环境差别如此之大,思维文化生活习惯是完全不同的。不是完全不可能,但是至少要经过一些磨合和妥协。不太可能两个生长环境相差这么大的人就这么契合。还是那句老话,他不肯面对,他拒绝。
当然还有大姐姐的婚事。但是在书里,她几乎是个影子一样的人。
这里,把他们兄妹三个人的婚姻和爱情放在一起,比较来看,难道不觉得路遥过分地追求“最好最好的”吗?一个这样“荣耀”的家庭,哪里是平凡的世界,简直就是精英中的精英了。
而且,一个人过分的,在自己的书里,反复灌输这种要得到“最好最好”的原因是什么?是否潜意识里,太有些自己是弱者和自卑的感觉呢?
另外要讲述的路遥的婚姻,他的前妻是个北京人。在陕北那所大学里,是个校花级的美女。家境跟路遥比起来,无疑是大陆和马里亚那海沟的差别。然后,这位美女爱慕路遥的才华,跟他在一起,把自己的生活费掰给两个人花。直白地说,她在大学里养着路遥。但是,他们的婚姻惨痛地失败了。在写《平》之前就已经坍塌了。妻子带着女儿过活。
这只是海沟和大陆之间的磨合,而一个省委书记或者中央的孩子和一个普通人的区别,无疑是喜马拉雅山和平原。
而且这位妻子,不管是离婚前还是后,一直去看望路遥的养母(养父已经去世了)。而路遥从上大学那天起,直到成名成家,去世,都再也没有回过故乡。他是陕北延川县人,73年在延安上大学,92年去世。
这么近的距离,19年,没有回过故乡,使得我不得不怀疑,他是不是一方面热爱这块土地同时,内心对于它给自己的磨难也有深深的憎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