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帖回复
查看:4563|回复:11
  • 1
When you buy via links in posts, huaren.us may earn a commission
Advertisement

永远留在记忆里的十二个片断

头像
0操作1 #
头像
1 #
0
06-02-13 01:34操作
查看全部AA分享不感兴趣
永远留在记忆里的十二个片断


某日,艾小柯在一个阳光灿烂的下午发呆。虽说阳光正好,可窗外却是冷风飕飕,气温接近冰点。这样的天气,最适合端上一杯热茶,望着门前那棵大橡树回忆往事。



人的记忆真是十分奇怪的生理现象。我们说记忆是一条河流,可如果仔细推敲,这个比喻其实是十分夸张与不合理的。没有谁的记忆真正是源源不断如河水般延绵不绝,真实的记忆其实都是一个个相关或不相关的碎片,一段段有意义或无意义的细节。只有在回忆很久远很久远以前的时候,我们把这些本来不相连的碎片细节串联起来,称它们为记忆的长河。所以艾小柯的回忆,在这样的天气里,当然也是一块一块的碎片。不过今天,我要回忆的,不单单是艾小柯生命中的现实片断,还有那些伴随我成长,在我的生命轨迹中留下永恒印记的电影片断。



这个世界上优秀的电影太多,每位观众随便一数就可能有几十部进入自己的个人排名;可一部电影如果能够成为观众人生的一部分,甚至成为定义某些感情、某些爱憎的标准,那除了故事本身的优秀,还必须要具备那些充满决定性与震撼力的片断,具备那些令人无法忘怀的细节。多年以后,关于那部电影的情节人物也许都被遗忘,可当初的片断细节却仍然色彩斑斓栩栩如生。这些片断未必都属于那些永久流传的经典电影,甚至有些连二流三流电影排名都无法挤入。可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场合,与特定的人恰好一同经历了这些片断,于是它们便永久的留在了记忆的相册里,永远留在了我们心里。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2-13 1:57:52编辑过]

头像
0操作2 #
头像
2 #
0
06-02-13 01:34操作
查看全部AA分享

(一)霸王别姬



这辈子第一次为一部电影感动是高一那年。学校里组织去看陈凯歌的《霸王别姬》。16岁的孩子,情窦初开懵懂年纪,真不知道当年学校让我们看如此深刻意识又前卫的电影是为了宣传什么。不管是什么原因,总之熙熙攘攘的一帮少男少女确实走进电影院,在黑暗中老老实实的坐了将近三个钟头。那一年很多的事情到现在都忘记了,可这部电影却永远留在了心底,留在了记忆的长河里。



那个时候的我,对同性恋是完全没有概念的。虽然读红楼的时候对脔童这样的字眼十分触目惊心,宝玉与秦钟同窗友谊后面隐藏的暧昧更是值得玩味,但两个男人之间的情欲却不是我小小脑瓜那个时候能够理解的东西。与其说感动,不如说是魅惑。电影里的方宅大院,青砖碧瓦,那些咿咿呀呀的美丽唱词,那些脸谱上五彩斑斓的线条,程蝶衣望向段小楼那妩媚热切又充满绝望悲伤的眼神。我完完全全被迷住了,迷失在一个超越我那个年纪那种心灵理解力之上的复杂故事里。我不明白巩俐饰演的菊仙为什么那么讨厌程蝶衣,我不明白段小楼究竟为什么总活在矛盾与挣扎里,我甚至没完全看懂程蝶衣最后为什么要自杀。可我清清楚楚的记得文革中焚烧京剧道具行头的那一幕,三个人相互指责互相毁灭的场景。熊熊火光里所有的人都被烧成了鬼,被烧得伤痕累累奄奄一息。我坐在那里心中感觉到的疼痛竟然那么真切,眼泪也如河流一般流了满脸。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为一部电影流泪,为一个自己并为完全看懂的故事感动,为一段自己完全没有概念的感情心碎。



我的身旁坐着的是当时我暗暗喜欢的男生。泪流满面甚至泣不成声的我在黑暗中突然感觉到自己的手被一个人温暖的,紧紧的握住。我偷偷扭头看他,看他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看他的眼睛映出那熊熊火光的明灭。我们俩就这样握着手,流着泪,不说一句话的看完了整部电影。当电影院里的灯光又亮起来的那一刻,当林忆莲那首悲伤的《当爱已成为往事》轰轰烈烈的响起来的时候,我心中的感慨几乎无法用言语形容。



