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落基山脉之旅
文/冰河洗剑
(一) 艰难的旅行准备
在广袤的北美大陆西侧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大山脉, 将大陆分成沿海地带和中部平原两部分, 这就是落基山脉(Rockies Mountain)。在加拿大境内被称为加拿大落基山脉, 聚集了班夫(Banff National Park), 贾斯柏(Jasper National Park), 育空(Yoho National Park)等大小不一的国家公园, 是观赏美丽自然风光的宝库。
第一次知道Banff是在一本加拿大地图册上, 相信每一个对加拿大感兴趣的朋友都人手一册, 上面关于Banff介绍的图片取景于路易斯湖(Lake Louise), 美丽得仿佛不象在人间。来到加拿大两年了, 日渐厌倦了平坦广阔的东部平原一成不变的风景, 以及宽广得象大海一样的五大湖。终于决定在今年夏天去探一探这神往已久的人间仙境。
俐提前一周结束了她的暑期工作, 我也提前两个月申请了休假。接下去是繁琐的旅行准备工作, 俐的同学Betty夫妇有意一同前往。订机票, 订酒店, 租车…… 从加航网站上查询到的空位信息每天都在改变, 在我们订好了特价 的回程机票后, 却发现去卡尔加里(Calgary)的特价机票已经没有了。幸好在WestJet(加航外的另外一家区域性航空公司)找到了合适时间和价格的机票。感谢竞争, 加航在挤垮了Canada3000后本来想可以独霸国内的航空市场, 没想到WestJet在逆市迅速崛起, 而且又有一家JetsGo站了起来。
等准备工作全部搞定之后, 我的工作进入了一年中最忙的时候, 一个产品Release的最后期限正好是旅行的前一个星期, 每天都做到比较晚回家。进入八月后, 北美东部的大停电又耽误了开发进度, 我都很担心项目能否在旅行前顺利收尾。而且各种与旅行有关的坏消息接踵而至: 加航申请破产, 裁员后人手不足, 航班纷纷延误; 加拿大西部森林大火, 有些国家公园被迫关闭; 病毒袭击加航的电脑系统导致只能手工检票…..对旅行的憧憬和向往在每天的忙碌和提心吊胆中已经几乎消失殆尽。只有俐不知愁滋味, 还在每天counting down还有几天暑期工作结束。终于熬到最后一个礼拜, 项目的测试和收尾工作进入最后冲刺阶段。在大停电后, 俐的公司为了响应政府号召节约用电, 决定将早上上班时间提前到八点钟, 这意味着她赶不上平时常坐的那班火车。我们决定在她上班的最后四天早上我开车送她上班。每天清早六点半起床, 七点出发, 高速上接近一个小时到她公司。我再花一个小时或更多, 约九点过一点到公司上班。每天早上似睡将醒中开在据称是世界上最繁忙的401高速公路上, 依然发现高速路上还是车连车, 而且时不时堵车。这时才体会到俐这四个月每天早晚奔波的辛苦, 还有那些住在多伦多卫星城每天往返上班的同事的艰辛。
到了周五, 送完俐上班回到办公室, 一身轻松。最后的收尾工作已经完成, 就等着下午下班走人了。早上突然听到消息说我们的大客户H公司要求我们派人到波士顿和他们的工程师一起调试, 或者他们把软件和电路板寄到加州我们总部, 我们再派人去加州调试。原本是计划他们把软件和电路板寄到加拿大, 但由于产品涉及美国国家安全, 只好我们派人去美国完成。一直以来都是我在跟这个项目, 所以一听到这个消息我的情绪立刻跌落到谷底。很难过地写e-mail给俐说很有可能旅行要取消。她也很沮丧, 我们都已经开始考虑如何将因此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小。过了没多久, 我的上司Dan过来问我是准备出门休假吗, 有无可能将休假延期。我如实告诉他比较困难, 我们的机票不能改期, 酒店取消的期限也已经过了。然后他告诉我没关系, 他的休假不是出远门, 可以将自己的休假延期一周, 这次他去美国出差。我几乎要高兴得跳起来, 伟大的Dan! 希望下周他的休假也过得愉快。
终于可以成行, 周六我们去买了一些小吃在飞机上吃, 因为我们选的经济航班不供应正餐。下午Betty夫妇从伦敦(加拿大的London, 在安大略省, 距多伦多200公里不到)赶到多伦多。他们的装备更精良, 数码相机、摄像机、笔记本电脑一个都不少。商量了一下随身携带的物品就准备早点休息。其实当天晚上也很晚才睡, 翻箱倒柜地找冬天的羽绒服, 因为要坐车上常年积雪的冰原。
(二) 短访卡城
08.24: Calgary -> Banff Town -> Banff Spring Hotel -> Bow River -> Bow Falls
周日一早朋友把我们送到多伦多机场, 从多伦多到卡尔加里(Calgary)飞行时间大约四个多小时, 中间有两个小时时差. WestJet正如朋友介绍的一样, 座位比较狭窄。虽然不供应正餐, 但饮料和小食还是任点的。在闲聊和沉睡中, 四小时的航程很快就过去了。到达Calgary是正午十二点, 去租车行取了订好的车后, 我们决定去Calgary兜一圈, 因为去Banff正好要穿过Calgary市区。Calgary是加拿大中西部的大城市, 因为石油工业的发达吸引了不少移民和投资, 很快发展成一个欣欣向荣的现代都市。
