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望是所有痛苦的根源(1)

  佛經上將我們生存的這個世界稱爲欲界,欲界的顯著特征就在一個“欲”字上。那麽何爲欲呢?欲就是生命內在的希求。世界上的一切生命體都存在著這樣那樣的欲望。

  我國唐朝著名的文學家柳宗元在《柳河東集》中寫過一個寓言《蝂傳》,揭示了欲望過多,必定會遭受無限苦果的道理:

  蝂形體比蝸牛要小,自己沒有殼,是一種天生喜愛背東西的小黑蟲子。它在爬行時不管遇到什麽東西,如吃剩下的食物或沙粒、草葉等雜物,總是抓取過來放在背上,繼續前行。于是,東西愈壓愈重,即使非常疲憊它也不會放棄。它的背很粗糙,因而東西堆上去不會散落。有時候背上的東西太重,越積越沈疲勞到了極點,也不肯放下,兩只後腿就摟著背上的東西,走路時一搖一晃的,累得半死。

  有一天,它在爬行的路上發現了蝸牛的殼,覺得可以用來作爲自己的房子,以後不用擔心風吹日曬了,就背在了背上。

  爬了沒多遠,又發現一個更大更漂亮的蝸牛殼,又舍不得丟下原來的,怎麽辦呢?就兩個一塊背著。但兩個又不好背,就用了很多唾液、鼻涕、眼淚黏合在了一起,繼續走路。沒走出多遠,又看到一個更好的,又舍不得喜新厭舊,于是又用眼淚、唾液將它黏合在一起,繼續前進,如此一來它被累得上氣不接下氣。

  有人見它如此辛苦的樣子,心生憐憫,就替它去掉背上的東西。可是蝜蝂如果能爬行,又把東西像原先一樣抓取過來背上。這種小蟲又喜歡往高處爬,用盡了它的力氣也不肯停下來,導致跌倒,最後摔死在地上。

  無獨有偶,在泰國有“壓死大象的最後一根稻草”的故事,身大力不虧的大象過去是泰國運輸的主要工具,它力大無窮,背負千斤而輕松自如,給它馱物時常常一開始成百上千斤它不在乎,只要未到它的生理極限,它就能釋放壓力,也就是它有休息的機會,能健康長壽地活下去。但一旦它已經不堪重負,馱物超過了它可以承受的壓力極限的臨界點,這個時候只要在它身上再放一根稻草都有可能使這個龐然大物轟然倒地而死亡。

  人是萬物之靈,按理說,不會犯下像蝜蝂這類低等動物所犯的錯誤,但現實生活中的大多數人都扮演著蝜蝂的悲劇角色,不斷爲自己的人生做加法。每個人從出生起,從赤身**,從一無所有,從不知自己姓甚名誰,就開始了加法的人生,各式各樣的東西、各式各樣的名號開始添綴我們的生命。似乎身上擁有的東西越多,就越富有、越幸福,到頭來呢,卻把自己弄得不堪重負、身心俱疲。

  人們常說“貪心不足蛇吞象”,比喻人心永遠不能滿足,貪心太重,就像蛇一樣,想把一頭大象吞掉。想想蛇吞象的樣子,會是一種什麽感受——咽不進,吐不出,要多別扭有多別扭。什麽都想要,最後可能什麽也得不到,反而一輩子將自身置于忙忙碌碌、患得患失之中。這樣活著,未免太累!

  有一個居住在窮鄉僻壤間的農夫,每天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簡單平淡的生活,雖然日子不算富裕,但卻過得逍遙自在。

  有一天,他在地頭勞作時偶然挖到一個價值連城的金羅漢,發了大財,鄉親們都向他投去羨慕的眼光,他當然十分得意。可是過了不久,這個農夫卻變得郁郁寡歡,整天心事重重,一副愁眉苦臉的樣子。原來,他總是擔心有人覬覦他的寶貝,睡覺時也把它抱在懷裏。而且,他還想:“羅漢應該是十八尊,我只挖到一尊,還有十七尊不知在什麽地方?要是那十七尊羅漢也能歸我所有,那該多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