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603索达吉堪布对四众弟子的希望和建议
◎ 一个希望
今天,我和在座的道友们一起,重温几个简单的佛教理念。
学习佛法,对佛教徒而言,是至为重要的。世间任何一门知识,都需要先学习、再实践,在充分掌握其规律之后大胆创意;学佛也要先学习佛陀的法教,再亲身修持、体验,而后将佛法的精神传递给众生。现今时代,先进的科学技术,为佛教徒打开了前所未有的方便之门。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光碟和电子书等方式研学佛法。我经常想,这一定是诸佛菩萨的加持!对此,佛教徒一定要充分意识并利用。
你们千里迢迢来喇荣参加法会,法会结束之后,又不得不回到城市的汪洋大海中。你们都有各自的家庭、工作、生活和学习,我们要找到你,是那么不容易;你要找到一个能够托付的寺院,也是难而又难!汉地的寺院是那么少,人又是那么多,即使你怀着忐忑之心,来到一座寺院,寺院也不一定能满足你的追求和渴望。而网络,向你提供了一个次第深入佛法的机会,你可以足不出户,像山中的修行人那样通达并修行佛法。佛教徒要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通过网络来学习佛法。
佛陀在戒律及其它经典中强调:希求解脱之人,一定要长期依止善知识。佛陀并没有说:“上师的法体殊妙庄严,你要天天瞻仰;上师的法音,即使是上师的哈欠之声也美妙动听,你要天天聆听。”在具德上师的相续中,蕴藏着丰富的佛法宝藏。依止上师,就是随学上师的意趣和一言一行,就是要获得上师心中深藏的法,自己不断地修习。如果依止上师,却对上师心续中深邃的智慧一无所获,所谓的学佛,也只是一纸空文。
世间有那么多在家佛弟子,如果每人依止一位善知识,可能没有那么多上师;如果共同依止一位上师,上师又不一定能满足每个人的需求。而依靠网络光碟等途径,一样可以依止善知识,获得佛法的精髓要义。有些道友虽然不在上师身边,但比山里一些出家人修行更优异。那些人天天跟着上师、目不转睛望着上师,就是不好好学习佛法、不实地修持,最后,他们会一无所得。而远在城市的一些佛教徒,在闻思上师所传的法教之后,真正改变了相续。
现在,很多人为了学佛而上网,包括老年人,这么做很有必要。一位七八十岁的老居士说:“我一定要听课,要好好学习佛法。我让孙女帮我装好电脑,我直接上就行。”老年人到山上或寺院听法是不现实的,通过在家上网的方式学习,一样能够获得大乘佛教智慧和悲心的意义。
21世纪是一个特殊的时代,佛教徒一定要与时俱进!所谓与时俱进,不是像世间人那样标新立异,而是要利用现代科技,在不被网络染污自心的前提下,将上师充满智慧、直指心性的开示,融入到心灵深处,运用在家庭、工作和生活中,调伏自己无始以来那颗桀骜不驯的心。
◎七点建议
1. 在家佛教徒的责任:家庭、工作、修行
在家佛教徒有三种责任,第一是家庭的责任。本来,这不需要我来说明,但是在现实中,不强调这一点似乎不行;第二是工作的责任;第三,你是一个佛教徒,与世间之人不同,你有修行的责任。
一些佛教徒在学佛之后,对父母、丈夫或妻子儿女不闻不问、漠不关心。他们每天念《普贤行愿品》、看光盘,引起家人强烈不满,致使家中硝烟弥漫,经常处于一触即发的紧张状态中。由于学佛受到了阻扰,他们对家人深生厌离,一心渴望像山里修行人那样,过清修的生活。但是,他们出离尘世之心未必真实坚固,也许只是一时的逃避。出家后不久,由于环境艰苦、生活单调,修行艰难,他们又开始思念城市的舒适和便利,想回去过一种自由自在的世俗生活。如果佛教徒与家人长期冷战,对佛教团体乃至整个佛教的发展不一定有利。
