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剧作家沙叶新写过一则随笔,戏说“一稿两投”。说的是以前大学规定学生在校期间不许谈恋爱,否则将以处分论之。然而大学生们青春年少,朝夕相处,天长日久,难免滋生爱情。于是恋爱方面就产生很多隐语。比如中文系大学生的隐语多和写作投稿有关。给男女同学做介绍人叫“组稿”;第一次追女同学叫“写初稿”;等等。话说有一位同学“一稿两投”,同时将求爱信寄给两个女同学,却未想到寄错了,将写给甲的寄给了乙,写给乙的寄给了甲,信上还引用了当时流行的印度电影《流浪者》的两句唱词:“ 我只爱你一个人,骄傲的心被俘去了。”
两个女同学收到信后,没“退稿”,却把“投稿”给发表了,还加了两句“编者按”: “究竟要爱几个人,花心切成几半了?”
念到这则随笔,捧腹之余,想起自己的一则求职花絮,可谓异曲同工。唯一的不同在于我的“投稿”碰到的“编辑”比较“伯乐”一些。
当时我在加州大学供职,由于家庭原因,想移居纽约。于是阅读《高等教育纪事报》工作广告栏目便成了我每周一次的必修课,而学校地点在纽约则是我求职的唯一要求。
那天纽约两所大学同时在《纪事报》上登广告寻聘一个部门主管的位子,不仅头衔相近,连工作的职责也大同小异。我喜出望外,当即将简历一式两份印好,并分别写好两份求职信,投出后便在家静候佳音了。谁知此后好几个月,纽约方面毫无反应,连一个“ 电话面谈”的机会都没有等到。我渐渐把这事给忘了。
有一天,突然在办公室接到一个电话,对方说是想让我飞到纽约去和他们进行工作面试。我这边暗自叫苦,因为久等不到,我早已将他们的工作广告扔进字纸篓,现在连他们是哪一所大学,在什么地方我都记不住了。我只得装模作样地让他们告诉我下了飞机该怎样去学校,电话一挂赶紧上网,这才搞清楚邀请我去的究竟是哪家大学。
从加州上飞机时还是朝霞满天,到纽约已经华灯初上。第二天早晨第一个节目就是和由十多人组成的招聘委员会见面,舌战群儒达三小时后,我被告知休息二十分钟后这个位子的顶头上司,即学校的常务副校长兼教务长要和我单独面谈。成败在此一举。
副校长是一位慈眉善目的老太太。一见面就直截了当地对我说,招聘委员会已经把他们对我的看法全向她汇报了,但她就此打住,再也没有提那个汇报对我究竟是凶是吉。老太太好象漫不经心地又问了我一轮问题后,就把我送出她的办公室。我向秘书告别后,刚要离开,突然老太太招了招手,说,“我还有一件事想问你。”她让我等一下,转身回到自己办公室,把桌上我的材料拿过来。她把我给他们的求职信递给我,说:“你真的能肯定,你想来的是我们学校?”
我满脸疑惑,不知道她是什么意思。低头一看,我顿时象中了枪弹,差点晕倒。原来信的抬头是给纽约那一家大学的:我将写给甲的寄给了乙,写给乙的寄给了甲!
不知道这之后我怎样上飞机,又怎样回到家里。第二天我一踏进办公室,桌上的电话就响了。我还没有从昨天受到的打击中恢复过来,连电话也不想接。过了一会儿电话又响,我这才有气无力的接起来。电话中传来老太太慈祥的声音:“祝贺你!我已经接受我们招聘委员会的推荐,正式聘任你担任我们XX部门的主管!”
我“一稿两投”的故事,以大团圆结局。
二
其实,挑上面这段经历来与素不相识的看官分享,除了博大家一笑而外,于我自己还是弊多利少。你想,我在美国工作十多年,找工作和换工作全加起来也不过三、四次,但我写过的求职信若能出版并编成全集的话,不敢说是著作等身,起码也能在很多大学混个副教授当当。怎么偏挑成功的说呢?不是自吹自擂又是什么呢?特别是我用了“伯乐 ”这个词来形容我的“编辑”,岂不是我在此自封“千里马”?