后来这部电影又被我看过无数遍,每次的感动感慨都有所不同。可那种魅惑,可程蝶衣那妩媚热切又充满绝望悲伤的眼神却是永远打动我的细节。我依然会在火光重重的那一幕泪流满面,我依然会在音乐响起的时候感慨到言语尽失。我才知道,一部优秀的电影对人的影响,原来可以超越一切语言一切故事情节。



很多年以后,哥哥那个眼神仍然在我心头妩媚着绝望着,京剧与男人之间的感情对我依然极尽魅惑。很多年以后,每当我想起曾经暗恋的那个男生,我也总会想起他手心的温暖,想起我们一同流泪的感动。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3 #
头像
3 #
0
06-02-13 14:18操作
查看全部AA分享

(二)乱世佳人



我上高中的时候有一个同学的家长在电视台工作,于是我就有了很多借录像带的机会。当时阴错阳差的借了一部长达三个多小时的电影《乱世佳人》。当时我没看过《飘》,对这部电影更是没有概念。完全是为了打法时间而看,一看就欲罢不能。



影片一开始吸引我的当然是美丽的南部风光与南方美女。绿草地上一座如同奶油蛋糕般美丽的白色庄园,穿着白色蓬蓬裙的郝斯嘉明眸皓齿,猫一样灵动的绿色眼珠左顾右盼,看究竟选哪位幸运的年轻男士去拿饮料。这样的任性,倔强,意气风发,这样的美丽,又如同一个普通的女孩一样充满缺陷,所以情路坎坷。



可这些,南部的塔拉庄园,穿着军服的美国男人,19世纪的大蓬蓬裙,还有黑妈妈灰色罩服下的巨大红色纱裙在类似的电影里也能窥之一二,郝斯嘉单恋的爱情故事更不是什么希世珍品。只有白瑞德迷人的小胡子和性感的声音还算特别。不过就算再加上费雯·丽的绝世容颜,单凭这些也不会让我在这么多年里一直念念不忘。



我忘不了的,是电影里南北战争时郝斯嘉带着梅兰妮顶着炮火纷飞一路出逃,白瑞德与郝斯嘉在橙红色的冲天火光里深深亲吻的剪影;我忘不了的,是郝斯嘉从容的扯下绿色天鹅绒的窗帘围到身上,眼珠一转计上心来的小聪明小得意;我忘不了的,是郝斯嘉重回塔拉庄园发现田地荒芜家业衰败,她在紫红色的夕阳照耀下从田地里拔出来一个萝卜,连泥土都未擦去就狠狠的咬了一口。这个倔强的女人面对夕阳,双手握拳高举双臂用尽全身的力气向苍天呐喊:“我以后绝不挨饿!”悲壮又舒缓的音乐这时候突然响了起来,郝斯嘉纤细的背影在夕阳下投下长长的影子。



很难说这部电影,还有后来读的《飘》究竟给我的人生以什么启示。可是郝斯嘉绝不挨饿的宣言,还有她在紫红云霞里的背影却永远永远的留在了我的心里。这部电影我一共看了五次,这个片断竟让我五次落泪。不管我是否喜欢郝斯嘉的个性,不管我是否容忍郝斯嘉的缺点,这样的坚定与勇气,这样连战乱都打不夸的女人,生命力顽强的如同春天的野草。看到她,生活就总有希望,不管面对什么样的困难。




头像
0操作4 #
头像
4 #
0
06-02-13 20:44操作
查看全部AA分享


(三)无暇心灵的永恒阳光



第一次看到这部电影的短片广告是在一部普通电影开始前。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头扮成科学家的样子,在充满试管烧瓶和电子仪器的实验室里面对屏幕说:想像一天,你的生活将变成完美。想像一天,现代科技的发展能够消除生活里一切不完美的片断。想像一天,生活中不再有悲伤绝望,生命永远阳光灿烂。



我清清楚楚的记得自己当时的反应是:“多么奇怪的广告!说了半天都不知道在宣传什么产品。”



真正开始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前面半个多小时我的反应就跟对短片广告的反应差不多:什么意思,什么意思嘛!