在家人琐事缠身,今天同学生日,明天亲戚结婚……佛教徒既不能和他们同流合污,也不能过于极端,有违世间的礼仪和规则。作为一个佛弟子,应该尽量随和、仁慈和体恤。一些修行要诀中说:世人之所为与我之所为,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完全百依百顺也是不可能的。但至少,你要从内心关注他们暂时和久远的利乐,不能彻底抛下和放弃他们。在世间人非常重视的一些事情上,你要随顺他们;在不杀生等关键的问题上,你要把握原则。要利用一切剩余时间来修学佛法。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后出生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出家后,父母无人赡养,孩子没有人抚育,家中会出现一系列困窘的局面,甚至难以为继。我们都是在父母的温柔呵护下长大,父母和子女,是我们人生的一种责任。在我们短暂的此生中,如果尽自己的一生精进学修,学佛的时间也不算短。尽到家庭义务,是在家居士的第一个责任。
第二是对工作的责任。有的人本来拥有骄人的职业,但学佛后不久,就弃之如敝屣。在现代社会中,要找一个好职业相当不易。你有沉重的生活压力,因为一时看破红尘,就轻易抛弃了工作,最后走投无路,陷入非常可怜的境地。
其实,在工作的同时,你可以对你的领导、同事和下属慈悲以待,以大乘菩提心开显宇宙人生的实相,阐扬大乘佛法的宝藏。你的工作,就是度化众生的道场。你身边的人本来不信佛,由于你的悲心和智慧、你出众的能力、你的聪颖和善巧,最终,你可以让他们的心归向佛法。你要对工作认真负责,为你身边的人树立一个新时代佛教徒的形象,一个楷模。
有的佛弟子各方面都出类拔萃,有的人最初精进苦行,抛弃配偶子女和工作,一心想在今世就取得出世间的成就。但是,当所有压力都集于他一身,他又无法承受。最后,他为了现世的利益,与人同流合污,彻底放弃学佛,过着行尸走肉的生活。
人们认为,只要生活优裕、家庭美满、工作出人头地,人生也就不过如此了。但我们是希求解脱之人,与世间人不同。所以,第三个最重要的责任,就是不间断修行。如果你天天高朋满座,就会断送自己的解脱慧命。因此,无论你身处怎样的环境,都要坚持修学佛法。或许,你会遭遇家人、同事、朋友的不解和质疑。这时,你要有面对的能力,有应对的准备和方法。你要在这方面下功夫,只要你具足机智和善巧,一切会吉祥如意的。
在汉地城市中,有许多成功人士。他们家庭和睦,在企业中肩负要职,个人的修行也相当优秀,基本圆满了所有课程。当然,他们疲惫不堪,没有娱乐和闲暇。学院里精进的修行人,连星期天也会用于学修,但大部分出家人还是会稍事休息;而学会的道友在一周紧张的工作之后,周六和周日都要共修学习。家人难以理解,你周末跑到哪里去了?为什么不和家人共享天伦之乐?作为佛教徒,相信你有能力让你的家人不仅信赖你,而且支持你。不间断修行,这就是在家佛教徒的第三个责任。
2.佛教道场应当闻思、实修、传播佛法
接着,我想对以汉地为主的道场,提出我的几个建议。所谓的佛法,就是教法和证法。教法是由闻思三藏十二部而得到的;证法是将佛陀的教法,在相续中数数修行,成为与你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佛教道场应该具备什么?不是巍峨的佛像、不是香烟绕梁、信众如云,当然,如果这些一应俱全,也非常好。但是最根本的,就是要学习显密经论并潜心串习,而后,将释迦牟尼佛的精神传递到其他众生的相续中。
如果一个道场或寺院不具足这三法,即使佛菩萨像修葺得殊妙庄严,周边林木幽深,令人心旷神怡,这个道场依然是不圆满、不完整的。因为,一个寺院的根本——它的精要和灵魂就是闻思修行。
在雪域举办的研讨会上,我们对藏地寺院提出这样的要求:寺院,要起到寺院的作用。人们来到寺院,是出于对博大精深的佛教的敬畏和兴趣;是因为虔诚的信仰和对解脱的渴望。如果寺院不给他们提供学习论疏和修行窍诀的机会,不起到传播和弘扬佛法的作用,这些人就会懵懵懂懂地来,迷迷糊糊地去,得不到任何实际的利益。
当然,他们会在佛菩萨像前磕头、烧香、许愿说:“请佛菩萨保佑我孩子平平安安、考上大学,保佑我丈夫身体健康……”诸佛菩萨的加持力不可思议,他们也可能如愿以偿,这么做无可厚非。但是,在释迦牟尼佛真正的法教中,如果没有闻思修行,凡是和寺院相关的一切人,都是盲目而行。
