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帖回复
查看:1249|回复:10
  • 1
When you buy via links in posts, huaren.us may earn a commission
Advertisement

《红楼梦》中的佛理

头像
0操作1 #
头像
1 #
0
12-07-21 02:02操作
查看全部AA分享不感兴趣
《红楼梦》中的佛理

转自:朵朵莲花的空间


 



第一红楼两大迷

作者为何设迷?直言岂不更好?这是因为,一方面,读红楼梦靠悟字,不靠理解,不靠言说,靠的是智慧的闪光;悟了,迷便解了,迷未解,也便未悟。另一方面,设迷,是吸引读者的手段,无人来读书,何悟之有?书名一红一梦,正是此理;红才吸引读者,梦能警醒世人。红楼梦是个闷葫芦,打开这个闷葫芦的机关便巧设在书的开篇。
请看开篇:
出则既明,且看石上是何故事。按那石上书云:当日地陷东南,这东南一隅有处曰姑苏【藏一书字】,有城曰阊门者【藏门,即藏闷。“书藏闷”三字明显可见。】,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这阊门外有个十里街【“石里揭”迷,妙。】,街内有个仁清巷【认清方向也】,巷内有个古庙,因地方窄狭,人皆呼作葫芦庙【“葫芦妙”,第五回有“打闷葫芦”语。到此,可见“石里认清葫芦妙”七字。石里藏何妙?】。庙旁住着一家乡宦,姓甄名费,字士隐【真是隐】。嫡妻封氏,情性贤淑,深明礼义。家中虽不甚富贵,然本地便也推他为望族了。因这甄士隐禀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每日只以观花修竹,酌酒吟诗为乐,倒是神仙一流人品。只是一件不足:如今年已半百,膝下无儿,只有一女,乳名英莲【也就是“汝名应连”四字。到此又见七字“汝名应连真是隐”】。
石里认清葫芦妙
汝名应连真是隐
红楼梦最大两个迷,在小说一开篇,作者便露出迷底消息,作者真是功于心计。这两个大迷,一个是石头迷,一个是名字迷。下面我们一一解析。


【一 石里认清葫芦妙】。

妙在作者在红书里有一喻,这一喻,作者已交待清楚。请看,宝玉,黛玉,宝钗,正藏“喻待猜”三个字。而“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一玉一钗,还是让我们去“猜喻”。所以,男女主人公的名字才都带个玉字。
这喻,到底在喻什么?答案是用顽石喻金刚。这金刚又是何物?想明白此点,需读作者在书中多次提到的佛家最重要经典《金刚经》才可。一部金刚经告诉我们:佛如世间金刚,最坚最硬,世间万相逢此金刚佛,无一相可存,无一相不破,不破的只有金刚。在金刚经中,佛祖用金刚喻佛。
而一部红楼梦,则是用顽石喻金刚,也即以顽石喻佛。何以见得?石者“实”也,“真实”二字,也就是“真如实性”。也就是金刚心。实者真也,虚者假也,一真一假,红楼梦便演成了。红楼梦书中多次提到金刚经和心经,并把二经核心内容即无常,当作本书思想基础,同时作者又是出家和尚,有此喻乃是正常,这是其一。其二,读红楼梦,令所有的人都提心吊胆的,是那块宝玉。这宝玉便是顽石。作者一直令你提心吊胆,并在那块玉上刻下:“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字样,再参照宝钗“不离不弃,芳龄永继”八字,其意极深,别理解成仅仅是祝福语。想想金刚经,破掉的是万相,不破的是金刚,仙寿恒昌、芳龄永继的是哪一个?一目了然,当然是不破之金刚,而不是无常万相了。其三,金玉良缘,读者刻骨铭心,这金便是金刚,这玉便是顽石,良缘便是作者用顽石来比喻金刚。顽石和金刚一样不破,一样坚硬,作者才取顽石来代替金刚二字。
有朋友问,作者何不直用金刚二字?说破了岂不更直截了当?这是因为,作者修的是金刚经,是禅宗;禅宗讲的是悟,不是解,解门一开,悟门则塞,求解,这是禅宗的大忌,所以,作者才旁敲侧击,令读者自悟,悟得那金刚二字,悟得那佛字,悟得那真心自性。
一部红楼梦,这是作者站在出家人的高度,让你修行,让你“观照”,这才是作者真正用心所在。说修佛的大道理,世上几人能信?信者该有多大的缘分?佛法末世,不信者多多。为了把佛法传到世间,这和尚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那就是写小说。因为在明清之际,小说最为流传。小说能传播思想,也能传播佛法。在世间,能看破一切是虚幻的,是圣者;看不破的是愚夫。石头记正是在向世人演示,红楼是梦,以引领世人看破放下。为了吸引读者,红楼梦才巧妙安排那些奇女子,才开出了红楼大场面、大富贵。令读者走入红楼,最后再跳出红楼。所以,开篇才用“我这半世亲见亲闻几个女子”为诱饵,将凡夫诱入红楼。对这红楼之富贵荣华、奇异女子、纨绔子弟,乃至生活细节,大加宣扬,厚铺笔墨。字句熏染间,紧关节要处,无不露出“一切都是梦幻之本旨”;无不令人“不更谋虚逐妄”,从而弃假归真。可多数读红楼梦的,都陷在红楼之红里,都在红上作文章,看不到红楼是梦。不懂一部红楼梦,乃是作者大发慈悲,送给读者的一面风月宝镜,是来治众生贪情恋色之病的,看过书后,反学贾瑞,更恋那个红字,真是可怜作者心了。
由此可见,在这顽石里能认出真心自性认出佛,便是石里所藏的葫芦妙了。阊门,十里街,仁清巷,葫芦庙,细细想来,便悟到阊门是藏闷,这葫芦妙,只有石里揭开,才能认清。这一块顽石,大矣哉。只把他看作是一块顽石,不知那是真心自性之喻,正所谓有眼不识泰山了。有眼不识泰山,不识作者写书的真正用心所在,作者焉能不哭?