所以当金·凯利饰演的男主人公约尔发现自己的前女朋友,凯特·温斯莱特饰演的克俪门泰通过这种先进的科技手段把痛苦的记忆,把关于他的一切记忆从头脑中抹去之后,自己也决定进行同样的手术把克俪门泰从记忆中消除的时候,我那种恍然大悟的解脱,简直是醍醐灌顶,简直比被最最智慧的老和尚当头给我一棒喝还要过瘾。我恨不得从座位里站起来,对着屏幕大喊:导演是个天才,我看懂了,我也是个天才!



当然,我没有站起来大喊。自认天才的我可不是傻瓜。这部电影的精彩之处从这里才刚刚开始。



创作这个剧本的查里·卡夫曼才是幕后真正的天才。他带领观众在约尔的潜意识里游走,用最幽默最不可思议却又最深刻的方式剖析人的意识与思维。幸福快乐是人类永恒追求的目标。多少次,我们幻想忘记那些不快乐的记忆,消除那些痛苦的回忆。可假如有一天,科技进步能够抹去记忆中的一切污点,让无暇的心灵生活在永恒阳光里,我们就真的幸福了吗?失去痛苦的同时人也失去了自我调和的可能,失去了接受自我接受生活的机会,结果错误的历史被一再重复。



故事里约尔的潜意识发现自己仍深爱克俪门泰的时候,约尔不得不与自己的意识搏斗,拯救关于爱情的最后记忆。这时候故事如何发展都不再重要了,甚至约尔与克俪门泰的爱情如何感人如何震撼都不是重点。重点是这部电影把一个复杂的哲学问题如此形象感人的表达出来,所有的一切因果是空前完满,没有半点破绽。与其说这是一部爱情电影,不如说这是一部哲学电影,是一次智慧的灌溉。虽然它并不能给我们的心灵带来永恒阳光,却带领我们向幸福的方向迈进了一步。



虽说《无暇心灵的永恒阳光》在哲学上的震撼超越了爱情,可从此之后,每当我想到爱情,眼前浮现的都是约尔与碧蓝头发的克俪门泰躺在裂痕四射的冰冻湖面上的静谧平和与平静表面下的波涛暗涌。所以当周迅在陈可辛的《如果·爱》里重复了躺在冰面上的镜头时,我就已经基本预测出了电影的结局。




头像
0操作5 #
头像
5 #
0
06-02-15 11:45操作
查看全部AA分享
 


(五)骇客帝国



我从来就不喜欢现代动作片。什么史泰龙第一滴血半眼都不看,什么终结者勉强看了也只觉得头痛。我一直认为动作片放太多人力物力在武打特技和飞车爆炸上面,故事都写得不好,况且我对暴力从来就不感兴趣,所以不值得浪费时间。可是有一天,我终于看到了《骇客帝国》。这部电影颠覆了我对动作片的一般认识,我不得不承认它是一个经典精品,不得不承认我自己对动作片的偏见狭隘。



虽然是动作片,可打动我的依然是故事,是这个惊世骇俗的完美理论。尽管影片最后Neal与史密斯的打斗场面中子弹如同划过水面般穿透空气的慢镜头开创了动作拍摄方法的新纪元,这些都没有故事里的理论来得震撼。



想想看,我们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如果眼见还不够,那么再加上触觉味觉嗅觉,这样总可保证真实性了吧。可电影就提出了这么一种可能,一种假设:如果我们的感官都在欺骗我们呢?如果我们的大脑都在自我欺骗呢?



于是这个怪异至极又完美至极的理论诞生了:人类以为一直为自己服务的电脑系统才是真正的宇宙主体,人类自己不过是为这个庞大的钢铁系统提供能源的卵状休眠生物。小部分看到真相的人类,在追求解放追求自由的同时也在不停问着本源的问题:这个真相就是最终的事实了吗?战争的背后是否还有更深一层的秘密等待被挖掘?



