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达吉堪布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今天利用这个时间,简单讲一下最近提倡的儿童读经,并劝勉大家在各地建立“儿童读经班”。
为什么这样做呢?因为我觉得,现在许多同行道友,包括菩提学会的佛友,近两年以来,学习佛法方面有很大转变,这是值得可喜可贺的。然而,我们忽略了一件事情——很多居士的孩子没有受到佛法教育,父母虽然望子成龙,花了不少钱让他在学校读书,希望他将来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可是现在的教育,存在着一些无法忽视的弊病,不一定能完善孩子的品行道德。所以,提倡儿童读经势在必行。
关于这一点,如今许多教育学家有一些分歧和辩论:一部分人认为,儿童缺乏古代经典的教育,实属不智之举,现代文化对他们毕生不一定有利,故应大力倡导复兴古文化;还有一部分认为,古文化固然有一些行孝行善的传统美德,但也有很多糟粕性,对现代教育来说是不科学的,古人有古人的行为规范,今人有今人的言行准则,我们要与时俱进、适应社会,不能退回到古代闭塞、落后的状态中去。
在这方面,我也想过很长时间,不管怎么样,让孩子从小接受人格教育是不可缺少的。不然,即使他再精通各种理论知识,若没有贤善人格的话,长大后对别人,乃至对所有众生,都没有真实的利益。
父母如果想关心孩子,方法其实尤为重要。很多人认为,让孩子考上大学,给他买房子、买轿车,留下丰厚的家产,为他成家立业做好充分准备,就是为人父母的责任。当然,我们也不排斥这些,但最关键的,是应该让孩子接受爱心慈悲的教育,我觉得这比什么财富都重要。倘若你给孩子留下很多钱,但他人格特别不好,再多的财产都将毁于一旦;如果你让他从小接受佛法教育,在爱心和悲心的孕育中成长,那么对他一生,乃至生生世世都有无穷利益。所以我认为,父母一定要让孩子学习佛教。
最近十几年来,香港、台湾等各大城市中,许多知名人士都在号召儿童读经,并于各地建立了一些读经班。我们现在也是提倡儿童读经,名称上虽然相同,但管理和内容上有所差别,我们主要是让孩子学习佛教经论,同时兼顾一些《四书》、《三字经》、《弟子规》等古代经典。
可能你们都清楚,在中国古代,最普通、最常见的教育方法,就是让孩子读诵经文,着重知识的灌输与积累。但后来受西方文化影响,教育上讲究“实用主义”,彻底推翻了读古书的传统,把教科书从《大学》、《中庸》、《三字经》,变成了小猫、小狗、小燕子……虽然这些教学内容,与孩子的心理比较相应,讲起来也富有吸引力,可是它没有内涵了,学了以后,对一生没有特别大的助益。如果能像古人一样,读一些《三字经》的“人之初,性本善”,孩子对做恶事就不会有兴趣。所以,从小培养读诵经典极有必要。鉴于此,我写了一封关于这方面的信,从今年开始,要求菩提学会为主的各地道友,以信中的内容和原则为准则,将孩子们集中在一起学佛。
或许有些父母认为:“孩子学佛、读经,我们自己带也可以,不需要办一个读经班吧?”这种想法不正确。如果没有参加集体学习,孩子对所学的印象不会太深。若能将少至三四个、多至十几个孩子凑在一起,看一些佛教卡通片和佛教电影,同时,你们当过老师的人讲佛教故事,共同过一个佛教生活,他们的心灵才会慢慢得以转变。
其实,一个孩子就像是一个春天。一年只有一个春天,同样,一个孩子人生中只有一次机会,假如没有把握好、充分利用上,他的思维模式定型后,想转变过来非常困难。现代科学和佛教中都认为,一个人从1岁到13岁之间,是吸纳文化知识的关键时期,此时对外界的吸收能力相当强,所学的知识一生都不会忘,哪怕是父母讲一个故事,或者在学校中、生活中遇到一件事情,长大后仍能记忆犹新。所以,家长务必要抓住这个时期,正确引导自己的孩子。对这件事情,你们不要视作儿戏,觉得:“几个小孩在一起玩耍,给他们放个卡通片,这有什么意义啊?不要耽误我的时间!”千万不要这么想。尽管这种行为微不足道,但对孩子的一生来讲,起到的作用不可思议。
过了几年以后,我们这帮人就会离开人间,但这些孩子将成为社会的顶梁柱。倘若他们从小具有慈悲的理念,那他们利益众生、造福社会的发心,与那些长大后通过教育转变过来的人截然不同。现在很多父母自己学佛非常虔诚,我在北京和南方一带,见过许多这样的居士,可他们对自己的孩子,只是偶尔教他念咒、磕头,讲一点点佛教知识。这种偶尔的关心根本不够,应该让他在佛教的氛围中,与其他孩子共同学佛,这样,对他一生的影响会相当深刻。
从今年起,我们将于各地提倡儿童读经。在此过程中,首先家长要积极配合,如果你不愿把孩子送到读经班,毕竟他是你的心肝宝贝,那谁也不可能强迫。除了把孩子送过去以外,你有条件的话,也应该尽量借用教学场地,或者发心当教学老师。一旦错过这个机会,孩子长大成人,已经具有邪见了,要扭转过来特别困难。我认识一个居士的孩子,十几年前他很信佛教,言行举止十分如法,但这几年来,他在学校跟具邪知邪见的人一起生活,内心基本上没有佛了,特别可怕!有这样的孩子,父母恐怕也不会特别快乐。
