拐卖妇女就是买卖奴隶!
拐卖妇女就是买卖奴隶!
小花梅,小花梅,
身世飘零你是谁?
千家万户乖乖女,
一别爹娘唤不归。
唤不归,小花梅,
骨肉亲情梦相随。
可怜天下父母心,
多少血泪化成灰。
小花梅,小花梅,
飘来飘去你是谁?
燕山雪花大如席,
王师不讨盗花贼。
盗花贼,手段黑,
官家助力草上飞。
盲山多少拴狗链,
拴的都是小花梅。
小花梅,小花梅,
命如蝼蚁你是谁?
莫说世界不要俺,
天道不存万户悲。
万户悲,小花梅,
怒指长安绣成堆。
歌舞升平豪门宴,
笙管排箫夜夜吹。
小花梅,小花梅,
声声血泪声声悲。
千呼万唤人神愤,
怒海狂潮誓灭贼!
誓灭贼,胡不归?
管他式微不式微。
但凭苍生十四亿,
誓揭人间夜慕黑!
每日一顶!“拐卖妇女”就是奴隶买卖!
整个眼说瞎话啊,我只能fuck了
无耻啊,江苏政府无耻!
真的就这样明目张胆地骗人吗?
不管她是不是李莹,可以放开讨论吗?可以放开记者采访吗?可以让调查组接受公开采访吗?
可否公布小花梅的身份信息?可否开放中外媒体调查采访?
copy转发
02-10 09:41
阅读 35万+
细读吧,细读个十年八年,中国的一切都懂了!
当徐州调查报告不出所料地在深夜出炉时,有人这么评价:有关方面以为大家都睡了,其实大家都醒着。在这里我要替有关方面说一句:其实人家知道你们没睡,就是不想让你们睡。不睡觉伤身体,像你们这种恶意不睡的人,累死一个少一个,这是一盘大棋。
有些人表示不信这个报告,对此我要表示:还在谈论信不信的人,本身就是不幸的,因为你们还没有明白自己的身份。多少年了,有关方面什么时候在乎过你信不信?人家是演戏的,你却不是看戏的,你就是掏钱买票的。准确地说,都不用你掏,票钱早就从你钱袋里按月扣除了。戏都不是演给你看的,你鼓不鼓掌,重要吗?老老实实呢,还让你在台下待着,再不老实就换个地方让你待,票钱可不退。
再说了,鼓掌的有的是。用哈姆雷特的话来说:他们“可以怀疑真理是谎言,但对有关方面的爱永不变”。这是一切调查报告的基础,可以追溯到这类报告的老祖宗——《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因此,徐州报告本身事没有问题的,问题在于有些人没读懂。别人不懂,我来懂,而且要旗帜鲜明地懂。借用一句著名的句式:细读吧,细读个十年八年,中国的一切都懂了!
本着“讲好中国故事”的追求,我们不光要鼓掌,还要讲清楚为什么鼓掌。也就是说,我要把这一报告隐含着的逻辑线索清理一遍。我觉得这样很欢乐,借用茨威格的句式:喜欢鼓掌的人是幸福的。
首先,有人认为有关方面对徐州事件不重视,理由是很多天没有官媒发言,甚至有人责难“妇联哪里去了?”从表面看,好像是这样。例如我翻看了一下中国妇联机关报《中国妇女报》的官方微博,确实一直没有提到此事,PIAPIA地全是铿锵玫瑰,置顶一条是“你永远可以相信中国姑娘”。
然而,这种情况并不能说明有关方面不重视,恰恰相反,说明有关方面很重视。这是我们应该明白的第一条逻辑:在中国,一个事件的重要性,有时候不是体现在大家都在说,而是体现在大家都不说。甚至越是重要的事大家越不说,连发生这些事情的日子都不提,就好像那一年、那一天不存在一样。
具体到徐州事件,不说,是为了正确地说。事实上,等深夜报告一出炉,《中国妇女报》官微第一时间就转发了。这说明有关方面毕竟不同于普通群众,他们是明真相的,是认真的。
按照有关方面的认真风格,他们一定对整个事件进行了充分评估,因此不难得出如下结论:该事件的最大罪恶,不是一个女人的一生被毁掉了,而是一个女人的一生被毁掉了这件事情,伤害了人们的幸福感。
用王小波的话来说,对有关方面而言,这位狗链八孩女,不应该被看作一个人,而应该被看作一件事,一件需要解决的事。这是我们应该明白的第二条逻辑:人是不重要的,事才重要。有时候看上去是解决了一个人,其实是解决了一件事。
所以我们都应该有这个自觉性:千万不要成为有关方面眼中的一件事,尤其是有害之事。
八孩女就是一件有害之事,它(不是“她”,因为已经不是人了)的有害之处在于:发生在一个幸福的国度。
