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曾有那么多不可思议的快乐、悲伤,曾有那么多人渴望得到你的爱,你也曾渴望得到那么多人的爱。你们为爱疯狂,
争吵,甚至自杀。这就是我们如何在玩轮回的游戏。
2,当你追逐幸运的同时,通往不幸的门被打开了。真正的幸运是知足。
3,The Buddhist interpretation of merit is always in reference to what is closer to the truth or farther away from the truth.
Anything that brings us closer to the truth is merit. Anything that takes us farther from the truth is lack of merit.
4,不只是爱情,记住一切都很短暂。你要这样想:或许这是我喝的最后一杯咖啡,或许这是我读的最后一本书。
当你时刻生起这种警觉,才能真正去享受和爱。否则,我们永远都在考虑下一件事。永远都在考虑下一件事。
5,业力并不是宿命论,并不是一旦你造了什么业就被困在其中,一定会得到相当的处罚或奖赏;业也不仅是“这是我的业”的结果而已,
它既是因,也是缘和果。字面上来说,业是指行动——任何的行动。“相信业”的意思,就是对你的行动和生活负起完全的责任。
6,如何能找到“我是谁”,这个问题本身非常重要。我并不是说它没有答案。但在佛教里面,寻找“我是谁”本身比得到答案更重要。
7,你们必须要学习去“思维”。我想让你们几秒钟的时间真正的“思维”我是谁。并不是让你们去思维:“我是中国人”;
“我的护照号码多少”,这些循规蹈矩的事情,也不是思维“我是男的”或是“女的”是超越这些问题。就是思维:“我是谁”。
8,西方极乐世界与去西方毫无关系,它是指我们所有二元分别的参考点这个太阳,完全的落下去,并且超越了参照,这才是最庄严的佛土。
9,“禅修”这个名词已经被滥用。我们应该把这个名词改成“活着”。因为无论三分钟、五分钟,在禅修的那段时间里,你在活着,
你是有意识的活着的。目前,我们基本上是行尸走肉。当我们喝茶时,我们在想着别的事;当我们看着美丽的树木时,我们注意不到
绿茵美景。活着很重要,可是赤裸裸的活着更重要。
10,如果你想体验实相,就必须发起纯正的出离心。当然,关心此生和来世并不等于执着,但是,对于今生来世唯一有价值的关怀,
就在于是否能创造出修行佛法必需的因缘——生存的真正目的,在于为自己和他人的利益发掘生命的真实意义。
11,在佛教中生活的“意义”并不重要。如果你问我生活的“目的”,作为一个佛教徒,我生活的目的就是不要陷入固执,不痴迷,
没有特定的习惯,不偏执。
12,在多数佛教的观念里,精进表示你要多念经,多念咒,要每天起得很早睡得很晚,把你所有的时间都花在这上面,
这是一般佛教里认为的精进。 但是精进并不只这些。很努力地去读一个东西,或是很努力地去修法这个并不是精进;
精进表示一种愉快或愉悦,这种愉快是很重要的。
13,只有当你不再被这个榨取所有时间、精力和注意力,而且无休止地试图满足自己,却永不满足的“自我”所奴役的时候,
真正的爱才有可能。只有在你不再一心一意关怀自己的时候,才能真正地关怀别人。这一切烦恼的火焰——爱、恨、嫉妒等,
都和真爱相反。
14,我们几乎一直被愤怒、嫉妒或傲慢所牵动。我们透过五种有色太阳眼镜来看事情:妒忌的眼镜、愤怒和眼镜、傲慢的眼镜,
等等,我们透过完全扭曲的观点来看实际客体。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变得不正常。
15,为什么我们要发展“慈悲”呢?因为与愤怒、嫉妒等相比,慈悲是最安全、最接近菩提心的情绪。慈悲来自于了解与同理心。
16,释迦牟尼佛说,我们应该这样看待我们的人生,它像一个旅店,人来人往,check in and check out. 听起来很简单,
却是相当惊人的真谛的教授。因为这就是我们的生活,这就是“短暂”的美妙之处。假如一件事物真的“永恒”地停滞下来,
无论多美好,也会发臭。
17,我们的期待,如果审视它,就连我们走路的方式都是基于期待。我们采取特定的走路方式,以便获得赞美,以便不会受批评,