顺着2号高速走远远地就能看见Calgary市区的摩天大楼, 第一感觉是这个城市不小。路上车不多, 开车的人也不象多伦多那样匆忙, 恨不得顶着你的车尾走。下高速不久就到了Calgary的唐人街, 感觉卡城的华人势力不小, 唐人街一带的路牌都是中文, 而且修了一个类似微缩天坛一样的建筑物。泊好车后随便找了一家中餐馆吃了一顿便饭, 价钱比多伦多贵了不止一点。饭后时间还早, 决定在市区里走一走, 这才发现卡城并不大, 真正的市中心几个短短的街区也就走了个遍。路上还发现一个国民党党支部的招牌, 大家颇为感兴趣地讨论了一把。大概是周日的原因, 大街上人不多, 卡城好像已经进入秋天, 街上的行人很少有穿凉鞋的。本来Betty夫妇准备去CAA拿地图的, 找了半天也没找到, 就随便走走吧。走了不远就到了一条步行街, 街头的广场当天正好有一个好像是加勒比海音乐节的活动, 热情奔放的音乐吸引了不少游人驻足。广场一角还有一位街头艺术家在表演苏格兰排箫, 不管游人是否留意到他的音乐, 他自己是深深地投入其中, 如痴如醉的样子。广场的背后是卡城冬奥会的一个场馆, 隐藏在一排冬青之后。绕过广场就回到卡城中心的主要街道, 有一条轻轨通过, 不在地面以下也不是象上海一样轨道架在高架桥上。路上的交通灯大概在列车到来时会自动变绿, 所以也不会引起交通紊乱。
回到停车的地方就准备直接驱车前往Banff镇, 大约120公里, 一个来小时的车程。这时候不得不说说我们租的这辆车, 一路上我和Betty的老公Fred是主驾驶。我们俩平时开的都是日本车, 对美国车都没有概念。这次租的是一辆GM的中型四门车Alero, 对四个人来说应该绰绰有余, 我也没有开大车的经验, 怕车太大不好操纵。我以前并无租车经验, 感觉手续很简单, 告诉柜台订车的确认号5分钟之内就拿到钥匙。第一眼看到车后感觉不错, 外观看上去比我的小HONDA要大。打着火后发现里程已经一万多了, 不是象很多网友拿到的是100公里以内的全新车, 稍微有一点点失望, 不过很快安慰自己反正也不是没有开过新车, 无所谓的。装行李的时候很快发现后盖箱和车体间的缝隙大得可以塞进小指, 看上去做工一般。坐进去后发现为了过分追求车体的流线型, 无论前排还是后排都有一种内缩的感觉, 比较拘束, 可能并不比我自己的车宽敞多少。而且车体的设计很不利于司机观察盲点以及后排乘客浏览沿途景色。我只能说对这次租的车型不太满意, 于是在我们四人的批评和抱怨中, 这匹墨绿色的美国马带着我们上了横跨加拿大的TransCanada 1号高速路, 直奔120公里外的Banff小镇。
(三) 亚省的草原风貌
08.24: Calgary -> Banff Town -> Banff Spring Hotel -> Bow River -> Bow Falls
加拿大的草原三省包括亚伯塔(Alberta), 萨斯克彻温(Saskatchewan)和曼尼托巴(Manitoba)。该地区是覆盖绿草和金色谷物的波浪状平原, 平原下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其中又以亚省的矿产资源最为丰富, 石油和天然气带动着西部草原省份的崛起, 被称为加拿大的谷仓和燃料库。我们要去的Banff和Jasper国家公园位于亚省, Yoho则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British Columbia)。
车开出卡城不久我们就能看见路旁的小山坡上屹立着冬奥会留下来的滑雪台。市郊无数的民居密密麻麻地散布在一片小山坡上, 有新移民称在飞机上看卡城象一个大农村, 稍显夸张可也并不过分。Betty戏称它为”靠山屯”, 引起我们一路狂笑。
和安省的平原不一样, 亚省的地貌中多了一项重要的元素 - 山。安省是一马平川; 亚省则在平川远处能发现巍峨的群山。蓝天下, 一排排卷得齐齐整整的圆柱体草垛均匀地散落在宽广的草原上。一群牛在远处悠闲地吃草, 好像没有栅栏约束它们的行动, 也没有牛仔或牧羊人在周围巡逻。路上车并不多, 无需刻意保持车距。在这样的一个悠闲周日下午, 一路行驶在宽阔的草原上, 过去的那个紧张的一周早就被抛在脑后。
远离卡城后, 路上遇到施工慢行的标志, 对面路上车流也很慢。这让我们有一些小小的担心, 因为在回程的那天我们要从Jasper一路狂奔450公里到卡城赶飞机, 如果还是堵车的话时间就无法估计。令我们惊讶的是亚省的修路工人周末也开工, 安省所有的路面维修全部放在正常上班时间, 也不管给道路交通造成的极大不便。
路上我们还发现另外一个不常见的景象: 不时有深绿色的军用卡车呼啸而过, 车型笨拙, 象极了中国的老解放。由于在安省极少看到军车和军人, 我们都很有兴趣地猜测这批军车出现的原因。最后得出一个能说服自己的理由: 大概也象中国一样, 一到危急时刻就想起了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为了制服西部的森林大火, 政府不得不动用军队力量?