【二 汝名应连真是隐】。

〖一,人名藏迷〗。
十二金钗,英莲最先露面,一僧一道,先与英莲结缘,为何如此安排?细看细想,秘密便在“乳名英莲”四字上,这正是“汝名应连”,切莫被“应怜”蒙过去。若真把名字连起,红楼之迷便都解开了。红楼梦一书,在人的名字上大有文章,它藏有修行的根本方法和路径,不可忽略。
作者用心是良苦的。他知道一部小说,后人想改只能去改情节和布局,即便把诗词删去,也不会改人物名字,所以他把所有秘密,事先便都藏在小说人物名字中。读小说本可读懂作者本意的,读不懂,名字中又都说得明明白白,有缘亦可由此悟道。怕人不知,才用"真是隐"提起注意,用"汝名应连"醒人眼目,又用祸起、逢冤等人名字,令读者提起对人名地名的兴趣。

先看这二人:
贾雨村,即假语村。有两层含意。是说语村言讲故事,说小说,那是假的;借讲故事说那真的才是正经。真的何在?甄士隐。即真是隐。真是隐有三重含义:一是隐在名字中,隐在石头处。二是“真是引”,是说讲故事是假,真是令读者悟透这是梦,从而引领众生出此红楼,也就是弃假归真。三是最深含义,那就是“真”是说不出的,“真”被遮蔽着,被隐着,看到的说出的都是“假”。真是隐之真,也就是弃假归真之真。而甄费贾化四字,应是“真非假话”。告诉读者,真,实有其事,不可不信。
第一回书题目: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已经道出秘密。何谓真是隐?由此梦幻识得通灵,归得真心,这便是隐藏的真。何谓假语村言?由此红楼,怀念诸多闺秀佳丽,这便是表面的假。

再看贾家。从长辈向下数。
第一代。根。对人生作出最重要认定:是一场戏,一场梦。
荣国公,贾演。
宁国公,贾源。
只这"演源"二字,便肯定了人生本是一场戏。这是对人生最重要的认定。哪个不是演戏?佛祖用唱戏比喻人生,骂众生演戏太过投入,太过执着,忘了自己本来面目。戏是假的,展现给人的都是假的;本来面目是真的,藏在背后才是真的,“真是隐”嘛。这演源二字,明白告诉我们,一切都是演戏,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正是金刚经所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都是梦幻泡影,众生活颠倒了。
一荣一宁,正是一动一静,一张一弛,说到底,还是一荣一枯。也即佛祖说的二边对待,道家讲的阴阳。有此二边对待,才演化出世间的一切,所以,这贾家起始二公才叫演源。一部红楼梦,判词是纲领,曲演是简演,假语村言是详演。荣国公和宁国公,正是这演之源头。