在雪域藏地,一些寺院的僧侣及周边的百姓,具有相当高的佛学素质。他们既能讲解深奥的教典,又知道如何在心上修行。更重要的是,他们有一颗忘我利他的心,会尽他们的一切力量,把诸佛菩萨的心要宝藏传遍四方。
我觉得在汉地的道场中,真正的寺院不算多。但是可喜的是,一些学习显密经论的小型佛教团体正在蓬勃兴起。比如学会的道场、居士林、佛教中心……如果佛教徒聚集在一起,只是聚餐闲聊,就没有些许意义;即使天天讽诵经文,也意义不大。诵经虽然是一种善法,但是最根本的,就是要通晓佛法的内涵和精髓。
为了让众生获得佛法殊胜的利益,上师法王如意宝殚精竭虑、不遗余力。喇荣五明佛学院从二十多年前就开始广弘佛法。不久前,我去壤塘觉囊派、噶举派的一些寺院。在觉囊派的一个道场中,有300多人正在进行为期三年的闭关,300多人正在闻思经续论典。我班门弄斧,为闻思的僧人传讲了时轮金刚的六加行。
我惊讶地发现,这些寺院的法师都是出自喇荣五明佛学院。其中一位还做过我的邻居,我有些眼熟,却叫不出他的名字。当时,他只是一位默默无闻的修行人。在佛学院中,这些出家人鲜为人知,一旦走出山门,却能在几百人面前广引博征,宣讲五论,而且非常圆满和成功。所以,我希望正在学习学院课程、具有殷切利他心的在家学子,未来能在不同的环境中广弘佛法。只有佛法兴盛,众生才能安乐。这就是我对佛教道场的三点建议。
3.道场负责人应具备人品、智慧、利他心
无论是寺院住持、居士道场的组织者或佛学小组的组长,最首要、最根本的条件,就是德行高尚。如果是出家人,则要严持律仪。假如一个人戒律清净,人格稳重、可靠,在这个基础上,为人正直、心地敦厚善良,就像上师法王如意宝在《教诲甘露明点》中所说的那样,要具足贤善人格的功德。
第二,负责人要有智慧。一个人如果人格卑下,就会无恶不作;如果智慧浅薄,就会把好事变成坏事,把团队引往错误的方向。前不久,在一个二三十所寺院参加的研讨会上,我提出:“不管是活佛还是堪布,寺院最主要的负责人,应当具有很高的综合素养,尤其是广博的佛学知识和修证智慧。因为寺院是知识分子的团体,如果管理者不是知识分子,人们就会不服。”在现在这个时代中,谁也不会服谁。除非管理者是真正具有水准和能力的人。
以前,在一些偏远地区和以老年人为主的学佛团体中,由于人们的文化程度较低,我们只能从发心的人中选出一位负责人。但以后,希望各地在遴选负责人之时,一定要选智慧出众的人。世间选举一位村长,也需要一定的水平;录用一位幼儿园或小学老师,也要经过各门学科的考试,如果总分不够,就不会录取他。佛教群体是智者的群体,智者团体的负责人必须是一位智者!否则,团体之中,人人都具有一定的素质,管理者却缺乏取舍和决策的能力,这怎么能行!
无论是藏地还是汉地,有些寺院的最高管理者,显现上学疏才浅,一旦权力掌握在他们手中,他们就会因循守旧,压制一切建设性的创意。即便下面的人试图发挥寺院的作用,提出高瞻远瞩的建议,也不会被他们采纳和实施。现在是21世纪,智慧浅陋之人,已越来越不适应这个时代。
第三,要有利他心。负责人如果具有人格和智慧,却没有利他心,就不会关心这个团体,包括外界与之相关的一切,他都会漠然处之,不予重视。作为一家之长,至少要对家人负责;一个团体的负责人,最关键的就是一切时分都思维利益他众的心。无论是寺院还是居士团体的负责人,一定要有人格、智慧和利他心。有了这三法,其他的一切功德都能圆满。
《君规教言论》中说:在这个世间中,所有功德都聚集于一身的君王很难寻觅。但是,一定要具足这最根本的三点。这就是我对道场负责人的三点希望。
文章来源:http://www.zhibeifw.com/ssks/kq_qa.php?page=1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7/5 17:59:48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