看完这部电影,我一度沉浸在这个环环相扣的理论中无法自拔。如果这部电影是一篇议论文,那么它不仅有了最优秀的假设命题,还有同样完美精彩的表演作为论据来支撑。它完全颠覆了传统意义上人与计算机争夺控制权的题材,而是向依存与战争之间的精妙平衡点靠拢。这是头一部让我苦苦思索的动作片,看后欲罢不能,心急的等待续集出世。



可惜,《骇客帝国》的第二与第三部又不幸沦入了一般动作片的老套,花太多时间在小柯认为相对次要的特技武打上,而忽略了电影最有光华的神。尤其是第二部,被解放的Zion人穿着破衣烂衫,在类似一个山洞的建筑物里为宣战而莫名其妙的狂欢,影片竟然演了几十秒跟迪斯科舞厅里一样的各式舞蹈动作镜头。我十分佩服自己竟然没有在那一时刻走出放映厅的耐心。从那一个片断,我就知道这部《骇客帝国》算是完蛋了,导演舍了西瓜拣芝麻,完全忘记了第一部《骇客帝国》为什么这么成功。如果导演不是健忘,那么就是他不够聪明,脑细胞不足以处理这个惊世骇俗的完美理论,无法更深入具体形象的充分展现它的神秘深刻,只好放弃了。可惜了了这么优秀的题材!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6 #
头像
6 #
0
06-02-16 01:43操作
查看全部AA分享


(六)不可逆转






说实话,虽然我看懂了这部法国电影,可我看的是没有字幕的法语原版,里面人物的对话我是一个字也没听懂。



不过,这完全不妨碍它连续数日占据我的头脑我的心灵,成为小柯记忆里的另一个经典片断。



这绝对不是一部轻松的电影,甚至都不能算是一部正常的电影。影片开始镜头仿佛安在主人公的眼睛上,随着他的奔跑、上下楼、喘气而旋转跳跃。我强忍着眩晕与屏幕上整片的晦暗色彩坚持往下看,直到我开始头痛,气喘,反胃,强烈的想呕吐,症状与晕车相差无几。



就算眩晕呕吐可以坚持下来,后面的片断只有更加原始。我承认,那个男主角用灭火器在同性恋酒吧里把一个男人的脑袋砸得稀巴烂的镜头我只偷偷看了一眼。尽管只有一眼,那鲜血四溅脑浆迸裂的残酷场景已足够成为我今后几个月内连绵不断的噩梦。这还不算完,好不容易等到镜头不太晃悠了,头痛与呕吐感总算可以稍微缓解,长达十分钟的强奸镜头又来了。这个强奸绝不是一般电影里遮遮掩掩挑逗情色的性感强奸,而是暴力的,痛苦的,羞辱的,疼痛的,无助的,绝望的。一个真正的暴力强奸犯的犯罪场景也不过如此。据说《不可逆转》在嘎那电影节放映的时候,无数观众因为无法忍受电影里的暴力和这个长达十分钟的强奸镜头而愤然离场。可是,我竟然全部忍受着都看完了!



看完了,才开始强烈佩服起导演意识的大胆与拍摄手法的新颖。那些跳跃的镜头,那些眩晕呕吐,那些暴力,每一个都是这部电影必不可少的元素。如果一般的电影都是用三维空间来讲述故事,那么这部电影就是四维的,它除了故事本身,还充分利用了镜头本身来调动观众的物理反应,所有那些负面的情绪都是为电影主题来服务的。



那么,这部电影的主题究竟是什么?



如同它的名字,电影主题就是体现生活的不可逆转性。



整个故事的讲述采取了彻底的倒叙手法。从一开始的狂乱到影片结束的静谧美好,每一个片断都依托于前一个片断,环环相扣,逐步解释男主角本来正常美好的生活怎么因为女友被暴力强奸而突然崩溃,他的复仇旅程怎么最终导致了灭火器砸烂人头的终极暴力。开始的晃动跳跃镜头和晦暗色彩与最后的正常平静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让人不得不假设如果其中任何一个细节没有发生,是否结果就不会如此悲惨。可正如电影的片名,生活是不可逆转的。即使我们可以把悲剧从头到尾从尾至头的分析重现出来,悲剧仍是悲剧,生活不可逆转,历史不可逆转。