另外一个问题也许更大。这个故事给人的印象是,美国大学领导个个任人唯贤,唯才是用。事实上并不是这么一回事。前几年有一位大学校长,上任伊始,将前任手下的所有副校长及其直接助手悉数解雇。最后事情实在闹得太大,以致民怨沸腾,校董事会不得不出面将新校长自己解雇,才好歹平息了这场风波。去年一所名牌大学的校长解甲归田,校董会任命的新任校长来自另一所名牌大学。新校长还未到任就开始将他在以前那个学校手下的人往新任学校的各个重要部门安插。现在下面见到任何一张新面孔,先笑问是否从新校长的故乡来的。可见“伯乐”并不是人人愿当的,而“任人唯亲”才是人性中更加普遍的一种特点。试想,你要是老板,说一句话,难道你内心不希望别人都雷厉风行地照办?
正是基于这种“人性恶”的假设,美国大学在用人方面普遍地建立了一种以招聘委员会为主的人事遴选制度。这个制度的优点我体会主要有二。其一,由招聘委员会而不是由用人的老板来对候选人进行遴选,至少从制度上减少了“任人唯亲”可能性。其二,由代表广泛的委员会而不是个别人来挑选人才,特别是挑选未来学校某部门的主管,事实上是在为未来的当选人能顺利地进入工作铺路。假如你或是你的同事参加了对你们未来老板的挑选和任命过程,那么当他上任后,即便你对他的表现不十分满意,你对他心怀龃龉的可能或程度也会相对轻一些。因为毕竟他是你自己挑来的!这和美国民选总统的道理是一致的:因为总统是你和其他选民一起投票选出来的;他表现再让你失望,你至多只能埋怨那另一大半的人当时没有和你同心同德;假如你属于那一大半人,那你只能怪你自己!
但制度毕竟是人为的,它不能从根本上弥补人性中的缺陷。我的一位朋友前不久竞争一所名牌大学副校长的职位。学校邀请他去面谈,并会见了所有主要的校级领导。在整整一天的活动中,他可以感到几乎所有的人对他的满意和赞赏都溢于言表。教务长甚至亲口对他说,对他的任命也许下星期就会发出。但是,只有一件事让他感到一丝的不安,那就是他意外地见到了多年前的一位上司,而此人现任该校的一个副院长。换言之,假如他成功地得到这个位子的话,他当年的上司将成为他的下属。我的朋友在意外的惊喜过后曾满怀真诚地问这位副院长为什么她自己不申请这个位子,因为在他看来她的资格担当此职绰绰有余。副院长稍稍踌躇了一下,告诉他,她开始也申请了,只是在第一轮后被淘汰了。教务长得知她和我的朋友过去的工作关系,就邀请她参加到招聘委员会来了。
我的朋友最后没有收到这个学校的聘书。几个月后在一个学术讨论会上,他又意外地见到了那位副院长。对方在经历了瞬间的、几乎难以察觉的尴尬后,迫不及待地对我的朋友说:“你没有得到那个位子真是太让人遗憾了!我可是在讨论时投了你票的啊!”
