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美术馆有一次现代艺术展,基本上这些画都在那儿了。我在国内的时候经常去那儿。毕业之后觉得茫无所从,有时候看看这些画,或叹或笑的一瞬间仿佛忽然站在了旁观者的角度上看到了自己和周围。
我最喜欢的方力钧画并不是哈欠,而是光头在海里游泳,他的脸肆意的有点变形,兰的透明的海水里没有别人只有他自己,这并不是“如入无人之境”,而是货真价实的无人之境,那一刻我都羡慕他了。我不觉得光头的形象是一种丑,他只是一个放大了的头上没什么修饰和你我同时同地生活着的人。有时散漫有时猥琐,有时傻气的被蒙昧,有时高兴,在没人监视的时候忘乎所以。
“超然度外,任何问题都可一笑了之,不往心里去”我当时站在岳敏君 的画前看着排成一排的大嘴的确想笑。艺术家们喜欢偏执一词凌驾于我们小时候所习惯的普遍真理之上。我刚工作的时候时常会诧异,他们怎么会这样做?周围而且熟视无睹?我开始怀疑这个世界是由另外一套原理统治的,就像平静海面下的巨大暗涌,人们世代相习却守口如瓶。这个怀疑在有一天早上上班时遇到的出租车司机一语道破“学校教的那一套有什么用,社会里用其实是相反的”。与人类世代相习的道貌岸然相比,艺术家的偏执怪异几乎算不上什么缺点,他们所做的是剥掉名牌时装、各色化妆品、名车美屋、形象设计、整容手术、官衔头衔、身世背景等等等等之后的人们。像岳敏君 画里那样笑得肆意张扬也许是最畅快的时候,不用担心一切包括脸上的皱纹,就在一笑当中,坚硬如铁无法逾越的现实坍塌萎缩遁地无形。
张晓刚 喜欢让人物有着如文艺复兴前中世纪宗教画般的面庞,永远单薄苍白瘦削,眼神空无一物但隐隐哀伤,除了发式与衣服不同之外,他们基本上是同一个人。周围背景是冷漠的一成不变的灰色。在内心某一处,你是不是也是这个模子轧制出来的人呢?出生、求学、谋生、求偶,所有的价值取向,其实都是程式化的,你的自由,就是买哪种车更便宜实惠,贷款买房几年还清,周末挑一家餐馆选一种酒,不忙的时候喝得稍微多一点也没关系;或者逛商场,从成批的成衣中挑一件款式颜色中意又恰逢打折的,迫不及待的穿上多吸引一些目光,而这个世界有成千上百人穿的和你恰巧一样。或者最根本的:挣钱,挣很多钱,这样来摆脱这些繁琐无奈隐忍单调,把退休的时间定在三十、四十、五十,然后疯狂工作夜不归宿,奉迎交际八面玲珑,身心疲惫勉力硬撑。有一天水落石出,决定成功失败、黯然退出还是再博一把。这就是生活。这种生活在曾浩 的画中更具体一些更温情一些。在杨少斌 的后期画中更极端更残酷更丑陋一些,我觉得这是生存的心底映像。
有没有看过罗中立的90年代油画?主题是一对年轻的农村夫妻,比起《父亲》的写实的形貌与沉甸甸的悲凉,这些作品不再注重形似而是刻意求拙,非常温暖,仿佛脱尽了全世界的浮华虚伪欺骗雕琢,只剩下两颗简单的心。那次展览,把几幅作品摆在一块,《父亲》让人看一眼那些刀刻般的皱纹就欲堕泪,而90年代作品让人情不自禁的微笑起来,心底像照到了炉火一样温暖。
我最喜欢的方力钧画并不是哈欠,而是光头在海里游泳,他的脸肆意的有点变形,兰的透明的海水里没有别人只有他自己,这并不是“如入无人之境”,而是货真价实的无人之境,那一刻我都羡慕他了。我不觉得光头的形象是一种丑,他只是一个放大了的头上没什么修饰和你我同时同地生活着的人。有时散漫有时猥琐,有时傻气的被蒙昧,有时高兴,在没人监视的时候忘乎所以。
“超然度外,任何问题都可一笑了之,不往心里去”我当时站在岳敏君 的画前看着排成一排的大嘴的确想笑。艺术家们喜欢偏执一词凌驾于我们小时候所习惯的普遍真理之上。我刚工作的时候时常会诧异,他们怎么会这样做?周围而且熟视无睹?我开始怀疑这个世界是由另外一套原理统治的,就像平静海面下的巨大暗涌,人们世代相习却守口如瓶。这个怀疑在有一天早上上班时遇到的出租车司机一语道破“学校教的那一套有什么用,社会里用其实是相反的”。与人类世代相习的道貌岸然相比,艺术家的偏执怪异几乎算不上什么缺点,他们所做的是剥掉名牌时装、各色化妆品、名车美屋、形象设计、整容手术、官衔头衔、身世背景等等等等之后的人们。像岳敏君 画里那样笑得肆意张扬也许是最畅快的时候,不用担心一切包括脸上的皱纹,就在一笑当中,坚硬如铁无法逾越的现实坍塌萎缩遁地无形。
张晓刚 喜欢让人物有着如文艺复兴前中世纪宗教画般的面庞,永远单薄苍白瘦削,眼神空无一物但隐隐哀伤,除了发式与衣服不同之外,他们基本上是同一个人。周围背景是冷漠的一成不变的灰色。在内心某一处,你是不是也是这个模子轧制出来的人呢?出生、求学、谋生、求偶,所有的价值取向,其实都是程式化的,你的自由,就是买哪种车更便宜实惠,贷款买房几年还清,周末挑一家餐馆选一种酒,不忙的时候喝得稍微多一点也没关系;或者逛商场,从成批的成衣中挑一件款式颜色中意又恰逢打折的,迫不及待的穿上多吸引一些目光,而这个世界有成千上百人穿的和你恰巧一样。或者最根本的:挣钱,挣很多钱,这样来摆脱这些繁琐无奈隐忍单调,把退休的时间定在三十、四十、五十,然后疯狂工作夜不归宿,奉迎交际八面玲珑,身心疲惫勉力硬撑。有一天水落石出,决定成功失败、黯然退出还是再博一把。这就是生活。这种生活在曾浩 的画中更具体一些更温情一些。在杨少斌 的后期画中更极端更残酷更丑陋一些,我觉得这是生存的心底映像。
有没有看过罗中立的90年代油画?主题是一对年轻的农村夫妻,比起《父亲》的写实的形貌与沉甸甸的悲凉,这些作品不再注重形似而是刻意求拙,非常温暖,仿佛脱尽了全世界的浮华虚伪欺骗雕琢,只剩下两颗简单的心。那次展览,把几幅作品摆在一块,《父亲》让人看一眼那些刀刻般的皱纹就欲堕泪,而90年代作品让人情不自禁的微笑起来,心底像照到了炉火一样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