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帖子限了800魅力的主要原因是有太多的个人信息。稍微熟悉我一点的不用人肉都能知道我在哪里,甚至姓氏名谁。限制一下主要是出于自我保护的目的。
不过那个内容有点老了,现在形势变化太快,很多里边的内容已经过时了,需要补充更新一下。简单说几句现在的情况变化。
1. “青年千人”计划
这个应该是从2010年开始的,每半年评一次,中组部牵头,有35岁(好像)的年龄限制。最早的要求是国外的博士,现在的要求是在国外呆够3年(也许是4年),也就是可以是土博在国外转一圈做几年博士后就行。待遇是中组部给经费100-300万,学校可能会再给一些也可能不给。
这个很诱人,基本上现在回来个人都奔着这个去。但是呢,有几个问题。第一,青年千人的评选不是专业评委,也就是做计算机的、做化学的、做生物的跟做工程的一起评, 同一群评委评完这个评那个。所以你的成果的牛度、你的idea的牛度评委基本都不懂。能评上这个主要靠你的出身——比如北大清华毕业的会天然的比华南农大毕业的占优势——和你的标志性成果——比如理科有没有CNS,至少是各专业一区文章若干篇。没有这个基本上进不去门。第二,土博和土硕占绝对优势,尤其是跟着院士长江出来的博士硕士。本科一毕业就出国的,除非成果斐然,否则跟他们比不过。第三,除了北大清华等学校,其它学校需要出面给你跑这个事情,自己单枪匹马基本没戏。
2. 临时工性质
这个应该是近3年的主题。现在大多数海龟回高校,都是临时工了。有学校美其名曰“特聘研究员”,或者别的什么,说穿了是没有事业编制。国内的人事制度是一个特殊国情,前几年回去的人多了,坑填满了,所以现在各个好学校都没有名额了。没有名额又想要人,只好给临时工性质的位置。这种临时工和正式编制的人有什么不同呢?第一、人事档案不进学校;第二、学校的福利待遇(比如分房子)一概没有;第三、可能有3年合同到期不一定续签,被迫走人的可能;除此以外,我不知道对这些人三金一险学校交不交。但是,这些临时工的工资很高,普遍采取年薪制,年薪15-30万,是我等编制内人员的3-8倍,冲着这点,去混几年倒也无妨。如果有这种打算的,问清楚转成正式编制的可能性及其时限和条件,再多多请教一些学校的内部人士和政府人士看看值不值。
不过那个内容有点老了,现在形势变化太快,很多里边的内容已经过时了,需要补充更新一下。简单说几句现在的情况变化。
1. “青年千人”计划
这个应该是从2010年开始的,每半年评一次,中组部牵头,有35岁(好像)的年龄限制。最早的要求是国外的博士,现在的要求是在国外呆够3年(也许是4年),也就是可以是土博在国外转一圈做几年博士后就行。待遇是中组部给经费100-300万,学校可能会再给一些也可能不给。
这个很诱人,基本上现在回来个人都奔着这个去。但是呢,有几个问题。第一,青年千人的评选不是专业评委,也就是做计算机的、做化学的、做生物的跟做工程的一起评, 同一群评委评完这个评那个。所以你的成果的牛度、你的idea的牛度评委基本都不懂。能评上这个主要靠你的出身——比如北大清华毕业的会天然的比华南农大毕业的占优势——和你的标志性成果——比如理科有没有CNS,至少是各专业一区文章若干篇。没有这个基本上进不去门。第二,土博和土硕占绝对优势,尤其是跟着院士长江出来的博士硕士。本科一毕业就出国的,除非成果斐然,否则跟他们比不过。第三,除了北大清华等学校,其它学校需要出面给你跑这个事情,自己单枪匹马基本没戏。
2. 临时工性质
这个应该是近3年的主题。现在大多数海龟回高校,都是临时工了。有学校美其名曰“特聘研究员”,或者别的什么,说穿了是没有事业编制。国内的人事制度是一个特殊国情,前几年回去的人多了,坑填满了,所以现在各个好学校都没有名额了。没有名额又想要人,只好给临时工性质的位置。这种临时工和正式编制的人有什么不同呢?第一、人事档案不进学校;第二、学校的福利待遇(比如分房子)一概没有;第三、可能有3年合同到期不一定续签,被迫走人的可能;除此以外,我不知道对这些人三金一险学校交不交。但是,这些临时工的工资很高,普遍采取年薪制,年薪15-30万,是我等编制内人员的3-8倍,冲着这点,去混几年倒也无妨。如果有这种打算的,问清楚转成正式编制的可能性及其时限和条件,再多多请教一些学校的内部人士和政府人士看看值不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