我认为这是我看过的所有电影里故事讲得最好的一个。才华横溢的剧本作家兼导演Gaspar Noé,小柯除了佩服,还是佩服。




头像
0操作7 #
头像
7 #
0
06-02-16 18:42操作
查看全部AA分享


(七)勇敢的心




其实,在决定写下《勇敢的心》之前,我稍微犹豫了几秒钟。



这倒不是因为我怀疑它在我记忆中的重要程度,而是我有些担心写下这样一部程式化的梅尔·吉布森电影太过庸俗。不过我马上就为自己的担心而感到更加庸俗。不能忠于自我只会使一切感受记忆想法变成了人云亦云,失去所有存在的意义。而忠于自我也可以被认为是追求自由的一个方面。自由,正是《勇敢的心》全部的意义与目的。



这部电影我也看了不下五遍,不过除了第二次,几乎每次都是巧合。第一次看应该是在大二那年。英语系的学生会为了增加资源决定在全校范围内出售电影卡,每个礼拜可以到他们系的大自习教室去看无字幕的英文原声电影。我当初买这个卡纯粹是为了学英语,可没想到竟然看了很多部超级经典的电影,包括《秋日传奇》和《勇敢的心》。



我的卡本来是每周日晚,可那个礼拜的周六不知什么原因我在人家电影放映到一半的时候混进了教室,平白多蹭了大半场电影。电视屏幕上是两个中世纪打扮的欧洲男人正在一座黑暗的城堡中计划什么阴谋,我似懂非懂的听到什么“国王”,“王位”,“领土”之类的字眼。为了练习听力,虽然完全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仍然坚决留了下来。没想到后面的故事越来越精彩,虽然我不明白前后因果关系究竟是什么,但这不不能阻止我在主人公威廉·华莱士躺在死刑台上忍着剧痛用尽全身力气喊出“自由”的时候感动得泪流满面。于是,第二天晚上,我早早的去自习教室等待这场电影,再次哭得泣不成声。



后来再看《勇敢的心》,几乎每次都是在电视节目中恰好碰上。我以为看过这么多次了,对最后威廉·华莱士的死亡早应该形成免疫;可每当他最后一次睁开那双湛蓝色瞳孔的双眼,看到他美丽的妻在苏格兰风笛的伴奏下从人群中微笑着缓缓向他走来,之后他用尽全力面对天空高喊出“自由”的时候,我的眼泪就仿佛不受控制一样不停落下来。小柯认为这是所有电影里最有震撼力的场景了,虽然煽情度到达饱和,可绝对合情合理,力道强而不过。



其实我实在是应该再次好好重温这部电影,没有广告间断,没有日常琐事。可我一直没有,甚至在大伟特意买了DVD以后仍然没有。我想自己心里是害怕再次经历那么强烈的纠结在一起的悲伤勇气爱情决心,害怕去主动经历这场对心灵的洗礼,对灵魂的净化。在威廉·华莱士面前,我觉得自己无比渺小猥琐,我抱怨命运不公,我抱怨生活琐事,我为鸡毛蒜皮就大发雷霆。我实在没有资格面对这样的英雄,没有勇气直视这样的高尚灵魂。



到如今关于英雄的电影电视故事也看过无数,可只有威廉·华莱士让整个世界都为之失色,只有《勇敢的心》是小柯心目中真正的浪漫英雄主义。每当我想起那个永恒的片断,我都很想喝醉,然后用李白的《将进酒》来缅怀这位真正的英雄。因为最真切的情感,是不分语言不分国界的。




头像
0操作8 #
头像
8 #
0
06-02-16 19:03操作
查看全部AA分享


(八)死亡幻觉




这是我所看过的最神秘的一部电影。哪怕现在,我都无法有信心的说自己真正看懂了这部片子。



正处在青春叛逆期的少年当尼·达克的生活在某天一驾飞机引擎掉进他的房间后就彻底改变了。学校来的新女生,时空旅行的书,怪异的兔子福兰克,物体运动轨道的幻觉,世界就要毁灭的28天预警…… 这些千奇百怪相干又不相干的事件让当尼的生活充满了神秘色彩。就如同当尼面对学校请来的心理顾问大喊爱与恐惧没有界线一样,现实与虚幻在这部电影里也没有明显的界线,甚至,生与死。