第二代。基。对人生作出最重要选择:假待化善,假待汝修。
贾代化,贾代善,贾代儒,贾代修。
第一代,告诉我们'演源'二字,这演戏的生出的子孙后代也都是演戏。戏是假的,因此第二代才告诉我们四字:化善修儒。是假的,都是演戏,快修汝吧;如何修汝?化善修汝,行善积德。所以,代字这一辈,化善守正枝,修汝落旁枝,千修万修,不过行善积德。正因是假,才待化善[贾代化,贾代善],才待汝修[贾代儒,贾代修]。

第三代。干。指出修行根本手段:一个舍字,舍才能达到正净。
化善才能修汝,如何化善呢?在第三代名字中给了答案:一个舍字便是,贾赦。赦是放,放下便是舍,这是佛家修行的根本方法。舍会如何呢?果然能做到舍的话,会达到佛家所说的'觉、正、净'之境界。真的正净之后,才会有圆觉。所以,贾家这一代,才一赦,一政,一敬,即舍,正,净也。
贾赦:假涉、舍。
贾政:假政、正。
政属政界,其府第才承荣国府。始荣终败,因而无常为假。与其地位相应,也与其败落相应。贾代善:假代善。善才从政,从荣。有涉政二子,其意是走入政界。涉乃贾赦,政乃贾政。承化善修儒,而入世,入政界,齐家治国平天下。
贾敬:假敬、净。求净而敬神乐道,其府第才承宁国府。不求圆觉,只是胡参乱修,因此宁而不宁。既与贾敬平生所好相应,也与其败落相应。贾代化:假代化。化才从仙从道,有敬真子孙。但敬也是假敬,真也是假真。所以作者许之为胡参。

第四代。枝。指明舍之关键处,是舍情和欲;舍之最终归宿,是归得真莲、圆觉。
荣宁二公正脉所出,程高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明确交代的,是五人:贾珠,贾宝玉,贾环,贾珍,贾琏。做到舍便能达到正和净,可如何才能真做到舍?那就是诛欲。只有诛欲,才可还真莲,不更谋虚逐妄。这是本书之主题。这“诛欲还真莲”是本书主题,放在这一群纨绔子弟名字中,真是再恰当不过了。诛欲才可还真,才可真舍。这诛欲,也即放下淫爱。淫爱,是修行最大的拦路虎。佛祖在楞严经及其他诸多经典中,都提到,欲想成佛,首戒淫爱。对爱,作者在书中倾心去写,又处处诛伐,用心正是借假说真,让人看破,最后弃假归真而已。
十二金钗名字。藏有成书原因。
我们从凤姐开始,把十二金钗名字连成十二个字,那便是:奉差清欲,巧妙云完,原应叹息。这十二金钗名字中,竟藏有成书原因。妙极。石头和尚奉谁的差?奉的是师父的差,佛菩萨的差。佛家讲,自性本自清净,本自俱足,明明白白,谁都在用,非要讲个故事才能明白,才能理解,正是令人叹息之事。可听了故事还不明白,作者只能是一把辛酸泪了。
宝玉,黛玉,宝钗,正是喻待猜。
宝玉和宝钗。一玉一钗都有来处。二者相合一处,又深藏道理。修佛者都知道,钗玉本是一家亲,都是真心自性,从钗玉携带的字便可看出这一点。所以,金玉良缘,实是必然。钗玉结婚成一家,也是作者既定方针。开篇,贾雨村有一联语: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这里含玉钗二字,也即喻猜,有喻让读者猜。这玉,实际在喻金刚心,喻真心,这可不是谁都猜得到的。

