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 zt zt
http://ged.asia.edu.tw/Fagu/%E4%BD%9B%E6%95%99%E4%BA%BA%E7%94%9F%E8%A7%80-%E9%84%AD%E6%8C%AF%E7%85%8C.pdf
看考古和罗列名词解释,还不如看这篇,言简意赅,集中高效
(本人水平低下,该文中若有误导之处也看不出来,读者自行决断,后果自负)
==================
佛教人生觀,悲智雙運
演講:鄭振煌教授
學歷:台大外文系/政大新聞研究所畢業
經歷:中華慧炬佛學會專 任 教授
台中市慈光圖書館、 李炳南 居士文教基金會常務董事
大慈寺董事
中華佛學研究所兼任副研究員
佛教力行學院副院長
中華民國宗教與和平協進會祕書長
世界佛教僧伽會顧問
世界佛教徒友誼會團結委員會主席
大學時即活躍於佛學社團,擔任臺大晨曦學社社長,親近 海內外佛教高僧大德,尤其受教於臺中蓮社導師李炳南教 授及「慧炬」創辦人周宣德教授,得益尤大。研究所畢業 後,一度任教於大學、佛學社及佛研所。未久出任慧炬聯 體機構副董事長,實際綜理行政及編務,旋參與組織成立 慧炬出版社、慧炬通訊社、中華慧炬佛學會等法人組織, 推展佛教現代化、國際化、學術化、生活化;經常於臺灣 及東南亞、美加各地舉辦各種佛學講座、研習營及禪修營。 鄭居士修習佛法三十餘年,悲智雙運,解行並重,每 抽暇至各佛研所、各道場、學佛團體等單位弘揚佛法,法 雨普降,均霑甘露。 鄭居士不僅飽覽群經,深諳奧義,其中、英文造詣亦 屬爐火純青;除常發表文章外,已譯成佛學名著《了義炬》 《觀呼吸》、《人生錦囊》、《學佛釋疑》、《西藏生死書》 《心靈神醫》等十餘部。此外,其口譯功夫亦堪稱一絕,曾 為達賴喇嘛、一行禪師、葛印卡大師擔任即席口譯。
世界化的佛教
佛教由釋迦牟尼佛(Sakyamuni Buddha 624-544BC)創立於公元前第六世紀的印度。佛
滅後,經三次結集,公元前三世紀,阿育王(King Asoka)遣高僧至各地弘法,而成世
界性宗教。
印度佛教於1202AD滅亡,至公元1893年始有斯里蘭卡僧護(Sanghapala)法師創立摩訶
菩提學會,努力復興印度佛教。
佛教於公元前三世記傳入斯里蘭卡,後再傳入緬甸、泰國、高棉、寮國等地,屬於上座
部一切有部銅鐷系,以巴利文三藏為本,通稱南傳佛教。
佛教於公元一世紀經中亞細亞傳入中國,後再傳入越南、韓國、日本等地,屬於大乗,
主要從梵文及西域文三藏譯成中文,通稱漢傳佛教。
佛教於公元第八世紀傳入西藏,後再傳入蒙古、俄羅斯等地,亦屬於大乘,行持注重三
密相應,主要從梵文三藏譯成藏文,通稱藏傳佛教。
今日佛教分成南傳、漢傳、藏傳三大傳承,因文化背景、地理環境、民族性等差異,各
有其思想特色和修持法門,人生觀亦非全然相同,但不離智慧和慈悲二大主軸。今以漢
傳佛教為主,略述佛教的人生觀。
佛教是「宗」「教」,不是「宗教」
佛教既是「宗」「教」,也非「宗教」。
「宗教」一詞譯自英文religion,而英文religion源自拉丁文religare或religio, 意
為「回到源頭」或「與源頭結合」。佛教的基本理論是「源起」:萬事萬物都是眾因緣
和合而成,非由一因所造,亦非無因而生。所以,佛教不是這種定義下的「宗教」。
漢傳佛教有「宗門教下」之語。宗的意思是安心、觀心、用心;教是安心、觀心、用心
的方法。佛教是心地法門,主張「三界唯心造,萬法唯識現」,人生宇宙都是心意識的
作用,離開心意識,一切皆無意義。佛教的內涵,都是在說明安心、觀心、用心的方法
,也鼓勵佛弟子安心、觀心、用心。安心、觀心就可以證悟人生宇宙的真理,離苦得樂
;用心就可以發揮智慧,慈悲濟世,令眾生離苦得樂。所以,佛教是這種定義下的「宗
」「教」。
佛教的人生觀無非「宏宗演教」。
佛教Buddha-sasana:悲智教法
佛教一詞是梵文Buddha-sasana的翻譯,實非英文的Buddhism,因為Buddhism隱含教條、
教誡、主義的意思,而佛教絕非教條、教誡、主義,它純粹是一種人生宇宙真理(智慧
)、離苦得樂(慈悲)的教育。
Buddha音譯佛陀,簡稱佛,意為智者、覺者。智慧有世間智慧、出世間智慧之分;出世
間智慧又分一切智、道種智、一切道種智。覺有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三個範圍。智慧
是佛教的人生觀,度煩惱障;覺悟是佛教的宇宙觀,度所知障。
Sasana意譯教法,是人生觀、宇宙觀的教育。
簡言之,佛教Buddha-sasana是有關智慧、覺悟的教育,其宗旨在「破迷啟悟、離苦得樂
」。
佛教人生觀的特色
佛教的人生觀至少有下述六種特色:
一、 是實觀,不是悲觀、樂觀。
佛教觀察人生宇宙的實相,稱為三法印:諸行無常、諸受皆苦、諸法無我。如果體證三
法印,永遠解脫煩惱和無明,則得「涅槃寂靜」,合前三法印為「四法印」。
諸行無常是指世間萬事萬物都是虛幻不實、變化無常。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萬事
萬物(包括因、緣、果的每個過程)都不斷在改變,所以不必執著,事實上,想執著也
執著不了。
諸受皆苦是指諸行既然無常,什麼也執著不了,一執著就必然痛苦。眾生大多是執著的