如同青春期的苦闷与迷惑,这部电影给人的感觉也是氤氲一片,说不清是郁闷还是惊异,大概每双眼睛看到的感觉都不相同。比如我,最感兴趣的地方就是跟时空旅行有关的片断,还有电影里边界宇宙与本原宇宙的关系。



我对科幻小说的兴趣很早就产生了。这一切起源于我四年级时母亲从单位图书馆里为我借来的生平第一本图书。这可不是画满彩色图画的儿童读物,而是布满了黑色方块铅字,正正经经的成人读物。我把书拿到手里的那一刻心里别提有多兴奋了,因为,这不仅仅是一本图书,这还是一张邮票,一张把我正式邮寄到未来的魔力邮票。



这本中等厚度的书,恰好是一本短篇科幻小说合集,里面的世界五花八门魅力十足。有能够随意变换色彩攀爬任何表面的未来迷彩服,有光感纤维制成的隐身衣,有超现实具备全部六感的三维模拟成像技术,还有我最为迷惑不解的时空旅行。伟大的相对论在我简单的脑瓜里永远只是文字意义的扭曲,什么时间空间的相对运动实在太过深奥,我只好在视觉艺术的电影里来寻求答案。



其实关于时空旅行的电影并不少见,近期比较有震撼力的比如《蝴蝶效应》,比如《病服》,都对时空旅行做出了精彩展现。可我觉得哪部也没有《死亡幻觉》讲述的深奥神秘,自成体系。更为奇妙的是电影看完了不算,跟随电影同来的还有死亡幻觉网站,上面全是从电影中那本时空旅行的书里提炼出来的“线索”,一点一点通向时空旅行的真谛,通向电影故事里隐藏的神秘空间理论。



电影里当尼领悟出物体运动的时空轨迹从而预见未来的时候,演员杰克·盖伦霍尔右嘴角微微翘起慢慢绽开一个恍然大悟般的笑容,澄澈的蓝眼睛微微眯起,那神情强烈的让我想起10岁的自己第一次读到宇航员从亚光速飞行的太空飞船返回地球发现时间变慢了以后,那种即迷惑不解又仿佛发现了什么超级巨大的秘密般的欣喜不已。这个时候,其实是否看懂了关于时空旅行,是否看懂了后来的影片结尾都是次要的。这本来就是一部关于感觉的电影,青春期的困惑与顿悟,似懂非懂的神秘与蠢蠢欲动的欣喜,在对立又相互依存的状态中又出又进,模糊与清晰,醒觉与梦魇,界线与混沌一体。



诗人卞之琳说: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这就是《死亡幻觉》,一道艳丽非常魅影缤纷的绝世风景。它让艾小柯在幻觉里又做了一个关于幻觉的美梦,在别人的记忆里回忆了关于自我的记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2-18 2:01:14编辑过]

头像
0操作9 #
头像
9 #
0
06-02-16 19:07操作
查看全部AA分享


(九)《青蛇》与《对她说》




“我这辈子第一次知道什么是感情发生在初中一年级。



“那天我穿着白色带橘红花边的及膝连衣裙,垂至脖子的荷叶头照旧向外翻出一边来。我双手插在裙子兜里,在正午的阳光下眯着眼睛瞟着二十米远外正就着水龙头喝自来水的班长。班长学习好,人缘好。瓜子脸细长眼睛的他每天穿着不太干净的白上衣和蓝裤子来学校,矮矮的个子坐在第二排。我以前只知道喜欢和他聊天讨论数学题,可那天正午,也许是光合作用的神奇效果,我突然发现我不仅仅喜欢和他说话,我喜欢就这样远远的看着他,看他用手背抹抹嘴唇,然后在蓝裤子上胡乱擦两下,接着跑回操场去和其他的男生踢足球。



“其实,我并不是一个过早成熟的少女,我直到小学六年级的夏天才听说有一个台湾流行乐队叫《小虎队》,才开始听流行歌曲听伊能静《十九岁的最后一天》。我是一个比较认死理而且有些迟钝的女孩,可是那一天的阳光突然让我成长起来,突然让我对“喜欢”这个词涵义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虽然那个时候我并不知道情窦初开会如何影响我的人生,我只知道自己的生活从此要不一样了,而且这一切,都没有回头的余地。”