还有如:
甄应嘉:即真应假。佛法揭示世间真相是,假的固然虚幻无常,那真的也一样虚幻无常。关于真假,红搂梦中有三种见解。一是说,在红楼中滚的人,不仅假是假的,真的也是假的了。二是归得真如福地,真的固然是真的,那假的也是真的了。三是当你果然成佛了,得了圆觉了,真假便不分了,是一不是二了。
警幻仙子:以幻来警醒世人也。

娇杏即侥幸,霍启即祸起、火起,詹光即沾光,冯渊即逢冤,王仁即忘仁,秦钟即情种,等等,这都是脂批本交代过的内容。

〖二,地名隐秘〗。
1 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
藏大无情三字。
大荒:大空也,也即真心自性。归此大荒,才叫开悟。
无稽:无者空也。上接大荒,下接情埂。
清埂:情埂也,情为门也,出世入世,都走此门。
如何才能到此大荒,也即开悟呢?情为道路,即情为埂也。一块顽石,被茫茫渺渺携入红尘,放在情字中去泡去滚;到放下情字,即空情,才找到门路;之后磨出了光明,得成圆觉,才最后归彼大荒,即归得真心自性了。顽石,从大无情处,走进大有情中,再归到大无情处,这是作者既定方针,所以,宝玉只有出家一个结局。开篇说得明白:走一遭,当然还得回来。
这大无情[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一旦说破,只怕读者心寒,接受不了。但红楼梦由情而起文[晴文],到情空结束[悬梁自尽秦可卿],告诉我们情是必需清的,因为罪孽总因情;也告诉我们情是可清的,如何来清?一个空字便可了解了,也即放下一个情字。
说好说,做难做,这岂是嘴上功夫?

2 葫芦庙。
乃是葫芦妙也。一部红楼梦,开篇便告诉读者,书中藏有葫芦妙。请看,开篇从姑苏写起,藏书字;阊门,便是藏闷也。十里街,乃石里揭,仁青巷,乃是认清向,葫芦庙,乃是葫芦妙,这正是“石里认清葫芦妙”,石里藏妙,正是以石喻真心自性也,真心自性者,佛家最高境界,这是红楼梦第一大迷。书中交待,与这葫芦庙相邻者,是甄士隐即真是隐,其女乳名英莲即汝名应连,这正是“汝名应连真是隐”。把名连起,便知隐的真是何物了,这是红楼梦第二大迷。
葫芦庙,果然妙也。

3 太虚幻境。
巧设此境:令读者知道红楼的一切包括那情字,本便如梦如幻;令读者明白,走进红楼便是走进无常和梦幻。令读者明白,红楼的一切都是定数;在此太虚幻境,显示了十二金钗及三大丫环的定数。这是佛家所讲的因缘,道家所谓的命数。结果大体相同,那就是家破人亡各奔腾。作者安排这些定数总的原则,无论谁都要走向反面,以显示万法无常,令人看破一切都是梦幻,不更谋虚逐妄。如元春,安排你照宫闱,也令你大梦归;让你明白“须要退步抽身早”。

4 荣宁二府。
这是一荣一枯,是一切世间的缩影。这荣,实指世间一切富贵荣华,不要单单理解成荣国府。这宁,指世间一切枯,不要单单理解成宁国府。一动一静;一求有,一求无;一求生,一求灭;一求官,一求道;一切,都在这一动一静里生来死去,饱尝轮回之苦。这一切都是假的,都是梦幻。荣是无常,枯也无常。荣者为阳,荣府宝玉出家为归宿;枯者为阴,宁府惜春出家为结局。荣也好,枯也罢,都是无常梦幻,常在的只有真如福地。

5 大观园。
贵为皇妃所设;富为红楼园首;景多山水鱼鸟,楼阁亭台,绿柳红花;人则是风月情浓,阆苑仙葩,美玉无瑕;正是红楼中之红楼,梦幻中之梦幻。而观,正是佛家修行之方法,修佛者,谁不知观照二字?
有诗为证:
大观园是一首诗,大观之妙有谁知?
观大观时谁为大,明白但等回头时。