换句话说,此事本该发生在漂亮国,那样就合情合理了。
然而它却不幸在世界上最幸福的地方发生了。此事难以否认,或者准确地说,已经错过了否认的最佳时机(这不得不说是事件初期的一个工作失误)。反漂亮理论家周小平同志这次也发挥失常,没能证明此事是漂亮国的阴谋。胡锡进老师最近的立场也不像退休之前那么坚定了,没有第一时间站出来领喊“今夜我们都是董某民”。
当然,有关方面还是从不同角度做了一些必要的工作,例如发炎人已经雄辩地证明了这种事在漂亮国很多。但显然,这只是侧面的工作。
另外还有一些外围工作,例如有关方面第一时间高效管控了事发地和外界的线下联络(这句话翻译一下就是村子已经被包围,外地人进不去了),再例如在当地大力弘扬“五种风气”,乃至大力宣传中国女足中的徐州籍队员(这朵铿锵玫瑰简直是徐州的天降及时花)等等。
但工作的核心,还是要落实到“修补人们的幸福感”这一重点上来。
很显然,要证明一个精神失常、满口没牙、戴着狗链生了八个孩子的女人是幸福的,难度实在太大。但我们说了,她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件事。作为一件事,她是否幸福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能让大家从她的命运联想到自己的命运。
而这种联想有个接口,就是拐卖。
如果没有拐卖这个话题,八孩女的惨剧就是个个案,顶多就是全民脱贫漏掉了一个。这都算不上一个指头和九个指头的问题,而是一根菜叶和十四亿根菜叶的问题。李毅博士大可以说“十四亿里有一个栓上狗链,等于一个都没拴。”
但有了拐卖话题,事情就危险了。尤其是恶意联想延伸开来,大家发现在幸福之邦的大白天完全有可能被一闷棍打昏,醒来就拴上狗链了。而且大家还发现徐州的狗链文化源远流长,甚至已经出现了整村暴露的苗头。这怎么行,徐州也是幸福之邦的一部分嘛!
这就是我们应该明白的第三条逻辑:你的幸福不容质疑!如果你质疑了,那你就成为了一件需要解决的事。神州大地没有悲剧,既然半年前的郑州没有,半年后的徐州也不该有。
所以,第一次官方通报就妥妥地确立了两个基本点:第一,她有精神病;第二,不存在拐卖。
有些人在嘲笑第一次通报,其实这次通报已经体现出了有关方面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清晰逻辑,准确地把握住了整件事的脉搏:第一点解释了狗链子,第二点切断了联想途径。根据这个通报,结论就是一个女疯子过得比较惨。但这和别人没关系嘛。
因此,作为第三条逻辑的自然延伸,第四条逻辑是:在这次事件中,没有拐卖,因此没有伤害。我们会发现,这条逻辑贯穿整个事件的始终。
如果不是有些恶意不睡觉的人没完没了,这件事本来已经圆满解决了。后来事情有了本不该有的后续发展,但并不能说明有关方面的工作做得不好。
第二份通报,要着重解决的是八孩女的来历问题。有关方面给出了一个充满想象空间的答案:她是在流浪的时候被董家收养的。同时强调:“调查中也未发现有拐卖行为”,这说明有关方面的逻辑线索一直是清晰的。
这份通报还有一些值得欣赏之处。例如表明董某民用狗链子锁人涉嫌违法,这能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事件中最有震撼力的画面产生的效应。再例如一个很有创造性的说法:“因为身体原因节育失效”。不光有创造性,还有前瞻性,如果有人追问“为什么失效了八次”,就可以说后四次是“因为心理原因节育失效”。
但这份通报最大的亮点还在于设定了那次收养行为的经办人:董某民他爹。之所以是亮点,是因为该爹已经死了。那些恶意不睡觉的人但凡还有一点良知,就应该到此为止了,因为总不能要求有关方面去找死人办案。
然而又有人抛出了一个四川籍的被拐的李姓女子,而且照片看上去是真像,而且和八孩女的疑似四川口音对上了。有了这些不利情况,于是第三份通报不得不面世。
