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华严经》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归到《阿弥陀经》这个经。《华严经》称为“经中之王”,《阿弥陀经》是“王中之王”。
2 《阿弥陀经》这部经的功德利益,我自己也跟诸位说了多少遍。我民国四十二年开始学佛,学佛五十多年,讲经二十五年才发现这个经它的好处,才看出来。
3 《阿弥陀经》这部经翻译的人,是鸠摩罗什大师。这一位大师是菩萨再来的,在过去生中他是七佛的译经师,曾经为七尊佛做过翻译。所以他译得这么好,与宿世的因缘有关系。
4 在《大藏经》、《高僧传》都有罗什大师的传记。罗什大师是“中天竺国人”,他是中印度人。他的父亲鸠摩罗琰是宰相,他虽然出生在贵族家庭,舍弃富贵出家去了。
5 鸠摩罗琰出家后,到各国去游历,以后就到了龟兹。龟兹在中国新疆天山南路,当时是西域很出名的一个国家。
6 龟兹国王很看重鸠摩罗琰,把他的妹妹嫁给他。他在那个地方定居下来,以后生了一个儿子就是鸠摩罗什。这是叙说他的家世。
7 鸠摩罗什他生下来就很不平凡,这个小孩非常地聪明,很有智慧。
8 他七岁随母入寺,在寺里面看到铁钵,他顶在头上玩,忽然想起来:这个钵这么重,我这么小,怎么顶得起来?这念头一生,就感觉到那个钵太重,就拿不起来。他从这个时候就悟到“万法唯心”。
9 当时,他心里面没有分别执着,所以就没有轻重;有分别执着,一切现象就产生,这就是佛在经上所说的“万法唯心,心转万法”。
10 鸠摩罗什博学强记,所念过的书过目不忘,一般人比不上他。他十二、三岁就讲经了,当时那些高僧大德跟他在一起辩论都辩不过他。年岁很轻,学问德行就像长者一样,所以大家给他起个名字叫鸠摩罗什,意思是童寿。
11 他妈妈修道之后带他到印度,母亲证了三果,他自己也是大彻大悟。从印度游学再回到龟兹,这个时候罗什大师二十几岁了。龟兹国王对他非常的尊重,供养他金狮子宝座,请他在龟兹国讲经说法,把他看作国宝。
12 古时候中国跟外国都一样,人才是国之宝。帝王大臣对贤人没有不尊重的,礼贤下士,请教他们如何治理国家,用现在话讲,就是资政,做国王的顾问。这是说明他在龟兹的身分地位。
13 南北朝时代,苻坚据关中一带,建立一个国家叫秦国。他很有野心,想扩充疆域,所以去侵犯邻近的城市。
14 当时掌管观天象的太史,他看到一颗很大的星出现在西方,就报告秦王:“西面出现一颗大星,根据占卜,是西方有大德大智慧的人到中国来,来帮助中国。”
15 苻坚说:“我听说龟兹国有一位鸠摩罗什,是不是这个人?”因为这个占卜,当时苻坚就派人到西域迎请鸠摩罗什,请这位真正有智慧、有德行的高人来辅助秦国。但是,龟兹国王不肯让他来。
16 苻坚建元十三年的时候,派大将吕光带七万大军西征。临出发的时候,他特别嘱咐吕光:“这次出兵,不是贪图人家的地,也不贪图金银财宝。我听说罗什大师对大 乘佛法非常通达,确实有甚深的悟入,为后学的宗师。你攻克龟兹,打胜仗了,要立刻用快马,不停止地一站一站接力,赶快把罗什大师送回来。”
17 不惜出七万大军,劳师动众去请一个人,苻坚对于贤人的尊重,那真的没话说了!吕光带着大军到了龟兹国,龟兹虽然是西域大国,也不过是一个城而已,没有办法抵抗秦兵。秦兵把龟兹国都城整个包围住,说明来意,就是请罗什大师这个人。
18 龟兹王是很不愿意,要抵抗,罗什跟龟兹王说:“我们兵力不如人家,一定打败仗,不晓得要死伤多少人。”罗什劝龟兹王和谈,不要打仗,他自己跟吕光去秦国。
19 龟兹王听从罗什大师的话,这个样子,吕光就带着鸠摩罗什大师回到中国来,他是这么请来的。
20 吕光回到了凉州,就是现在的甘肃,得到消息,国家有了变故,秦王与东晋在淝水打了一仗,打败了。
21 那个时候苻坚带着军队有几十万,号称百万,东晋总共军队集合起来不到十万人,这是以寡敌众。所谓“骄兵必败”,苻坚非常骄傲,认为必胜,东晋哪有力量抵抗他?没有想到,自己打败了。
22 苻坚败了之后回去,底下大将姚苌政变,把他杀掉,自己作了国王。姚苌跟吕光同是苻坚的大将,姚苌作了国王,吕光不服气,所以霸占凉州,在那里建凉国,称凉王。当时他的力量相当雄厚,姚苌对他也无可奈何。
23 罗什大师因此没有办法到秦国,在凉州住了将近三十年。吕光晓得罗什是个了不起的人,自己不能用他,又不敢放他。因为他是个有智慧人,怕他帮别人的忙,于是把他幽禁在凉州。