一个小时的旅程很快就要结束了, 渐渐地车开始驶入群山之中。在很接近Banff镇的地方, 右手边有一个安静的小湖。停车在路旁的观景点, 下车稍事休息, 伸展一下身体。尽管是下午两点, 阳光直射下, 穿着短袖在湖风吹拂下还是很有凉意。远处的湖畔有一家工厂, Fred说象是水泥厂。虽然我不相信当地政府不会作出这麽破坏环境, 大煞风景的愚昧决定。心中还是默默祈祷只是一家普通工厂, 因为我在国内去九寨沟途中亲眼看到茂县境内一家水泥厂对环境的破坏之大。
(四) 热闹繁华的班夫小镇
08.24: Calgary -> Banff Town -> Banff Spring Hotel -> Bow River -> Bow Falls
下了1号高速公路, 左手边便是Banff小镇。穿过铁道便进入市区, 从西海岸的门户温哥华可以乘坐火车到达Banff。这条浸透着无数华工血汗的太平洋铁路是卑诗省加入联邦的条件。Banff镇是游览加拿大落基山脉的基点之一, 餐厅旅馆购物场所众多, 可以充分享受都市生活。我们的前三天住宿都安排在Banff镇上。
Banff镇的街道稍显拥挤, 除一条中心大道班夫大街(Banff Avenue)外, 几乎所有街道都以动物命名, 象狼, 麋鹿什麽的。开车穿过博河(Bow River)大桥, 拐弯就到了我们下榻的旅馆。正好在Bow River的旁边, 离鼎鼎大名的Banff Spring Hotel以及阿帕温泉(Upper Hot Spring)都很近。等我们发现旅馆的招牌时, 车已经很难掉头。正好离Banff Spring Hotel不远, 就先参观一下这个被称为Banff标志的酒店吧。酒店的外观好似中世纪的古堡, 屹立在Bow River和松林之中。以酒店为背景拍了几张照片后, 我们决定还是先去旅馆check-in。旅馆的房间并不宽敞, 但五脏俱全, 比较搞笑的是房门钥匙特别巨大。安顿下来后我们准备趁天色还亮沿Bow River去看看著名的博瀑布(Bow Falls)。
顺着一条松林中的小道来到河边, 河水从石滩流过, 溅起片片浪花。河对岸有人在垂钓, 也不知道在这样并不安静的水流中, 他能不能钓到鱼。走了约十分钟开始爬坡, 顺着坡边的护栏, 水流渐渐湍急, 水声和浪花也越来越大。天色越发阴沉, 其实还远远没有到天黑的时候。直到闻到一股烧焦木头的味道, 我们才意识到是西部森林大火的浓烟污染了天空。就在这时我们也来到了Bow Falls。这个瀑布落差并不大, 但截面较宽。上流河水静静流淌, 到这里却水声滚滚, 白浪翻腾。它作为玛丽莲.梦露主演的《不归河》(No Return River)的外景地而闻名。此处是近距离观察Banff Spring Hotel的好地点, 河水自瀑布流下之后又回复平静, 缓缓流向远方。
走了一阵也有些累了, 正好也是饭点。我们决定去一本日本人写的旅游指南上介绍的中国餐馆用餐, 据说价廉物美, 好过镇上历史最悠久最有名的另外一家中餐馆--银龙(Silver Dragon)。由于不远, 我们决定步行, 顺便参观一下街景。穿过大桥, 黄昏下的小镇依然喧闹, 时不时还有观光马车驶过。班夫大街两旁商店林立, GAP, Roots也在其中。不知不觉中就到了书上提到的街口, 放眼四周没有一幢建筑是餐馆模样。远远看见有家店好象有中文招牌, 走近一看是Safeway。正好进去买点早餐及路上的方便食品, 可能是在风景区的缘故, 东西价格并不便宜。付款的时候被告知可以用信用卡觉得很惊讶, 因为在安省很少有食品超市接受信用卡, 都要用银行卡和现金, 对旅游者来说则只有现金一种选择了。但我知道在蒙特利尔(Montreal)肯定是可以在超市用信用卡的。可恶的安省, 连消费税都比亚省高一截, 正是居不易呀。
从超市出来后我们还不死心, 决心一定要找到这家餐馆。很奇怪的是班夫大街上的店大多不标门牌号, 大概觉得老街坊的大家都应该知道。最后还是一头雾水只好动嘴问人。一个日本料理店主告诉我们那家中餐馆早在七八年前就关门了, 那本指南早就是老黄历, 现在镇上只有银龙一家中华料理店。我们又累又饿, 决定先找家近的麦当劳解决晚餐, 明天再试试银龙。几人灰头土脸地进去麦当劳享用了一餐junk food。餐后计划去向往已久的Upper Hot Spring泡温泉。
兴奋地收拾好游泳衣裤和浴巾就驱车前往温泉。阿帕温泉在硫磺山的半山腰, 此山大概也是因为温泉得名。汽车在盘山公路上左旋右转, 车灯照耀下还能看到有人徒步上山, 真是佩服他的体力和毅力, 因为汽车爬坡也还有些吃力。温泉不远的地方有家小旅馆, 估计喜欢洗温泉的人肯定会选择住在这里。停车后爬上一个小坡就可以看到温泉, 和我想象中大不一样。可能看惯了书上介绍的日本式温泉, 都是木头或石头的池沿, 感觉比较原始。现在出现在我眼前的温泉和一个露天游泳池并无太大分别, 磁砖沿、供人上下方便的铁把手。我相信其他三人也遭受了同样的打击。天色已经很暗, 山风颇有些刺骨的寒。尽管池边的指示牌标着水温40度, 我们依然怀疑从露天泳池出来能否受得了。最后大家交换了一下眼神, 我们都看出了对方的决定, 我们回去吧….
