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刚刚看到的:
回文诗是中国文苑一奇葩,很多是古代妇女在不能直言幽情暗恨时之苦心之作,其中以奇巧多变、文彩斐然而著称的,当推前秦苏蕙的《璇玑图》...
中国文苑里有一枝独特的奇葩——回文诗词。这一体载首创于妇女,又完备于妇女,(朱存孝《回文类聚序》云:“自苏伯玉妻《盘中诗》为肇端,窦滔妻作《璇玑图》而大备。”)是封建社会里妇女在不能直言幽情暗恨之下的苦心孤诣之作,其中以奇巧多变、文彩斐然著称的,当推东晋前秦女子苏蕙的织锦回文《璇玑图》。历代都是从回文诗的角度来推崇苏蕙的,实际上,就中国工艺美术史而言,苏蕙称得上为最早见诸文献记载的织锦女工艺家,她的回文织锦《璇玑图》则是弥为珍贵的史料。
据唐代房玄龄《晋书》卷九十六记载:窦滔妻苏氏,名蕙,字若兰,始平(今陕西兴平)人,善属文。她的丈夫窦滔为符坚时的秦州(今四川)刺史,后被徙流沙(今甘肃敦煌),苏蕙思夫心切,于是织锦为回文《璇玑图》相赠。共841字,回环宛转,词语凄惋。
古今论《璇玑图》者甚多,而以唐代武则天记叙较详,影响较大。武则天记叙苏蕙织锦的缘由与《晋书》迥然不同。武则天当权执政后,于“听政之暇,留心坟典,散帙之次,偶见斯图,因述若兰之才,复美连波之悔过”,于是撰有《窦滔妻苏氏织锦回文记》,按武则天的说法,苏蕙是武功(今属陕西)人,陈留令苏道质第三女,她“识知精明,仪容秀丽,谦默自守,不求显扬”,长到16岁时,嫁给秦州刺史窦滔,深得丈夫的敬重。武则天也指出了苏蕙的弱点,即“性近于急,颇伤嫉妒”。窦滔,字连波,右将军窦子真之孙窦朗之第二子,长得风神用伟,又精通经史,能文善武。苻坚对他十分器重,委以显职,皆有政绩,颇有口碑。迁任秦州刺史,因忤旨谪戌敦煌。后因攻下晋之襄阳(379年),复起用窦滔为安南将军,镇守襄阳。
当时,窦滔有宠姬赵阳台,能歌善舞,无出其右,窦滔将她安置别所。苏蕙得知,找到赵阳台,苦加捶辱。窦滔深以为憾。赵阳台对苏蕙也不客气,专门揭苏蕙之短,又谄毁交至,使得窦滔对苏蕙十分不快。窦滔镇守襄阳时,邀请苏蕙同往,苏蕙气愤地拒绝了。窦滔便带着赵阳台赴任,一去不返,音信全无。苏蕙才21岁,就独守空房,悔恨自伤,于是,绞尽脑汁,织出回文诗锦图,差人送给窦滔,窦滔览阅锦诗,感其妙绝,有点幡然醒悟,便将赵阳台送到关中,又派车去接苏蕙,并举行隆重的礼仪,迎接妻子到襄阳,从此夫妻言归于好,更加恩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