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躲在被子中含泪读一本书”,我是个泪点很低的人,尤其是少不更事的时候一篇小说,一部电影,动辄就哭得稀里哗啦昏天黑地是有的。处在情节的关口受故事主线的牵引,各种情绪被放大,悬河泻水般湍注而下,多么痛快;越是自己没有故事的时候,越是觉得过瘾。但这样跟着情节跌宕而大开大合的情感释放通常是来得猛也去得急,现在好多故事回想起来再难在心里起波澜了,而每每重温还能随时从当下时空抽离出去怔怔不能回神的还只有初读时只会默默流泪的《红楼梦》。
宝黛的爱情(如果我们把暂时把它定义为“爱情”),从太虚幻境一盏“千红一窟(哭)”、一觥“万艳同杯(悲)”开始就定了调。在一个群芳注定要开到荼蘼的季节,还身肩一笔还泪的债,这样一对冤家能不哭不悲吗?正因为这个结局是早就定下的,我们反倒不必追赶着要去看结局,而是依依不舍的想要留滞在这一路的美好里。
想到宝黛初见,黛玉暗暗心惊“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 宝玉也同样对贾母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 随即宝玉又向黛玉赠字“颦颦”, “世外仙株寂寞林”的那点愁思全应在这“眉尖若蹙”上了,可见宝玉观察黛玉的细致精准。当时两人还是孩童,自然不必扯到什么“一见钟情”上去,“一见如故”的相惺相惜倒是真的;若是算上他们的前缘,两人可不就是“旧相识”么?这一“重逢”便引发了宝玉第一次摔玉, 冥冥之中便是要砸坏“金玉良姻”,要践行“木石前盟”。对于读者来说,最后是金镶玉还是木傍石结局早就知晓,结局也未必重要;我怜惜黛玉,也敬重宝钗,但宝黛间自此开始的清净纯澈的情感细流才是一辈子在心里蜿蜒流淌,延绵不绝的念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