当天大家遭受的打击较多, 回去商量了一下次日的行程后, 加上也坐了四个多小时飞机, 也都早早睡了。当晚午夜梦回之际, 觉得山中颇为寒冷。
(五) 温泉探源
08.25: Cave & Basin Hot Spring Site -> Bow Valley Parkway -> Johnston Canyon -> Moraine Lake -> Lake Louise -> Vermilion Lakes -> Upper Hot Springs
今天的重头戏是神往已久的路易斯湖(Lake Louise), 但还会顺路拜访一下其他景点。早上大家起得都不晚, 由于我们住的旅馆过于火爆, 我们由两间单间调到一个家庭间(Family Room), 作为补偿旅馆送我们两天早餐以及房费优惠。下午需要重新check-in, 于是我们又把全部家当又搬回车上。简单的早餐后我们准备先去看看镇边上的一个真正的温泉遗址Cave & Basin。阿帕温泉被建成泳池供游人戏水游乐, 早就已经没有了天然温泉的神韵。
1884年加拿大太平洋铁路的一个工长在硫磺山(Sulphur Mountain)一角发现了温泉, 之后他和另外两个工友常常过来洗温泉。他们三人想持有对温泉的发现权和经营权, 但铁路公司的老板知道发现温泉的消息后, 通过财力一面向政府施压, 一面用利诱三个工人。最终用区区九百加币和在草地上晾晒干草的权利夺得了温泉的经营开发权。
我们上山到温泉遗址的时候博物馆尚未开门, 绕过博物馆的圆顶小屋拾级而上, 入鼻的硫磺味道越来越浓。第一级平台上的视野相当好, 朝阳在远处的群山顶上镀出一圈金边, 针叶松林散发出阵阵清香。可以看到著名的太平洋铁路以及缓缓流淌的Bow River。下面的池子是真正的温泉所在, 可惜只可远观, 不可亵玩。池面冒出丝丝热气, 不时有气泡从泉眼中冒起, 向人展示着它的活力。池底躺满硬币, 这一点上中外习俗相同。再上一级平台就是当初发现温泉的岩洞, 现在已经被圈起并加上网状铁盖, 深不见底, 硫磺的气味非常刺鼻。平台旁边的小池塘泛出黄和绿的奇异色彩, 周围的水草特别茂密。接近上游温泉源头的地方沉淀着丝丝缕缕乳白色的堆积物。在木头栈道的另外一边我们发现了更上游的温泉, 大团乳白色如豆花般的沉淀物和水草缠绕一起, 泉水从上面缓缓流过。我们禁不住每人都伸手触摸了一下温泉水, 热热滑滑的。我建议俐和Betty多在里面洗洗手, 对皮肤肯定大有好处。俐笑我夸大其词。我不敢保证确实有效, 但那种滑腻仿佛涂了肥皂的感觉是实实在在的。
再往上走岩石间有一个好象翡翠一样的碧玉潭, 时不时有水滴从岩石间滴落。一头调皮的松鼠在高高的树顶噼里啪啦往下扔松果, 存心要破坏清晨的宁静。
(六) 一路欢唱的约翰斯通溪谷(Johnston Canyon)
08.25: Cave & Basin Hot Spring Site -> Bow Valley Parkway -> Johnston Canyon -> Moraine Lake -> Lake Louise -> Vermilion Lakes -> Upper Hot Springs
从Banff到Lake Louise一般都走横跨加拿大的1号高速, 但实际上走旧国道1A更有乐趣。这条道路禁止大型车辆通行, 车流量较少。虽然限速60公里, 但可以充分享受悠闲自在驾车兜风的乐趣。更重要的是, 据称在这条路上遇到野生动物的机会要大得多。我们决定去Lake Louise走1A, 回程走1号公路。
出Banff不久就拐上1A公路, 果然车辆稀少, 但骑自行车的不少, 因此也丝毫大意不得。开在两边都是整齐松林的大道上十分惬意, 禁不住有一种要放声歌唱的冲动。近20公里后我们到达了今天的又一个大景点Johnston Canyon。我们并不算早, 停车场上虽然不见几个人, 车却已经停满了。我们要走单程2.7公里的小道才能走到溪谷的尽头, 所以出发前大家都补充了一些食物和衣物。
进入小道不久就来到一座小桥, 潺潺的溪流顺着鹅卵石滩缓缓而下, 面阳处溪面上发射出点点金光。小道就修在溪流左边的峡谷边上, 我没有去过蜀中的栈道, 但想象中应该与我现在走的木板道极为相似, 窄处近容两人侧身通过。路旁的指示牌显示1.1公里可以到下瀑布(Lower Falls), 2.7公里到上瀑布(Upper Falls)。沿着木板栈道盘旋而上, 下面深谷里的溪流时而湍急, 时而徐缓。急时撞击石壁激起朵朵浪花; 缓时流入深潭寂静无声, 幽得深不见底。枯烂的木头随意倒落溪中, 横七竖八。再往前头顶的石壁越来越低, 需低头才能通过, 让人担心万一石壁何时会滑落。约20分钟我们到达了下瀑布。
下瀑布落差不大, 大约十米左右。溪水奔腾而下撞击石壁, 腾起阵阵水雾。水流穿过石壁后经一个大的转折, 减速汇入一个绿油油的深潭。可以穿过一个石洞来到瀑布跟前, 那条白练好象触手可及。我启动了数码相机的电影功能, 为了记录下瀑布的整体, 我把相机侧过来摄影。结果当晚在电脑上放映的时候只能侧着头欣赏, 成为旅途上我的一大糗事。