有些人连父母也不会做,华智仁波切说过:“如果教授孩子杀生、偷盗等造作恶业,非但无利反而有害。”古代有些教育理念,其实我们也不太赞叹。如《二十四孝》中的“王祥卧冰”,说是王祥的继母得了重病,卧床不起,很想喝鱼汤。为了孝顺继母,王祥冬天卧在刺骨的厚冰上,想用身体融化冰块。他的孝心感动了老天爷,把冰慢慢化开,红红的鲤鱼跳出来了。王祥满心欢喜,拿着鱼回家炖汤……其实,这样的孝顺不算是孝顺,父母让孩子做不善事也不叫教育。不过,现在有些孩子也没办法救了,因为他们的思想已经成熟。按照当今科学的观点,孩子的大脑在13岁前完善了百分之八九十,过了13岁,机会就错过了,想补救也来不及了。所以,我这次要求将5岁到15岁的孩子想办法集中起来,让他们学一些佛教故事。
有人可能认为:“小孩子的功课本来就多,老师安排的作业都难以完成,每天累得不得了,再读这些经典,会不会增加他的课业负担?”其实我们要求比较简单,只是在暑假、寒假和双休日期间,把他们组织起来培训。比如星期六、星期天时,抽出半天时间,把孩子们聚在一起,让他们过这样一个生活。我觉得这应该能做得到,没有任何困难。以前菩提学会刚成立时,我要求各组周末集体学习,大城市里的人强烈反对,说自己天天忙得不可开交,哪里有时间去学习?而现在,他们逐渐适应之后,每逢周末就聚在一起,时间是可以抽出来的。所以,你们的孩子也可以。
有些父母觉得给孩子留财产,让他读大学,对孩子非常好。然而,现在的大学课程不一定真对孩子有利。我自己在办学校的过程中,尽量在教材中加一些古代经典、佛教理念,否则,如果孩子只懂科技文化知识,即使非常聪明、很有能力,但若特别狡猾、心肠恶毒、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这种人长大之后,对自他不会有实在的利益。
所以,这几年来,很多学者、教授都提倡儿童读经。记得有些教授将儿童读经的教材,划分为四个级别:最高级的是“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第二级是《诗经》、《易经》、《老子》、《庄子》等;第三级是唐诗、宋词、元曲等古文;第四级是《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等童蒙典籍。
当然我也赞同。毕竟与现代知识比起来,古代经典虽然有点难懂,孩子们读起来不易理解,但在接受熏陶的过程中,会潜移默化地让他明白做人道理,等他长大以后,自然会或深或浅地领悟到其中真意,从而受用一辈子。现在学校里的知识,尽是些“燕子飞了”、“乌鸦渴了”,知道这个也起不到什么作用,所以,有些人说当今教育内容比较空洞,的确也是这样。
其实,读诵古代传统经典,对孩子的身心非常有益。比如说,《大学》有2000字左右,讲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它既是修身之法,又是治国之道,孙中山对其评价极高,称为“中国独有之宝贝”。
《中庸》有4000字左右,“中”是做人做事不偏激、中正平和,“庸”是永恒不变之意,《中庸》就是永恒不变的和谐之道。通过学习这本书,可令自己有能力协调平衡各方面关系。
《老子》有5000字左右,是不凡的智谋奇书[1]。此书的智慧可以运用到工作、生活中,例如,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丁肇中,就是运用《老子》的思想进行科学研究,并获得了诺贝尔奖。事实证明,熟读《老子》、领悟《老子》,可以使人智慧超群,卓尔不凡。
《论语》约15000字,其中充满了做人做事的道理,形象生动地教我们洞察人生、了悟人生。很多大学生学习《论语》之后,整个身心有极大的变化。如《论语》第一篇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意思就是,做人首先要致力于根本,根本树立了,“道”就出现了。恭敬父母师长、爱护志同道合者,这就是做人的根本!我们一生中若能以这样的理念来定位,会得到非常大的利益。
当然,这些跟佛教比起来,可以说相差得比较远,但如果你暂时不能接受佛教理念,那不妨先学习一下古代文化。现在孩子的学业压力比较大,把《论语》、《中庸》、《大学》都背下来,可能也不太现实,但若有选择性地记一部分,然后在此基础上再学佛教,他们就会很容易接受。
(接下文)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7/12 5:43:40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