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z 看来的确是张爱玲的铁粉。我也是喜欢张爱玲的,可以一遍又一遍看她的小说,她对人物音容笑貌,情思心迹的刻画都极其细腻,对于当时官僚资产积极和市井小民的家庭生态有非常生动且精致的呈现。但我觉得她的不足之处在于她的小说没能展现出人生的全貌,世人都说“人情冷暖”,但张爱玲的作品写情冷酷有余,温厚不足。当然,这是非战之罪,她从小不仅父母离异,且继母专横,而生亲又常年在欧洲,估计张爱玲自己也难得感受到人情温暖的一面,加上当时家族没落,时局动荡,心里眼里也就只剩世态炎凉了。
就作品本身而言,其语言功底和对人物细节的拿捏自是让人敬服,但“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我觉得张爱玲对于人物命运的把控过于尖刻和偏激了些。也许这来源于张爱玲自身对命运的积怨和对人性深深的不信任感,以至于她笔下的故事都罩上了这层阴影,从而出现套路。我想这大概是前面有评论所说的“格局”问题,与家国情怀无关,是小说家自己陷入了一个思维回路。
虽然文体不同,但就文感上我们可以和《红楼梦》做个比较(就张爱玲一向对曹雪芹的倾慕与模仿,用《红楼梦》相比大概不会辱没她吧)。鲁迅先生称红楼梦是“悲凉之雾,遍被华林”,是在草蛇灰线中的大厦将倾,全景视野里的繁华殆尽。但尽管如此,我们记住的除了黛玉葬花的伤感之外,还有“共读《西厢》”、“杨妃扑蝶”、湘云醉卧芍药茵、“琉璃世界白雪红梅”,以及大观园中春意盎然的盛景。即使这些景象最后都倾塌了,但丝毫不影响他们曾经存在过的美感,因为他们美得真诚。看得出来曹雪芹对他笔下的人物是关怀的甚至是感恩的(很多人物原型来源于他儿时亲近的人),所以他的悲凉里还留有一泓温润。但张爱玲的小说更多的是一种让人盗汗的冷酷,白流苏的心机,七巧的偏执,葛薇龙的虚荣,顾曼桢的麻木,以及男女情爱中的种种算计、欺骗、怨恨和报复,即使再扣人心弦也不免让人觉得憋闷甚至恐惧。这些情节和心思,即使是对生活的真实刻画,那也只是人生的一个面相,如果计较太过、执迷太深难免会伤了心性的根本。而曹雪芹能跳出自己以及书中人物的命运轨迹成全一种大悲悯,让人觉得浩劫之后“悬崖撒手”的彻悟,空也空得满。
其实曹雪芹和张爱玲家世也很相似(如果不是张爱玲祖上更显赫的话),又同是以“写情”著称,但两者对于世情百态的观察和态度却大相径庭。这一比好像就要论高下,但两位都是把自己的人生都揉进作品里的大师,作为读者只能庆幸历史的巨浪中翻滚出一个曹雪芹,一个张爱玲,在后世凡人稍纵即逝的岁月里投下一些隽永的时光。
就作品本身而言,其语言功底和对人物细节的拿捏自是让人敬服,但“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我觉得张爱玲对于人物命运的把控过于尖刻和偏激了些。也许这来源于张爱玲自身对命运的积怨和对人性深深的不信任感,以至于她笔下的故事都罩上了这层阴影,从而出现套路。我想这大概是前面有评论所说的“格局”问题,与家国情怀无关,是小说家自己陷入了一个思维回路。
虽然文体不同,但就文感上我们可以和《红楼梦》做个比较(就张爱玲一向对曹雪芹的倾慕与模仿,用《红楼梦》相比大概不会辱没她吧)。鲁迅先生称红楼梦是“悲凉之雾,遍被华林”,是在草蛇灰线中的大厦将倾,全景视野里的繁华殆尽。但尽管如此,我们记住的除了黛玉葬花的伤感之外,还有“共读《西厢》”、“杨妃扑蝶”、湘云醉卧芍药茵、“琉璃世界白雪红梅”,以及大观园中春意盎然的盛景。即使这些景象最后都倾塌了,但丝毫不影响他们曾经存在过的美感,因为他们美得真诚。看得出来曹雪芹对他笔下的人物是关怀的甚至是感恩的(很多人物原型来源于他儿时亲近的人),所以他的悲凉里还留有一泓温润。但张爱玲的小说更多的是一种让人盗汗的冷酷,白流苏的心机,七巧的偏执,葛薇龙的虚荣,顾曼桢的麻木,以及男女情爱中的种种算计、欺骗、怨恨和报复,即使再扣人心弦也不免让人觉得憋闷甚至恐惧。这些情节和心思,即使是对生活的真实刻画,那也只是人生的一个面相,如果计较太过、执迷太深难免会伤了心性的根本。而曹雪芹能跳出自己以及书中人物的命运轨迹成全一种大悲悯,让人觉得浩劫之后“悬崖撒手”的彻悟,空也空得满。
其实曹雪芹和张爱玲家世也很相似(如果不是张爱玲祖上更显赫的话),又同是以“写情”著称,但两者对于世情百态的观察和态度却大相径庭。这一比好像就要论高下,但两位都是把自己的人生都揉进作品里的大师,作为读者只能庆幸历史的巨浪中翻滚出一个曹雪芹,一个张爱玲,在后世凡人稍纵即逝的岁月里投下一些隽永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