往上瀑布的道路更加难走, 全部是陡峭的山坡路。是对缺少运动的上班族的最大考验, 且走且歇。在30分钟后我们终于到达了上瀑布, 与下瀑布相比, 上瀑布源自绝壁, 落差更大。水声隆隆, 令人不敢走近。对拍照而言视角也不好, 比较有趣的是瀑布侧面的悬崖上空有个大石洞, 好象一张嗷嗷待哺的大口, 不知是不是苍鹰的住所。在上瀑布休整片刻我们开始下山, 下坡路要好走得多, 但要防止自己直冲下去。路上看见石堆上一只可爱的花狸鼠在大嚼松果, 旁若无人, 老实不客气地给它留了一张影。
文/冰河洗剑
(一) 艰难的旅行准备
在广袤的北美大陆西侧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大山脉, 将大陆分成沿海地带和中部平原两部分, 这就是落基山脉(Rockies Mountain)。在加拿大境内被称为加拿大落基山脉, 聚集了班夫(Banff National Park), 贾斯柏(Jasper National Park), 育空(Yoho National Park)等大小不一的国家公园, 是观赏美丽自然风光的宝库。
第一次知道Banff是在一本加拿大地图册上, 相信每一个对加拿大感兴趣的朋友都人手一册, 上面关于Banff介绍的图片取景于路易斯湖(Lake Louise), 美丽得仿佛不象在人间。来到加拿大两年了, 日渐厌倦了平坦广阔的东部平原一成不变的风景, 以及宽广得象大海一样的五大湖。终于决定在今年夏天去探一探这神往已久的人间仙境。
俐提前一周结束了她的暑期工作, 我也提前两个月申请了休假。接下去是繁琐的旅行准备工作, 俐的同学Betty夫妇有意一同前往。订机票, 订酒店, 租车…… 从加航网站上查询到的空位信息每天都在改变, 在我们订好了特价 的回程机票后, 却发现去卡尔加里(Calgary)的特价机票已经没有了。幸好在WestJet(加航外的另外一家区域性航空公司)找到了合适时间和价格的机票。感谢竞争, 加航在挤垮了Canada3000后本来想可以独霸国内的航空市场, 没想到WestJet在逆市迅速崛起, 而且又有一家JetsGo站了起来。
等准备工作全部搞定之后, 我的工作进入了一年中最忙的时候, 一个产品Release的最后期限正好是旅行的前一个星期, 每天都做到比较晚回家。进入八月后, 北美东部的大停电又耽误了开发进度, 我都很担心项目能否在旅行前顺利收尾。而且各种与旅行有关的坏消息接踵而至: 加航申请破产, 裁员后人手不足, 航班纷纷延误; 加拿大西部森林大火, 有些国家公园被迫关闭; 病毒袭击加航的电脑系统导致只能手工检票…..对旅行的憧憬和向往在每天的忙碌和提心吊胆中已经几乎消失殆尽。只有俐不知愁滋味, 还在每天counting down还有几天暑期工作结束。终于熬到最后一个礼拜, 项目的测试和收尾工作进入最后冲刺阶段。在大停电后, 俐的公司为了响应政府号召节约用电, 决定将早上上班时间提前到八点钟, 这意味着她赶不上平时常坐的那班火车。我们决定在她上班的最后四天早上我开车送她上班。每天清早六点半起床, 七点出发, 高速上接近一个小时到她公司。我再花一个小时或更多, 约九点过一点到公司上班。每天早上似睡将醒中开在据称是世界上最繁忙的401高速公路上, 依然发现高速路上还是车连车, 而且时不时堵车。这时才体会到俐这四个月每天早晚奔波的辛苦, 还有那些住在多伦多卫星城每天往返上班的同事的艰辛。
到了周五, 送完俐上班回到办公室, 一身轻松。最后的收尾工作已经完成, 就等着下午下班走人了。早上突然听到消息说我们的大客户H公司要求我们派人到波士顿和他们的工程师一起调试, 或者他们把软件和电路板寄到加州我们总部, 我们再派人去加州调试。原本是计划他们把软件和电路板寄到加拿大, 但由于产品涉及美国国家安全, 只好我们派人去美国完成。一直以来都是我在跟这个项目, 所以一听到这个消息我的情绪立刻跌落到谷底。很难过地写e-mail给俐说很有可能旅行要取消。她也很沮丧, 我们都已经开始考虑如何将因此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小。过了没多久, 我的上司Dan过来问我是准备出门休假吗, 有无可能将休假延期。我如实告诉他比较困难, 我们的机票不能改期, 酒店取消的期限也已经过了。然后他告诉我没关系, 他的休假不是出远门, 可以将自己的休假延期一周, 这次他去美国出差。我几乎要高兴得跳起来, 伟大的Dan! 希望下周他的休假也过得愉快。
终于可以成行, 周六我们去买了一些小吃在飞机上吃, 因为我们选的经济航班不供应正餐。下午Betty夫妇从伦敦(加拿大的London, 在安大略省, 距多伦多200公里不到)赶到多伦多。他们的装备更精良, 数码相机、摄像机、笔记本电脑一个都不少。商量了一下随身携带的物品就准备早点休息。其实当天晚上也很晚才睡, 翻箱倒柜地找冬天的羽绒服, 因为要坐车上常年积雪的冰原。
(二) 短访卡城
08.24: Calgary -> Banff Town -> Banff Spring Hotel -> Bow River -> Bow Falls
周日一早朋友把我们送到多伦多机场, 从多伦多到卡尔加里(Calgary)飞行时间大约四个多小时, 中间有两个小时时差. WestJet正如朋友介绍的一样, 座位比较狭窄。虽然不供应正餐, 但饮料和小食还是任点的。在闲聊和沉睡中, 四小时的航程很快就过去了。到达Calgary是正午十二点, 去租车行取了订好的车后, 我们决定去Calgary兜一圈, 因为去Banff正好要穿过Calgary市区。Calgary是加拿大中西部的大城市, 因为石油工业的发达吸引了不少移民和投资, 很快发展成一个欣欣向荣的现代都市。