三
我想,不单是大学,也不单是美国大学,在任何地方要做到“任人唯贤”都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但话说回来,一味地“任人唯亲”,在美国大学的管理中亦不是一件很容易做到的事。比如说,校长想任命几个得心应手的助理以致副校长,还不算麻烦,因为这种“万金油”式的干部还是不难找到的,而且他们的条件或素质中最重要的一条是唯校长之命是从。但是,一旦扩展到中层以上,事情就不太好办了。美国近年来大学管理变得越来越专业化,从预算、财会、规划、后勤、学生事务一直到电脑系统,每一行都有一套专门的制度与术语,每一行都有自己的专业协会,连公关都得找兼有联邦和州两级政府工作经验的人,否则校长不知哪天会在哪条阴沟里面翻船。
大学管理的专业化倾向并不是一朝形成的。原来美国大学绝大多数的行政岗位是通过资深教授轮流执政来解决的。年青教授一般学术上刚起步,对大学的制度及其各方面的功能也不太了解,所以,除了特殊情况外,担任或兼任学校重要职位的机会和可能性都不大。资深教授往往在本行业中已经功成名就,对学校各方面的运作比较熟悉。再加上担任高级管理职位往往必须涉及人事升迁等重大决定,资深教授本身卷入利害冲突的机率比年青人也会低一些。但是,长期从事行政工作对于任何一个学科的学者来说都意味着他们必须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中作出重大牺牲,而且大学里不少行政管理职位都不是终身的。对于任何一个专业的教授来说,假如他在一个行政岗位上干个七八年,其间几乎没有时间作研究或发表著作,那么让他回到教职上重新成为一流学者的可能性就相当低了。
针对这样的情况,美国大学多年来形成了一套双轨的人事制度。一般来说,与教学直接有关的职位,比如系主任、学院的院长,一直到教务长,均从资深教授中提拔。这些人多年从事教学工作,对于本学科中教授的遴选与升迁、教学科目的安排和调整等方面的经验丰富,让他们主管教学工作可谓驾轻就熟。与此并行的另一条轨道,是与学校行政管理有关的职位,包括预算、财政、规划、后勤、招生,一直到日常学生工作,大多须由专业的管理人员方能胜任。我也碰到过不少教授,厌倦了教学和科研工作,转而成为学校一个部门的行政主管的。但他们在竞争这类位子时并不因为其多年学校工作的经验而占多少优势。在今天美国大学,要想当一个财会部门的主管而没有MBA,要想成为学生心理辅导员而没有心理咨询方面硕士以上的学位,要想主管学校的校区规划而没有建筑或规划方面的学位和经验,再任人唯亲的用人老板也帮不了你的忙。
剧作家沙叶新写过一则随笔,戏说“一稿两投”。说的是以前大学规定学生在校期间不许谈恋爱,否则将以处分论之。然而大学生们青春年少,朝夕相处,天长日久,难免滋生爱情。于是恋爱方面就产生很多隐语。比如中文系大学生的隐语多和写作投稿有关。给男女同学做介绍人叫“组稿”;第一次追女同学叫“写初稿”;等等。话说有一位同学“一稿两投”,同时将求爱信寄给两个女同学,却未想到寄错了,将写给甲的寄给了乙,写给乙的寄给了甲,信上还引用了当时流行的印度电影《流浪者》的两句唱词:“ 我只爱你一个人,骄傲的心被俘去了。”
两个女同学收到信后,没“退稿”,却把“投稿”给发表了,还加了两句“编者按”: “究竟要爱几个人,花心切成几半了?”
念到这则随笔,捧腹之余,想起自己的一则求职花絮,可谓异曲同工。唯一的不同在于我的“投稿”碰到的“编辑”比较“伯乐”一些。
当时我在加州大学供职,由于家庭原因,想移居纽约。于是阅读《高等教育纪事报》工作广告栏目便成了我每周一次的必修课,而学校地点在纽约则是我求职的唯一要求。
那天纽约两所大学同时在《纪事报》上登广告寻聘一个部门主管的位子,不仅头衔相近,连工作的职责也大同小异。我喜出望外,当即将简历一式两份印好,并分别写好两份求职信,投出后便在家静候佳音了。谁知此后好几个月,纽约方面毫无反应,连一个“ 电话面谈”的机会都没有等到。我渐渐把这事给忘了。
有一天,突然在办公室接到一个电话,对方说是想让我飞到纽约去和他们进行工作面试。我这边暗自叫苦,因为久等不到,我早已将他们的工作广告扔进字纸篓,现在连他们是哪一所大学,在什么地方我都记不住了。我只得装模作样地让他们告诉我下了飞机该怎样去学校,电话一挂赶紧上网,这才搞清楚邀请我去的究竟是哪家大学。
从加州上飞机时还是朝霞满天,到纽约已经华灯初上。第二天早晨第一个节目就是和由十多人组成的招聘委员会见面,舌战群儒达三小时后,我被告知休息二十分钟后这个位子的顶头上司,即学校的常务副校长兼教务长要和我单独面谈。成败在此一举。
副校长是一位慈眉善目的老太太。一见面就直截了当地对我说,招聘委员会已经把他们对我的看法全向她汇报了,但她就此打住,再也没有提那个汇报对我究竟是凶是吉。老太太好象漫不经心地又问了我一轮问题后,就把我送出她的办公室。我向秘书告别后,刚要离开,突然老太太招了招手,说,“我还有一件事想问你。”她让我等一下,转身回到自己办公室,把桌上我的材料拿过来。她把我给他们的求职信递给我,说:“你真的能肯定,你想来的是我们学校?”