有些人在嘲笑三份通报的前后不一致,但他们不明白,这恰恰是一条行之已久的逻辑。有关方面的哲学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要以发展变化的眼光看问题。我们不能第二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去摸石头,所以每次踏进去的时候都要假装以前没踏过。
因此,如果我们看见十年前、五年前、一年前或者一天前的文件和今天说的完全不一样,应该懂得这是完全符合逻辑的。这是我们应该知道的第五条逻辑:一切文件都是历史文件。它们随时可能无效。
例如新领导上了台,老领导就成了历史,有关方面从来不会去解释老领导的指示为什么无效了,那些指示就像从来没有存在过一样。同理,一份新报告出台,旧报告就成了历史,相当于从来没有存在过。因此,如果以“前后不一致”为理由去嘲笑有关方面,反而会遭到他们的嘲笑。
第三份报告需要满足如下条件:一、为“疑似四川口音”提供解释;二、在第一点的基础上解释她为什么会出现在徐州;三、在第二点的基础上坚持“没有拐卖”的逻辑。
作为一个小说的创作者,我知道,考验功力的时候到了(顺便安利一下我正在连载的小说《地震时期的爱情》,文末有链接)。
结果几乎完美,所有条件都没满足了。疑似四川口音是因为她是云南人(所以现在可以叫她“小花梅”了),到徐州是因为同村一个叫桑XX的带她去“找个好人家嫁了”,然后她走失了,所以仍然不是拐卖。
我用了“几乎”二字,是因为桑XX不像董某民他爹是个死人。虽然坚持原说法对她最有利,但她还是有可能成为一个BUG。如果那样,她就不再是一个人,而会成为一件事了。
另外还有点小瑕疵,例如“牙齿脱落因重症牙周病所致”,这个简单的原因花了这么久才找到,该给差评。“其他健康指标正常”,应该强调“包括脖子”。
但这份通告有一个最大的亮点:体现出一种和舆情博弈的柔性。它传递出如下含义:好吧,我们已经承认她是云南的了,那你们也该退一步,不要再坚持说她是四川的了吧!
这场博弈进行下去,“小花梅”的原籍很可能从中缅边境迁移到川滇边境,止于昭通或者西昌。当然,那时候她可能就不叫小花梅了。
在这里我们可以发现第六条逻辑:有关方面可以作出调整,但你们也必须付出代价。这种逻辑已经体现过很多次,例如你们的述求可以答应,但领头的必须抓起来。
我们说过,有关方面其实并不在乎舆情,他只管说,至于你信不信不在他们的考虑之内。很多话他们说的时候就知道你不信,但如果每句话都要人信,那工作还做不做了?
这里就有了第七条逻辑:有关方面追求的不是你信,而是自洽。换句话说,他们只需要在他们自己的封闭体系内获得认可。如果要说得再明白点,他们的表演不是给观众看的,而是给导演看的。
事实上,八孩女是不是四川的,这本身并不重要。但既然你们先发现了她是四川的,那有关方面只好不认了。甚至是否存在拐卖,这本身也不重要。如果是有关方面自己发现,因此破获了一起埋藏多年的拐卖大案,解救被害妇女于水火之中,那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中国妇女报》也决不惮于第一时间分出一些铿锵玫瑰的版面来歌颂的。这并不会损害人们的幸福感,反而会强化它。
但问题就在于,这些事应该由有关方面自己去发现,如果他们暂时不能发现,大家就该耐心等待,而不能自己去发现。因为一旦大家养成了自己发现的习惯,就可能发现一些不该发现的事情。这是个原则问题,马虎不得。
因此,我们应该知道的最后一条,也是最重要的一条逻辑是:发现是有关方面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力。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发现,就好比石油、烟草、电力和电信,是有关方面的专营领域。
当说到有关方面的权力的时候,大家都知道枪杆子刀把子笔杆子钱袋子,其实还应该加上一样:眼珠子。让你看的你就看,不让你看的就别看。
革命现代京剧(也就是传说中的样板戏)看来是确有复兴的必要了。例如,《沙家浜》里有句名言就应该大力推广:这个队伍谁当家?!