上面这些是我在短篇小说《放不下》里的开场白。真实的情况和小说里有些出入,时间发生在五年级的某一天,而不是初一。不过那种情窦初开的明朗,那种从混沌突然意识到情感存在的量变而质变却都是一样的。我想,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意识的觉醒。



这样的意识觉醒,在《青蛇》这部电影里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我永远无法忘记王祖贤饰演的白蛇与张曼玉的青蛇在幻化人形后初入人间,两个人风情万种妖艳妩媚的在三月春风里翩翩而来。因为步履不稳,于是白蛇教青蛇“走不动,那就扭呗”。于是两个刚刚觉醒的尤物就这样“扭啊扭,扭啊扭啊扭”的走入了人间的爱恨情仇,走入了且喜且悲的大千世界,一个不似想像中完美的扭曲世界。



之后那些妩媚到骨酥肉烂的缠绵镜头,那白蛇与许仙共撑一把油纸伞的雨中船间,小青在布满莲花的水中对法海的极尽挑逗,青蛇对白蛇说出的那句一再让人心碎的话:“我们姐妹五百年,这也是情啊!”一次次提醒我们这是一部关于觉醒与迷失的电影:白蛇对爱的觉醒,青蛇对情的觉醒,法海对性,对人的觉醒,还有许仙最终的逃避,所以他对情对爱对人,永远迷失。



如果说对于意识的觉醒《青蛇》仍然采取了极为婉约的手法,如同描绘一幅色彩艳丽却氤氲婉转的浓墨水彩,那么在西班牙导演阿莫多瓦的《对她说》就是一幅写实派的油画。故事里护理院的男性员工本宁诺从小护理他瘫痪的母亲,对性与爱情完全处于懵懂状态。某一天,一位叫做马可的男性送来了在一次斗牛表演中出了事故而陷入昏迷状态的斗牛士女友入院。两个孤独的男人就这样产生了一种在绝望中相互依存的奇怪友谊。本宁诺教马可与自己昏迷了的女友说话,因为他相信谈话能够使昏迷者醒转;马克的世界开启了本宁诺意识觉醒的大门,本宁诺如同刚出壳的蜗牛般,伸出自己稚嫩而柔软的触角去感觉外面的世界。



一天,本宁诺去影院看了一场法国前卫电影。这场电影中的黑白电影描述的是一种男女之间无限投入的爱。在极端象征主义手法的表现下,男主角是一个不到两寸高的小人,却爱上了比他大无数倍的美丽女主角。于是,在女主角诱人胴体的感召下,他整个进入了女人的庞大下体,最后在女主角到达高潮的呻吟中献出了一切,包括生命。



本宁诺,一个原本懵懂的大人小孩,通过这场电影获得了性意识的觉醒。可惜常年护理母亲的他从未真正接触过外界社会,感情又都倾注于他精心护理的前舞蹈演员,女孩阿丽莎身上。这种情况下,性意识的觉醒促使本宁诺犯下一个致命的错误,从此改变了许多人的人生。



电影后面的情节如何发展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本宁诺这惊天动地的意识觉醒,尤其是性的觉醒。其实每个人在进入青春期以后都必然经历这样一个充满诱惑神秘又迷惘苦涩的觉醒时代,而性意识的苏醒,更是人生第一次重大变革转换的标志。幸运的少年,在这个时期接触了正确的引导,觉醒为人生从此开启了通向未来的大门;不幸的人,比如电影里的本宁诺,性的觉醒延迟到成年后才发生,缺乏舒缓的通道,结局只能让人叹息。



不管是《青蛇》还是《对她说》,刻画的都是关于意识觉醒的悲剧。即使如此,两部电影都给人以极至的扭曲美感。因为醒觉本身,就是一段充满了苦痛的心路历程,是一件美伦美焕的矛盾综合体。将醒觉的痛苦放大无数倍的同时,也必然放大了由痛苦而产生的美感。