顺着2号高速走远远地就能看见Calgary市区的摩天大楼, 第一感觉是这个城市不小。路上车不多, 开车的人也不象多伦多那样匆忙, 恨不得顶着你的车尾走。下高速不久就到了Calgary的唐人街, 感觉卡城的华人势力不小, 唐人街一带的路牌都是中文, 而且修了一个类似微缩天坛一样的建筑物。泊好车后随便找了一家中餐馆吃了一顿便饭, 价钱比多伦多贵了不止一点。饭后时间还早, 决定在市区里走一走, 这才发现卡城并不大, 真正的市中心几个短短的街区也就走了个遍。路上还发现一个国民党党支部的招牌, 大家颇为感兴趣地讨论了一把。大概是周日的原因, 大街上人不多, 卡城好像已经进入秋天, 街上的行人很少有穿凉鞋的。本来Betty夫妇准备去CAA拿地图的, 找了半天也没找到, 就随便走走吧。走了不远就到了一条步行街, 街头的广场当天正好有一个好像是加勒比海音乐节的活动, 热情奔放的音乐吸引了不少游人驻足。广场一角还有一位街头艺术家在表演苏格兰排箫, 不管游人是否留意到他的音乐, 他自己是深深地投入其中, 如痴如醉的样子。广场的背后是卡城冬奥会的一个场馆, 隐藏在一排冬青之后。绕过广场就回到卡城中心的主要街道, 有一条轻轨通过, 不在地面以下也不是象上海一样轨道架在高架桥上。路上的交通灯大概在列车到来时会自动变绿, 所以也不会引起交通紊乱。
回到停车的地方就准备直接驱车前往Banff镇, 大约120公里, 一个来小时的车程。这时候不得不说说我们租的这辆车, 一路上我和Betty的老公Fred是主驾驶。我们俩平时开的都是日本车, 对美国车都没有概念。这次租的是一辆GM的中型四门车Alero, 对四个人来说应该绰绰有余, 我也没有开大车的经验, 怕车太大不好操纵。我以前并无租车经验, 感觉手续很简单, 告诉柜台订车的确认号5分钟之内就拿到钥匙。第一眼看到车后感觉不错, 外观看上去比我的小HONDA要大。打着火后发现里程已经一万多了, 不是象很多网友拿到的是100公里以内的全新车, 稍微有一点点失望, 不过很快安慰自己反正也不是没有开过新车, 无所谓的。装行李的时候很快发现后盖箱和车体间的缝隙大得可以塞进小指, 看上去做工一般。坐进去后发现为了过分追求车体的流线型, 无论前排还是后排都有一种内缩的感觉, 比较拘束, 可能并不比我自己的车宽敞多少。而且车体的设计很不利于司机观察盲点以及后排乘客浏览沿途景色。我只能说对这次租的车型不太满意, 于是在我们四人的批评和抱怨中, 这匹墨绿色的美国马带着我们上了横跨加拿大的TransCanada 1号高速路, 直奔120公里外的Banff小镇。
(三) 亚省的草原风貌
08.24: Calgary -> Banff Town -> Banff Spring Hotel -> Bow River -> Bow Falls
加拿大的草原三省包括亚伯塔(Alberta), 萨斯克彻温(Saskatchewan)和曼尼托巴(Manitoba)。该地区是覆盖绿草和金色谷物的波浪状平原, 平原下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其中又以亚省的矿产资源最为丰富, 石油和天然气带动着西部草原省份的崛起, 被称为加拿大的谷仓和燃料库。我们要去的Banff和Jasper国家公园位于亚省, Yoho则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British Columbia)。
车开出卡城不久我们就能看见路旁的小山坡上屹立着冬奥会留下来的滑雪台。市郊无数的民居密密麻麻地散布在一片小山坡上, 有新移民称在飞机上看卡城象一个大农村, 稍显夸张可也并不过分。Betty戏称它为”靠山屯”, 引起我们一路狂笑。
和安省的平原不一样, 亚省的地貌中多了一项重要的元素 - 山。安省是一马平川; 亚省则在平川远处能发现巍峨的群山。蓝天下, 一排排卷得齐齐整整的圆柱体草垛均匀地散落在宽广的草原上。一群牛在远处悠闲地吃草, 好像没有栅栏约束它们的行动, 也没有牛仔或牧羊人在周围巡逻。路上车并不多, 无需刻意保持车距。在这样的一个悠闲周日下午, 一路行驶在宽阔的草原上, 过去的那个紧张的一周早就被抛在脑后。
远离卡城后, 路上遇到施工慢行的标志, 对面路上车流也很慢。这让我们有一些小小的担心, 因为在回程的那天我们要从Jasper一路狂奔450公里到卡城赶飞机, 如果还是堵车的话时间就无法估计。令我们惊讶的是亚省的修路工人周末也开工, 安省所有的路面维修全部放在正常上班时间, 也不管给道路交通造成的极大不便。
路上我们还发现另外一个不常见的景象: 不时有深绿色的军用卡车呼啸而过, 车型笨拙, 象极了中国的老解放。由于在安省极少看到军车和军人, 我们都很有兴趣地猜测这批军车出现的原因。最后得出一个能说服自己的理由: 大概也象中国一样, 一到危急时刻就想起了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为了制服西部的森林大火, 政府不得不动用军队力量?