以上就是徐州报告给我们的启发。一份报告能给我们如此多的教益,我们除了旗帜鲜明地表示懂了,不作他想。
也许,半年之后,我们会看到又一份调查报告:徐州有关方面风险意识不强、认识准备不足、防范组织不力、应急处置不当,存在失职渎职行为,N名公职人员被问责。但那已经是更高的有关方面高度重视、深入调查、严肃处理的结果,跟别人无关了。
很可能,那时我们已经把这件事忘掉了。
愤懑啊,连脸都不要了。
“我对你们孩子怎么样……说我是贪污犯,我没有贪污一分钱!臭不要脸你们!”
2015年8月1日,郜艳敏冲到村里的广场上,对着一群唠嗑、打麻将的村民破口大骂。
问
郜艳敏是谁?
她是皮肤黝黑粗糙,看起来平平无奇的村妇;
她是2006年度“感动河北十大新闻人物”;
她是2013年度“最美乡村女教师”;
她也是丈夫花2700元买来的媳妇。
在那场对骂之前,村民眼里的郜艳敏是村里的文化人,是孩子的老师,见面都要喊一声“郜老师”。
在那场对骂之后,村民私底下悄悄地说:“她可能真的被逼疯了。”
郜艳敏被逼疯了,是因为村里人说她闲话,说她教学水平差,说她挪用公款,说她给村子抹黑。
看到这里,可能还有人不知道郜艳敏是谁。
实际上,这个“最美乡村女教师”曾经闻名全国。她就是电影《嫁给大山的女人》主人公原型,那个被卖到偏远山村后,选择留下支教的女教师。
这部电影的情节相当主旋律。18岁女孩山菊找工作时不幸被人贩子劫持到山里,幸运的是,她遇到一个好心的大爷。大爷掏光家底又借遍了村子后,才把山菊从人贩子手里买下。之后,山菊被大爷一家贴心照顾,还帮她联系了家人。母亲和男友一起来接她,但山菊被大爷的善良和淳朴所打动,毅然决定留在山里,做一名代课教师。
这部电影的关键词是村民的“善良”和山菊的“自愿”。
村民没有想过买卖人口,大爷的儿子没有侵犯过山菊。而山菊的留下,是主动选择的,是追求更高人生价值的高尚行为。
这部电影里,从始至终充斥着善意和温情;而电影外,郜艳敏的真实人生,却处处是鲜血与泪水。
01
被劫持,被强奸
1994年,18岁的郜艳敏在一家毛线厂打工。自小她就是个爱读书的孩子,因为家里穷,懂事的她主动选择辍学,进了工厂。
农历五月初一,到了收麦子的季节,郜艳敏决定回家帮帮父母。在石家庄火车站排队买票时,她遇到了两个“热心”的女人。
女人说,石家庄附近有一个厂子正在招工,每个月有一千多的工资,建议她去看一看,喜欢的话就留下,不喜欢也可以不干。
这个工资让郜艳敏心动了。她几乎没有任何防备地跟着女人上了车,看到女人帮自己提包,她还连说了几声“谢谢大姐”。
车行驶到半路,女人拉着郜艳敏下了车。但眼前没有想象中的工厂,而是一片寂静的树林,郜艳敏觉得有点不对劲。
但这份警觉,来得太迟了。
树林里突然蹿出3名人高马大的男子,与此同时,那两个热心女人拿着郜艳敏的包就往回跑。
郜艳敏问:“姐姐,你们要干什么?为什么要抛下我啊?”
女人边跑边说:“他们要的是你,不是我们。”
3个人贩子轻易地就控制住了郜艳敏,他们一边用手掐着她的脖子,一边用刀抵着她,问:
“你是想活,还是想死?”