6 知机县,急流津,觉迷渡口。
知机县:机何在?真心自性便是机。也告诉我们,走进红楼梦,知道何为真心自性的机会现在眼前了,也即开悟的机会出现了,这便叫知机现。
急流津:走进红楼,就是滚滚红尘现在眼前,便是急流津,无一物可留得下,都是无常泡影;人生在这急流津,绝不是坏事,是能破迷开悟的,是能知机的;生成人,何其难也,人生一世,不能破迷开悟,便是白来一回。
觉迷渡口,就是弃假归真之路,也就是本书之主题:不更谋虚逐妄处;也告诉我们,作者这张口,说出的故事,是令人觉迷的,是来度人的,所以才叫觉迷之口、度人之口;红楼梦这本书,也便是觉迷之书,度人之书了。
贾雨村,在草庵睡着了,何意?是说,这假的故事,到此无须再讲了。因为靠我假语村言即讲故事,已经把你们从急流津中,引上了这觉迷渡口,再讲那些骗人的故事还有何用?过不过此渡口到彼岸,这才是关键中的关键。告诉你:去罢,那里是真如福地,胜此虚幻红楼百千万倍。别以为那里啥也没有,那里有成了神仙的林妹妹。妙法莲华经,父亲用羊鹿牛车作诱饵,骗自己的孩子走出火宅,最后以大白牛车装载他们,奔向彼岸。红楼梦和佛祖相比,二者手段虽殊,层次有别,但目标却是一个,那就是:
以此大慈大悲心,引领世人渡迷津。
今生纵把嘴说破,也让赤子出红尘。

7 真如福地。
归此真地:
令读者明白,这真如福地,纯真无假,比红楼无常胜之又胜;令读者明白,知道一切都是假相,不更谋虚逐妄,便是走出红楼,归到真如福地,弃假归真。令读者明白,这真与幻是一不是二。谋便是幻,不谋便是真;拿起便是幻,放下便是真;等等等等,读书时可慢慢体会。

8 悼红轩。
曹雪芹在这里,历十年苦心,删改红楼梦。这悼红二字,表明在雪芹这里,经历过那红楼生活,且红已死矣;一个悼字,置红于死地,人已悟矣。据书中说,原有一记,后又有所增加。空空道人,把石头原记抄了,并传了;如今这空空,把石头记原本和这后增加的部分都抄了,又去传这全本红楼梦。至那繁华昌盛地方,遍寻了一番,所遇不是建功立业之人,即系糊口谋衣之辈,哪有闲情去和石头饶舌?恰遇到贾雨村,印证'这事我已亲见尽知,你这抄录尚无差错',并指个明路给空空,到悼红轩去找曹雪芹,托他传去。这表明曹雪芹和那写石头记的和尚,同一善心,皆在救世,可谓志同道合了;也表明曹雪芹不是那建功立业之人,也不是那糊口谋衣之辈。雪芹住此悼红轩,批阅红楼梦十载,使石头记全书得以传世,真是大大功德。
9 金陵。
不要简单当成南京。金陵城,在吴语中也叫石头城。这里告诉读者,金玉本来是一家,顽石就是佛法中所说的金刚心。
红楼梦奇哉伟哉。读罢诸家批本,我们可见到:红楼梦作书者是石头和尚,前半部写完底稿,后半部写完草稿;改过红书者有雪芹,有程伟元和高鹗;批过此书者则是多如牛毛。从诸家批文可见,石头作者原稿有所丢失,情节文字有所增删,书名改了多次,可人名地名从未见改,足见作者有远见卓识,把秘密藏在谁都不可能改的名字之中。令我们这些后来读者,有机会悟到石头作者大慈大悲的良苦用心。


 


 