我满脸疑惑,不知道她是什么意思。低头一看,我顿时象中了枪弹,差点晕倒。原来信的抬头是给纽约那一家大学的:我将写给甲的寄给了乙,写给乙的寄给了甲!
不知道这之后我怎样上飞机,又怎样回到家里。第二天我一踏进办公室,桌上的电话就响了。我还没有从昨天受到的打击中恢复过来,连电话也不想接。过了一会儿电话又响,我这才有气无力的接起来。电话中传来老太太慈祥的声音:“祝贺你!我已经接受我们招聘委员会的推荐,正式聘任你担任我们XX部门的主管!”
我“一稿两投”的故事,以大团圆结局。
二
其实,挑上面这段经历来与素不相识的看官分享,除了博大家一笑而外,于我自己还是弊多利少。你想,我在美国工作十多年,找工作和换工作全加起来也不过三、四次,但我写过的求职信若能出版并编成全集的话,不敢说是著作等身,起码也能在很多大学混个副教授当当。怎么偏挑成功的说呢?不是自吹自擂又是什么呢?特别是我用了“伯乐 ”这个词来形容我的“编辑”,岂不是我在此自封“千里马”?
另外一个问题也许更大。这个故事给人的印象是,美国大学领导个个任人唯贤,唯才是用。事实上并不是这么一回事。前几年有一位大学校长,上任伊始,将前任手下的所有副校长及其直接助手悉数解雇。最后事情实在闹得太大,以致民怨沸腾,校董事会不得不出面将新校长自己解雇,才好歹平息了这场风波。去年一所名牌大学的校长解甲归田,校董会任命的新任校长来自另一所名牌大学。新校长还未到任就开始将他在以前那个学校手下的人往新任学校的各个重要部门安插。现在下面见到任何一张新面孔,先笑问是否从新校长的故乡来的。可见“伯乐”并不是人人愿当的,而“任人唯亲”才是人性中更加普遍的一种特点。试想,你要是老板,说一句话,难道你内心不希望别人都雷厉风行地照办?
正是基于这种“人性恶”的假设,美国大学在用人方面普遍地建立了一种以招聘委员会为主的人事遴选制度。这个制度的优点我体会主要有二。其一,由招聘委员会而不是由用人的老板来对候选人进行遴选,至少从制度上减少了“任人唯亲”可能性。其二,由代表广泛的委员会而不是个别人来挑选人才,特别是挑选未来学校某部门的主管,事实上是在为未来的当选人能顺利地进入工作铺路。假如你或是你的同事参加了对你们未来老板的挑选和任命过程,那么当他上任后,即便你对他的表现不十分满意,你对他心怀龃龉的可能或程度也会相对轻一些。因为毕竟他是你自己挑来的!这和美国民选总统的道理是一致的:因为总统是你和其他选民一起投票选出来的;他表现再让你失望,你至多只能埋怨那另一大半的人当时没有和你同心同德;假如你属于那一大半人,那你只能怪你自己!