想活着,就乖乖听话,等着被卖给别人。
郜艳敏懵了。那时天色渐黑,她被挟持着来到一个木屋里。
屋子里没有灯,一片漆黑。一个人贩子点着蜡烛,屋子瞬间明亮起来。但郜艳敏却更恐惧了,因为她看到床上到处都是血。
斑斑血迹,那都是被人贩子糟蹋过的女孩留下的。
郜艳敏跪在地上,哭着求人贩子放了她。但她的眼泪和她的恳求,在人贩子眼里一文不值。她成了无数被强奸女孩中的一名。
据听说因为身材矮小,郜艳敏迟迟没有被卖出去。后来,她被倒卖了两次,在此期间遭受了无数次的凌辱和暴力。
非人的折磨让郜艳敏恐惧又绝望,她觉得自己要活不下去了。
直到第一个买主,也就是她后来的公公出现。
2700块钱(其中有50块钱还是郜艳敏自己的),公公拿着东拼西凑的钱,把郜艳敏带出了小黑屋。
那一刻,郜艳敏心存感激。她视他为救命恩人,并不知道其实他看中的是她的子宫。
02
被殴打,被利用
下岸村,一座位于太行山脚下的山村。闭塞、贫穷、落后是它的标签,村子里连一条通往外界的公路都没有。
几十年之内都没有姑娘愿意嫁到这里。后来,“买媳妇”就成了村民心照不宣的传统。全村400多口人,光买来的媳妇就有30多个。
郜艳敏记得,自己跟着公公来到下岸村那天,是端午节。那天下着濛濛细雨,不知所措的郜艳敏凭借着生存的本能,跟在公公后面。那一刻,她不知道该怪自己太单纯,还是怪世界太凶险。
当天晚上,她见到了自己的“丈夫”,刘老三。那是一个比她大6岁的羊倌,只上过小学三年级,不爱说话,很沉默。
两个素未谋面的陌生人,就这样匆匆开启了“新婚之夜”。郜艳敏本来是拒绝的,但公公一句“不从,就把你送回到人贩子那儿”,让她只好屈从。
后来她跑过一次,被丈夫狠狠打了一顿。她自杀过三次,一次跳水,一次吃安眠药,一次吃老鼠药。但天不遂人愿,每次她都被抢救了过来。
丈夫脾气不好,喝点酒就开始动手。在家暴阴霾下的郜艳敏度日如年,她感觉自己已经被世界抛弃了。
后来,她生了两个孩子,还去砖窑上干活,但生育和努力赚钱并没有让她的处境变好。
直到小学校长找上门,让她教书。原来,初中毕业的郜艳敏是整个村子里学历最高的人。
因为工资低,郜艳敏拒绝了校长的提议。后来村子里的人带着辍学的孩子,几次三番请求她。
心软的郜艳敏同意了。
在给孩子上课的过程中,她了解到班里好几个孩子的妈妈都是被拐卖来的,有些孩子的妈妈已经跑掉了。
如果不上学,这些孩子要么流浪,要么疯玩,要么放羊。
辍学、贫穷、买媳妇,这样的循环在村庄里代代重演。
郜艳敏决定要终结悲剧。于是她在这个教学点上一干就是十七年,这期间她要一人负责一二年级所有科目的教学,她还在村子里开设扫盲班,免费教最穷人家的孩子。
听着孩子们“老师,老师”地叫,麻木已久的郜艳敏“活”了过来。孩子们把希望放在她身上,她在孩子们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希望,还有期盼已久的一点点尊严。
郜艳敏成了全村人最尊敬的人,后来就连她的公婆和丈夫都喊她“郜老师”。村子里唯一的一部电话,也安装在她的卧室里。
但这份尊敬,实在是太脆弱了。
03
被嫌弃,被包装
事情的转变,发生在郜艳敏“出名”以后。
2005年,郜艳敏的故事被一位摄影师发现,并发布到了网上。她的曲折经历,迅速引起了媒体的关注。
2007年1月,郜艳敏被评为“2006河北十大感动人物”。同一年,以她为原型的电影《嫁给大山的女人》开拍。2009年,这部电影上映。
如果你以为这些关注能为郜艳敏的人生带来巨大的转机,那恐怕要失望了。
这一切热闹,都与郜艳敏无关。颁奖现场有头有脸,过着体面、安全、富足日子的人与她无关,电影里女主人公一路上遇到的善意与温情也与她无关。
她依旧是个无处藏身、被拐卖的弱女子,她只能孤零零地捧着奖杯再度回到那个穷山沟里。她的生活一切照旧,当地政府连一个问候电话都没有,收到的捐款也一股脑进了县里的基金会,学校依旧破烂,孩子依旧穷困。
唯一称得上是“改善”的,是她的丈夫不敢轻易打她了。
而当地的村民,却开始嫌弃她。
他们说她,总是宣传村子落后、贫穷的一面,败坏了村子的名声,以后女人们更不愿意嫁进村里了。
他们还说她贪污,明明收到那么多捐款,为啥学校和村子都没有改善?