24 在这之前,罗什的母亲曾经告诉他,说他与中国有缘,但是要受很大的灾难,遭幽禁。罗什跟母亲说:“只要能利益众生,再大的苦难都愿意忍受。”
25 姚苌向吕光要求,希望能请罗什大师到长安,吕光不答应。姚苌死了以后,儿子姚兴继位,又向凉国请求,让鸠摩罗什大师到长安来,也是不答应。吕光死后,吕光的侄子投降,姚兴方才得以迎请罗什大师到长安。
26 姚兴以国师之礼待他,而且把皇帝的别墅逍遥园拿来供养罗什大师,请他从事译经的工作。
27
29 因为罗什大师在凉州住的时间长,中国话学得很到家,他所译出来的经典,就像中国人写的文章一样;所有翻经的法师,在中文造诣上都比不上罗什。他对于中国佛教有深远的影响,有莫大的贡献。
30 罗什大师看到中国以前所翻译的经典,义理有很多缺失,不与梵本相应,于是集合了沙门僧肇、僧叡等八百余人,新译经论三百九十余卷。
31 当时在佛门里面人才盛极一时,后世都没有办法超越。像僧肇、僧叡,都是了不起的人物。僧肇大师那个时候二十几岁,他的寿命很短,三十几岁就过世了,但是成就不可思议,留下来的著作,《维摩经》注解、《肇论》,一直到今天都是性宗的权威。僧叡也是罗什四大弟子之一。
32 罗什大师的译场有八百多人,可以说集合全国的精英来从事于翻译的工作。一共译出经论三百九十余卷,每一部都译得非常好。
33 中国人常念的《弥陀经》、《金刚经》、《法华经》,都是他翻译的。经过他的翻译,经里面所蕴含的幽深之理,都能很明显地透露出来。
34 在那个时候,罗什大师到中国来,姚兴认为大师是个聪明绝顶的人,如果他能生几个儿子,那一定是聪明绝顶。他是个出家人,国王送十个美女给他,逼着他一定要接受。
35 传记有罗什吞针的故事。他教学生持戒,学生看他自己这个样子,有一点不服气。罗什大师没法子,不得已显了一点神通,就用绣花针装了一碗,当众把这一碗针吃下去,他告诉学生:“你有我这个能力,你可以学我;没有我这个能力,乖乖地持戒。”
36 在他圆寂的前几天,他召集大众,向大家宣布,说明他所翻译的经典不会有错误,希望这些经典能够流通后世。他在大众前发誓,假如他所翻译的经典没有错误,能够符合佛的意思,那么他死了之后火化,舌头不烂,以这个来做证明。
37 罗什大师他老人家,是在弘始十一年农历八月二十日圆寂的。火化之后,果然没错,像他自己所说的,他舌头不烂。整个人都烧成灰了,舌头不烂,用这个来证明他所译的经典符合佛的意思。
38 罗什大师发誓愿留舌根给我们证明,《弥陀经》里面十方诸佛出广长舌相赞经劝我们修学,我们把它合起来看,信心就可以增长了。
39 《弥陀经》有两种译本,之前的是罗什大师翻译的,我们现在用的本子。以后玄奘大师从印度回来,带回《弥陀经》的梵文原本,也把它翻成中文,但是经题不一样,玄奘大师题的是《称赞净土佛摄受经》。
40 什师译之于前,奘师译之于后。把这两个本子一起比较,文字不一样,意思是一样的,所以是大同小异。但是自古以来所流通的都是罗什大师的本子。玄奘大师虽然翻译了,自古以来没有人念他的译本。
41 玄奘大师发心到印度,是怀疑历代翻译的经典不太可靠,所以亲自到印度去印证一下,看看中文翻的经跟原文是不是有很大的出入,有没有翻错。他是这个动机到印度去的,他在印度留学十七年。
42 玄奘大师回来之后,证明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弥陀经》没有问题。如果有问题,他早就宣布应当用他的译本。他翻译的只提供给我们做参考,依旧主张大家念罗什大师的译本,所以我们对于这部经典格外地增长了信心。
43 玄奘大师的传人是窥基。窥基大师是法相唯识宗的开山祖师,窥基大师《弥陀经通赞疏》就是用鸠摩罗什的本子。
44 窥基大师注解《弥陀经》,他不采取老师的译本,而采取鸠摩罗什大师的译本,这个用意就特别深!
45 这两位大师给我们作证,鸠摩罗什大师所翻译的决定不错,他们两位都赞叹,都帮助流通,还有什么话说呢?
46 窥基大师注解对《弥陀经》这个法门的赞叹,赞叹到无以复加,至圆至顿,“一日到七日成就”。
47 这个话要是出在净土宗祖师口里头,那是很平常的事情;出在一个唯识法相宗的开山祖师,这个不简单!
48 玄奘大师和窥基大师这两位大师,对于净土法门的贡献实在是太大了!这是我们应当晓得的。