一个小时的旅程很快就要结束了, 渐渐地车开始驶入群山之中。在很接近Banff镇的地方, 右手边有一个安静的小湖。停车在路旁的观景点, 下车稍事休息, 伸展一下身体。尽管是下午两点, 阳光直射下, 穿着短袖在湖风吹拂下还是很有凉意。远处的湖畔有一家工厂, Fred说象是水泥厂。虽然我不相信当地政府不会作出这麽破坏环境, 大煞风景的愚昧决定。心中还是默默祈祷只是一家普通工厂, 因为我在国内去九寨沟途中亲眼看到茂县境内一家水泥厂对环境的破坏之大。
(四) 热闹繁华的班夫小镇
08.24: Calgary -> Banff Town -> Banff Spring Hotel -> Bow River -> Bow Falls
下了1号高速公路, 左手边便是Banff小镇。穿过铁道便进入市区, 从西海岸的门户温哥华可以乘坐火车到达Banff。这条浸透着无数华工血汗的太平洋铁路是卑诗省加入联邦的条件。Banff镇是游览加拿大落基山脉的基点之一, 餐厅旅馆购物场所众多, 可以充分享受都市生活。我们的前三天住宿都安排在Banff镇上。
Banff镇的街道稍显拥挤, 除一条中心大道班夫大街(Banff Avenue)外, 几乎所有街道都以动物命名, 象狼, 麋鹿什麽的。开车穿过博河(Bow River)大桥, 拐弯就到了我们下榻的旅馆。正好在Bow River的旁边, 离鼎鼎大名的Banff Spring Hotel以及阿帕温泉(Upper Hot Spring)都很近。等我们发现旅馆的招牌时, 车已经很难掉头。正好离Banff Spring Hotel不远, 就先参观一下这个被称为Banff标志的酒店吧。酒店的外观好似中世纪的古堡, 屹立在Bow River和松林之中。以酒店为背景拍了几张照片后, 我们决定还是先去旅馆check-in。旅馆的房间并不宽敞, 但五脏俱全, 比较搞笑的是房门钥匙特别巨大。安顿下来后我们准备趁天色还亮沿Bow River去看看著名的博瀑布(Bow Falls)。
顺着一条松林中的小道来到河边, 河水从石滩流过, 溅起片片浪花。河对岸有人在垂钓, 也不知道在这样并不安静的水流中, 他能不能钓到鱼。走了约十分钟开始爬坡, 顺着坡边的护栏, 水流渐渐湍急, 水声和浪花也越来越大。天色越发阴沉, 其实还远远没有到天黑的时候。直到闻到一股烧焦木头的味道, 我们才意识到是西部森林大火的浓烟污染了天空。就在这时我们也来到了Bow Falls。这个瀑布落差并不大, 但截面较宽。上流河水静静流淌, 到这里却水声滚滚, 白浪翻腾。它作为玛丽莲.梦露主演的《不归河》(No Return River)的外景地而闻名。此处是近距离观察Banff Spring Hotel的好地点, 河水自瀑布流下之后又回复平静, 缓缓流向远方。
走了一阵也有些累了, 正好也是饭点。我们决定去一本日本人写的旅游指南上介绍的中国餐馆用餐, 据说价廉物美, 好过镇上历史最悠久最有名的另外一家中餐馆--银龙(Silver Dragon)。由于不远, 我们决定步行, 顺便参观一下街景。穿过大桥, 黄昏下的小镇依然喧闹, 时不时还有观光马车驶过。班夫大街两旁商店林立, GAP, Roots也在其中。不知不觉中就到了书上提到的街口, 放眼四周没有一幢建筑是餐馆模样。远远看见有家店好象有中文招牌, 走近一看是Safeway。正好进去买点早餐及路上的方便食品, 可能是在风景区的缘故, 东西价格并不便宜。付款的时候被告知可以用信用卡觉得很惊讶, 因为在安省很少有食品超市接受信用卡, 都要用银行卡和现金, 对旅游者来说则只有现金一种选择了。但我知道在蒙特利尔(Montreal)肯定是可以在超市用信用卡的。可恶的安省, 连消费税都比亚省高一截, 正是居不易呀。
从超市出来后我们还不死心, 决心一定要找到这家餐馆。很奇怪的是班夫大街上的店大多不标门牌号, 大概觉得老街坊的大家都应该知道。最后还是一头雾水只好动嘴问人。一个日本料理店主告诉我们那家中餐馆早在七八年前就关门了, 那本指南早就是老黄历, 现在镇上只有银龙一家中华料理店。我们又累又饿, 决定先找家近的麦当劳解决晚餐, 明天再试试银龙。几人灰头土脸地进去麦当劳享用了一餐junk food。餐后计划去向往已久的Upper Hot Spring泡温泉。
兴奋地收拾好游泳衣裤和浴巾就驱车前往温泉。阿帕温泉在硫磺山的半山腰, 此山大概也是因为温泉得名。汽车在盘山公路上左旋右转, 车灯照耀下还能看到有人徒步上山, 真是佩服他的体力和毅力, 因为汽车爬坡也还有些吃力。温泉不远的地方有家小旅馆, 估计喜欢洗温泉的人肯定会选择住在这里。停车后爬上一个小坡就可以看到温泉, 和我想象中大不一样。可能看惯了书上介绍的日本式温泉, 都是木头或石头的池沿, 感觉比较原始。现在出现在我眼前的温泉和一个露天游泳池并无太大分别, 磁砖沿、供人上下方便的铁把手。我相信其他三人也遭受了同样的打击。天色已经很暗, 山风颇有些刺骨的寒。尽管池边的指示牌标着水温40度, 我们依然怀疑从露天泳池出来能否受得了。最后大家交换了一下眼神, 我们都看出了对方的决定, 我们回去吧….