头像
0操作2 #
头像
2 #
0
12-07-21 02:02操作
查看全部AA分享
〖三,红楼梦书名藏迷〗

最早叫《石头记》。
那是告诉读者,顽石是本书核心。石头生出这一切,记下这一切,以此一切警醒世人:人事如幻,人之本性在一石头,也就是金刚佛。
后来被空空传世,更名为《情僧录》。
那是告诉读者,一部书是污浊的情文。可看破后,那是世间三宝之一的僧,佛法僧乃是世间三宝。
本书表面是言情文字,实际上暗藏三宝。请看:
顽石是佛宝。以顽石喻佛,喻金刚,这是本书“真是隐”的本义所在。西游记,也是以石头喻金刚,化出石猴,石头喻本性金刚佛,无往不胜,所以,兵器用如意金箍棒,一对火眼金睛,后人也常常称其为金猴。
金刚佛,人人都有,各个本具,佛祖在经典中说得明明白白。别以为作者只写宝玉是那顽石,事实上,人人都是那顽石,都有佛性。那顽石是每个人的命根子,不仅仅是宝玉一人命根子。我们每个人都象那顽石一样,都曾经是“天不拘兮地不羁,心头无喜亦无悲”。也都是“只因煅炼通灵后,便向人间觅是非”。来此世间后,都是被“困鸳鸯”,都是被“污宝光”。所以作者喝令我们:“沉酣一梦终须醒,冤孽偿清好散场”。
钗玉是法宝。宝玉所佩带的那块玉,上写着“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宝钗戴的那个钗,上写着“不离不弃,芳龄永继”,这是法宝。这是告诉我们“常常念”那“金刚佛”。不要错看过。
宝玉惜春是僧宝。人人都把欲当宝,人人都去惜那春,可作者偏偏加个假字,提醒世人别当真。能不当真,放下万缘,便是僧宝。
一部红楼梦,由佛宝写到法宝,由法宝写到僧宝,由僧宝写到情世间。作者是想令我等由情世间归到僧宝,由僧宝归到法宝,最后由法宝归得佛宝。情僧录,深层含义,正是暗示我们,由情字走到僧字上来。

后被名为《风月宝鉴》。
这明明白白告诉我们,这部书是法宝。
书中藏法,哪是法?这要靠一双慧眼去看,肉眼是看不到的。一双俗眼,看到法宝时,也会当面错过,认他不得。想想贾瑞,跛道士送他一面治病的风月宝鉴,本书作者送我们的也是一面治病的风月宝鉴。照哪一面能治病,照哪一面会死,作者都暗示得清清楚楚。到底看哪一面?贾瑞自己选去,作者替他不得。

雪芹增删后,命名为《金陵十二钗》。
看到这个名字,一面红旗迎风而起,吸引无数读者走进红楼。这金陵二字和顽石二字遥相互应,用来醒人眼目,不要仅仅当成地名去看。“十二钗”,则是情文满纸,用来吸引读者。名字中藏金钗二字,是令我们猜那顽石便是金刚佛,这才是读到作者心。

最后定名为《红楼梦》。
满纸情文,当然是红楼了,红得发紫。一切无常,求不得,想不得,走向反面,当然是梦幻了。
一个红字,吸引读者;一个梦字,警醒世人。

《红楼梦》到底是不是一面风月宝鉴?本来便是。

红楼梦奇哉伟哉。读罢诸家批本,我们可见到:红楼梦作书者是石头和尚,前半部写完底稿,后半部写完草稿;改过红书者有雪芹,有程伟元和高鹗;批过此书者则是多如牛毛。从诸家批文可见,石头作者原稿有所丢失,情节文字有所增删,书名改了多次,可人名地名从未见改,足见作者有远见卓识,把秘密藏在谁都不可能改的名字之中。令我们这些后来读者,有机会悟到石头作者大慈大悲的良苦用心。

红楼梦石头迷和名字迷,还没有结束。在分析哪个是红楼梦作者时,还回提到石头迷和名字迷的。这里不必展开细谈。
Advertisement
头像
0操作3 #
头像
3 #
0
12-07-21 02:05操作
查看全部AA分享

第二两大迷外还有迷



1 〖秦可卿之迷〗。
秦可卿为何悬梁自尽?
迷底是:“空可清”,即情落空。
十二金钗判词从晴文判起,作者为何如此安排?秘密何在?因红楼梦从红字写起,那红字核心,便是情字,因此从情起文也。结尾却是秦可卿,是说,虽从情入,结果却是清那个情字,由情起,由可清结尾,正是情可清也。情可清,如何去清这情字呢?“悬梁自尽秦可卿”,便是本书秘传法宝。秦可卿悬梁自尽,乃是说,情落空中,情才自尽。这里,秦卿,便是情字;悬梁,便是情落空中;自缢,便是想空这情字,只能自了。
显见,秦可卿悬梁自尽,有两方面含意,一是说,空那个情便可去掉情字了;二是说,这情只能自己去空,别人替代不得,也叫自尽,佛法中叫做了须自了,不能他了。
情落空中,何为空情呢?空是佛家大法,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不懂佛法,很难理解。不管理解与否,把空当成放下,也即放下那情字,便是此处之秘密所在。只有放下情字,才可出此红楼。
和红楼梦齐名的西游记,是“空能净”三个字,悟空悟能悟净;红楼梦则是“空可清”。其理是一。

