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都有佛性,但是为相所迷,我见不到我的佛性,我也见不到别人的佛性,别人也见不到我的佛性。相全方位包裹佛性,同时欺骗了自己和别人。
禅宗强调明心见性,我一直以来都认为是明我自己的心见我自己的性。谬矣!今天突然悟到,明别人的心,见别人的性也是一样的。因为所有众生的佛性都是一样的,佛有无穷个,佛也只有一个。法身有无穷个,如来只有一个(我要是说真相只有一个,就又着相了,所以改成如来)。想见的是如来,见别人的如来也好见自己的如来也好,但凡见到了,见到的就是同一个如来。反过来说,如果你见到一个见不到另外那个,那你所见那个大概率也是假的。所以见没见如来是可以验证的。读完本文,验证方法自明。
怎么见如来,金刚经给出了方法:要不执着于相,不见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金刚经的角度是很奇特的。金刚经里面提到“布施”,说要“不着相布施”。仔细一想,一般僧侣都是受供养的,自己吃饱就行了,不太可能去布施别人啊。为什么说布施呢?答案其实在第二品须菩提启请分:须菩提自己是菩萨,他代众菩萨发问。所以金刚金说法的对象是菩萨。
菩萨为什么还要听法?因为菩萨虽言觉悟,但所见不是真的如来,还没成佛。这个“觉悟”只是佛给的一个认证。如果菩萨所见是真如,那么佛没有必要讲这个经。
金刚经是佛教菩萨怎么通过布施这个修炼法门,怎么通过布施时不见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么一个“小目标”,来达到“见如来”,也就是涅磐这个终极目标。
这才是大乘修炼本意。
作为高僧,经都熟稔了,认证都有了,说出来的话和佛差不多了,但是自己还没悟。怎么办?出去度人。通过度人修行。
佛教对菩萨的定义是,自己已经觉悟,但是还要发愿度尽众生才成佛的人(广义的人,包括一切有情众生,猫狗也会成佛。)。这个定义其实表述得很巧妙,也很有误导性,但又逻辑上严格地说的是真话。准确地说,菩萨是被佛(或者佛教)认证为具有度人的能力,但是自己还没有成佛之人。天下众生是度不尽的,菩萨生命虽久,总有死亡的一天,菩萨死后众生如何得度?但是众生又是可以度得尽的,因为菩萨成佛的那一刻,众生就已经度尽了。涅磐的那一刻,所有众生诸相,都如梦幻泡影般幻灭了,本来就都没有,何来什么灭度不灭度。
金刚经对我这个理解有应证,他的表述是: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
那么为什么要通过度众生修呢,其实说到这份上了,道理就很明显了。其实就是机器学习,样本拟合。 你见释迦牟尼,或者各种带名字的如来,说到底只有一个或者几个样本。如来也有相,叫法相,你看不到如来本尊当然也正常。如来不但有相,相还挺多,有三十二相(甚至更多,我怀疑三十二是虚数,数目可能很可能是十亿那由他。众生皆是如来,有多少众生就有多少法相)。但凡你度得一个,你就多见一个如来,而且是见到如来得悟的过程,你可以前后对比,看前后所见之相有何不同,不同的那个就是“非相”。看到了,你就破了如来三十二相中的一个。你见得多了,三十二相都破完了,你也就ready了。因为得度依赖的是众生本有佛性,而非诸相。那么众生都能得度,我也是众生,怎么我就不能得度呢?都能度人了,总不至于在50%以下吧?但是概率终归是概率。如来很严谨,别说50%了,99.9%也不行,就是非得100%度尽才能成佛。到那一天,正是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