以便得到某种东西,以便受到重视...我们的所作所为都是出于期待,而不是真诚无造作。缺乏真诚无作时,我们就再度变得软弱,
我们可能成为自己跟别人期待的牺牲品。
18,「解脱」意指从误认幻相为真实的迷惑中解放出来。然而,重要的是,我们必须「想要」解脱,必须「想要」获得证悟。
只有在培养出对证悟真诚的渴望时,我们才会自动地在世俗层面上学习如何「不想要」具有野心。这种渴望不易生起,但是如果缺乏它,
毫无目标地踏上心灵之道是绝无意义的。
19,观照心念的要点是让自己的心与上师的心相融,这个修持可以在各种日常情况下进行。例如,当你在电扶梯上,或在赶火车,
或在百货店里,或在电影院中,尽量将你们的心相融在一起,直到你离开为止。这一点都不占用时间,结束后也很容易回到你正在做的
事情上,不论你是在购物、看电影或看足球赛。
21,佛法修持的核心是「正念」,如同我们一再被提醒的,修行者的主要任务是维持不散乱。因此,有了正念做为修持的核心,
当我们忆念上师时,我们已经在呼唤他了,而且,也可以确定他已经听见了。从某方面说,忆念上师是最有效的一种正念。
22,保持真诚会增长你对别人的尊重。你会知道他们正因为他们自己不真诚而在受苦;你会毫不傲慢,自然地以细心周到的慈悲
来响应他们;你会同理他们的易受伤,并有真诚亲切的合宜举止。
23,如果彩虹出现,人们会认为这是很吉祥的事,如果晚上梦见上师来到你面前,你会认为很好。这些都是极端的想法,减少它们,
不要在意,不要太去想它们。如果你能这样,你就成为一个大手印行者。因为不管谁来了,佛来了也好,魔来了也好,都是你的眼睛
耳朵舌头所感受到的,不过就是如此!
24,我们应该如何处理情绪呢?完全不要造作,只要看着它就好。当你注视情绪的那一剎那它就会消失。初学者会发现情绪很快会再出现,
这不要紧,重要的是,当你开始看着自己情绪的瞬间,它们立刻就会消失。即使只消失了一瞬间,「情绪消失」的这个事实,便意味着智慧
曙光在片刻之间出现了。
25,误解菩提心就只是仁慈、温和与无私地关怀他人,是个多么容易掉入的陷阱。一旦我们掌握到菩提心更完整的面貌,才会开始理解到
某个人是否为菩萨,并不在于他们的外表与行为,而是在于他们对空性的理解,而空性的精要即是悲心。
26,「觉性」是佛陀教法的精随所在,从你觉知自己吸气与呼气的清凉空气,到你对自然感知的甚深觉知,都是。具有无量悲心和勇气的
一切诸佛,其主要目的和事业就在於为我们响起能带我们趋向此觉性的警钟。
27,谈到佛法,人们会很自然地把佛法和生活分开,佛法并不包含在他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我常跟人说,这样的佛教修行对我们可能没什
么帮助。
28,“我们为什么要佛教?”简单的回答是,这样我们可以有一个很好的、持久的、便宜的,而且可随身携带的乐趣。这要如何办到呢?
就是了解一切和合的事物都是无常。
29,如果你真正有智慧的话,便能找到涅槃的地方,就在痛苦里。痛苦是最好的老师,你不必花一分钱,不必很尊重他,也不须发什么戒言,
这老师都与你同在。 事实上痛苦是你逃不掉的。所以我们虽然生活在这充满痛苦的社会里,如果有清楚的觉知,那我们便会更尊重佛法。
这即是法对我们的加持。
30,我必须强调,那些新出炉的菩萨们,他们的慈悲心、菩提心与自信心都尚待成熟,若过速采取行动或假想自己负有某种使命,
是相当不明智的。如果你一定要有任何使命的话,那就是祈祷与发愿,愿有天自己会成为英雄。你最不该做的事就是第一天开始就表现得
像个英雄,那只会带来失望与挫折。
31,佛法的挑战在于它的单纯。事实上,越深奥的教法越单纯。单纯之所以是个大挑战,是因为你没办法经由学习、讨论和研究来破解它。
你越努力尝试,它就变得越复杂,虽然我们抱怨复杂性,其实人类在某种程度上热衷于复杂性。
32,【什么叫散乱】基本上,轮回的特征实际上就是持续的散乱。想得到赞扬是一种散乱;逃避批评是一种散乱。在俗世里被称作“不散乱的”、
“全神专注的”,从修行的角度看,它们只不过是一些很有组织、很有文化的散乱。只要有一个目标,你就必然会有散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