但制度毕竟是人为的,它不能从根本上弥补人性中的缺陷。我的一位朋友前不久竞争一所名牌大学副校长的职位。学校邀请他去面谈,并会见了所有主要的校级领导。在整整一天的活动中,他可以感到几乎所有的人对他的满意和赞赏都溢于言表。教务长甚至亲口对他说,对他的任命也许下星期就会发出。但是,只有一件事让他感到一丝的不安,那就是他意外地见到了多年前的一位上司,而此人现任该校的一个副院长。换言之,假如他成功地得到这个位子的话,他当年的上司将成为他的下属。我的朋友在意外的惊喜过后曾满怀真诚地问这位副院长为什么她自己不申请这个位子,因为在他看来她的资格担当此职绰绰有余。副院长稍稍踌躇了一下,告诉他,她开始也申请了,只是在第一轮后被淘汰了。教务长得知她和我的朋友过去的工作关系,就邀请她参加到招聘委员会来了。
我的朋友最后没有收到这个学校的聘书。几个月后在一个学术讨论会上,他又意外地见到了那位副院长。对方在经历了瞬间的、几乎难以察觉的尴尬后,迫不及待地对我的朋友说:“你没有得到那个位子真是太让人遗憾了!我可是在讨论时投了你票的啊!”
三
我想,不单是大学,也不单是美国大学,在任何地方要做到“任人唯贤”都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但话说回来,一味地“任人唯亲”,在美国大学的管理中亦不是一件很容易做到的事。比如说,校长想任命几个得心应手的助理以致副校长,还不算麻烦,因为这种“万金油”式的干部还是不难找到的,而且他们的条件或素质中最重要的一条是唯校长之命是从。但是,一旦扩展到中层以上,事情就不太好办了。美国近年来大学管理变得越来越专业化,从预算、财会、规划、后勤、学生事务一直到电脑系统,每一行都有一套专门的制度与术语,每一行都有自己的专业协会,连公关都得找兼有联邦和州两级政府工作经验的人,否则校长不知哪天会在哪条阴沟里面翻船。
大学管理的专业化倾向并不是一朝形成的。原来美国大学绝大多数的行政岗位是通过资深教授轮流执政来解决的。年青教授一般学术上刚起步,对大学的制度及其各方面的功能也不太了解,所以,除了特殊情况外,担任或兼任学校重要职位的机会和可能性都不大。资深教授往往在本行业中已经功成名就,对学校各方面的运作比较熟悉。再加上担任高级管理职位往往必须涉及人事升迁等重大决定,资深教授本身卷入利害冲突的机率比年青人也会低一些。但是,长期从事行政工作对于任何一个学科的学者来说都意味着他们必须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中作出重大牺牲,而且大学里不少行政管理职位都不是终身的。对于任何一个专业的教授来说,假如他在一个行政岗位上干个七八年,其间几乎没有时间作研究或发表著作,那么让他回到教职上重新成为一流学者的可能性就相当低了。
针对这样的情况,美国大学多年来形成了一套双轨的人事制度。一般来说,与教学直接有关的职位,比如系主任、学院的院长,一直到教务长,均从资深教授中提拔。这些人多年从事教学工作,对于本学科中教授的遴选与升迁、教学科目的安排和调整等方面的经验丰富,让他们主管教学工作可谓驾轻就熟。与此并行的另一条轨道,是与学校行政管理有关的职位,包括预算、财政、规划、后勤、招生,一直到日常学生工作,大多须由专业的管理人员方能胜任。我也碰到过不少教授,厌倦了教学和科研工作,转而成为学校一个部门的行政主管的。但他们在竞争这类位子时并不因为其多年学校工作的经验而占多少优势。在今天美国大学,要想当一个财会部门的主管而没有MBA,要想成为学生心理辅导员而没有心理咨询方面硕士以上的学位,要想主管学校的校区规划而没有建筑或规划方面的学位和经验,再任人唯亲的用人老板也帮不了你的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