当天大家遭受的打击较多, 回去商量了一下次日的行程后, 加上也坐了四个多小时飞机, 也都早早睡了。当晚午夜梦回之际, 觉得山中颇为寒冷。
(五) 温泉探源
08.25: Cave & Basin Hot Spring Site -> Bow Valley Parkway -> Johnston Canyon -> Moraine Lake -> Lake Louise -> Vermilion Lakes -> Upper Hot Springs
今天的重头戏是神往已久的路易斯湖(Lake Louise), 但还会顺路拜访一下其他景点。早上大家起得都不晚, 由于我们住的旅馆过于火爆, 我们由两间单间调到一个家庭间(Family Room), 作为补偿旅馆送我们两天早餐以及房费优惠。下午需要重新check-in, 于是我们又把全部家当又搬回车上。简单的早餐后我们准备先去看看镇边上的一个真正的温泉遗址Cave & Basin。阿帕温泉被建成泳池供游人戏水游乐, 早就已经没有了天然温泉的神韵。
1884年加拿大太平洋铁路的一个工长在硫磺山(Sulphur Mountain)一角发现了温泉, 之后他和另外两个工友常常过来洗温泉。他们三人想持有对温泉的发现权和经营权, 但铁路公司的老板知道发现温泉的消息后, 通过财力一面向政府施压, 一面用利诱三个工人。最终用区区九百加币和在草地上晾晒干草的权利夺得了温泉的经营开发权。
我们上山到温泉遗址的时候博物馆尚未开门, 绕过博物馆的圆顶小屋拾级而上, 入鼻的硫磺味道越来越浓。第一级平台上的视野相当好, 朝阳在远处的群山顶上镀出一圈金边, 针叶松林散发出阵阵清香。可以看到著名的太平洋铁路以及缓缓流淌的Bow River。下面的池子是真正的温泉所在, 可惜只可远观, 不可亵玩。池面冒出丝丝热气, 不时有气泡从泉眼中冒起, 向人展示着它的活力。池底躺满硬币, 这一点上中外习俗相同。再上一级平台就是当初发现温泉的岩洞, 现在已经被圈起并加上网状铁盖, 深不见底, 硫磺的气味非常刺鼻。平台旁边的小池塘泛出黄和绿的奇异色彩, 周围的水草特别茂密。接近上游温泉源头的地方沉淀着丝丝缕缕乳白色的堆积物。在木头栈道的另外一边我们发现了更上游的温泉, 大团乳白色如豆花般的沉淀物和水草缠绕一起, 泉水从上面缓缓流过。我们禁不住每人都伸手触摸了一下温泉水, 热热滑滑的。我建议俐和Betty多在里面洗洗手, 对皮肤肯定大有好处。俐笑我夸大其词。我不敢保证确实有效, 但那种滑腻仿佛涂了肥皂的感觉是实实在在的。
再往上走岩石间有一个好象翡翠一样的碧玉潭, 时不时有水滴从岩石间滴落。一头调皮的松鼠在高高的树顶噼里啪啦往下扔松果, 存心要破坏清晨的宁静。
(六) 一路欢唱的约翰斯通溪谷(Johnston Canyon)
08.25: Cave & Basin Hot Spring Site -> Bow Valley Parkway -> Johnston Canyon -> Moraine Lake -> Lake Louise -> Vermilion Lakes -> Upper Hot Springs
从Banff到Lake Louise一般都走横跨加拿大的1号高速, 但实际上走旧国道1A更有乐趣。这条道路禁止大型车辆通行, 车流量较少。虽然限速60公里, 但可以充分享受悠闲自在驾车兜风的乐趣。更重要的是, 据称在这条路上遇到野生动物的机会要大得多。我们决定去Lake Louise走1A, 回程走1号公路。
出Banff不久就拐上1A公路, 果然车辆稀少, 但骑自行车的不少, 因此也丝毫大意不得。开在两边都是整齐松林的大道上十分惬意, 禁不住有一种要放声歌唱的冲动。近20公里后我们到达了今天的又一个大景点Johnston Canyon。我们并不算早, 停车场上虽然不见几个人, 车却已经停满了。我们要走单程2.7公里的小道才能走到溪谷的尽头, 所以出发前大家都补充了一些食物和衣物。
进入小道不久就来到一座小桥, 潺潺的溪流顺着鹅卵石滩缓缓而下, 面阳处溪面上发射出点点金光。小道就修在溪流左边的峡谷边上, 我没有去过蜀中的栈道, 但想象中应该与我现在走的木板道极为相似, 窄处近容两人侧身通过。路旁的指示牌显示1.1公里可以到下瀑布(Lower Falls), 2.7公里到上瀑布(Upper Falls)。沿着木板栈道盘旋而上, 下面深谷里的溪流时而湍急, 时而徐缓。急时撞击石壁激起朵朵浪花; 缓时流入深潭寂静无声, 幽得深不见底。枯烂的木头随意倒落溪中, 横七竖八。再往前头顶的石壁越来越低, 需低头才能通过, 让人担心万一石壁何时会滑落。约20分钟我们到达了下瀑布。
下瀑布落差不大, 大约十米左右。溪水奔腾而下撞击石壁, 腾起阵阵水雾。水流穿过石壁后经一个大的转折, 减速汇入一个绿油油的深潭。可以穿过一个石洞来到瀑布跟前, 那条白练好象触手可及。我启动了数码相机的电影功能, 为了记录下瀑布的整体, 我把相机侧过来摄影。结果当晚在电脑上放映的时候只能侧着头欣赏, 成为旅途上我的一大糗事。
往上瀑布的道路更加难走, 全部是陡峭的山坡路。是对缺少运动的上班族的最大考验, 且走且歇。在30分钟后我们终于到达了上瀑布, 与下瀑布相比, 上瀑布源自绝壁, 落差更大。水声隆隆, 令人不敢走近。对拍照而言视角也不好, 比较有趣的是瀑布侧面的悬崖上空有个大石洞, 好象一张嗷嗷待哺的大口, 不知是不是苍鹰的住所。在上瀑布休整片刻我们开始下山, 下坡路要好走得多, 但要防止自己直冲下去。路上看见石堆上一只可爱的花狸鼠在大嚼松果, 旁若无人, 老实不客气地给它留了一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