2 〖一僧一道之迷〗。
一个癞头,一个跛足。为何非要写成这样难看的形象?这里实际上暗藏两个字,那就是“破相”。红楼梦中提到的佛经是《心经》和《金刚经》。都是专讲以金刚心破一切相,也叫“心不住相”,也叫“看破放下”。能做到破一切相,才能真放下。


3 〖真假宝玉之迷〗。
真宝玉和假宝玉,关键在真假二字。
红楼梦作者关于真假,观点是这样的:
第一步,作者写道“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是有还无”。这是在诠释佛家说的“凡所有相都是虚妄”,“一切都是梦幻泡影”。
第二步,作者写道“假去真来真胜假,无原有是有非无”。这是在诠释佛家说的“常乐我净”,“真心自性”,也就是归得“真心”。
第三步,作者写道“真假是一不是二”。这是在诠释佛家说的“修行到佛的境界,一切都是平等不二”,“没有差别”。
所以,“真时隐”,“假时飞”。甄士隐和贾语村一出现,一真一假就有定论,藏在名字之中。真的隐,假的现。丢下真的无人管,天下惟有假才忙。佛家讲,人们被假象蒙蔽,忘了自家真心。就是此意。
所以,真家,真宝玉隐在台后;假家,假宝玉现在台前。
书中写“真家”,“真宝玉”,是提醒读者,假后便藏真,透过假可以看到真。也就是佛家所说的“借假可以言真”。“借假可以修真”。讲小说是假,引领众生归到真心是真。

4 〖玉和钗之迷〗。
宝玉那块玉,作者弄出令读者醒目的一幅画,写道:“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宝钗的金钗,也弄出一幅画,写道:“不离不弃,芳龄永继”。这是全书最醒目的地方。作者目的是引起我们注意。
金玉都是顽石化身。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这顽石化身,都是这顽石化出的金玉。这顽石则是“金刚心”,也就是“真心自性”,也就是佛。
书中说道:金玉是一对。不错,也是一个。作者用顽石也就是【宝玉】来比喻【金刚心】,并处处提醒读者,让我们猜这喻,明白这个重要比喻,这才是解得其中味的钥匙。
作者告戒我们“莫失莫忘,不离不弃”,在佛法中,叫观照,叫正念。只要观照久了,就会照见那个“空”。这和佛法让人常念“阿弥陀佛”四字一样道理,都是悟那“空”字。

5 〖护官符之迷〗。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做马。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
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
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护官符”,表面看去,是贾史王薛四大家族,官官相护,聚敛财富,欺压百姓。实际上不这样简单。
“假实亡血”四个字,实际告诉我们,这“假”字,一旦悟彻,实乃一个亡字,也就是无字,空字。空什么?血者红也,也就是空那红字,才是“实相”。

请看: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做马”。
当我们知道金玉本是一家,都是金刚心都是真心自性之譬喻时,这句话才能够理解明白。反之,就是云里雾里,什么都看不清了。所以,想揭开这个谜底,一定知道石头便是那玉,便是那金,也叫“诸法实相”,也叫“性”,也叫“金刚心”。
请看,“贾不假”,一旦悟到一切都是“假相”,进而悟到一切又都“不假”,这时,就归得真心归得自性了,也就是归得那金玉了,所以才说“白玉为堂金做马”。那就是真正的“王者”,真正的“世尊”,真正的“天上天下惟我独尊”了。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
阿房宫,别说三百里,即便比这再大,也住不下老家是金的那个“实相”。一切都由实相生,一切都由心想生。只不过此心非彼心而已。此心什么摸样?作者说:“天不拘兮地不羁,心头无喜亦无悲”。作者有此心了,读者有吗?“无喜亦无悲”,哪个能做到?真的做到“无喜亦无悲”,那就是真心,就是性,就是实相。可惜的是,我们的心,都是通了灵的,都是“向人间觅是非”的。

“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
“缺少白玉床”,是说东海龙王也没能达到“实相”境界。他也需要归得这真性的,金陵王,金也,实相也。龙王都要来请这诸法实相,何况世上凡夫?