所以多年后再看《青蛇》,一次次打动我的不仅仅是故事内容和画面的妖媚,而是由此回忆起的情窦初开与少女情怀,而是那个青涩又苦闷的青春期,而是让人最感动感慨震撼的——人生第一次觉醒。








头像
0操作10 #
头像
10 #
0
06-02-16 19:09操作
查看全部AA分享


(十)千与千寻




2001年的某天,我极度寂寞。从同学家里借来了一部没听说过的导演导的不知道什么内容的片子就看了起来。结果我对这部片子的喜爱近乎达到了疯狂的地步,在接下来的一个礼拜里几乎每天看一遍,真叫“读你千遍也不厌倦”。



先不说情节,单单那精致的绘画就让我多么希望自己不是在电脑上而是影院里第一次欣赏《千与千寻》。可与一般制作精良的日本动画不同,这种可爱绘画风格,圆润的线条与鲜艳的色彩却与故事情节的怪异形成了鲜明对比,有点让我想到了美国的动画片《南部公园(South Park)》。那里面简单的线条与一群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学生们竟然针砭时政,谈论色情与性,做比成人还成人的事情。



言归正传,《千与千寻》的风格与《南部公园》完全不同,可那种画面与情节的强烈对比却同样十分的吸引人。在《千与千寻》里,可爱的十岁女孩千寻与父母误入幽灵界,父母因为贪吃化作大猪。为了拯救全家,千寻不得不为掌管灵界浴场的汤婆婆工作,同时放弃自己的名字——这也意味着放弃自我。其实,在这个浴场里工作的人大多都是迷失了的孩子,放弃了自我,眼睛里只看得到钱,或者金钱所代表的人生欲望。



动画片大团圆的结局并非出人意料,千寻与白龙的情缘也在情理之中。不过我并不认为这是一部关于情感的影片,甚至连千寻的超凡勇气都不是重点。我看到的,从头至尾都是回归,对纯真,对童心的回归。



我总觉得浴场在这个故事里有特殊的涵义。浴场本来就是洗涤尘埃净化心灵的地方,庞大的河神在浴场里被千寻的纯真感动,洗去污染才赠送河神丹给她;无面人必须在浴场里呕吐出他的占有欲望才能恢复自己的本来面目。而千寻之所以能够从头到尾不为欲望诱惑所动,就是因为她由始至终都能保持着难能可贵的纯真。



纯真之所以可贵,是因为它不为外界环境所改变的固执,或者叫执著。成人与儿童最大的区别倒不是心智的健全与头脑的清晰,而是日益膨胀的占有欲望与幸福感的丧失。因为成人世界里诱惑太多,而成人往往依据别人眼里的自己来判断自我是否成功,是否应该感觉幸福。在孩子纯真的心灵里,整个世界都是对自己的奖赏,快乐就笑,悲伤就哭。活得简单,所以幸福。千寻的拯救与被拯救,无一不来自于她的纯真,即使身处欲望之中,一颗童心也总能引导她走出迷惘。所以这对自我的回归,不仅仅是因为千寻的勇气,更是因为她发自内心的纯真。



从此之后,每当我对生活感到迷惑的时候,我都会想起来千寻,想起来那个忧伤的无面人。我想宫崎骏充满强烈对比的绘画与叙事风格,大概就是要向观众传达这个有关纯真与欲望的信息吧。



说到这里,我突然想起来关于三毛的一个片断。



三毛回台湾,已然是名人一个。演讲,饭局,马不停蹄的会见这位那位。有一天在饭局上,大家熙熙攘攘的说着客气话拜年话。三毛突然对大家说:“我们来作小孩子好不好?”在座的人小心翼翼的回答:“好啊。你说,怎么扮小孩子?”三毛叹了口气,对众人笑笑,然后说算了,低头继续吃饭。



想到这些,也不禁深深叹了口气。因为,小孩子是不用扮的,把心里的那份纯真流露出来就好。可是,一年一年老去的我们,心中还剩下多少纯真的记忆?



那么,在我们还怀念纯真还珍重童心的时候,看看这部《千与千寻》吧。这其实就是幸福的秘密钥匙啊!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2-17 0:37:47编辑过]

Advertisement
发帖回复
查看:4563|回复:11
  • 1
Advertisement
打开收藏板块打开个人中心
边缘侧滑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