,所以是諸受皆苦。苦有三苦、八苦、八萬四千苦之分。三苦:苦苦(身心粗重的苦)
、行苦(諸行無常的苦)、壞苦(有為法必壞的苦)。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
、怨憎會、求不得、憂悲愁惱五蘊熾盛。八萬四千苦泛指生死過程中無量無邊的苦。
諸法無我是指萬事萬物都無自性空,都依賴其他因緣而存在,沒有自我的獨立性質。
世間萬事萬物都是不常、不一、不主、不宰的,如果執著為常、一、主、宰的,即是顛
倒妄想、無明、煩惱。體悟三法印,智慧顯發,放下妄想執著,內心即安詳和諧、常樂
我淨,這種境界稱為「涅槃寂靜」。
觀察人生宇宙的真相,可以得到三法印的結論,如果勤修戒定學,必可證悟四法印。佛
教是如實觀察萬事萬物,不昧事實,既非悲觀,也非樂觀,而是實觀。
二、 是緣起論,不是無因論、自然論、唯物論、唯心論、心物合一論、二元論、多元論
、鬼神論。
探討萬事萬物的生滅原因,不外乎有因論、無因論二種。
無因論是指毫無原因可言,完全是突然生滅的,或自然生滅的。
有因論有一因論、二因論、多因論三種。一因論有唯心論、唯物論、鬼神論三種,認為
萬事萬物的生滅都是由心、物或鬼神所決定。心物合一論主張心物合起來,造成萬事萬
物的生滅。二因論主張萬事萬物的生滅本源,有二個不可改變的元素,可以指心物或其
他。多因論則是主張萬事萬物的生滅本源,有三個以上不可改變的元素。
佛教觀察萬事萬物的生滅,發現源自眾多因緣條件的和合或離散,而這些因緣條件又有
其因緣條件,並無固定不變的元素,這種萬法的根源理論稱為緣起論。「諸法因緣生,
諸法因緣滅。」從時間看緣起論是「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從空間看緣起論是「
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從相對看緣起論是「果仗因生,事待理成,有依空立。」
佛教揭開宇宙的真理是緣起論,而人生的真理則是「業感緣起」。業是身、語、意三種
造作及其結果,相當於力學上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人生的命運完全由自己創造,是「
自作自受」,「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報。」
三、 是自我負責,不是委諸鬼神。
遠古時期的人類,面對不可知的大自然和洪水猛獸,倍感生存遭到威脅,不安恐懼油然
而生,亟需心靈上的依靠。有人感應到神秘力量,稱為天啟,把個人的命運委諸鬼神,
個人完全做不了主。
釋迦牟尼佛圓修戒定慧,以完全平靜、完全客觀、整體全面的心境觀察人生宇宙,發現
人生宇宙的一切唯心造,善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觀心者永處纏縛。這種人生觀是操之在
己的,外力只是助緣,內心才是主因,制心一處無事不辦。
這是人本的人生觀,真正的自由、民主、平等。眾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心佛眾生
,三無差別」。這種業感緣起的人生觀,帶給人類希望的曙光。
四、 是自力解脫,不是他力救贖。
渺小的個人,面對生老病死的必然、風雨雷電的無常、宇宙萬物的神秘等無奈,經常會
有束手無策的乏力感,就把個人的苦難交給鬼神、風水、星宿等外力,認為透過祈禱、
祭祀、諂媚等方式,就可以獲得外力的垂愛而救贖。
佛教的業感緣起論,認為個人的身語意業形成個人的人生宇宙,眾人的身語意業形成眾
人的人生宇宙。任何救贖都要從改變身語意業開始,而身語意三業中又以意業為主。意
業就是起心動念,心念主宰著語言和行為。把心照顧好了,等於把語言和行為照顧好了
;把語言和行為照顧好了,等於把人生、世界照顧好了。照顧好自己的心,是每個人都
應該辦得到的事。解脫煩惱痛苦還得靠自己,自助人助,「人必自救,而後人救之」。
五、 是心內求法,不是心外求法。
佛教發現真理、解決煩惱痛苦之道,都是從內心探索而得到,絕非心外求法。心是身之
主,也是人生和宇宙的核心。人是透過心去感受、認識、詮釋人生和宇宙的。有什麼樣
的心,就有什麼樣的人生和宇宙。心出了問題,人生觀和宇宙觀也會隨著出問題。解決
了心的問題,等於解決了人生和宇宙的問題。
佛教是有關心靈的科學。唯有心內求法,才能究竟解決人生和宇宙的問題。
六、 是三輪體空的慈悲,不是有所得的愛與施。
佛教修行的目的,不只在求自身的破迷啟悟和離苦得樂,更要推己及人,讓其他眾生也
能破迷啟悟和離苦得樂。在利他的過程中,佛教強調必須有空性的思維,即三輪體空的
心態:全然放下布施的自我、受施的對方、所施物。如此的布施,才是清淨施,心中了
無罣礙,解脫自在。有所得的愛心和布施,出自於比較和憐憫,讓布施者和受施人的內
心都有所期待,無法任運解脫。佛教修持的終極目標是涅槃寂靜:心中了無塵埃。如果
想獲得永恆的內心安詳,就必須三輪體空的慈悲行,而非有所得的愛與施。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3-4 14:49:51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