他们在村口交头接耳,说着关于她的坏话,把最肮脏的词语用在她身上。
那一刻,他们都忘记了,他们当年是如何齐心合力把这个女人死死按在村子里被强奸、被殴打,拿走她的尊严,践踏她的人格,掐死她的热情和希望的,也忘记了他们是如何恳求这个女人教自己的孩子认字的。
曾经,他们借着这个女人,来实现村庄的繁衍;如今,他们希望借这个女人,让村子旧貌换新颜。
目的实现了,就好言好语,目的没达到,就恶言相向。
在他们眼里,郜艳敏与工具无异。他们从没把她当成一个人来看待、来尊重。
“人贩子用她赚钱,丈夫靠她传宗接代,剧组拿走了她的故事”,留给她的只有无尽的压力和非议。
于是,郜艳敏“疯了”。她跑到广场上开始了一场长达半小时的谩骂,她时而抽噎,时而嚎啕大哭,几度险些晕倒。
这是她第一次跟村民撕破脸,也是她第一次如此激烈地表达对村庄的愤恨。
尽管她获得了荣誉和关注,尽管她已经算是被拐卖妇女里的“幸运者”了,那份命运的悲凉和无奈却从未消失。
之所以今天想讲郜艳敏的故事,就是因为在“丰县八孩女子”事件中,时不时就能看到有人替加害方说话,甚至还有人把女子的丈夫一家(在我心里,他更适合强奸犯这个称呼)视为拯救者:
“一个贫困地区的精神病患者,被安排嫁了个‘好人家’,这怎么能算拐卖?”
“被拐卖以后,大部分人都是好好生活的。”
在他们的眼里,好像这种泯灭人性、荒唐至极的遭遇,是这个女子的幸事。
对此我只想说,如果郜艳敏的经历会让你忍不住心痛、恐惧,那也能感同身受那个牙齿掉光、终日匍匐在地上、脖子上套着铁索的女人,一直活在怎样的人间炼狱里。
不要给这些女性带什么光环,也不用歌颂她们的隐忍和善良,不管你说什么,她们就是赤裸裸的受害者,她们的人生就是被摧毁了。
关于丰县女子的最新调查结果已经发布,随着她的身世之谜一点点被揭开,我们也一步步更接近那些血淋淋的人生悲剧。
除了她的精神状况,她生育了几个孩子,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她身处被囚禁、被强奸却无处可求助的绝境。
如果我们允许这种绝境存在,如果我们认为某些群体可以被肆意欺辱、囚禁、伤害,也就意味着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被奴役的一方,包括我们的孩子。
一个前途光明的女大学生与被拐卖妇女之间,只隔着一记闷棍;一个期待努力改变生活的年轻人与血奴之间,只隔着一次招聘。
我们与郜艳敏、丰县八孩女子、柬埔寨血奴之间的距离并不远,放弃对他们的救助,也就相当于堵死了我们的求助之路。
一个国家的强大,不是富人的奢华,更是弱者的尊严。
冬奥会上没有放弃掉队的小鸽子,国家昌盛、人民幸福的队伍也不应该放弃任何一个人。因为国家的强盛,不仅指的是能承办奥运会这样的盛事,能让外国人对中国人高看一眼,更重要的意义是,建立有序的社会制度,保障人的基本权利,让每一个普通人都能有尊严、有体面、有安全感地活着。
我们现在正处于告别积贫积弱、建立现代文明社会的过渡阶段,任何一个受过教育且真心希望国家越来越好的人,都应该“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
海明威曾说过:所有人是一个整体,别人的不幸就是你的不幸。所以不要问丧钟是为谁而鸣,它是为你而鸣。
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和担当,我们谁都不能把它辜负了。
这个吃人的社会
这个好,支持
作假无底线!
是不是李莹还不是最关键的,最大的问题是是谁在纵容村民们绑架、拘谨、奴役这些女人的?是谁给她们办了假身份、假结婚证……等等官方身份的?
拐卖人口就是买卖奴隶!
拐卖人口就是奴隶买卖!
越挖越多,原来徐州,这个原来属于山东的地方,是这么可怕。鲁西南看来也是一个邪恶的地方。
李莹,人人都可能成为李莹。
每日一顶!希望早日改变这个不平的世界!
每日一顶!让罪恶无处容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