“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丰年,世道红红也;好大雪,情欲纷纷也。雪血同音,还是个红字。在这样的滚滚红尘覆盖下,金玉也即实相就被埋没了。

四句护官符,都有“金玉”二字。佛眼看红楼梦,金玉本是“金刚心”,本是“实相”,本是“性”。“假实亡血”四个字,实际告诉我们,由“假”回归到“实”,“亡血”也即亡那“红”,便可做到的。说穿了,还是“诛欲还真莲”。
作者处处大写个红字,在红字上铺张笔墨多多,最后,令读者破那个红字,空那个红字。实际乃是菩萨救世度人之大慈悲,令众生看破红尘而已。
真的看破红尘,这护官符,可就是“假实王学”了,通过假修得真,那是王者之学。
实际上,当我们把目光集中在作者是哪一个时,这护官符,又暗藏“假死妄雪”四个字。很值得玩味的。哪个假死了?

6 〖谁是作者之迷〗。
书中交代,作者是石头。诸家批本也都称作者为石兄或玉兄。这石兄到底是哪一个?有人说是雪芹,有人说是雪芹爷爷,有人说是洪升,有人说是纳兰性德,等等。我认为是假死出家的曹顒,会专门另开主题论说。
事实上,这石兄也是我们自己,自家便是,无须外求。每一个人都是石兄,都是红楼梦作者。
作者之所以隐瞒作者名姓,作者是想令我们悟到:红楼梦真正的作者是“我”。红尘中的每一个“我”,都机关算尽,拼命构筑着自己的红楼;到头来,所构筑的,都是梦幻一场。每一个人,都在一步一步,一笔一笔,书写着自己人生的红楼梦。
石头,金刚,我,三者是一个。所以,每一个人都是那顽石,都是那宝玉,都是生活的作者。这生活,便是有正反两面的“风月宝鉴”,便是红楼便是梦。
石头=我=金刚,都是大无情,都是“天上天下惟我独尊”者。造作一切色相,即造作了红楼;也造作了空,即造作了梦。

这红楼梦,人人都是顽石,人人都是作者,人人都构筑自己红楼,到头来又都是梦。多数人都喜欢看前半,哪个喜欢看后半?并且人生红楼梦这部书,远未写完,人人都要继续写自己的红楼梦。可叹,人生面对苍天,多数人只知道趋利避害,不知道吃亏是福;只知道红楼之红,不知道红楼是梦。

头像
0操作4 #
头像
4 #
0
12-07-21 12:15操作
查看全部AA分享

转贴出处:


 


http://hi.baidu.com/2125133/item/3846722c84a9e598b73263c2


 


 


 


做为一个学佛路上的人,


 


后者恭敬先者,先者照顾后者,和气为上。


 


 


很赞叹此博主作为一位修行人所记录下来的点滴体会并相当随喜,


 


真理往往是语非意指,不足一辩


 


末学可以努力的方向是保持一颗善念的心,不要有太多分别的念头。

头像
0操作5 #
头像
5 #
0
12-07-23 20:38操作
查看全部AA分享
以下是引用地理2009在7/21/2012 4:05:00 PM的发言:
 还是直接看佛经吧,道理都清清楚楚地写着呢,用不着猜谜。

学佛也不是猜谜。

 


还是个~是与不是的问题。。


 


这让人想到有很多的禅宗的公案,答案绝对不会是谜底。


 


到是觉得不论是读《金刚经》还是《金瓶梅》,守住自己的心地更为重要。


 


 


p.s. 佛学这种心地法门,跟随性生活,学贯百家,毫无矛盾。


 


 

Advertisement
发帖回复
查看:1249|回复:10
  • 1
Advertisement
打开收藏板块打开个人中心
边缘侧滑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