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 出世間一切法的興起,都要具足因緣。縱有善因,若不得善緣,也不能結果,佛法亦不例外。世尊大法能夠源遠流長的傳下來,皆是往昔帝王、大臣、長者、居士們 極力護持,為作增上緣。傳到近代,佛法衰微至極,有識之士常嘆佛教缺乏人才,然人才之培育,又必須具備多項條件,其中「護法」是最緊要的關鍵。
我們在臺灣有善緣能聞到佛法,尤其是明了淨土法門,更難得的是遇到夏蓮居老居士的《無量壽經》會集本,使我們對於淨宗斷疑生信,發心專修專弘。如此殊勝的因緣得來不易,誠如經中所說,實為無量劫的善根、福德、因緣於此一時成就。
淨 空初學佛時,由方東美先生指示佛門,然後得章嘉大師啟蒙,李炳南老居士栽培,前後十三年,始小有成。正當此時,遇到韓鍈居士。一九六六年,慧忍法師在台北 溝子口建立法藏蓮社,這是一所小道場。當時我正苦於無處安身辦道,承蒙他誠懇邀請,我接受了。是年冬,由台中遷至台北法藏蓮社掛單。每週六、日兩天講經, 初期聽眾只有二、三十人,十個月後,聽眾漸漸增多了,小佛堂外面庭院都坐滿了人,法緣逐漸興旺。此時慧忍法師要求我,必需在三個月內,將台中十年所學教給 他。這是他給我一個很大的難題,其實我沒有能力將十年所學,在三個月內傳授與人;縱然有能力,他人也未必能接受。當然,這種表態,我心裡很清楚,這裡已不 能再住了。但是要到那裡去?那時學佛不久,認識的人也不多,幾乎沒有人肯幫助我,所以遇到真正的困境。
法 藏蓮社距離韓鍈居士住家很近,那時的溝子口是一片田地,沒有房屋;韓家是一棟獨立的小洋房,在田地當中,跟法藏蓮社遙遙相對。我在蓮社講經時,韓居士夫婦 常來聽經,她知道了我的困難,夫婦倆來找我,希望我到他們家暫住。初次到她家時,她主動問我說:「法師,你現在有困難,你要往那裡去?」我說我不知道要去 那裡。她說:「你可不可以住在我們家裡?」她家是兩層樓的小洋房,一家人住在樓下,樓上只有念初中的小兒子高貴宇一人。她說:「你在這裡讀書、用功,我們 想辦法找地方讓你繼續講經。」我看這裡環境不錯,聽了也很安慰,回到台中向李老師詳細報告,李老師也同意。然後我就偕同韓居士往台中見李老師,返台北後, 就搬到她家裡住了。一住就住了十七年,這一段期間,她們一家人全心全力照顧我的生活,到處租借場所,使我每週講經,從未中斷,弘法因緣的成就即在於此。
李 老師常說:「拳不離手,曲不離口。」打拳的人,天天要練拳;唱歌的人,天天要吊嗓子;講經的人,要常常講。即使過去培植得再厚,若沒有機會練習,三個月至 半年不講,就會生疏,興趣就再也提不起來了,這是許多學講經退轉的原因|沒有機會實習。韓居士提供我這個機會,三十年如一日,不辭辛勞。為能讓我講經,無 論是在本省或國外,她都去找關係、找場所、找聽眾;從每週講兩次、三次,一直到七次。我出家雖晚,若論上講臺的時數計,大概很少有超過我的,曾經有二、三 年每週講三十小時|上午、下午、晚上都講。我還有這個體力,只要有機會,我很樂意學習。
今日淨宗在全世界能有如此的影響力,《無量壽經》會集本已有數百萬冊在全球流通,我們飲水思源,這是韓鍈館長護持的功德,使我們終生感激不盡!每一位聞法、接觸經教的人,皆是在接受她的護持恩惠。淨宗若能在我們這一代復興,她是諸佛菩薩的一位忠誠大護法。
一 九七九年於台北景美建立華藏佛教圖書館,我們才算是安定了,不再過流浪的生活,有一所固定的道場長期講經弘法。道場建立時,正是我在志蓮精舍講《華嚴 經》,所以就立名為「華藏精舍」附設「華藏圖書館」,用華藏圖書館的名義來做弘法利生的事業,韓鍈居士任館長。所以這個道場是她創建的,是她一手經營的, 歷年不斷的擴充,才有今日的局面;於此期間也接引不少同修在此出家、共修,培育弘揚淨宗繼起人才,功德無量無邊!
我 曾作比喻說,弘法的法師像一棵小菩提樹。我這棵樹苗是經方教授選種,章嘉大師孕育,李炳南老居士栽培,然後移植此地接受韓館長三十年的照顧,三十年的灌 溉,這棵菩提樹長成,開花、結果了;她的功德圓滿,阿彌陀佛就來接引她往生,這是我們親眼所見的,從這裡才真正體會到護持正法不可思議的功德。不可思議的 因緣,才有不可思議的殊勝成就。
韓館長 一生為人,對待部屬要求甚嚴,但心地慈悲,愛護、關照遠過父母,沒有害人之心,念念只想成就大眾。她在生病時,看到新加坡培訓班特刊的樣本,深受感動!告 訴我,培養繼起人才的工作非常重要,教學一定要延續下去,不能中斷。要求我將《華嚴經》從頭到尾講一遍,留一套錄音帶給後學作參考,我都答應她了。
她 往生的瑞相非常稀有,小殮時,洗身體、換衣服,全身柔軟;到火化時,在蓋棺之前,我們看她面色與生前完全一樣,滿面紅光、安詳自在於熟睡之中。她給我們做 念佛往生的證明,真正做到了護持正法、續佛慧命的大業,可與晚近楊仁山老居士媲美。清末民初,楊仁山居士救護了佛教;韓館長在今世,在臺灣,也挽救了淨宗,光大正法,她是當代弘護正法的榜樣,值得後人效法。
悟 德師主持編輯韓館長紀念冊,要我寫一篇序文,這是我義不容辭的。她生西之後,我們一定要把淨宗發揚光大,傳之久遠,我們才對得起館長,才真正做到「上報四 恩,下濟三苦」。「知恩報恩」,必須有具體的表現,不是空口說說而已,所以我希望能在她的故鄉|大連市,建立「華藏圖書館」紀念她對佛法三十年護持的大 德。將來若有因緣,我很想在山東濟南建一所「慈光圖書館」,以報答李老師栽培之恩。方東美先生是最初指示門路之人,他把佛法介紹給我,使我對佛法有新的認 識,熱忱意願追求,所以我在安徽設立「東美先生獎學金」,協助文哲學子出國深造,紀念他老人家,也是報恩。
我 們竭誠盡力,弘揚大乘佛法、淨宗法門,希望能夠幫助這個時代,幫助這個社會,淨化人心、覺世牖民,以期達到人類共存共榮、和平、安定、繁榮、幸福的目標。 這才是我們真正紀念韓館長,真正做到報恩的目標。今日紀念冊出版伊始,當我們展讀感人憶舊的畫面,韓館長雖往生佛國,而弘護盛德仍在人心,依然始終護念, 永垂不朽。
我們同發大心,效法韓館長,弘護淨宗法門、續佛慧命、修菩薩行、自他兩利,以此功德回向西方,同證佛果,韓館長在常寂光寶蓮之中,熙怡含笑,這才符合我們永懷紀念之實義!是為序。
一九九七年韓鍈大士生西百日 釋淨空於台北華藏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